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is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化学年史--公元1851-公元1900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Feb 13 20:22:31 2004), 站内信件
1851年
用甘油和脂肪酸合成油脂,发现酵母可转化醣为醇(法国 拜特洛)。
1852年
证明朗伯特光吸收定律也适用于溶液,并指出光吸收与浓度的关系,为比色分析法
奠定基础(德国 比尔)。
1853年
发展有机结构的类型论,它属于一种机械的分类法(法国 热拉尔)。
从锑、砷、磷、氮仅能结合确定数量的有机基团出发,认识到一个元素原子能和另
一个元素原子化合的原子数目是一定的,这是初步的原子价概念,是经典价键理论的开
端(英国 弗兰克兰特)。
发现电解时,不同离子的移迁速度是不同的,否定了格罗杜斯各种离子等速移动的
看法,并称为离子的迁移数(德国 希托夫)。
1854年
研究了氢加氯形成氯化氢的光化反应,发现氯化氢的生成正比于光强与曝光的时间
,以及被吸收的光正比于化学变化的光化吸收定律,并注意到光化学的诱导效应。提出
碘量分析法(德国 本生)。
1856年
从煤焦油中获得第一个人造染料——苯胺紫,从此煤焦油工业逐步形成(英国 珀金
)。
1857年
用分子和离子处于动态平衡的观点来解释电解质的导电现象(德国 克劳修斯)。
提出混合状式说,证明沼气是甲烷(德国 凯库勒)。
1858年
确定碳原子为四价,并提出碳—碳可以自行相连成碳链,碳链学说成为有机结构理
论的开端。开始应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英国 古柏,德国 凯库勒)。
提出从分子量求原子量的方法,准确测定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从而进一步证实
了原子—分子学说(意大利 坎尼柴罗)。
1859年
提出每一化学元素具有特征光谱线,为元素发射光谱分析奠定基础,并用以研究太
阳的化学成分,证实太阳上有许多地球上常见的元素,说明天体、地球在化学组成上的
同一性(德国 本生、基尔霍夫)。
1861年
提出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肯定分子结构的可知性,解释了同分异构现象,从分子的
结构来说明分子的性质,并预示合成的途径(俄国 布特列洛夫)。
1867年
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及摇摆式的假说(德国 凯库勒)。
提出化学反应速度同反应物浓度成正比的质量作用定律以及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等
概念(挪威 古德贝克、伐格)。
发明安全的烈性炸药——三硝基甘油和硅藻土的混合物(瑞典 诺贝尔)。
1868年
从煤焦油中首次人工合成香料——香豆素(英国 珀金)。
1869年
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指明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有周期性的变化,并预见
了周期表中空位元素的存在和性质,周期律成为物质结构科学的重要基础(俄国 门捷列
夫)。
从煤焦油人工合成第一个天然染料——茜素(德国 格雷贝、利伯曼)。
从原子体积和原子量的关系说明化学元素的物理性质的周期性规律(德国 尤·迈耶
尔)。
用燃烧弹卡计广泛研究了有机物的燃烧,证实化学热效应恒定定律。并提出用反应
热来测量化学亲和力的假说。对气体爆炸反应的传播速度进行了研究(法国 拜特洛)。
应用卡诺原理建立最大功与反应热之间的关系,首次把热力学用于化学(德国 霍斯
特曼)。
1870年
从乙炔、乙醇、乙酸等简单物质通过热管首次制得苯、苯酚、萘等,在实验室人工
合成这类物质,具有重要意义(法国拜特洛)。
1871年
提出一种气体密度测定的方法,测定了许多有机物的分子量,在高温条件下测定了
许多无机物的气体密度,证明汞、镉气体是单原子,卤素在高温下也是单原子等(德国
威·迈耶尔)。
发现转化酶,转化蔗糖为两个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发现卵磷脂(德国 霍普·赛勒
)。
开始生产使用照相底片(英国 斯万)。
1872年
从石炭酸和甲醛合成第一个热固性塑料—酚醛树脂(美籍比利时人 巴克兰特)。
1874年
提出碳原子价键的空间结构学说,由于碳的四个价键上取代基不同,导致了光学异
构体,并预计了异构体的数目,也指出双键的存在将引起顺反异构,这是立体化学的开
端(荷兰 范霍夫,法国 勒贝尔)。
1875年
发现化学元素镓(法国 布瓦斯培德朗)。
用铂石棉催化制造硫酸,为硫酸接触法的工业化奠定技术基础(德国 文克勒)。
发现有机反应中烯烃和含氢化合物的加成定向法则(俄国 马尔柯夫尼可夫)。
1876年
1881年
提出实在气体的状态方程式(荷兰 范德瓦尔)。
1882年
首次人工合成靛蓝(德国 约·拜耳)。
提出稀溶液的冰点下降、沸点升高定律,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引起的冰点下降反
