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ili (北侠), 信区: Biology
标 题: 超临界流体中的酶催化(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Dec 18 08:23:01 1997), 转信
From: Amao.bbs@bbs.sjtu.edu.cn (阿毛)
Date: 16 Jun 1997 04:30:55 GMT
===============================================================================
All right reserved
IV. 超临界流体的物理性状可控性
A. 超临界流体的物理性状受温度和压力控制
超临界流体的物理性状取决于密度。密度则取决于温度和压力;在临界点附近,
密度对温度和压力的依从性尤为显著。根据描写温度,压力和体积三者关系的状
态方程,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超临界流体的密度可以求出。得出密度后,其它物理
性状可进而或是经验地,或是通过演算得出。
例如,能较好地反映某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Hildebrand溶解参数,超临界流体
的介电常数,均可作为温度和压力的函数估计出来。在超临界流体,无需改变溶
剂的化学结构,物理性状就可以由温度和/或压力改变而改变。以数种超临界流体
的密度和溶解参数对压力作图(图1A,B)可见,超临界流体的物理性状可以平滑
地随压力变化而变化。这在有机溶液是不可能的,因为液态物质物理性状的压力
依从性非常之小。
B. 超临界流体的物理性状可控性在催化反应中的意义
1. 调节酶活性
有报道的影响酶活性的基质物理性状有:溶剂、底物、产物分配系数,介电
常数,溶解参数等。以介电常数为例,在常规溶液中对蛋白质伸缩性(
flexibility)有显著影响;50℃超临界氟仿中,脂酶(Candida cylindracea)
催化异丁烯酸甲酯和2-乙基己醇转酯反应速率受溶剂介电常数影响的情况如图2所
示。如上所述,超临界流体的Hildebrand溶解参数和介电常数均可作为温度和压
力的函数估计出来。超临界流体的疏水性将随压力的增加而下降,但是,溶剂、
底物、产物分配系数尚不能直接估计。
Erickson等(1990)研究了40℃时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脂酶(R.arrhizus)催
化的甘油三月桂酸酯和棕榈酸之间的转酯反应。在恒温下,随着压力的增加,酶
活性下降。他们认为,这是压力通过物理性状改变产生的间接影响。Kamat等(
Kamak et al,1993)研究了压力改变(5.86至28.17MPa)对50℃时超临界六氟化
硫、超临界氟仿、超临界乙烷中脂酶(C. cylindracea)催化异丁烯酸甲酯和2-
乙基己醇之间的转酯反应的影响。在所研究的压力范围内,超临界六氟化硫中的
反应活性均大于其它两种溶剂者,但反应活性不随压力增加而增加,而是保持恒
定。在超临界氟仿(图3)、超临界乙烷中,酶活性则随压力增加有一个数量级的
下降;由于酶在这两种超临界流体中都是稳定的,反应亦无扩散限制,所以认为
也是酶活性受到压力通过物理性状改变产生的间接影响。可见,无需更换溶剂,
只需改变压力,即可调节超临界流体中的酶活性。
2. 调节酶立体专一性
一些研究组报告了压力对超临界流体中酶催化立体选择性的影响。Martins等
(1988)和Aaltonen等(1988)均报告了超临界流体中酯化反应立体选择性的存
在。Ikushima等(1993)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进行脂酶(C. cylindracea)催化
油酸和(±)香茅醇的酯化反应,温度变化范围为31至40℃,压力变化范围为7.58
至19.30MPa。他们发现,在31℃、8.41MPa,(S)-(-)-油酸的立体选择性为100%
;继续增加温度和压力,(S)-(-)-油酸-3,7-二甲基-6-辛基酯的立体选择性增高
。Kamat等(1993)研究了6.55至35MPa的压力变化对50℃时超临界氟仿中枯草菌
溶素Carlsberg蛋白酶和Aspergillus蛋白酶的对映异构选择性的影响。虽然这两
种酶的选择性不同,但它们的立体选择性均随压力增加而增强,作者们认为这是
由于压力增加-溶剂介电常数增大-极性增强,改变了底物和水与酶分子的结合
所致。可见,改变温度和压力,可以控制超临界流体中酶催化的立体选择性。
3。 分离产物
如上所述,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可通过温度或/和压力而调节。恰当地调节反应
物和产物的溶解度,可使产物易于从反应物中分离而回收。
All right reserved
--
当爱在正确的道路上,爱会使你静心;
当静心在正确的道路上,静心会使你爱。
※ 来源:·饮水思源站 bbs.sjtu.edu.cn·[FROM: 202.127.23.27]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bs@bb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8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