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meran (竹晨), 信区: Biology
标 题: 第六章 人类的文化现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14日19:50:1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第六章 人类的文化现象
一 文化的建构
对文化一词的释义,以前曾有很多种。然而,就目前人们对史前文化重视的程度,已实
际上将所有通过非自发活动构造的各种现象,都称之为文化。虽然这会使更多的非人类
种群也具有文化现象。
某些东非的遗址资料表明,人类最早的文化是在200万年前产生的。而发展到目前,人类
已成为唯一完全依赖于自己所创建的文化来维持现状的物种了。
人类的文化包括有文化软件和文化硬件两个方面,文化软件指的是创造文化现象时,所
使用的途径、方法、过程,以及所产生的观点、概念等,而文化硬件则是指创造文化现
象时制作出来的器件或其它物理现象,如用具、形象、声响。
具体就人类的语言文化来 ,文字图形或言语的发音,是其硬件部分。而文字或言语所表
示的含义,则是其软件部分。
一般来说,文化硬件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必须有相应的文化软件,文化硬件才具有意义
。我们人类文化不能被其它智能生物使用,就是因为它们无法掌握人类文化的软件部分
。
文化现象是生物思维活动的产物。当然,不是所有的思维活动都能构成文化现象,从实
际的角度上看,文化常常是针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
一般生物中枢系统的解析活动大多都是用于生存对策活动的,它只要求感知系统对外界
境况作出简单的反映,从而使自己能产生出正确的对策行为,其目的就达到了。这种感
知所得到的映象与外界客观现象之间的差距很大,它通常都无法全面、准确地解析客观
现象,因而也就很难建构出文化。
可以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生物单纯对外界现象加以分析的结果。它一般与自己的基本生
存需求无直接关系,并且使用文化现象来解决生存问题本身,一般也是通过间接方式来
进行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足够高的智能水平,是文化建构的一个主要的和必要的条件。
现讨论文化的建构动因。
从现代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文化制品一般都是具有某种用途,尤其是对大多
数人所组成的社会来说是具有某种用途的东西。
由某一个人创建出来的人工制品(包括观念、器具、进行的方式等等。)如果不被其社会
所接纳,一般是不能成为文化的。并且,文化现象本来也是其集群效应所产生结果。因
为:某一个体在非社会的自发状态下,一般只能产生与生存有关的生理性需要,只有在
社会环境下,人们才能产生出各种非生理性的社会需要。
如果,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有价值的文化制品,它一般都迟早会被社会接受,只是由于此
一过程属社会活动过程,因而它可以表现出多种的样式。但大体上来看,有价值的文化
制品,一般都具有增大社会群体的活动效率的作用。所以它一旦诞生,都会在社会当中
逐渐推广开来。当然,不否认在人类文化历史上还有很多因自己极有价值的发明、发现
而遭到不幸的例子,但这些有价值的发明、发现最终还是被社会所接受了。
这种文化被社会群体所接纳的过程称之为文化的泛化过程,泛化过程一般有横向泛化和纵
向泛化两个方面,其中横向泛化指的是文化在社会群体内的推广,纵向泛化则指文化在
时间方面的(即跨代的)延续。
一种说法认为,文化现象是因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并迫使人们找出相应的对策而形成
的。然而就笔者认为,生存环境的恶化,只能对已形成的文化现象产生破坏性的作用,
根本谈不上什么能促成文化的创建。
文化是物种集群效应的结果,群落的数量越庞大,使用 文化进行活动时所产生的价值也
就越大,可以达到的能力水平也会越高。而生存环境的恶化一般都会引起其群落的个体
数量减少,从而造成文化软件、甚或文化硬件的散失。
二 语言文化的建构
语言文化是人类其它各类文化的基础,可以认为现代人类所有文化的建构都是通过语言
文化来进行的。因为,人类文化软件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语言系统提供的。