比于它们的分子量,提供了测定不挥发、可溶性物质分子量的新方法(法国 拉乌尔)。
1883年
制得锰钢,经淬火变得超硬,用于粉碎岩石、金属切削及钢轨,正式引入“合金钢
”一词(英国 哈德费尔德)。
1884年
提出压力、温度对化学反应影响的平衡变动原理(法国 勒夏忒列)。
1885年
发现化学元素钕和镨。利用氧化钍、氧化铈制得白热灯罩芯(奥地利 威斯巴克)。
1885—1886年,提出稀溶液理论,将稀溶液中溶质分子和理想气体的分子相对应,
解释了稀溶液的热力学性质。并推得用电极电位来求化学平衡的公式(荷兰 范霍夫)。
1885—1890年,完成晶体构造的几何理论,奠定了经典结晶化学的基础(俄国 弗德
洛夫)。
发现电位与汞的表面张力成正比,得出迅速的滴汞与电解质不显示电位差,后被用
作滴汞电位计(德国 赫姆霍尔茨)。
1886年
通过冰晶石降低氧化铝熔点的方法电解制铝,制铝发展为工业(美国 查·霍尔,法
国 赫洛特)。
发现化学元素镝(法国 布瓦斯培德朗)。
发现化学元素锗(德国 文克勒)。
首次人工合成生物碱——毒芹碱(德国 莱登伯格)。
1887年
提出电解质的电离学说,认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成正、负自由离子,溶液
性质是所有离子性质的加和函数。提出电解质活度系数的概念。解释了电解质反常的渗
透现象。这一学说不能解释强电解质及浓溶液的一些性质(瑞典 阿累尼乌斯)。
首次应用热分析法(德国 勒夏忒列)。
通过催化酯的水解和醣的转化速度,测量了三十多个酸的亲和常数,从该常数比例
于电导的活度系数得到电解质活度与化学活度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电离学说。用滴汞
电极法证实了伏打电堆的电流起源于化学原因(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
发明用金属氧化物从石油中除硫精制汽油的方法(美籍德国人 弗雷许)。
1888年
提出弱酸的稀释定律(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
发现胆甾醇苯酸酯于145.5摄氏度为混浑粘性的熔体,到 178.5摄氏度转为澄清,后
即证实是由于液晶结构引起(德国 赖阴尼策)。
1888—1889年,开始生产与出售照相机,应用了赛璐珞作照相底片,照相术才获得
广泛应用(美国 伊斯特曼)。
1889年
首次合成硝酸纤维人造丝,并投人生产(法国 查唐纳脱,德国 约斯特、卡多雷特)
。
提出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式,并提出反应过程中形成活化络合物和反应活化
能的概念(瑞典 阿累尼乌斯)。
提出电离溶压理论,从热力学导出电极电位公式。提出盐的溶度积理论,用以解释
沉淀现象(德国 能斯脱)。
1890年
提出液晶概念并把液晶分为晶状液体,液态晶体两大类 (德国 雷曼)。
人工合成葡萄糖,认识到葡萄糖、果糖、乳糖、山梨糖等化学式相同,但有醛糖与
酮糖之分。指出糖有D、L两种,生命组织中的都是D型。确定了嘌呤的结构(德国 埃·费
歇)。
1891年
1891—1893年,提出分子结构的配位学说,是无机化学和络合物化学结构理论的开
端(德国 阿·维尔纳)。
1891—1893年,铜铵纤维人造丝试制成功,用作纤维及白炽灯罩芯(德国 弗雷梅里
等)。
提出物质的各组分在平衡的两液相中的分配定律(德国 能斯脱)。
1892年
发明高于3,500摄氏度的高温反射电炉。用于制备电石、铝、钨、金刚砂等重要难熔
物质(法国 莫伊桑)。
发现含烃基的有机物具有相同的红外辐射光谱,这是红外辐射谱用于分子结构分析
的开始(荷兰 朱利叶斯)。
利用隔膜法电解食盐制备氯碱(英国 哈格里佛)。
发现除一氧化碳外的异氰酸酯和异氰化物等“二价”碳的稳定化合物,和凯库勒的
四价碳学说有矛盾(美国 尼弗)。
发现有机化合物反应时的空间位阻效应(德国 威·迈耶尔)。
1893年
研究成磺酸纤维素(粘胶丝)的制造方法,并投入生产(德国 克鲁斯、贝范、毕特尔
)。
1894年
发现化学元素氩,认为它是属于周期表中最后的一族惰性元素族中的一个元素,预
计了其他惰性元素的存在(英国威·雷姆赛、瑞利)。
1895年
发现化学元素氦(英国 威·雷姆赛)。
提出“唯能论”,认为“物质仅仅是各种能量的空间集合 (德国 奥斯特瓦尔德)。
发现苹果酸在反应时的维尔顿转化,对研究有机物的—体化学及亲核型反应有重要
意义(德国籍俄国人 维尔顿)。
1897年
1897—1900年,用还原镍粉催化乙炔及苯的加氢反应,该法在转变劣质汽油为高辛
烷值汽油及变低熔点脂肪成高熔点脂肪中获得应用,是有机氢化催化工业的开端(法国
萨巴梯尔)。
1897—1899年,建议用氢铂电极作为标准零电位电极,用汞—氯化亚汞电极作为方
便的参考电极(德国 能斯脱)。
1898年
发现化学元素氪、氖和氙(英国 威·雷姆赛、特拉弗斯)。
发现放射性化学元素钋和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法国 比·居里,法籍波兰人 居
里夫人)。
1899年
提出解释双键反应能力的余价学说(德国 悌勒)。
发现化学元素锕(法国 德比尔纳)。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6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