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meran (竹晨), 信区: Biology
标  题: 第四章、人类物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14日19:47:53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第四章 人类物种
 
 
一 人类的中枢机制
 
1.人的意识及其特征
在神经系统运作时,有很多从感应神经元传入中枢的神经冲动信息,这些信息如果能进
入脑组织的均质部位(即大脑皮层),即可形成记忆内容,而在其内容所对应的通道网络
中,有神经冲动通过的部份,就是意识内容。
当然,如下的神经脉冲将无法成为意识内容,因而也无法对其进行思维解析。
(1)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是用于协调机体内介质运作平衡的,它们一般都是以反射弧的
形式运作的,因而其内的神经冲动常常是在脑组织的边缘系统以下就反馈回机体了,有
些甚至在更底层的脊髓部分就短路了,因而这类冲动信息无法成为意识内容。
(2)与内激素分泌系统相联的内激素——脑神经系统,以及相应的化学递质在脑组织内的
宏观效应(即情绪效应)也不能形成意识,因而其运作状态和运作过程都无法由意识控
制。然而其活动的结果则可以通过感觉中枢对机体状态的感知而成为意识内容。
如:人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及形成过程通常是无法通过意识控制的,因而情绪的产生对一
般人来说都是情不自禁的,但自己处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下,则可成为意识的内容。
(3)运动中枢内神经冲动的协调处理,也无法构成意识内容。
由于意识内容反映在脑通道网络上,其架构需要足够的细节。而运动中枢是神经信息的
正反馈通道,其架构十分简捷,所以不足以构造出意识内容。
(4)在动觉——运动中枢内,已形成的反馈回路,人们也无法意识到,因而由它所传入的
信息内容也无法进行解析。
 
人类意识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从周围神经系统中传来的、未被低层脑机构短路
的信息内容,它包括有: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嗅觉信息以及触觉、痛觉、温觉、动觉
等体觉信息。
一般来说,脑组织内是不会凭空出现意识内容的,只有在周围神经系统或内激素系统的
作用下,才能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兴奋灶。
并且,由于意识内容在时间维度上是进行着的,因而其兴奋灶在脑组内的活动一般都明
显带有如下的特征。
(1)包含有A、B、C、D、E、F六项内容的客观现象,如果其对应在脑组织上的兴奋灶的占
位置为图13所示的排列方式,则:
 
兴奋灶C转入与之相邻的兴奋灶,如兴奋灶B或D时,其兴奋灶只要简单地移动一下即可完
成。但如果是转入与之相距较远的兴奋灶,如转入兴奋灶F,由于F区处在C区兴奋灶的抑
制区域内,所以F区进入兴奋状态时,还须克服兴C周围的抑制保护,才能取代C区而进入
兴奋状态。这样的话,就使客观现象如果按A、B、C、D 、E、F的顺序进行或排布时,人
们在感知时就会觉得比较畅顺,而不按此顺序进行或排布时,则人们就会感觉有些别扭
,从而使人的 意识具有纯主观感觉上的合适感。
在听觉中枢中,这种序进式的合适感是最明显的。如在音乐方面:音响的发音序进如果
稍微地与听觉中枢上对映的占位顺序相违,则人们立刻就会感觉到别扭。在言语发音方
面,也必须按某一确定的组词规律和音调变化程式进行发音,否则也会感到别扭。
类似地,在视觉中枢上也有这种主观意义上的合适感,还是上述各项内容,如果其空间
排布较符合它在脑组织上的占位顺序,则此种组合就会感觉舒适,如图14中的(1)、(2)
所示。
 
如果其空间排布为图14中的(3)、(4),则其组合就感觉别扭。
此现象的具体表现有色彩的倾向效应,造形的舒适效以及动态变化的顺畅效应等各方面
主观感觉效应。并且,它还常常是使人具有特殊的视错觉的原因之一。
意识活动的这种合适感,通常还是可以建构的:当某一空间排布为图14中(3)、(4)的意
识内容经常出现,或如前所说的意识兴奋灶总是从C转入F时,其间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
兴奋灶递送通道,此时,其别扭的感觉就会消失。
上述情形的具体表现,就是别扭的东西,大家看惯了也就不觉得别扭了,别扭的乐曲大
家听惯了也就越听越觉得顺耳了,等等。
(2)人类意识的另一个特征是:时间知觉必须通过其它媒介间接体验。由于人脑的记忆方
式不是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的,因而时间在人的意识当中实际上只是一个符号概念。
人的时间知觉一般都是通过以时间为进行场域的客观现象间接反映的。它主要表现在人
们对进行着的现象亦带有主观感觉倾向。并且,其时间知觉几乎完全受反映它的媒介的
牵制。
意识内容虽然能在脑组织内找到确切的通道架构,但意识本身是一种不确切的东西,与
其对映的兴奋灶也是模乎不定的。具体来讲,例如视觉:同一个人的面部特征,在近处
和在远处观察时的意识内容是一样的,我们很容易辨认出它是同一个人,只是在远处观
察时,意识内容除了此人的影像之外,还包括更宏观的其它影像,所以不如近处观察时
的印象深。
可以形象地将意识所对映的兴奋灶形容成可以随意捏成各种形状,并且可十分松散又可
十分集中的软面团,而绘制在中枢组织内的形象也不象照机拍照那样具有严谨性。
解剖学方面的实验表明,人脑的脸形视觉信息所对映的兴奋灶在枕叶的前下方,接近颞
叶的位置。
美国耶鲁大学的布鲁斯小组和英国圣安德鲁大学的贝雷特小组,都曾作过这样的一个实
验,就是对猴子脑部的“脸形”信息的相应位置的电位进行监测。他们发现:当分别给
猴子观看不同的脸形图片时,即使是画得很不逼真的漫画,此位置上的电位也会产生某
种程度的反应。只是图片脸形越逼真,这种反应也越明显。这表明脑组织内从位置所反
映的信息内容是一种笼统的、概念化的东西。一种概念,如人脸的形象,即使它严重地
变形,意识也不会将它曲解。
而如果图片只是脸的一部分,如鼻子、嘴等等.则意识将不会产生脸这一概念,所以此
时其电位不显变化。
此项实验还表明,当脸形的图片逐渐扩大,所测得的电位反应也较为强烈,而当图片逐
渐变小,则电位反应就会减弱。这就说明了意识内容的范围是可变化的,当脸形图像很
大,并几乎占满整个视野,对应于脸的兴奋灶就会比较集中,兴奋度也会较高;而当脸
形图象较小时,由于还有除了脸形图像以外的其它影象信息,脸形所对映的位置上的兴
奋度就会较低,但此时其兴奋灶的占位范围就比较大。可以意识到的内容也就较多。
 
在正常的状态下,保证整个脑组织的兴奋性活动占优势的,主要是周围神经系统传来的
神经冲动。它在中枢系统内所维持的兴奋灶,有一个恒定的兴奋势(Pe),而兴奋势则与
兴奋灶的兴奋集中度(ρ)和兴奋灶的扩散范围(Sd)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Pe =ρ·Sd
 
所有正常人的Pe值都是大体一致的,而ρ与Sd之间的关系则通常是成反比的,这就使得
当人在集中注意某项意识内容的时候,其意识的范围就会缩小。
意识的建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周围神经系统传入中枢的神经信息,如视觉、听觉、
嗅觉、触觉等,此类意识的内容比较明晰,有清楚的细节部分。在此,我们称其为直接
意识。
以感觉信息为基础,而形成的目的倾向概念(诸如想要做某事之类的概念),抽象化的概
念(诸如:性质、关系等),以及对识记内容的再忆等等,即属意识的另一种建构形式,
可称其为二次构造意识。它与直接意识之间的区别有如下两个:
(1)直接意识是由神经信息的传导而产生兴奋灶,二次构造意识则是以兴奋灶的递送而形
成意识内容的;
(2)二次构造意识的笼统化、概念化更为明显,以致于对其内容再忆时,也没有什么不同
,但直接意识的再忆,其细节是无法重现的。
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其视觉意识内容在我们闭上眼睛回忆时,此树的形象
细节是绝对无法重现的,而只是个大概的树的样子。充其量,也只能辨别出它与其它树
的差别。
对于直接意识,不同的感觉信息内容,再忆时与原意识的接近程度,以视觉意识最差,
听觉意识则稍好一些,嗅觉、味觉、痛觉、温觉以及触觉意识更好一些。
人脑各种中枢机制的活动,通常总是尽脑组织的空间作最大的回旋。并且,如果脑组织
在正常活动当中,有未被使用的部位,那它即使以特别的方式也无法被使用。一些文章
认为人脑有1/5未被开发,这显然是错误的。
据神经生理学家玛佐塔的研究发现,人脑在处理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时,包括大脑两半
球的顶部、额部、枕部以及底部等等,几乎所有的部位都将参与。并且在实际上也并不
是新的感知内容,就需要占用脑组织当中新的部位,而只是其通道网络的架构与旧的内
容不同罢了。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脑组织是可以处理任意的信息内容的。
 