人类的语言系统由言语和文字这两部分组构,其中言语的发展历史是十分冗长的。因为
其建构的初始,是与人的生理机制重叠的,而其发展水准也与人的基本解析能力的提升
大致同步。
1,言语软件的建构
大多数演进后期的动物都具有简单的言语系统,只是由于人类为了能通过言语表达出更
多的内容,才将此意义系统契约化。因为没有严谨的契约,言语将无法表示出更多、更
复杂的内容。
能派生出大量新的意识内容,一般认为是人类群落社会化的结果。并且,群落的个体数
目越大,新的意识内容就越丰富。此时,人们就会要求建立一套更高品质的、有足够的
表示能力的言语系统。
作为一种能表示丰富内容的言语系统,一般都要求其具有起码的可分辨性,而如果这些
契约之间有相矛盾的地方,就不会被其社会群体所接受。这样看来,个体数庞大的群体
所建立的言语系统,一般都有较高的起点和较严谨的契约体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言语系统的品位,与它所在的社会群体的个体数量大体上呈正比关
系。
言语系统中的契约部分是一种文化软件,它只能以意识的形式存在于人脑的记忆中枢内
,而无法以其它任何形式存在。而在另一方面,言语系统又是一种后天形成的目的性行
为机制,就某一契约而言,它在神经系统内的初建过程可由 图18所示。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言语软件都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当群落中的人们经常使用某种发
声方式来表示某项内容时,其发声的听觉信息与此客观现象的感觉信息就会经常同时存
在于知觉中枢上。显然,上述情形经常出现的结果就是这两项知觉信息之间将建立条件
反射模式。在图18中,此中枢位置在C区上。
如果,意识中枢上由于一些因素而产生了需要说出此项内容的目的倾向,其兴奋灶就会
递送到运动中枢,从而指挥发声器官发出此种声响。在图18中,此中枢的位置在A区,它
与意识的其它目的倾向的构成方式是一样的。
所发出的声响经自己的听觉器官传回听觉中枢,并与C区中枢上的相应内容加以比较。当
自己所发出的声响与他人的契约所需的声响不符,则其解析的结果又会形成一调整发声
动作的目的倾向,以支配运动中枢调整发声器的动作,直至满足其需要为止。此过程的
中枢位置,我们用B来表示。B中枢与其它肢体体动作机制的构成方式一样,须经多次尝
试性强化训练,才能形成针对此发声方案的指令信息处理通道,
上述各中枢活动在正常人脑中都有确定的位置。这是由其所处理的信息的来源和内容特
征所决定的。言语机制的各中枢机制一旦建立,它在大脑中的位置即被确定下来,并且
如果此位置的脑组织受损,将影响到相应的机能亦随之丢失。
例如,颞上回后部受损的人,虽然听觉器官是正常的,但他只能把别人的言语发声感知
为模糊的声响流。因而,可以推断此处为言语机制的C中枢区。
颞叶后部和顶叶下部受损的人,则表现出对知觉内容无法用言语表达,可以推断此处为
B中抠区。
而脑额叶下回后部损伤的人,常常表现出没有要求言语的目的倾向,但能理解他人的言
语含义。可以推断出此处为言语机制的A中枢区。当然,一般的额叶损伤所造成的影响大
多都不是特异性的,言语方面的主动性缺失只是它的一个方面,它所造成的主要是一般
行为的主动性的缺失。
由于文字的组成架构及样式,不同的种族都各有不同。如,西方人的文字大多部属音标
文字,它与感知声响的听觉中枢的关系较大,因而其记忆内容一般集中在大脑的颞叶位
置,并且当其颞叶受损后,将使其书面语言方面的能力丧失。而中国人的文字属象形文
字,它与听觉中枢几乎没有关系,所以当其受颞叶损后。并不影响他们对书面文字的理
解。
而当大脑顶叶受损时,对西方人来说,其文字的书写能力将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对
中国人来说,将完全丧失其书写能力。
言语发音在听觉中枢内的占位效应,也毫不例外地带有主观感觉倾向。
赫姆巴尔特(Hum bolt)曾做过如下的试验:让一些人直接凭所听到的声音感觉出它所暗
示的含义,结果发现很多人的这种感觉的能力都是大体一致的。例如:从“ st ”的声
组合里,可以体会出“稳定”“永恒”的意味,从“ l ”发音当中,又可体会到“温柔
”“伤感”和“流动不定”的意味。
现代的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人们总是将“a”“u”或“au”同“庞大”的含
意联系起来,而把“i”“e”或“o” 同“小”的含意联系。
福尔金斯和米伦等人的实验表明,西文中的长元音[ a:]、 [ i:]、[ u:] 的音感积
