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uwm (waiting...), 信区: Biology
标  题: 以《科学》的名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Nov 22 08:11:57 2002) , 转信

以《科学》的名义 
南方周末    2002-11-21 10:13:05 

美国《科学》杂志通讯记者的一次纯粹是出于好奇的采访,竟被演绎成一段神奇的、带有
戏剧色彩的故事———
  以《科学》的名义 
□本报记者李虎军

  查尔斯·曼根本没有料到,自己在中国的一次普通的采访,会被人用来大肆渲染。他
对这一光怪陆离的现象感到费解。
  曼是美国《科学》杂志新闻部的通讯记者。9月6日,他拜访了在北京饭店5301 房间办
公的美宝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徐荣祥。
  当时,徐刚刚掀起一场“生命科学大革命”。8月16日,即美宝集团的所谓“科技爆炸
日”,徐在中国科技会堂向数十家媒体宣布了一条“爆炸性新闻”:他已经完成55个人体
组织器官的原位和体外复制,证实人体生命之谜是潜能再生细胞,并将在今后5年完成全部
206 个人体组织器官的复制。此言一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邹承鲁院士、北京大学干细胞
中心李凌松教授等多位科学家纷纷对这项“超过诺贝尔奖水平的成果”表示怀疑,认为潜
能再生细胞的概念不过是徐的杜撰,5年内复制全部206 个人体组织器官也根本不可能。
  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徐利用公众报告会、《科技日报》听证会等各种场合,来表达
他的观点。在9月2日发布的一份《学术及法律声明》中,徐特别提到,“科技爆炸日”后
的第二天,他带领全家到山东老家为其母亲上坟,并在坟前表示,“你儿子又要进行生命
科学大革命了,因为人民需要生命科学革命,从今天起,我已经把我的全部压上了这一个
革命,请母亲保佑我!”徐同时辩称,他们的“组织器官”概念是指生命活动的功能单位
,不同于大众的“脏器器官”概念,一些人否定他们那项巨大的工程其实是因为无知或别
有用心,“这样的成果对老百姓是福音,而对个别的权威和企业是噩耗。”
  对曼的来访,徐显然极为看重。曼身后的《科学》,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如果这份杂志能够认同他的声音,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徐坚持要给曼放映长约2个
小时的幻灯,整个访谈持续了足足4个小时。访谈期间,徐的三位科技助理也同时在座。这
三位科技助理分别是“国内医学博士、留美医学硕士和留欧医学硕士”,而曼自己也带了
一位讲着一口流利汉语的美国人做翻译,所以“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科学》认同了徐荣祥的“生命科学大革命”?
  根据美宝集团网站刊登的《美国〈科学〉杂志专访录》,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特派记者来北京对徐荣祥教授进行专访,不仅说明《科学
》对世界生命科学发展的敏锐,更说明徐教授这项走在世界生命科学前沿成就的重要价值
”,“《科学》的专访记者看完幻灯资料后激动地说,当前世界的生命科学家们均在寻求
攻克在体外培养成活增殖的干细胞难关的各种方法,而徐教授已经实现了皮肤这个人体最
大器官的原位再生,并能在体外培养出具有功能的组织单位,这将大大地推动生命科学的
发展,并表示将尽快首先作为科学新闻较详细地报告给读者,同时希望徐教授能在《科学
》上系统发表”。
  随后,关于“徐荣祥教授接受美国《科学》杂志记者采访”的各种报道,以及曼采访
徐的照片,不断出现在国内一些报纸和杂志之上,有的报纸甚至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
根据录音资料整理”的“专访内容摘录”。
  “我从来没有想到他们会把访谈记录拿出去发表,更没有想到会有报纸刊登不是自己
记者采访的内容。”得知这样的做法以后,曼感到非常惊讶。他还在电子邮件中告诉《南
方周末》,美宝集团网站和那些中国媒体上面的文字,有很多不实之处。
  实际上,曼不是《科学》的常任记者。他上次来中国,也并非由《科学》特派,而是
为另一家机构做报道,顺便采访了徐。曼想做的是一篇关于中国干细胞研究的报道,前后
采访了大约20位研究人员,徐不过是其中一位。之所以采访徐,是因为他对引起争议的徐
感到好奇。事实上,直到今天,《科学》并没有刊登任何有关采访徐的报道。
  曼一再强调,他从来没有对徐的工作表示过认同。“作为记者,你通常需要采访各种
各样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你认同他的说法。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科
学家能够取得徐所声称的那些成就。我告诉徐,如果他真的克隆出了那么多(55个)人体
组织器官,无疑是一个重大科学突破。不过,除了一篇新闻稿以外,他没有拿出任何证据
来证明他的说法,”曼说,“我确实向徐建议过,如果他的工作属实,可以给《科学》投
稿,但这不等于我认为他的工作属实,或者认为他的工作会被《科学》接受。”
  这样看来,曼的一次不经意的采访,完全是被人以《科学》的名义戏剧性地进行了阐
述。
  那么,徐后来有没有向《科学》投稿?他的研究工作会不会被《科学》接受呢?《科
学》杂志中国代表郝火斤说,《科学》和其他学术刊物一贯的原则是,不发表新闻界已经
报道过的研究结果,为了使投稿人不受新闻界干扰,《科学》也不会告诉新闻界收到了哪
些投稿,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结果首先经过同行评议并得到认可之后再成为新闻,而不是像
国内新闻界那样经常报道一些“科学家”自己发布的“科研成果”。
  另据北京一家综合性日报10月30日的报道,尽管《科学》杂志的记者“邀请徐荣祥教
授能够将这一科学成就在《科学》上发表出来,让世界了解,同时他也希望徐荣祥教授再
回到美国进行科学发布”,但徐明确表示,“我的研究和研究成果只属于中国,我的祖国
是中国,我的事业也在中国。”如此说来,“极富有爱国心”的徐,大概是不屑于向《科
学》这样的国外杂志投稿的。
  关于《科学》记者那次采访的情况,记者本想听听徐的说法,但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以徐抽不出时间为由,没有接受采访。

  图片说明:
  《科学》杂志通讯记者查尔斯·曼(左)采访徐荣祥(右)时的场面,中间为曼的翻
译。曼本人对于这幅照片在中国媒体上被赋予的解释感到惊讶和费解。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47.11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