脑组织的意识信息内容还有一个畅顺度的差别。
一般在人脑当中,估计只有一千项左右的意识内容,其神经通道的架构比较畅顺,而如
果又有新的一些意识内容进入高畅顺化状态,旧的高畅顺化内容就会有一些退回低畅顺
度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不可能对众多的记忆内容都印象深刻,旧的印象深刻的内容
,一般都会被新的内容冲淡。
在人的一生当中,总会有很多的意识内容记录在脑组织上,一般印象深刻的意识内容,
其相应的神经信息通道都非常畅顺,并且它就象上楼梯一样,其畅顺性是一层层向上发
展的。这样,进入老年的人脑,其意识内容的通道畅顺度常常可以达到很高。此时,如
果人再想记住点什么事,就会越来越因难。这也就是为什么人越进入老年,记性也就越
差的根本原因。
 
2.意识活动的目的倾向
大部分知觉内容都可以进而构造出与之相对应的目的倾向,它使得人的各项活动都最大
程度地成为可控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随意行为。
应答性行为活动的随意性特征,实际上只是中枢活动的结果。此过程从器质上来看,是
神经冲动传导的自发过程,即:感觉信息→知觉兴奋灶→兴奋灶的递送→运动中枢→肢
体动作。
一般来讲,只有感觉信息才能在中枢组织上建构出具有目的倾向的意识内容,只是人类
还可通过接受语言信息,来建构其目的倾向。它常常使人们感觉意识是可以自我控制的
东西。
然而在实际上,意识活动本身并不是随意的。也就是说,意识并不会自我驱使,即使是
对识记内容的再忆,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有“让我想一下”或“让我做这件事”的意
识状态,就觉得自己想要做什么,意识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内容。但在实际上,不通过联
想、暗示、类推等途径,某项特定的意识内容并不会凭空进入兴奋状态。
首先,回忆只是带有目的倾向的兴奋灶的转移,它更类似于条件反射模式的再忆,而不
是我们驱使了意识做某事。如果没有足够畅顺的兴奋灶递送通道,单纯地想回忆起某事
常常是行不通的。例如,有时我们遇到一个很熟悉的人,但要说出他的名字,却怎么也
想不起来。而如果单纯地针对此人的名字做一些暗示、影射,却可以立即回忆起他的名
字。又如,有时我们想写一个字,知道怎么读,也知道什么意思,就是想不起来怎么写
。但如果稍微地针对此字的字形做一些提醒,就会想起来。这些都表明了有目的的回忆
只是一种条件反射模式的再忆。这种再忆需使用另外的一些技巧,其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另外,意识对躯体的随意性控制,必需是在中枢处于足够的觉醒状态才行。心不在焉、
被人用暗示法予以催眠、进行瑜伽瞑想、或做中国式的气功等等,常常会使自己身不由
已。因为大家知道,人脑的Pe值是确定的,而上述心里状态一般都可使人的中枢系统形
成松弛的、低Pe值的兴奋灶。这样,就有可能使其内无法形成功能确切的兴奋灶。
现代的成年人脑神经系统的活动都是偏向某一特定位置的,也就是说,其中枢系统通常
都是一部份机制的工作过分疲劳,而另一部份的机制却几乎不工作。它使得整个中枢的
各机制在进入兴奋状态的难易程度出现一定的差别。此时,当兴奋灶的Pe值足够地小时
,中枢系统就会出现某种特别的宏观状态。
近几年来人们对催眠、瑜伽瞑想或做中国式气功时,人的意识状态的观察,发现其典型
的表现有:1、对自己当时的行为无记忆。这表明此时其中枢的Pe值过低,无法形成记
忆内容。2、产生不随意的肢体动作,如不随意的言语、心跳呼吸减弱、 不随意的手舞
足蹈等。这表明此时运动中枢上已无法形成集中的、功能确切的兴奋灶。3、流鼻涕、流
眼泪。这表明部份迷走神经系统和无条件反射弧也受到了扰动。
 
3.中枢机制运作的反常表现
从整体上来看,脑组织内的神经通道网络,是交织叠置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有大量的交
叉通道。然而,由于神经冲动信息的走向并不由有没有通道来决定,而是由神经脉冲的
信息内容来确定的。并且,神经传导路径上的兴奋灶又有抑制保护,因而某一内容确定
的神经信息,其对映在中枢系统上的通道的架构并不会循着这些繁乱的交叉通道任意走
串。
较强的神经冲动信息,可以在中枢组织上构造出兴奋度较高的兴奋灶,和较深的抑制保
护。在这里,如果兴奋灶的抑制保护深到其跨区域递送通道也无法向外传递信息,此兴
奋灶就会阻滞在脑组织的某部位,从而抑制了其它意识内容在脑组织内的活动,造成其
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衰退、抑郁烦闷以及失眠多梦等症状。此一现象也就是临床医学
上常提到的神经衰弱。
当神经冲动冲击后的兴奋灶的兴奋度足够高时,还会出现中枢机制的中途闭锁现象。中
途闭锁是指当某一意识项高度兴奋,并形成顽固的突出状态时,它将长时间地淹没掉平
时亦处于突出地位的兴奋灶递送通道,从而使此项意识内容无法向中枢的其它部位递送
,并严重地抑制了脑组织其它部位的神经活动。此时,与此项意识内容有关的感知信息
将无法形成目的倾向,用以作出应答行为。处于此一状态下的人,其症状一般表现为:
全身乏力、目光呆滞、思维迟钝,以及无理由地拒答任何人的提问。临床医学称此一现
象为闭锁综合症。
当然,较严重的神经衰弱也会造成某种程度的中途闭锁现象,只是表现不那么严重。此
时患者或许不会失去应答性行为活动的能力,但会部分地失去对知觉内容的正确解析能
力。
 
如果,从感受神经元传向知觉中枢的神经冲动过强,还常常会在这些繁乱的通道网络之
上打出一些传导顺畅的窦道。
诸如对机体的强烈冲击、对感觉器官的强刺激、甚至特征强烈的外界现象对知觉中枢的
宏观作用等等,都可导致脑组织内相应的神经通道网络被穿通,而形成一些十分宽深的
窦道。它使得神经信息在经过此处时,必然要滑向窦道所指的方向。
上述情形的主要表现一般为感知幻像和意识偏执,因为感觉信息对中枢的冲击将首先作
用在其感觉中枢的记忆通道网络上,而记忆通道又是最狭窄、最不畅顺的,它很容易被
很强神经冲动穿成宽深的窦道,从而使脑组织的这个位置极易导入神经冲动,并形成意
识内容。
上述情形如果继续发展,使得兴奋灶递送通道亦出现类似的窦道,则还会导致更宏观的
偏执现象,如思维障碍以及病态的意识奔逸等。
 
另外,如下的因素,也将引起中枢机制的运作失常。
当中枢系统演进到比较复杂的水平时,常常有大量的机制被遗传DNA所协带。并且,这些
机制有很多是与内激素系统连动的。此时,内激素系统的活动就可以直接在脑中枢组织
内构造相应的兴奋灶了。然而,如果经此途径构造的兴奋灶与知觉中枢所构造的兴奋灶
相,则整个中枢系统就会处在两个兴奋中心相抗衡的状态。
长期的上述状态,常常使此位置中枢组织中的抑制性突触产生某种程度的疲劳退化,进
而使其可能进入兴奋状态的几率增大。其具体表现主要是人脑对与此位置相映的意识内
容极易进入兴奋状态,而对其它的意识内容则在联想和解析等方面相对地表现迟钝。上
述效应的具体表象,请参阅本章第五节当中的相关内容。
  