极有力,而短元音[e]、[u]的这种感觉就弱一些。浊辅音比清辅音积极有力,前辅音比
后辅音积极有力。在愉悦感方面:鼻音和摩擦音比半元音愉悦,前辅音比后辅音愉悦。
上述听觉的主观感觉倾向,通常是人类早期言语契约组构的主要参照系。例如:中文的
“大”和英文的“Lage”都含有[ a:]这个音;“小”和“Small”则都含有[ o ]这个
音。
言语在组构时的这种倾向效应,有时会使不大会说话的婴儿也具有正确理解和正确编制
句子的倾向。有时,我们从来没教过婴儿说某句话,他也会突然冒出一句发音准确、含
义明晰的话来,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这种主观感觉倾向不是近代人类语言体系的主要建构规则,因为近代语言须更注重
的是它的表达能力,具有起码的表达能力的语言,必须遵循一套逻辑严谨的、体系化的
建构规则才行。
一般一套言语系统总会有数百上千、甚至上万个这样的
规约,而这些规约都需以建立条件反射的方式记在人脑里,这显然是很不容易的。在现
代人当中,言语系统掌握得比较完善的成年人,一般都可记住数万个言语词汇的含义,
因为记住词汇只需在C中枢区内进行。但不经提醒,可回忆起来的只有记忆词汇的十分之
一,因为回忆需要A中枢区的参与。
而能张口即来、出口成章的言语词汇,则只有数百个左右。这些言语词汇所对应的条件
反射记忆通道一般都十分畅顺,从而使相应的兴奋灶在整个脑组织内可进入兴奋状态的
几率比较高。
2.言语词汇的组合
为了能表示出内容复杂、或是多项的信息内容,人们还常常将已有的言语词汇加以组合
,用以满足以下的需要。
(1)扩展言语的表达能力。很明显,多段音节言语的表述,比使用一个音节能确定更多的
内容。
上述现象在中文词汇当中的例子有:蚂蚁、龌龊、旖旎等等,它们虽然是由两个音节组
成的,但所表述的属一项意识内容。
(2)组构大信息量的内容项。这显然就是言语语句的形成,就现代人类来说,即使是很简
单的意识内容项,也大部分都须用多个词汇的组合句型,才能表达出来。
比较复杂的一项内容,通过多段音节的言语表述来表达时,其言语发音的序进性就很突
出了。当然,言语发音在其表现形式方面来看,本来就是序进性的。然而,较长的序进
过程,将使得言语语句的发音在进行过程当中的畅顺感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
我们知道,变化着的意识内容所对映的兴奋灶在脑组织内是移动着的,这种移动过程的
流畅效应使得言语发音必须按某种特定的样式进行,才不致有别扭的感觉。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一句语法有误的病句,人们通常都单只凭感觉就能发现它的
错处,而不必对其进行语言学上的语法逻辑分析。当然,这只限于对自己的母语,才有
这种感觉能力,对于外国语,一般人是没有这种感觉能力的。并且,很多人在使用外语
交流时,也常常会犯一些特有的语法错误。
上述现象实际上也就是表明了:人们在组词、组句的时候,总是依它在序进时的畅顺感
为准则建构言系统的。如果偏离此准则,人们在言语表达时就会感觉不流畅,听起来也
会感觉别扭。但如果反过来,就不大一样了,即使是语法上解释不通的句子,只要说着
顺口,人们也不会将其否定,而以口头语的形式把它保留在语言系统内。
当然,这种别扭感是一种模糊的、不十分确切的东西,但在言语建构的初期,它是确定
其系统基本结构的主要准则。就现代人类已有的各种语系来说,不同语言的句型编排布
置、习惯用语等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例如:英国人在说话时,主谓语倒置会使之产生一种不确切的主观感觉,因而英文使用
主谓语倒置的方案来构成疑问句是很自然的事。而中国人则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用此种
方案也能构成疑问句。上述这些差别,就是由这种完全主观的感觉所引起的。
综上所述,言语的顺适效应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言语发音的序进在听觉中枢上的
畅顺性。中文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说着上口,听着舒服,就是因为它能使言语在听音
感觉方面比较流畅。而在音乐方面,这种声音的畅顺性规律已成为一种十分确切的东西
了,其表现就在:如果将一首乐曲中的一个音升高或降低一点,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出听
这种错误。
