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Biology
标  题: 现代医学新理念(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r 12 13:12:23 2004), 站内信件

现代医学新理念
                            秦惠基



    20世纪是科学技术辉煌的时代,许多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

,使人类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我们回顾20世纪的科学发展史,不难

出,上半个世纪,科学发展主要在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现代物理学推到了光辉的

峰;但在下半个世纪,科学的重心显然偏向生命科学。自1953年克里克和沃森发现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以来,生命科学成果迭出。
    21世纪医学革命的里程碑是2000年6月26日有关方面宣布人体基因代码草图绘制完毕的

消息:这是本世纪医学革命的里程碑,这场革命可能延长我们的寿命,同时也可能使我们

出难以预测的伦理代价。
    20年后,几十种可怕的疾病可能像鼠疫、天花、霍乱和肺炎一样成为科学巨人的刀下


    特立独行的美国企业家克雷格•文特尔预言:“基因组将是未来医学的基础”。

文特尔创建的塞利拉基因组公司一直在与政府资助的“人体基因组计划”竞争,力求率先

制出人体基因代码草图。
    北美和欧洲的生物技术专家们在基因研究方面已经展开了耗资数十亿美元的竞争。他

的目标是识别、阻止或修复有缺陷的基因,因为正是这些基因对蛋白质(制造细胞并维持

功能的分子)的错误指令从而引发了疾病。
    他们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导致遗传癌症、糖尿病、艾滋病、阿尔茨海默氏症、杭廷顿斯

蹈病、帕金森氏病、心血管病、秃顶、肥胖、哮喘、牛皮癣、耳聋、癫痫和偏头痛等顽症

基因。
    在找到这些疾病的疗法或开发出相应的疫苗以前,研究人员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实现另一个目标——为每位患者定制药物以避免副作用——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但是,在不远的将来,基因资料将被用作诊断方法。
    大约十年以后,患者也许能带着“基因卡”上医院:这是一片信用卡大小的塑料,里

装有患者的基因背景资料、他们易患的疾病以及哪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过敏。
    目前已出现帮助血液病患者调整饮食以避免最坏症状的试验。
    其他正在进行中的试验将对那些从遗传角度讲易患癌症或心脏病(吸烟或高脂肪食物

能引起或加剧这些疾病)的人预先提出警告。
    研究人员的主攻方向是设计出一种药物来降服或阻止捣乱的蛋白质。
    其他手段则围绕破坏有缺陷的基因,然后用正常基因作用代替:具体做法是把正常基

隐藏在被“缴械”的病毒里,利用病毒将它传送到身体各处。
    但在许多人看来,基因知识带来的问题并不少于解决的问题。
    有人担心筛选技术将为有钱人“设计”孩子,或消除一些人认为的不正常特征——比

同性恋。
    此外,还存在许多未决的伦理问题:比如,某人是否有权力对出现在人体内的东西申

专利,雇主或人寿保险公司是否有权查阅应聘者或投保人的基因资料等。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原先一些传统医学观念也发生转变,这包括:
    一、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已从单纯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今天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因

医学科研及医疗卫生服务必须从生物学单方位研究及治疗转变到心理、社会、生物学全方

的研究及治疗,重视社会、心理、生物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影响,特别重视前

种因素的作用。精神(心理)卫生已成了21世纪卫生工作的重大课题。有60%~70%的人处于

有疾病却感觉不健康的“第三状态”(The third status)或称“亚健康状态”(Subhealth

status)。我国死亡人数中,有70%是死于心身疾病。一项调查表明,癌症患者发病前6个月

受到巨大精神刺激者占52%,性格急躁者占60%,忧郁者占56%。15%内科门诊病人的躯体疾

是精神因素引起的。神经病患者发病率已从80年代的22.21%上升到90年代的33.1%,其中有

直接社会、心理因素的占72.29%。各年龄段都有其特有的社会、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学业

争,以致有些无法应对而走向绝路;青年人的激烈竞争,日本就时有“过劳死”的发生;

年人的家庭、婚姻、经济、就业等,有所谓“下岗综合征”者;老年人的“退体综合征”

“空巢综合征”等都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我国心理障碍发病率达5%,即6000万人。

    4月2日新世纪的第一个世界卫生日提出了“消除偏见,勇于关爱”的主题,预示着精

卫生问题在新世纪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精神病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严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在20世

50年代仅为2.7‰,而目前已达13.47‰,是50年前的5倍;而在较轻的精神疾患中,神经症

的患病率最高,1991年北京地区的神经病患者就已达到35.18‰。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国疾

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占据首位。
    对精神疾病的重视程度差也是世界性的问题。以英美文献为例,精神分裂症未治率为

50%左右,抑郁症未治率为70%,新近才引起重视的社交恐惧症的未治率超过90%。原因与患

者及其亲属对精神疾病不了解,不重视和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偏见有关。
    老年性痴呆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全球患病率是6.7%,中国大约是3.89%。目前我国至

少有750万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性痴呆症,所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定要重视自已和家

人的记忆力问题,早发现,可以通过用药来控制疾病的发展。拖延到后期,不但治疗效果

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医学临床医疗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以经验为基础转变为以

据为基础。
  以经验为基础的医疗模式,是以医生的临床经验为主要依据,观察的终点指标为“不

意终点”,而不是“满意终点”。例如,用心痛定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的终点指标是

症状缓解”,而不是“寿命延长”。又如,评价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疗效,是以用药前后室

早搏等心律失常消长的情况为标准。评价降血压药物疗效的标准是用药前后血压的变化。

一切都涉及治疗对病人预后即死亡率的影响。于是,由于“心痛定”降血压效果明显,价

、副作用少,据此经验,心痛定成了国内外极为广泛应用的降压药物,国内不少医生还把

列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首选药。可是,新兴证据医学(Evidance based
medicine)证明,这种降压作用快而强的药的安全性存在问题,可能增加病人心肌梗死与死

亡的危险。
  这种发现是因为现代医学临床医疗模式与传统的“经验模式”在临床对药物的评价方

不一样。在“经验模式”下,临床对药物的评价可由一家或数家医院由少数医生观察几十

病例即可完成。这显然是不完善、不准确,欠科学性的。证据医学的临床评价药物,大多

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的研究,需要对成千上万的疾病人群进行长达3~5年

至更长时间的追踪观察。大多为跨国界的几十家或百家医院参加,而且设有安慰剂对照组

观察的终点目标为延长寿命与否。经验模式与证据模式比较可以发现,在美国,凭经验治

心律失常导致病人意外死亡的人数,超出了美国航空史上所有空难死亡人数与朝越两次战

死亡人数的总和。频发复杂的室性早搏是心肌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人们企图通

干预室性早搏改善病人的预后。可令人感到意外和失望的是,80年代CAST试验的中期结果

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然能有效减少病人早搏症状,然而其猝死率与总死亡率却是使

安慰剂病人的2.5~3倍!相反,β阻滞剂对室性早搏的疗效虽然远不如常规使用的抗心律

常药物,但却显著降低了心肌梗死后病人的猝死率、再梗塞率和总死亡率。与此同时,证

医学证明,溶栓治疗对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率效果明显。他汀类降脂药物如舒

之等对冠心病一级与二级预防具有重大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心力衰竭和心

梗死病人的预后获得重大改善。所以证据医学的临床医疗模式是现代临床医学史上的新的

程碑,它将大大有益于人类的健康长寿。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