二 人类的思维
 
1.思维的主观特征
前面曾提到:感知内容是可以被解析的。当然,这种解析大多都是以人的自身需要为目
的的解析,而如果解析是纯粹针对客观现象的,则可称其为思维。
人脑的思维模式只有一种,就是将客观现象加以综合,以使客观现象的逻辑性征尽可能
全面地反映到一项意识内容当中。
对各感觉器官上的感知内容的综合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各感觉中枢之间可以很容易地建
立起兴奋灶递送通道。这实际上也就是中枢系统的知觉过程。可称其为生理性思维。
生理性思维是自发进行的,其解析能力一般都不很强。但人的思维常常可通过下述途径
来使其解析能力超出其生理性思维,这就是将多项的知觉内容依次进行反复感知,以扩
展知觉内容。
例如:有A、B、C、D、E、F等六项内容.如果对其依次反复感知,则前面的意识内容还
来不及消失,后面的意识内容又随之传入,从而达到同时意识到多项内容的目的。
显然,由于多项意识内容的转变,其畅顺性是与其内容有关的。所以人脑解析客观现象
的过程是否顺利,与所需的解析步骤是有关系的。如:假定人脑的知觉内容的转变在依
A、B、C、D、E、F的顺序进行时,最为顺畅。则当客观现象所需的解析步骤为A、B、C、
D、E、F或F、E、D、C、 B、A时,解析过程就会比较顺利和容易。而当其解析步骤为C、
FB、D、E、A时,其解析过程就会稍困难一些。
思维的上述特征.便得人脑对某类特征的客观现象一下就能看出其规律,而对另一些特
征的客观现象则必须通过非常巧妙的过程,才能发现并理解其规律。
 
一般来说,思维过程主要涉及到的是意识项的转移和扩散。由于兴奋灶的集中度和易移
动特征与其兴奋度有关,高兴奋度的兴奋灶Pe值也很高,因而此时意识项的Sd值一般不
会很大,意识到的内容也不易转移。它使得人脑在解析外界现象时,较为松弛的心理状
态反而比集中注意更为有利。
具体来说,例如:人们在进行想象、联想以及对暗示、提示等过程当中所表现出的悟性
,集中注意通常是无益于其悟性的提高的。又如:灵感的闪现大多都只出现在精神松弛
的闲情逸志当中。而精神一集中,灵感就会消失。
 
2.思维的能力
人类思维的生理基础比较好,大多数经常出现的客观现象一般都可全面和真实地反映在
感觉中枢上,所以其思维能力在所有物种当中可以说是最强的。
当然,一般的人都会有意识地思考一些事情,从而使思维能力高出其生理性思维,这就
是意识性思维。它实际上就是将多项相关的内容反复感知,以使意识的宏观综合度增大
。由此也可以看出,意识性思维是一种序进性的、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的中枢神经活动过
程。
决定上述两类思维能力水平的因素,基本上是与感觉器官上信息单元的数目成正比的。
感觉器官上的信息单元越多,进入中枢所形成的意识内容就越庞大,因而其解析能力也
就越强。从这点上来看,人的思维能力是随其种系的演进而逐渐增大的。当然,此一过
程是非常缓慢的。
 
思维能力的大小,还与中枢机制的如下状况有关。一般正常人脑的运作,都常常会出现
下述现象:那就是当感知信息所建立的兴奋灶,与其它生理机制(如内激素机制)所建立
的兴奋灶之间呈相违关系时,其间就无法建立兴奋灶递送通道,从而使这两个兴奋灶总
是处在互相抑制的状态。
这种抑制的结果,将使得两个兴奋灶的兴奋程度都有所下降,进而使周围的抑制性突触
产生疲劳退化。显然,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中枢组织,其上的兴奋灶就会因抑制的疲
劳退化而向外扩张(即Sd值增大),从而使意识的宏观综合能力增大。此时,中枢的解析
能力将略有升高。
兴奋灶抑制保护的疲劳退化是由相应部位的脑组织IPSP突触的功能脆弱化所引起的,所
以它是不可修复还原的。
并且,长期的这种运作状态还将使得此部位脑组织可能建立兴奋灶的几率要比其它部位
大得多,从而使人脑对某类特征的意识内容常常出现思维奔逸,并表现出超常的解析能
力,而对其它特征的意识内容则表现出理解能力较为迟钝。
 
3.思维的文化性
现代人类的思维能力能达到目前的水平,是与其文化的建构有密切关系的。
人们应付某一客观事物的方式(即对策性行为模式)在最初,大多都需要多次的探索、尝
试和调整才能建立,从而建构出所谓的文化知识。而人类言语和文字的出现,又使得这
种知识成为一种可以积淀和传播的东西。
言语和文字,是人类集群活动的结果。为了达到同类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目的,人们常
常把意识内容按照预先规定的契约,通过符号表示出来。这样,其个体之间的文化知识
内容就可以相互或跨代传递了,它使得人们的知识可以不经多次探索和尝试,而从其它
个体那里直接得到,从而使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思维分析的技巧。
 
现代人类的基本思维能力,与很多演进后期的哺乳动物相比也高不了多少,只是在人类
历史上文化发展的两次飞跃,才使得人类物种能摆脱开生理性思维和意识性思维的局限
性,而一跃成为文化思维的物种。
第一次文化飞跃,是随着言语体系的完善化而出现的,估计这是在距今八万年前的事,
它是使人类的集群能脱离开自然群落,而走向社会群体的第一步。第二次则是随文字体
系的完善化而出现的,估计这是在距今六千年前出现的,它使得人类文化能成为一种可
以积淀的东西,并将文化思维的技巧以最有效的方式向人类种群的所有个体扩散。
 
另外,符号文化的出现,又使得客观现象的简洁化和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成为可能,而语
言、文字的这种转化功能,是非常有利于人们思维分析活动的。
我们知道,人脑对客观问题解析的难易程度,是与客观现象的表征反映在人脑内的占位
特征有关的,而使用符号来表示客观现象,有时可以将感觉上很复杂的,需要高超的技
巧才能解析的问题简洁化,而变成很容易就能看出其答案的问题。
实际上,将客观现象的表征用代换的方式加以改变,以使其在人脑内的占位位置改换成
有益于人们解析的样子,在人类文化上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数学领域的发展,很大程
度上是借助于阿拉伯数码和运算代码的创立,以及数学运算摆放图形的技巧而提高到目
前水平的。
 
三 人类的行为机制
 
由于现代人类在母体的时间较长,出生后的幼于几乎没有任何的协调肢体动作机制。所
以其肢体活动机制一般都必须在出生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大脑皮层上重新建构。当然
,这些新建构的行为机制要比以前有更强的解析性。
行为机制的建构一般都是经过一连串尝试,而在相应的解析中枢内建立的,其动作的技
巧及精度可以由其需要决定。也就是说,如果有必要,脑组织内的肢体动作机制,可以
使某一部分肢体的动作技能经锻练而达到极高的水平。
发向肢体效应器的信息通道连接在脑组织上的占位架构是确切的——在大脑皮层的中央
前回。人的肢体各部位在这里都有相应的运动投射区,它是向肢体发出运动神经指令信
息的中枢,如图15所示。
 
这些投射区的排布秩序及一般样式大体上是不会变动的,但其相对部位的占位比例则是
可塑的,它所占的区域与其对应的肢体所需动作的复杂度和精细度要求的高低有关,动
作的复杂度和精细度要求越高,用于协调处理的通道网络越繁琐,相应地投射区在大脑
皮层上所占的位置也越大。
肢体动作信息的协调处理通道网络,其相应架构的畅顺性是与其动作的熟练程度相对应
的,当某一动作被多次地重复进行时,其相应的通道网络就会逐渐地畅顺起来。这样,
体动作也就随之越来越“娴熟”。
在学自行车时,这种“娴熟”性就变得十分必要了,由于在骑车时,方向盘必须迅速和
及时地向倾倒的一方拐,才不会摔倒,否则就无法骑车行进。因而,所有人骑车都必须
经过长时间重复练习,直至能对其车体的倾倒迅速作出调整,才能骑车行进。并且已经
学会骑自行车的人,通常在其一生当中都不会忘记,这表明其相应的肢体动作信息的协
调处理通道网络中枢已非常畅顺了。
 