言语的顺适效应还包括其被表示内容在意识中枢内流动的合适感。显然,这种合适感的
理性成份比较重一些,其表现主要是在言语的语法方面,被表示成份中的主、谓、宾语
及其它修饰性的词汇,早在语法概念和语言逻辑学建立之前,就具有了确切的架构。因
为,不合适的意识流动,也能使人产生别扭的感觉。
当然,意识内容的流动畅顺感也是不很确切的。但凭借此种感觉,在人们没有形成语法
概念之前,使言语的句型合乎某一规则,是完全能做到的。
所有言语系统的架构,一般都是依上述人的主观感觉效应,由相应的社会群体长期的积
淀和不断的修改,才形成目前这种我们所熟悉的样式的。
3.文字的创建
大多数文字系统的建构动因都是为了将言语的发音内容记录下来而产生的。当然,此时
人类群体的社会意识观念已十分成熟,所以文字的创建比言语通常都更为合理和体系化
。
很多种类的文字体系由于只考虑将言语发音记录下来,所以其字符只有较少的几个,如
英语文字的字母只有二十六个。并且,它对言语系统的附庸程度很高。
当然,也有些文字体系是为了将具体事物记录下来而建构的象形文字。此类文字体系起
步较早,并且常常与言语体系的创建并驾齐驱,例如中文就属此种类型。
从符号学的角度上来看,言语体系是用于表达意识内容的,其表示成份是人说话时的发
音,被表示成份则是人的意识内容,而文字体系则是用于表达言语内容的(象形文字可以
部分地例外),其表示成份是文字图形,而被表示成份则是言语的发音。
言语系统是人类表达功能最强大的意义系统,文字与之相比,只能算言语的附属件。它
的主要功绩就是使人类的文化历史能有更确切的记载,并真正实现人类种群的纵向协同
。
在人类发展史中,言语体系的发展史估计至少有十万年, 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只有三
千年左右。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三千年,却构造了目前99%的人类文明。这充分表明人类
文字系统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4.语言系统的一般性征
如果把人的所有意识内容统称为信息,则:语言就是一种能提供给人们有效传播和存储
此类信息的意义系统。
通过某种能被他人所感觉到的媒介,将自己所要表示的成分表示出来,这就必然要使两
类具有不同内在性征的成分之间产生契约性的关系,可分别将其称之为表示成分和被表
示成分。显然,其中表示成分必须是一种能被人们感知到的物理现象,如声响、图形等
。
从纯理论的角度上看,语言系统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契约性关系的确定,完全可以是任意
的。但实际上,几乎大部分语言契约的确定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特点的。
由于人类在构造、扩展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系统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自己各方面的需要
和愿望来进行的。因而,形成后的语言系统,其性征和结构一般都是由与人的各方面有
关的因素所支配的。
语言系统在最初形成时,其各契约的制定一般都是借助人的生理性信息传递效应来进行
的,它常常比较注重其契约的易接受性,而尽量使被表示成分与表示成分之间带有某种
易产生暗示或影射的成分。
为了能表示出更多的信息内容,后期形成的语言在契约性方面就变得越来越严谨了,因
而也就无法兼顾它的易接受性,此时的符号系统便开始体系化和逻辑化了。
大体上,语言系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都将遵循如下的一些规律。
适当律
不适当的东西常常会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因而语言系统的表示成分,在诸如结构、形
式、排列以及变化过程等等方面的适当感,常常是决定其建构状况的主要因素之一。
产生这种适当感,一般总是由某种与人有关的因素所构造的。例如文字,在其结构上,
通常应当是人们感知便当,或是感觉上比较舒适的。其图形则不能太复杂或太小,以免
使之难于辨认,等等。
可分辨律
良好的分辨性,是语言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语言的可辨性有理性与感性两方面。具体拿文字来说:如果一些文字的结构,在某方面
过于相似或过于细微复杂,而使得人们不仔细辨认就无法区别的话,那么我们就说它感
