Bi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Robusting), 信区: Biology
标  题: PCR技术简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Dec 23 16:18:27 2002) , 转信

 

                         PCR技术简史

  PCR的最早设想 核酸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致力于


研究基因的体外分离技术,Korana于1971年最早提出核酸体外扩增的设想:“经过DNA变性


,与合适的引物杂交,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并不断重复该过程便可克隆tRNA基因”。



  PCR的实现 1985年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llis 等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


义的聚合酶链反应。其原理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只是在试管中给DNA的体外合成提供以


致一种合适的条件---摸板DNA ,寡核苷酸引物,DNA聚合酶,合适的缓冲体系,DNA变性、


复性及延伸的温度与时间。

  PCR的改进与完善 Mullis最初使用的DNA聚合酶是大肠杆菌 DNA 聚合酶 I 的Klenow


片段,其缺点是:①Klenow酶不耐高温, 90℃会变性失活,每次循环都要重新加。②引物


链延伸反应在37℃下进行,容易发生模板和引物之间的碱基错配,其PCR产物特异性较差,


合成的DNA片段不均一。此种以Klenow酶催化的PCR技术虽较传统的基因扩增具备许多突出


的优点,但由于Klenow酶不耐热,在DNA模板进行热变性时,会导致此酶钝化,每加入一次


酶只能完成一个扩增反应周期,给PCR技术操作程序添了不少困难。这使得PCR技术在一段


时间内没能引起生物医学界的足够重视。

  1988年初,Keohanog改用T4 DNA聚合酶进行PCR,其扩增的DNA片段很均一,真实性也


较高,只有所期望的一种DNA片段。但每循环一次,仍需加入新酶。

  1988年Saiki 等从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热杆菌(thermus aquaticus) 中提取到一


种耐热DNA聚合酶。 此酶具有以下特点:①耐高温,在70℃下反应2h后其残留活性大于原


来的90%,在93℃下反应2h后其残留活性是原来的60%,在95℃下反应2h后其残留活性是原

来的40%。②在热变性时不会被钝化,不必在每次扩增反应后再加新酶。③大大提高了扩增


片段特异性和扩增效率,增加了扩增长度(2.0Kb)。由于提高了扩增的特异性和效率,因而


其灵敏性也大大提高。为与大肠杆菌多聚酶I Klenow片段区别,将此酶命名为Taq DNA多聚


酶(Taq DNA Polymerase)。此酶的发现使PCR广泛的被应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