除了极少部分低层的无条件反射弧以及与内激素关联的行为机制外,人的大部分随意性
行为动作机制都可以在娩出母体之后任意的建构。这一特性的突出表现就是:婴儿在非
人类环境中,将无法构造正常的协调动作。如直立行走、言语表述以及各种人类社会的
习惯活动。而其它动物在这方面就不会表现的如此严重。因为人类的遗传DNA密码所携带
的大多数生理性行为机制,因明显的原因而无法构造。从而使得这些机制都必须在子代
产出母体后的脑中枢系统的末端重新建构。
而正因如此,人类又将可以足够彻底地摆脱原始的行为机制,在脑组织最高层面的解析
中枢上重新建构起一套高效能的躯体动作机制。一般认为,这也是人类为什么会进行复
杂的言语发音和直立行走的本质方面的原因。
当然,一些行为机制神经通道的低层部分,由于它在机体内陷得太深,有些还是会被遗
传DNA所协带的,它使得人的行为机制在以后建立时,常常带有特定的倾向。
如果人体在早期的生长阶段当中能进入合适的外界环境中,则其相应的生理性行为机制
就有可能形成。这些早期形成的机制,依人体胚胎发育的规律推断,应该是在丘脑的位
置上,其形成可能是在人类种系的演进中期。据推算,此时应该是在2亿~8百万年前。
当时丘脑所担任的角色也就是现代人的大脑皮层。只是由于现代人从胚胎开始生长到此
处时,还未娩出母体,所以无法建构相应的生理机构。
可以将此处看成是人类种系的演进层界,在此以前为低层生长阶段,以后则属高层生长
阶段。在这两个阶段的交界处,种系的演进可能曾一度停顿。这是从脑组织的结构上推
断出来的。在丘脑的位置上,绝大部分连接躯体各部位的神经元都在此终止。然而,又
由于此处没有神经信息处理机构,因而,信息冲动只是在此处更换神经元后,再传向大
脑。
如果此处有信息的反馈处理机构,则相应的信息内容就会在此处短路,而无法进入大脑
进行处理。此时其行为机制就属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回路从脊髓到丘脑都有,只是数
量较少。
能进入脑组织的高层中枢进行处理的信息,相应内容的解析显然将是更为完善的。其结
果一般都可在知觉中枢内构造出一个目的倾向,并且对映的兴奋灶递送到运动中枢后,
即可产生相应的肢体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肢体动作的协调调整,还可以通过其视觉的观察来进行。一般情形
下,生物在进行肢体活动时,其动作的协调调整都是通过动觉中枢直接进行反馈监测的
。而人类在这点上则可以充分利用视觉信息的反馈监测分析,对自己肢体的活动及其效
果进行调整,而完成一些特殊的精细技巧动作。
当然,人类也有很多的行为机制是必须在动觉——运动
中枢之间建立,而无法用视觉观察来代替的,只是动觉——
运动中枢之间建构的行为机制,人们不易意识到罢了。如:说话时口腔肌肉的协调活动
,游泳时划水的“水感”体验,走路、骑车时的平衡感反馈等等,都属此类情形。但与
其它物种相比,人类是通过视觉观察来进行肢体动作的协调调整最为普及的种群。
 
四 人类的摄食机制
 
人类种系的摄食机制是一套早已被遗传DNA存贮起来的生理本能,只是这套机制的对策性
行为部份,在现代人身上是一个空白,所以只有与内激素系统关联的部分可以在中枢机
制内形成。这就是人们对食物的气味、味道和口感等的情绪应答。如:苦、臭、涩、酸
等味道可使人们产生不愉悦的情绪体验,甜、香等味道则可使人们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其作用一般是对被摄食品的可食性加以识别,我们称之为摄食的识别机制。
现代人的摄食行为机制是由意识重新建构的。因而,具苦、涩、酸、臭等能产生明显不
适感的口味,人们仍能经意识的协调下摄食。
经多次的重复,针对某一口味食品的摄食目的中枢传导通道就会逐渐顺畅起来,而形成
指向确定的食瘾。
现代人的摄食机制就是由多项食瘾拼揍起来的、后天形成的东西,其内容大多都是在其
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常常不习惯外地的饮食习惯的本质性
原因。
 
现代人的摄食物品中有大量的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机制,而直接在意识中枢内
产生愉悦感或各种特殊幻觉。例如:吸食神经麻醉剂和意识致幻剂。由于这些药品能更
强地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系统,有些还直接参与脑组织内介质的代谢活动,它们常常能
使人产生极强的虚幻感觉和虚幻情绪。如果一个人多次吸食这类药品,其摄食目的倾向
的中枢神经运作链路就会迅速顺畅起来,从而使人迅速产生顽固的毒瘾。
 
异食癖,是摄食机制的一个反常架构。它是由于在脑组织内应该形成摄食机制的地方,
由于特殊原因而形成了十分顺畅的运作通道,从而产生出无法由意识解析和控制的特殊
食癖。
能引起异食癖的中枢机制,可以使人表现出奢食各种实际上不能食用的、极特别的东西
。如石头、铁钉、瓷碗等等。
 
五 人类的增殖机制
 
增殖机制的各个环节大多都与内激素系统相联系。它使得人类种系在其演进的各阶段中
形成的增殖机制都无法被废
弃。并且,整个机制的运作也基本上无法进入意识中枢加以解析和调整。
人类的增殖机制包括有媾合动作、两性互恋以及亲子行为等三个方面。
 
1.两性媾合动作
这是由内激素系统与无条件反射机制共同组构的,其中内激素系统将提供性媾合动作机
制运作时,神经信息传导所需的化学递质。人类内激素系统的增殖机制部分成熟较晚,
一般在十三、四岁时,其机制才开始运作。
无条件反射,就是指当人体的相应部位在受到合适的感觉刺激时,而产生的交媾时的一
系列动作过程及相应的性快感。此机制的架构是随机体一同生长的,所以一般认为它在
婴儿出世后就存在了,此中枢机制在生理学上称之为性腺轴。
大量的事实表明,青春期前三岁左右的小孩就有可能形成手淫的习惯,并在手淫当中体
验到很清晰的性快感。从这点可以证明,性媾合的无条反射机制在人类的幼年时期之前
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它可以在没有内激素系统的协作下独立运作。
现代人类性媾合机制的运作过程如下。
人的神经系统内有一套已形成的性欲冲功诱发本能机制,当其感觉中枢感知到异性体征
信息后,即启动两性媾合动作机制的内激素系统进入运作状态,并在知觉中枢上形成性
交媾的目的倾向,这就是性欲冲动。
显然,这是一套无条件反射机制,只是由于其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内激素系统,所以须等
到内激素系统生长完善,也就是说,只有人进入青有期之后,此时机制才能运作。
内激素系统的运作由于只与其机体的生长有关,所以进入青春期的人,其机制上的内激
素环节即自行运作,并产生性激素。如果此时,整个性欲冲动机制不动作,则性激素就
会在体内聚集,直至其机制进入运作状态为止。
对异性体征的识别,男性是在视觉中枢上。当视觉形象出现女性个体的特征信息时,其
神经信息经此识别机制处理后,直接传至下丘脑上的相关腺体,以驱动整个机制开始运
作,从而产生性欲冲动。
正常情况下,能通过此识别机制的视觉信息内容应该是女性外阴的形象。然而如果在此
时,还没有供其产生性欲冲动的视觉形象,则由于性激素的积聚,媾合动作机制中与激
素活动有关的环节上(一般认为在下丘脑的位置),其激素的浓度就会逐渐升高。
我们知道,性欲冲动机制的生理架构是已确定了的。然而,如果其上的内激素部分因激
素浓度的升高,而使相应的环节膨大,则机制的作用就会向更宽的范围扩散,其表现为
,诱发性欲冲动的女性体征向多方位发展。实验表明,能诱发男性产生性欲冲动的女性
体征信息,依其出现的先后秩序,可排列如下:
女性外生殖器、臀部、乳房、腿部、嘴唇、整个女体、女体上述各部分的抽象影像以及
语言表述。
因性欲冲动机制是视觉中枢上的架构,它可以对信息加以联想和解析,所以女性体征的
抽象影像或语言表述,都可诱发其性欲冲动的产生。
很明显,性欲冲动机制的上述变化,所引发的现象只有一个,就是增大男性的性欲敏感
度。当男性进入青春期后,如果没有合适的女性体征信息诱发其产生性欲冲动,性欲敏

感度的升变将可以使女性的其它体征信息,也能诱发其性冲动的产生,从而达到两性媾
合的目的。
对应地,女性的异性体征识别机制是在体觉中枢上。当男性生殖器与女性外阴接触时,
体觉中枢上相应的信息处理网络即驱动媾合动作机制,使女性产生性欲冲动,并在意识
中枢内构造出性交的意识的倾向,以支配其躯体产生协调动作,从而实现媾合目的。
女性的性欲冲动机制的启动是被动式的,必须要有相应体位上的触觉信息才行。能启动
性欲冲动机制运作的女性体位称女性的性感区。与男性一样,当女性的内激素系统生长
完善之后,若是没有相应的异性体觉信息予以启动,则性欲敏感度就会逐渐提升,其表
现通常是性感区的扩散。这样,就使得女性在其它体位被触动之后,亦可产生性欲冲动
。依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女体的性感区分别为:
外阴、大腿内侧、臀部、乳房、嘴唇、耳垂、腋下以及其它各体位等等。
直至其媾合动作机制被启动,从而使之产生性欲冲动之后,其性感区的扩散才告终止。