性方面的可分辨性较差。而如果一些文字,没有确切的被表示成分与其相对应,那么我
们就说它的理性方面的可分辨性较差。
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的语言系统,在其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可分辨性都应是良好的。
最简律
语言的构成,在其结构以及表达过程等方面,通常总是取其最简的方案。这主要是为了
能使其识别和泛化较为容易。
当然,这必须是在其各契约的可分辨率良好的前提下的最简方案。
逻辑关系律
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语言系统,常常由于被表示成分内部所具有的逻辑性关系,而使得对
应于它的表示成分也具有类似的关系。例如语法上的逻辑关系,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另外,在语言系统的扩展过程中,为了使新创的语言更易于被人们接受,人们常常将已
有的内容通过一定的变形、分解和组合等方法而派生出其它新的内容,从而使其相互之
间产生结构方面的类推性逻辑关系。这就是语言系统在结构方面的逻辑关系律。
淘汰律
一般情况,如果语言系统中有一些契约存在着与适当律、可分辨律、最简律、逻辑关系
律等不符的现象时,通常都会在较短的时期内被自然的淘汰掉。
三 人类的艺术文化
1,艺术现象
大部分的人类文化都含有艺术的成分。
由于人脑的意识过程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它常常可以使有些感知内容具有某种合适的
感觉,而另外一些感知内容则又能给入以别扭的感觉。
一般人们在构造文化制品时,都比较注意使之顺适于人的这种主观倾向,而将其构造成
感觉舒服,而不是感觉别扭的东西。
这种在文化的创建当中,用于顺适人的主观感觉效应的部分称之为艺术现象。
人类文化的艺术性,是一种纯粹由于人所赋予的价值概念,它突出表现在单纯用于顺适
人的主观感觉效应的人工制品——艺术品,例如雕塑、音乐、装饰等,都属此类。
前面曾提到过,不同内容的意识兴奋灶在脑组织内都有其相应的占位位置,它使得人的
意识活动在其组构内容和变动过程这两方面具有明显的主观顺适效应。其中组构内容方
面的顺适性,是指一项意识内容所形成的兴奋灶,其进入兴奋状态的过程应当是流畅的
。由于兴奋灶的结构是由其感知的信息内容所决定的,如果有某一项意识内容所对映的
兴奋灶结构不连贯,或是中间有处于抑制状态的空腔,则其意识的进行过程就会很不顺
利。
例如,身体匀称的小猫看上去要比身体细长的猫鼬舒服得多,而浑身是刺的豪猪让人一
见就会心里发怵。
意识在变动过程当中的顺适效应,是指多项意识内容在变动时,其相对映的兴奋灶的流
动应当是连贯的。否则,其意识活动的过程也会很不畅顺,此类畅顺感主要是表现在运
动的流畅感方面。
由于脑组织的运作过分地受外界现象的支配,长时间单调的、无变化的信息内容,常常
会使中枢组织的宏观状态变差,从而使人进入一种特殊的燥闷、抑郁的心理状态。此心
理状态一般认为是由于脑细胞的微观代谢活动,需通过其神经冲动的传导才能进行缘故
。
由于上述中枢织的变化过程不属意识过程,这种燥闷、抑郁的心理状态常常是在不知不
觉中形成的,它使得人们天生就有一种使意识内容丰富化、充实化的生理需要。
缓解这种抑郁感的方式就是使意识内容丰富化。这样,用于休闲和娱乐的艺术活动就应
运而生了。由于能产生较强情绪效应的意识内容在中枢组织内的作用效果也较强,因而
一般用于缓解这种抑郁心态的艺术,常常是能引发人产生强烈情绪变化的现象。
2.艺术创作的社会动因
所有的艺术都属一种人工制品。
某项客观现象,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排列以及在不同的背景上的表达,
对人的主观印象都各有不同。
“艺术性”地表现这一客观现象,就在于从中找出对人印象最佳的一种表达方案来。
可以这么说:艺术就是“重新构造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普通感觉”的一种形式。
由于艺术效应是一种意识过程的主观感觉的结果,而这种感觉又是比较微弱和不十分确
切的,所以,艺术创作的技法常常很难被人掌握。
然而,又由于很多的文化制品,如果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价值,常常更能被人们所接受
。因而,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建构文化时乐于使用的手法。甚至,它还是引导人