女性异性体征识别信息的扩散顺序,最初是循着内激素系统的架构走向进行的,例如:
由生殖器至乳房的扩散。之后就是循着躯体感觉中枢的占位顺序开始扩散。
当然,具体在每一个体身上,此顺序并不被严格遵循,尤其是这种扩散到了后期,几乎
是没有什么规律。
另外,嘴唇作为一个性感区,一般认为还与人类群落的文化概念有关。其证据是:巴厘
人在男女之间相互爱抚时,脸几乎贴到了一起,但他们都从来不接吻。波利尼西亚人在
表述柔情时,使用的是一种叫做(hongi)的挤鼻子的方式,然而他们对西方人的接吻却表
示吃惊和厌恶。并且,此部落的男女常常花很长时间作爱,但男子还从来不知道刺激女
子的乳房也能使她们冲动,可见她们的乳房也不属于性感区。
一般来说,只要女子的性体征不被饰掩,男子的性欲敏
感度就不会升变。很多人都知道,在所谓未开化的部落,隆起的乳房是不被人们注意的
。即使是在中古时代的欧洲,流行的观点也认为只有平坦的胸部才是女性美的标准。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现代人类的性交媾动作机制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它可以在其机
制的启动受到其它因素干扰的状况下,自动提高其启动的灵敏度,以完成其性交目的。

 
性欲敏感度在最低状态时.其两性交媾机制的运作状态最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男
子的交媾活动准确地指向女子。而当性欲敏惑度升高后,一般都将造成其交媾行为出现
一定程度的偏差,严重时,甚至无法完成交媾目的。
现代人类性欲敏感度升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服装现象的出现。由于服装遮掩了女子的性
体征,致使男子的性欲冲动机制无法启动。这样,其性敏感度就会自行地升高,直至被
遮掩的女子体征亦能启动其机制产生性欲冲动为止。
对应地,当女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没有正常的性接触来启动其性欲冲动机制动作,亦
将造成其性敏感度的升变,从而使得其它体位在被触动时,也会产生性欲冲动。
性欲敏感度的升变,对其性交媾目的实现是有积极作用的,然而高敏感度的性交媾机制
,常常会引起如下的一些现象。
首先,性敏感度的升变,将使其性交媾活动无法准确地指向同类异性,其现象的表现最
常见的就是同性体征亦可引起其性冲动,并产生大家十分熟悉的同性恋现象。由于服装
的遮掩,现代人类在进入青春期,异性之间一般都无法感知到对方的体征,而同性个体
之间这样的机会则很多,从而使之产生针对同性的性欲冲动,并在同性身上做模拟性交
媾的动作。
当然,在性敏感度升变到较高的水平时,还常常不可避免地产生性自慰,即:手淫现象

如果,前述现象在性敏感度升变后仍然没有机会出现,则性敏感度就会继续升高,从而
使之在有机会遇到其它生物或同类的尸体时,亦可诱发性欲冲动的产生,并形成与正常
性交行为相去甚远的性行为。如兽奸、尸奸等。
一般来讲,性欲敏感度的升变不是意识过程,所以现代人在第一次出现性冲动时,其性
欲敏感度可能已达很高的程度了。并且由于女于产生性冲动比男子更显被动,所以其性
欲敏感度常常有机会达到很高的水平。此时,其性感区被触发时所产生的性欲冲动还常
常会明显畸变,而出现极端的特殊情绪效应,如:惊诧、恐惧、愤怒等等。一些人还常
常将此时的情绪体验形容为触电后的懵然感。
当然,只有极端而顽固的禁欲观念,才会致使人的性欲敏感度升高到近乎崩溃的地步,
而通常都是性欲敏感度达到中等水平时,就会因偶然的性感区的触动而引发性冲动,继
而结束这种升变。
性欲敏感度的升变,影响到其交媾动作机制上,主要还是两性之间交媾的动作失调,从
而使双方无法完成媾合目的。并且,由于性交媾动作不是意识行为,它不能被有意识地
加以调整,这就使得其交媾动作一旦出现失调,便很难纠正。
交媾动作失调的具体表现有阳萎、早泄(男性)以及性冷淡、阴道痉挛(女性)等症状。
另外,性敏感度的升变达到足够高的水平时,还会使脑系统在出现性冲动时产生昏厥。
因为当性激素在—两性交媾机制的环节上聚积太多时,高浓度的激素在其机制被启动后
,就会对中枢统产生过强的冲击,并形成一高ρ值的兴奋灶。此兴奋灶的兴奋度足以使
整个中枢系统被它完全抑制,而使之出现暂时的意识丧失现象。
现代人类在性冲动出现之后,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交媾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性
压抑。性压抑现象在中枢机制内非常容易形成两个相互抵触的兴奋中心,从而造成中枢
系统持续的意识分裂,并进而使局部脑组织的兴奋灶抑制保护脆弱化。此时,人脑就会
出现对某方面的意识内容项表现出思维奔逸,而其它方面的意识内容则表现思维迟钝。

在本章的第六节、第4小节中我们将看到:愤怒的情绪状态也是由于目的性行为的意识项
无法实现时,而造成两项内容相违的意识兴奋灶相互抵触的现象。这种抵触状态与性压
抑所形成的兴奋灶抵触大体相同,也会引起诸如意识分裂和兴奋灶的抑制保护脆弱化。
但两者不同的是,目的性行为的意识内容项是中枢系统对外界的应答,它一般都有确切
的对象。所以,即使出现内容相违的另一兴奋灶与之相互抵触的局面,也是有所指的。
并且由此而引发的愤怒,渲泄也是有对象的。因此,这一状态不大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但由性压抑所引起的兴奋灶抵触,由于常常是没有确切的所指,所以很难形成明显的愤
怒情绪,也谈不上渲泄。这样的话,其兴奋灶的抵触状态就会存在很长时间而无法消散

并且正因如此,由性欲冲动被遏止所引起的意识偏执,通常比其它行为被压抑的后果更
为严重。如果一个人的性恋欲望由于确切的怨恨对象而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更易于得出
非理性的推断和做出反常规的行为。
另外,由于性冲动是一种伴随着内激素活动的过程,因而禁欲也可使性激素在两性交媾
运作机制的相应环节上(一般认为是在性腺体上)聚集,并造成其性欲望的增强。
性欲,通常的情形下是可以依一个物种的繁衍需要调控在某一合适的程度,而现代人类
性欲望的强度显然是普遍高出其繁衍的需要。这就是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不以繁衍为
目的的性交行为和非正常的性行为。
 
2.非正常性行为
人类的非正常性行为大体上有同性恋、性自慰、性虐待、性倒错以及中枢机制损伤等几
种类型。其形成诱因及表现如下。
同性恋
从根本上讲,人类的同性恋行为是自发出现的。当其性欲敏感度开始升变后,最先形成
的就是同性恋。
只要处在合适的场的合当中,性敏感度稍高一些的人,很容易被同性个体体征触发而产
生性冲动。而现代社会一般都有大量这样的合适场合提供给人们,如:同性别的两个人
同居一室。当然,同性恋者一般还都有一定的性压抑史,由于现代社会对两性关系的伦
理观念比较严谨,异性之间的接触要比同性困难得多,它是现代人类同性恋者易于出现
的主要因素。
另外在有些时候,同性恋还是由社会伦理观所提倡的。如:四千年前的埃及人,把男子
同恋行为提高到了十分神圣的位置,古希腊人也对同性恋冠以“理智”、“审美”等等
高尚的评价。
同性恋一般以互相作拟性交活动为主,只是女子偏重于情感的渲泄,而男子则偏重于性
欲的渲泄。
性自慰
性欲冲动出现后,如果经正常途径得不到渲泄,一般都将出现性自慰行为。
意识只能在极浅的程度上扼止性冲动,这种扼止一般都将使人的意识中枢进入某种程度
的分裂状态。由于性欲冲动是内激素系统动作的结果,它是可以积蓄起来的,因而禁欲
必将使人的性欲望逐渐增强,直至性欲冲动得到渲泄为止。
手淫就是渲泄性欲的一个途径,不过一般手淫大多都达不到性高潮。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结果还认为:手淫实际上也达不到真正性交媾的效果,因为性交媾在男女之间有激素和
介质的交换,它是手淫无法取代的。
近代的文明社会中,人们还常常使用日常用具来作手淫的工具,一般是用棒体插进阴道
或尿道。一些不小心掉入体内无法取出而被医生发现的异物,目前记载的有石蜡、发夹
、缝衣针、小刀、纸绳、线结、蒜苗、牙刷柄、笔杆、草茎、筷子、体温表、电线、塑
料管、沥清条等等。
掉进阴道内的异物常常是因其体积较大而无法自行取出,因而只有大体积的物品才被人
发现,如棉纱卷、瓶塞、蜡烛、木塞子、长酒杯等等,有些异物还会造成阴道损伤.如
有人曾因插入阴道的灯泡破裂,而划伤阴道。
男子有时还会将一些环状物套在阴茎上进行手淫。当然,只有这些东西太小而无法取下
时,才会被人们发现,最近有一例因将过小的轴承套入阴茎,无法自行取下而去就医的
案例。台湾有一男子,不小心将一保龄球瓶插入肛门,也是无法自行取下而去就医。
性虐待
在社会伦理观对人们性行为的约束十分严格的情形下,人的性欲敏感度可升至很高的水
平。这样,在交媾动作的进行过程中,其性欲冲动将极度亢进,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暂
时性意识丧失和额外的肢体痉挛,其表现为产生一些无法自制的动作,如不自主的咬牙
,有时会咬伤对方身体。一些偶然事件甚至可以造成性伴侣的死亡。如果男子在性高潮
时的暂时意识丧失的时候,手按压于女方的颈部,会因长时间无法松开而闷死女方。
由上述原因而造成性伴侣的身体伤害,称非自主施虐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有意
的施虐性行为,这是一些具有性经验的人为了增强性欲的触觉刺激,有意识的施以强力
的动作,而造成性伴侣的身体伤害。
有意的施虐对性伴侣来说,一般都具有增强性快感的作用,虽然有时这也能造成一些痛
楚。这样,有受虐性行为史的人,正常的性行为常常满足不了其对性触动的要求,从而
要求性伴侣对自己的性感区施以强力的触动。这就是受虐性行为。
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专门接待受虐淫者的公共妓院。例如19世纪在伦敦由柏克莱夫人经营
的妓馆,即属此类。据说,她发明了一种叫柏克莱之马的施虐装置,在8年里净赚了一万
英镑,而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款项。
 
性虐待还包括自虐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在手淫时对自身施以强力的触动,或通过自我勒
颈窒息以产生较强的性冲动。因为勒颈所引起的脑组织缺氧,可使性快感更为强烈。现
代人类社会中,因性自虐行为而窒息死亡的事件很多,其主要原因就是严重的性压抑。

如果,性交媾机制的反常,造成其意识的倒错,还有可能引起单纯毁损自己的身体的现
象。如割除自己的外生殖器、在生殖器上打洞等等。
倒错性行为
倒错性行为指的是明显非正常的性交媾活动,这主要是由于性欲长期积聚而得不到渲泄
,从而使一些人在较为方便和合适的场合下,为了渲泄性欲而采取的其它拟性交活动。
如:兽奸、尸奸等行为。
与动物进行拟性交动作,目前已知并见记载的动物有猪、鹅、山羊、马、牛、驴、狗、
猫、蛇、兔子、鸡、鸭、鱼等等。如果一些人与尸体的接触较为方便,尸奸行为就很容
易发生。
具有倒错性行为的人,其性交媾机制一般都已处在紊乱状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分
裂、思维奔逸等精神病症。此时的人如果中枢系统受到较强的刺激,一般都很容易引起
诸如意识偏执、精神分裂、思维倒错等病态反应。
如果性欲敏感度升变到足够高,一些日常的活动也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性欲冲动,并进而
形成特别的手淫方式。例如:有些人见到浇花的水管、香蕉、小虫、小蛇等等,就会产
生性幻想。心理学家Binswanger曾记述过一女子,喜欢弯着腿坐在自己的脚跟上,从而
刺激阴部产生性快感。Charcot和Magnan,则观察到一例男性,喜欢在女鞋上钉入钉子,
并在钉的同时达到性高潮。另外象割取女子的长发,或在公共场合与人拥挤而产生性欲
冲动,则是现代社会当中司空现惯的性行为倒错的事例。
神经中枢机制损伤
由性欲得不到渲泄而造成的后果主要是意识分裂,这种意识分裂发展到以后,将形成明
显的精神病态。
当然,因性方面的原因而造成人的精神病态,通常是由外界事件对人神经中枢的冲击所
诱发的。由于处于宏观分裂状态下的中枢系统,其内的抑制性突触十分脆弱,一经强冲
击,其内的生理机制就很容易受损,其具体表现通常有:意识偏执、精神分裂、思维奔
逸以及思维迟钝等。
人类大部分的意识分裂现象都是由性压抑所造成的,它通常都可导致轻微的思维奔逸,
此时的人常常表现出对某一特征的事物有超强的思维解析能力,而对具有另外一些特征
的事物则漠不关心。
当然,性欲敏感度越高的人,其性冲动对中枢系统的冲击越强烈,由性压抑所造成的后
果也就越明显。
与人类的其它习惯一样,上述各种程度不同的异常性行为,经多次重复进行以后,就会
逐渐顽固化,并且即使以后有机会进行正常性行为,异常性行为也不会就此终止。因为
异常性行为活动所对应的中枢机制的神经传导通道网络在足够畅顺化以后,一般都不会
自行消失。因而当性交媾机制运作时,常常易于依异常性行为模式来进行,从而干扰先
天形成的正常性交媾机制,无法占据性交媾活动的主控地位。其表现为:在正常性交活
动时无法与异性完成交媾目的,或正常异性体征无法使之产生性冲动,等等。
 
3.性恋情绪
人的性恋情绪效应是性交媾运作机制正常运作的结果,它是媾合动作机制中的内激素部
分在运作时,对中枢组织的宏观作用在情绪效应方面的表现。并且此一作用是极为特定
的,由它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反映在意识中枢上只能构造出性恋的目的倾向。当然,此
效应只能维持一段有限的时间。
只是由于现代人类的发情活动没有明显季节性,它可以在任何季节内进行,所以在实际
上,男女之间的性恋常常表现出跨季节地连续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
性恋表现在意识上,是一个宏观的目的倾向,它大体上属意识内容,所以它可以受其它
意识内容的直接影响,并作出某种调整。性恋的社会意义很明显,就是可以使性伴侣相
互合作,哺育于代。
当然,不正常的性交媾动作机制一般产生不出此效应,或只能形成畸变了的性恋意识。
例如,对性伴侣的强暴动作,对非同类的拟性交活动等等。而不正常的性交媾机制在运
作时,有时也产生不出此效应,例如:性欲敏感度过强的人,在交媾机制运作时,常常
会因其对情绪机制的冲击作用太大,而致使情绪效应异常。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性恋反
常。
 
4.亲子行为
这是单指女性对子代的亲恋情绪效应。
与性恋情绪不同的是,亲子行为不是由意识解析建构的目的倾向,而是内激素系统活动
的直接结果,因而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并不受意识的控制。
受精卵在子宫内的生长发育,以及幼体娩出时子宫的各种动作,都是单独由母体内分泌
系统加以控制的,而当妊娠突然中止(即分娩)后,其内分泌系统常常不会立刻停止运作
,而是前冲一段时期;此时期产生的激素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由于随机的原因(见本书第
三章、第十节)将造成母代很强的亲子情绪体验。
当然,所引起的亲子行为,在其子代分娩之前就有表现,只是当妊娠突然中止后,其机
制的相应环节就会因前冲作用而出现内分泌激素的聚集,这种聚集显然会使其亲子情绪
迅速达到最高峰值、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
现代人类的亲子行为在上述生理性亲子情绪效应淡漠之后,一般都可在意识机制上建构
起以爱抚子女为内容的观念倾向,这是现代人类社会的私有化观念和社会伦理观念等方
面的作用的结果,它与生理性亲子行为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六 人类的心理效应
 
脑中枢机制的运作只有一种形式,就是通过神经冲动构造通道网络,然而这些神经通道
网络却可以有以下三个不同的功能。
(1)信息内容的记忆。是由突触联系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这一特性所赋予的,其起作用
的地方是突触联系。它是人进行解析思维的主要基础,主要存在于人脑的感觉中枢内。

(2)兴奋灶的递送。是由神经冲动传导所使用的化学递质所赋予的,其起作用的地方是化
学递质。它是人脑随意行为和条件反射等中枢机制工作的主要途径。
(3)神经脉冲的协调处理。这是神经信息通道网络逐渐畅顺化的结果,它是通过在大量通
道网络中,选择出可以形成正反馈回路的路径加以深化(当然,这种选择是自发的),从
而使神经信息一旦进入此处,就必然滑向某一架构特定的网络,以进行模式化的处理。
它在人脑中主要存在于运动中枢内,用于肢体动作信息的协调处理。
大体上来说,人类的脑中枢机制都是后天建构起来的,这样就使得每个人的心理特征都
不尽相同。这点在其它动物身上的表现就不那么明显,因为其它动物都不象现代人类那
样丢失了大部分中枢机制的可遗传部分。
中枢机制在人脑当中可以构造出许多个,而其宏观协调则大体上是通过其相应的激素活
动进行的,它主要形成人的情绪机制。
激素活动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具有两极性和可积蓄性。两极性是指某一种激素对脑系统
的作用,都有对应的、能起相反作用的另一种激素,它使得人的情绪亦具有肯定性质和
否定性质这两大类型。
内激素系统的活动还具有可积蓄性,它使得情绪效应又表现出具有一定的强度。
上述脑中枢组织的各方面活动,组构了人的所有心理效应及其样式繁杂的表象。现就一
些主要的心理活动,具体阐述一下其活动机理。
 