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
与一般的人类文化相比,具有艺术效果的文化制品,由于它明显地单只在主观感方面就
对人有益,使得人们一般都会对它予以充分的重视,但不具有艺术成分的文化制品,则
运气就不会那么好了,它常常不会被人们重视,而任其自然失落,甚至有时还会遭到人
为的破坏。
从目前人们所发现的古人类文化遗迹来看,大多数有幸存留下来,并较大程度地影响着
人类现代文明的古代文化,都是明显具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当然,也不是说没有艺术成
分的文化制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但就其实际效果方面而言,具有艺术成
分的文化制品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将会意想不到的大。
需注意的是:人类文化制品的艺术价值,与其科学的、客观性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因
为艺术价值是通过纯粹主观感觉的方式形成的,它对于我们获得理性化的意识概念无任
何帮助。
当然客观地讲,艺术制品、或者是文化制品的艺术成分,并不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然
而,它又是人类在发展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能用于解决人类史上有关社会、文化、观
念以及其它各种纯粹属于人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
当人类文明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时,人们便开始着手构造一些专门用于充实休闲时间的
艺术作品,如音乐、舞蹈、戏剧等。
此类艺术作品一般只以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为目的,它单只在(或者说至少是在)主观感觉
上即可明显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极易被人们所接受。
由于艺术作品可以不受客观实际的约束,通过意识的主观性效应,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
需求,以迫求一种精神上的理想境界。因而,艺术常常还是富有浪漫色彩和神秘意味的
东西。
而正是这种浪漫色彩浓重的超现实的东西,才更有可能完美而有效地解决那些在客观的
范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回顾一下艺术的发展史,我们就不难看出,艺术在一开始就明显带有浪漫主义和超现实
主义的特征。
当人类的智力及能力还远不能满足自己基本的生存需要时,他们的生活常常是处于一种
动荡不安和过分依赖于环境的境地中。此时,对人们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就是安定、舒适
和愉悦等等。
因此,这段时期内创作的艺术作品主要是以追求完善、优美以及表现华丽、永恒的内容
为主。
由于此时人类的文化水平,还没有能力解释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
主观意识,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宗教系统和神话传说,并将其用最易于被人所接受的形
式——艺术形式,来表达这种表面绚丽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完美的东西。
这段时期内的艺术作品,一般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它包括可能源于距今5~ 10万年
前的人类宗教概念,一万年前的新、旧石器文化以及在此期间形成的献祭仪式和巫术仪
式。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人类开始可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了。这时的人类生活已
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阶段。于是,人们便开始关注自己非自然的社会性的需要方面,如