1.意识内容的记忆
当感觉器官所感知的外界信息的神经冲动进入相应的中枢组织,一般都只能在其内漫延
,而构成一架构确定的树状神经通道网络,直至神经冲动的能量耗尽为止。显然,此过
程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记忆。
只有足够强的神经冲动信息,才能构造出具有足够的细
节和结构稳定的神经信息通道。因此,能使人脑产生较深记忆映象的感觉信息内容,应
当是:
(1)感觉信息脉冲所产生的兴奋灶必须足够集中。被部分抑制的兴奋灶是不足以形成记忆
的。而如果知觉中枢内有两个不相干的兴奋中心,其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抑制。这也就
是一心不能二用在记忆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的原因。
觉醒状态下的人脑,其内始终都有兴奋灶,而兴奋灶上所对映的通道架构,就是其意识
内容。意识内容包括所有感觉器官和体觉感受器传来的信息内容,而这些信息内容在一
般情形下,都是各自建构自己的兴奋中心。如果其中某一兴奋中心的兴奋性变得很强,
其它兴奋中心就会被抑制,有时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
较强兴奋度的兴奋灶,可以是由感知信息内容本身的特征所引起的,因而一般特征强烈
的客观现象都能给人以深刻的记忆映象。
当然,人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去集中注意力,或多次重复某项信息的感知,以得到较深的
记忆映象。
(2)记忆的内容在感觉中枢内还须是有特性的东西,如果一项内容在感觉中枢内经常出现
,其对映的神经通道网络就会十分畅顺。此时,若再有相同的内容进入感觉中枢,脑组
织内也不会再有新的突触联系建立。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经常锁家门的人,反而经常记不住出门时锁没锁门,此一情形
就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
 
2.意识内容的再忆
正常情形下,只有从机体组织内传来的神经冲动信息才能在脑组织内建立起兴奋灶(除非
向人体内注射了兴奋性化学递质)。因而,人脑即时的意识内容,大体上是由传入中枢
的神经信息内容所确定的。如果,一个人有意识地要将某一项识记内容回忆起来,以构
成意识内容,则:
(1)从某一感觉内容形成意识,而被感觉中枢记住开始,如果只间隔了短短的几秒种,由
此内容所构造的兴奋让的兴奋性化学递质还未完全散去,则其再忆就会比较容易。因为
在这时,此内容所对映的位置上,可能形成兴奋灶的几率要比其它部位高。这就是心理
学方面提出的短时记忆。
(2)如果,某一识记内容从记住开始,间隔了足够长的时间,则此内容所对映的位置上就
会进入完全抑制状态,此时要再忆其内容,就会比较困难。
兴奋灶被完全抑制以后,其记忆内容一般就不再变化了。也就是说,记住的内容再忆起
来的容易程度,只在其内容记住以后几秒种内有变化,以后就不再变化了。
(3)被记住的内容一般是很难遗忘的,只是人们对遗忘的概念,常常是以能否被再忆起来
为准则。这显然是片面的。因为中枢组织内的任何记忆内容都不会凭空进入兴奋状态,
进而形成意识内容。必须是由当时传入神经信息的诱导,或
由目的性意识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才能使所需的相应记忆内容导入意识,并形成相应
的兴奋灶。因此,被誉为记性好的人,常常只是其再忆的技巧掌握得比较熟练而已。
(4)感知的内容能被记住的容易程度,与所需识记的此项内容的精细程度是有关系的,因
为意识内容是一种模糊的东西,只需大概记住的东西,其精细度就会较低。这时,此内
容所对映的通道网络,在其树状通道的枝干部分就能表示,这样的内容就较易于识记。
反之,需记住其细节的东西,必须在其“树状”通道的未梢部分才能表示,这样的内容
就较难识记。记忆通道的未梢由于很难得到足够强的神经冲动信息,因而其所对映的内
容需要人们多次重复识记,或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才能记住。
一项感觉内容的精细度,可以理解为此项内容在所需维度方面的繁杂程度。举例说明,
如果以一个汉字做为一项内容,则此字的繁简程度就将决定识记的难易程度。当然“一
项内容”的范围是可人为确定的,也可以将“一项内容”分成多个分项,以简化其识记
难度。一些人的记性较好,有时也是由于其“化繁为简”技术掌握得较好的缘故。
再忆的容易程度与其内容的精细度也是如此,其关系成反比。
(5)须注意的是,已经记住的意识内容,多次重复是无助于其再忆的容易度的,因为神经
信息多次通过某一通道网络,只能稍微地增加其通道的畅顺性,而不能增大其可能进入
兴奋状态的几率。
 
3.条件反射模式的记忆
现代人类活动的很多方面,还要求对大量的条件反射模式加以记忆。
例如文字符号,由于其图形样式与所表示的客观内容完全是两回事,其两项内容——文
字图形与客观内容,对映在脑组织内也是完全孤立的两个兴奋中心,因而必须在这两个
兴奋中心之间建立兴奋灶递送通道,即:建立起条件反射的模式化架构,此项文字形象
与它所表示的客观内容的关系才能被人们“记住”。
严格地说,上述过程不属于真正的意识记忆过程,它比意识内容的记忆要困难得多,而
且容易遗忘。因为兴奋灶的递送是发散式的,只有相应的模式化兴奋灶递送通道足够畅
顺,并突出于其它递送通道之上,此项内容才能被记住。
举个例子:一个人最初见到巧克力糖,其视觉形象和味觉体验是很容易被记住的,因为
这需要的只是简单的意识记忆,而巧克力糖这一实物用中文、英语或法语的表述,就不
那么容易被记住了。因为严格地说,它不是简单的直接记忆,而是条件反射模式的建立
。此一现象可以在一个从未接触过巧克力糖的小孩身上得到证实,给这个孩子嘴里送一
块这样的糖,并告诉它这是巧克力糖。则:糖这一实物他可以立即记住,但如果让他说
出巧克力糖这一词语,则会稍微困难一些。
当然,条件反射模式的两端可以是具有解析性特征或易产生联想的,这些只能使条件反
射模式的建立和再忆较容易一些,而并不能使之变成单纯的意识记忆。
 
4.情绪效应的形成
所有与感知中枢有关的神经信息的传导,都可构造出相应的情绪效应,只是有的情绪表
现强烈,有的表现微弱而已。一般现代人类中枢系统活动的情绪效应不外乎以下两个层
面。
(1)已被遗传DAN所协带的情绪机制的运作,其表现一般与无条件反射类似。
如:当自己处于比其他人有利的境况之中时,即可引起其愉快的情绪体验。虽然,不是
所有人都总盼着别人倒晦,但当看到别人倒晦时,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此类
的情绪表现通常都有明显的共性特征。
(2)中枢组织内总是不断地诞生出新的运作机制。只是比起以前建构的中枢机制,新机制
的复杂度更高,解析性更强,功能也更为有效。这些新机制在运作时,亦将产生相应的
情绪效应。
此类情绪效应表现最典型的就是羞体效应,即当一个人被除去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要佩
带的服饰时,就会产生明显的被羞辱感。
这些新构造的情绪效应由于与人类的社会惯例密切相关,心理学方面常常将它与情绪加
以区别,而称其为情感。实际上,情绪与情感归根结底是一回事:两者的特征一样,都
具有两极性和强度的变化,产生的效果也都类似。
并且,由于情绪效应的运作基础是其内激素活动的宏观作用,所以新的中枢机制构造出
来的情绪,也不外乎愉悦、愤怒、恐惧和悲伤等四种,并不会产生出更新特征的情绪体
验。
由于情绪机制与内激素系统是密切相关的,而内激素系统的生理架构又很难被轻易废弃
。这些无法被废弃的情绪机制,将在以后的各演进阶段中,串列成一个链状的庞大系统
。并且其链路上,发生越古老的环节,结构也就越狭窄。
在人脑的下丘脑上,损伤其某部位的一小块组织,就会严重破坏其情绪机制的某一项功
能,以至于目前的心理学家们都认为下丘脑的特定部位是产生和控制情绪的专化机构,
而就笔者认为,并不是那么回事。
情绪效应是中枢活动的宏观表象,所以中枢组织内各兴奋灶的整体样态,总会有一相对
映的情绪体验,但是这种情绪体验本身与兴奋灶内的具体信息内容无关。
一般来说,宏观状态下的中枢活动,其运作越畅顺,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状态也最佳,
能力也最强。反之,则工作状态变差,能力也降低。
造成中枢系统工作状态变差的原因有以下三种基本情形。
(1)某一目的性行为的兴奋灶,由于外界境况的阻碍而使其活动无法施行。例如:当某人
要做一件事,但又遭到他人的阻止或干扰。此时,人的情绪状态一般表现为恼怒。
外界对人行为活动的阻碍,必须是在中枢已形成了相映意识内容,而阻碍与原目的性意
识所建立的兴奋灶相抗衡的情形下,恼怒情绪才能形成。当然,此情绪只是两个相违的
兴奋灶之间对抗时的最明显的表象。如果上述对抗状态不那么激烈,那么恼怒特征的情
绪体验就会比较微弱,而使其表象只是轻微的精神不振。
(2)中枢神经受到某一特征强烈的外界信息猝不及防的冲击,常常会使整个中枢系统突然
进入紧张状态。当然,此类信息在相应中枢区形成的兴奋灶是极强的。诸如突爆的强光
、强声、特征强烈的意识内容,以及中枢无法作出解析判断的内容等等,都可形成此种
紧张状态。
具体地,就是别人对你大喝一声、一只老虎突然向你扑来、眼前突然冒出一件陌生的东
西、或者出现其它你认为对自己能构成威协的现象,而自己又无法迅速作出应答对策。
此时,人的情绪状态即表现为恐惧。
(3)当外界环境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或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而自己又确信无力挽回,中
枢神经内就会构成一不满意的意识内容项。例如丢了一件贵重的物品、失去了社会意义
上的十分重要的亲属、乃至于身上被大雨淋湿等,都会形成此项意识内容。此时,人的
情绪状态为悲伤。
显然,这种不满意的意识内容所对对映的兴奋灶,是一种由意识倾向引发的中枢系统状
态,由它所对应的兴奋灶由于通常只能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所以它常常会长时间干
扰中枢系统,并造成其活动能力下降,进而使处于悲伤状态的人长时间表现出萎靡不振
、四肢无力等症状。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枢系统的工作状态变差,不外乎其内有无助于中枢机制活动的
高兴奋度的兴奋灶,不论此兴奋灶是从周围神经系统传来的,还是被淤塞在脑组织内的
。总之,此种状态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对中枢系统的活动具有消极的作用。

与这种消极性情绪状态相反的,就是积极性的情绪,此时,中枢系统的宏观运作状况将
趋于畅顺化,而中枢机制的活动能力也趋强。它的情绪表象只有一种,就是愉悦。
由于情绪体验只是中枢系统上兴奋灶活动的一种宏观样态,而兴奋灶又是由化学递质维
持的,因而可以认为:情绪现象是脑组织内化学递质的浓度分布失衡所引起的。当然,
化学递质的高浓度聚集从根本上讲,是由周围神经系统传入中枢的神经信息所构造的。
而在其兴奋灶群的宏观态样起主导作用的此处,中枢内兴奋灶群的化学递质浓度失衡,
在这里将被看作是化学递质分布的结构上的失衡(结构失衡,意指不是最可几的结构)。
显然,在自发状态下,这种兴奋灶群的结构性失衡,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趋平寂。
上述情形的具体表象,就是一般的情绪体验无论它有多么强烈,都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
移逐渐消退,而不会持续地固定在那儿。从形成四种情绪效应的兴奋灶群的宏观样态上
来分析,不经渲泄而自发消退最快的,就是愉悦情绪,其次是恐惧情绪,再次是愤怒情
绪,悲伤情绪的消退最馒。
体验一下我们自己的情绪活动,就可以发现上述分析是正确的,并且可以进一步推断出
本书提出的情绪发生说也是正确的。
 
5.特殊心理效应的形成
在大量的已被遗传DNA所携带的中枢机制当中,有一些将由于外界境况的改变而被搁置不
用,其原因是没有相应内容的感知信息进入此机制。
被长时期搁置不用的神经网络,通常都会被新建构的中枢机构覆盖在下面。然而,一旦
出现了相应内容的神经信息进入这些被废弃的机构内,其内的神经冲动经旧的通道网络
处理后,又会被在其上的新建构的机构再次处理。
经此双重处理后的神经冲动,有时会构造出特别的情绪效应和没有多大效用的应答性行
为表现。喋血亢奋就是上述现象的具体表现之一,其表现为一些人见到鲜血或某些小动
物(如小虫、小老鼠等),即会产生极端的特别情绪,如恐惧、惊异等等,甚至一些人还
会出现暂时性脑休克。
 
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特殊心理效应是充实需求。
由于人体生长代谢的进行速率是稳恒的,它决定着人体各部的运作也必须按一定速率进
行,其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然而,与感知系统相关联的中枢神经网络,其运作并不象机体组织那样是自发进行的,
而是受外界物理现象制约的,如果一个人在没有足够多的感知现象的环境当中(如在一个
十分寂静、黑暗无光的环境当中),中枢系统就会出现明显的运作失常。对人体“感觉剥
夺”的心理学实验表明,这种失常一般表现为:1.情绪烦燥,易发怒;2.注意力无法
集中;3.记忆部分丧失;4.思维能力下降;5。不能做精细的动作;6.有时会产生幻
觉。
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是脑组织内介质的代谢活动,需通过其神经冲动的
传导才能进行的缘故。而当中枢系统内没有足够量的神经信息传导可供其介质的代谢时
,整个脑组织所处的生理状态即会变差。
由于上述过程不是意识过程,所以其表现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并且,此效应使
得人们单只在感觉方面,就有使内容充实的需求。
 
最后还应提到的特殊心理效应,就是梦境,它是入脑的一种特殊状态。当然,它不是感
觉内容,但一般倾向于认为它是意识内容,是单纯的兴奋性神经传导递质在脑组织内的
堆聚。
当脑系统在觉醒状态,并且其进入兴奋状态的占位总是偏倾于某部位时,此部位就会因
兴奋性神经传导递质消耗过多而产生局部疲劳。由于觉醒时的意识内容包括所有感知信
息,所以此部位的脑组织如果因疲劳而进入抑制,整个脑系统即进入睡眠状态。
由于脑组织的其它部位是受觉醒时的兴奋灶加以抑制的,所以当脑系统进入睡眠状态时
,兴奋灶即告消失,它对脑组织其它部值的抑制作用就会随之失去,此时,这些部位的
兴奋性化学递质的作用就会突现出来,从而使脑组织的这些部位形成一个与周围神经系
统无关的兴奋岛,这个兴奋岛所对映的意识内容,就是梦境的内容。
现代人类社会一般都具有生活紧张单调的特点,因而很容易作梦,其内容一般可以是除
睡前的意识内容之外的任何内容。并且,其内容可以解析,进而形成解析后的新的意识
内容。也就是说,在梦境当中,人可以想象、分析问题、论辩观念、或者解数学题。
梦的形成有时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而产生:当人在觉醒时,由于情绪机制的作用,或其
它原因而产生很强的激情或思维奔逸,则,处于此占位的脑组织就会因运作时介质代谢
方面的原因而疲劳化,进而使脑系统进入睡眠状态。但此占位的兴奋性神经传导递质,
由于情绪机制的作用,将仍处于兴奋状态。
显然,此时梦的内容将与觉醒时的意识内容一致,并且,由于脑组织过度疲劳,其内容
常常是令入不快的恶梦。
 
另外,如果脑系统内的运动中枢出现如下所述的状况,还可产生大家所熟悉的梦游现象

由于运动中枢不能形成意识内容,所以它一般不会出现类似知觉中枢那样的梦境状态,
因而梦游只是脑系统的一种反常现象。这里有一种假说,认为梦游是体觉信息冲动所产
生的兴奋灶直接引起的。
当体觉信息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被中枢系统进入睡眠状态时的宏观抑制所阻断,即可在
运动中枢上建立起兴奋灶。
从梦游者在梦游过程中无法形成记忆内容上来看,其体觉中枢内的兴奋灶是直接递送到
运动中枢上的。况且,人的行为机制本来就是经由体觉信息,在相应的中枢内建构起来
的、经突出深化而形成的高畅顺性的通道网络,所以梦游时的一切肢体动作都是正确无
误的,并不会因其意识的缺失而发生差错。
 

--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ip.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0.0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