道德、地位、名誉、权力、功利等等。
由于此时人们的生活相对地较稳定,因而就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同时,大范围内的社
会制度已开始建立,宗教、权力等方面的社会模式也已日趋成熟和集中,众多的人为了
顺适于他人以及社会制度、道德规范之类的东西而强迫地进行自我行为约束。
此时,艺术作品一般较趋于满足人们对时距内容充实方面的要求,其作品主要以激情的
舒发为主,表现内容则以有关道德、地位、权力、功利等等的社会现象居多。其中包括
整个奴隶制时期的角斗场文化,体育竞技文化、以及各种娱乐性的音乐、舞蹈、情节剧
等。
而现代的一些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过剩的物质条件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于娱
乐。这样,简单枯燥、平淡无味、千篇一律的以愉悦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方式便开始不能
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此,诸如表现刺激性的、不平衡的和有冲撞感的内容的艺术,在
此时便开始代替了旧的内容。
由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影响艺术的构成状况及其特点、内容等等的因素,与包括
人类社会的结构模式、文明现象的发展状况及水平、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等方面部有关
系,它有着十分明显的社会性。
而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又直接与人类活动的特征有一定的关联。
并且实际上,艺术将发展、变化成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类对它的要求及愿
望。
同时,由于现代人类的各方面能力水平都远大于以前,因而对于那些神秘主义意味十足
的艺术现象来说,要想满足人们对它的要求,显然就不象以前那么容易了。所以,作为
现代艺术,它不但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无懈可击的理论做为其发展方向的指导基础,而
且还需要有各方面科学技术领域、甚至是目前的尖端技术的合作来完成其制作(例如:影
视艺术。就是如此),才能满足人们的越来越苛刻的要求。
四 人类的协同现象
1.社会协同活动
人类绝大多数文化的创建都是通过协同方式进行的。协同可分自然协同和社会协同两大
类,自然协同在本书第五章第三节中已有论述,所以在此处重点讨论社会协同。
社会协同属一种文比现象,由于它可以通过人为设定的任意的方案来进行,因而能产生
出横向、纵向、双向、单向等等各种模式的协同效应,并且其中有些还是自然协同无法
实现的。
横向协同是指众多个体共同完成某项工程的协同行为。
这是一种最古老、最简单的协同方案。通过这种协同,人们可以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
大规模的工程,也可以由多人分割完成一项工程的各个部分,并由此而达到简化工作复
杂度,进而增加其工作效率的目的。
纵向协同,是指一项研究或工程的成果可以协助或实际上有助于以后完成另外某项工程
的现象。它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效应。
单向协同,是指单只为协同参与者的某一方的目的,而进行的协同活动。单向协同有协
同方和被协同方两部分,协同方是工程的策划和受益者,被协同方则是工程的执行者。
与单向协同相对应的就是双向协同,双向协同是指参与者部分或全部地为自己获益而进
行的协同活动。这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协同方式。
所有的协同活动,其本身在进行当中部需要消耗掉一定的社会动量。因为协同的策划工
作、组织工作、协调工作等等,都需花费人工。并且,协同项目的技术复杂度越高,策
划、组织、协调所花费的人工也越多。
2.协同价值原理
如果笼统地认为,人工的价值是以时间为度量标准的,则在单位工时内:某一具体工程
在不采用协同方式进行时,可产生W的社会价值,采用协同方式,并且协同率Es为百分之
百时可产生V0的社会价值。使协同率达到百分之百而进行
的协同工程所耗的社会人工价值为Di,则:工程在采用协同方式进行时,可得到的实际
社会价值Vs,即可由下式表示:
Vs = Es·V0 — Di
用Ev来表示协同能使其工作效率提高的百分率,则:
Ev = (Vs — W)/W
= ( Es·V0 — Di — W)/W
通常,只要 Es·V0>Di + W,其协同活动就具有增加此项工程的工作效率的作用,而如
果 Es·V0<Di + W,则Ev值为负,协同失败。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常常过分依赖于协同文化,大多数都是只要在 Es·V0>Di时,
就不放弃其协同工程,有时甚至在 Es·V0<Di时(此时,工程的进行处在亏本状态)也不
放弃,这显然是很不划算的。
Es值的大小与工程的可分单位有关,可以笼统地认为:一项可分为N个最简单位的工程,
如果每一单位都分别交给不同的人完成时,则其操作熟练度便可达到非协同时的N 倍,
如图19所示。
横向协同就是通过上述方式来提高其人工效率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现代工程的
复杂度极高,它必须使用协同的方式,其工程才有可能完全成。因而可以认为,横向协
同还是使一些通过普通的方式无法完成的大型工程得以完成的主要方式。
纵向协同效应,也就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所产生的效应,它是通过提供给人们高效率地完
成某项工程的方法,来产生出社会价值的。
大家知道,为某项工程而进行的工作,使用不同方案时的效率也不同。方案的智能化程
度越高,其效率显然也就相应地较高。
这种高智能化的东西一矣被人们所采用,即可使人们以较高的效率完成有更高使用价值
的工程。
大部分人类文化制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这一点在现代人类的专利品上的表现很
是突出。只是必须在此专利被使用时,其价值才能表现出来,并且其价值的大小也不确
定。
从整体上来看,智能化方案常常是新近产生的比早期的较为先进,因而一般都是新的方
案被使用时所产生的效率比旧的方案要高一些。这样,旧的智能化方案就会不断被新产
生的智能化方案所退汰,而使其社会价值相对地越来越小。也就是说,一项智能文化的
社会价值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的。
五 社会控制工程
1.控制协同
针对某一具体工程而策划、组织进行的协同活动,称为工程协同。人类大部分的协同活
动都是通过此方式进行的。然而,还有些协同并不针对某项具体工程,而只单纯地为了
建构协同的活动模式而组织起一个控制机构。它通过按照某一预定的模式对社会群体予
以限制,以使之一旦进行活动,就必须按此模式来进行,从而达到协同目的。这种协同
我们称之为控制协同。
协同应力
控制协同大体上属一种单向协同方式,所以通常都具有明显的协迫性。此种方式的协同
行为一般都会引起协同参与者某种程度的抵触心理,这种抵触心理在协同群体内的宏观
表现,称之为协同应力St ,(当然,工程协同也具有St )。
St的出现,一般都会使协同参与者对这种协迫予以行为上的抵制,进而使协同率Es 下降
,或协调工作的花费Di增大,这种由控制协同所引发的社会现象,称为社会反弹力 Re
。
Re是St 的滞后表现,也就是说对社会群落进行的某种控制,需滞后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社
会反弹。显然,当St 出现的时间足够长的话,Re 就会与St完全相等。现令:某一群落
的St全部表现在Re上所需的最少时问为tH 。,这样,在协同应力St 出现后经过tC的时
间,Re 的值即为:
Re = St·tC/tH
(其中tC<tH)
tH可称为某一社会群落的反弹滞后基数,它的大小与群落的个体数目成正比。也就是说
,社会群落越大,其控制协同的反弹就越不易表现出来。并且,还由于人是一种可塑性
很强的生物,一些数值较小的St 常常还来不及表现在Re 上,就被群落吸收消化的掉了
。一般较大的社会群落,这种吸收消化的能力也较大。
--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ip.hit.edu.cn]
※ 修改:·cameran 於 08月14日19:51:43 修改本文·[FROM: dip.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8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