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is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化学年史--公元1930-公元1945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Feb 13 20:23:54 2004), 站内信件
1930—1932年,发现偶氮磺胺化合物百浪多息的抗菌性,开始了对这类药物的研究(德国
多麦克)。
首次提出高分子结晶的织构模型,认为高分子的结晶不同于小分子的结晶(德国 赫
曼、杰恩格罗斯)。
发现化学元素钫(美国 阿立生、麦非)。
确定全部叶绿素的结构(德国 汉·费歇)。
制得二氟二氯甲烷(氟里昂),开始了有机氟的研究(美国 米吉莱)。
将霓虹灯涂以荧光物质后发展了日光灯,逐步代替白炽灯(法国 克劳德)。
1931年
提出分子结构的共振理论,认为有些分子的结构是多个价键结构式共振的结果(美国
鲍林)。
对芳香和共轭体系,开始引入非定位价键的量子力学处理(德国 休克儿)。
首次实现全人工合成的纤维,强度大于粘丝,称为尼龙,于1938年投产,人工合成
纤维从此开始(美国 卡罗瑟)。
确定维生素A的结构,在一九三三年合成(瑞士 卡勒,德籍奥地利人 柯恩)。
建立第一台放大400倍的粗糙的电子显微镜(德国 拉斯卡)。
1932年
提出高分子高弹行为(即橡胶弹性)的分子运动理论(德国 库·迈耶尔、苏西奇)。
提出液体的似晶格模型,即将液体看作不完善的固体,并推得一维空间疏松堆叠的
解(苏联 弗朗克尔)。
分别发展分子结构的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相似于原子轨道进行构造,并分为成
键和反键轨道两种,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加和近似计算,对多原子分子开始引用非
定位分子轨道概念念(美国 马利肯,德国 洪德)。
1931—1932年,提出把定域的单键和多键分为 键和 键两类(德国 洪德)。
发现重氢——氘(美国 尤里)。
1932—1935年,应用阿累尼乌斯的活化络合物概念,提出绝反应速度理论(德国 佩
尔泽,美国 艾林)。
1932—1935年,确定了多种雌、雄激素的结构,并进行了部分合成(德国 布坦能脱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 拉齐卡)。
1933年
人工合成维生素C(英国 霍沃思)。
1933—1939年,分别提出不同的电化学动力学的假说(苏联 弗鲁姆金,日本 堀内寿
郎,美国 艾林)。
1931—1933年,发展了完全无规混合的正则溶液理论(美国 斯卡查、海儿德勃朗)。
制得重水,后用作反应堆的减速剂(美国 吉·路易斯)。
1934年
提出高分子长链的统计理论(德国 维·库恩)。
发现核反冲的化学效应,是“热原子化学”的开端(美籍匈牙利人 西拉德等)。
发现人工放射性,是制备人工放射元素的开始(法国 弗·居里夫妇)。
用离子与激发分子丛簇的观念以及由离子和激发分子形成的自由基来说明辐射化学
的初级效应与次级效应(美国 艾林、蒙德)。
1935年
人工合成第一个离子交换树脂(英国 比·亚当斯、伊·霍尔姆斯)。
用质谱仪发现铀的重要同位素铀235(美籍加拿大人 丹姆斯特)。
首次引用重氢和氮的同位素于生物化学研究,发现贮藏在机体内的脂肪酸、氨基酸
与食物中的不断发生交换,否定了储藏在机体中脂肪通常不动的看法,是同位素研究生
命代谢的开始(美籍德国人 桑恩海默)。
1930—1935年,陆续得到结晶的胃朊酶、胰朊酶、胰凝乳脘酶,都证明是蛋白质(美
国 诺塞洛泼)。
证实磺胺药有药效的是磺胺部分,磺胺药开始大量生产(德国 陶麦克,意大利、法
籍瑞士人 波维特)。
人工合成维生素B2(瑞士 卡勒,德籍奥地利人 柯恩)。
确定维生素D的结构。提出用紫外光照射食物如牛奶等以增加D含量(德国 温道斯)。
1936年
发明场发射电子显微镜,限于研究高熔点金属及合金的表面,气体的吸附及晶体的
缺陷等(美籍德国人 欧·缪勒)。
首次用固体晶胞的模型来描述液体,后发展为液体的晶胞理论(美国 艾林)。
1937年
首次人工合成元素周期表中空位的元素——43号的锝(美籍意大利人 埃·塞格勒,
美国 佩里埃)。
确定三种维生素E的结构,于1938年合成(瑞士 卡勒)。
发展放大7000倍的可供科学研究的电子显微镜,人类的视野开始进入病毒和蛋白质
的世界(美籍加拿大人 海勒)。
从大量小晶体取向以代替大晶体的光学效果出发,制成人造偏振片,代替了尼科尔
棱镜。发展二元色彩色新体系,修改了托·杨和赫尔姆霍茨三元色理论(美国 兰德)。
明确维生素参与辅酶部分而发挥生化功能(美国 爱尔维杰)。
1935—1937年,发现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作两类,一类对营养无效,一类约二十
余种是营养物中基本氨基酸,但对不同动物体基本氨基酸也不同(美国 维·罗思)。
1938年
发现聚四氟乙烯,开始了含氟聚合物的研究,到五十年代正式投产(美国 杜邦公司
)。
发现一些简单的磷酸酯对温血动物具有剧毒及强烈的杀虫作用(德国 施拉德)。
提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多分子吸附理论(美国 布伦瑙尔、埃米特,美籍匈牙利人
特勒)。
首次分离得到纯净的维生素B2(德籍奥地利人 柯恩)。
1939年
人工合成维生素K(美国 菲泽)。
1939—1942年,提出联合制碱新法(中国 侯德榜等)。
提出多相催化的活性集团假说(苏联 柯勃谢夫)。
1899—1939年,分别对非碳四面体元素硅有机物的研究,制得含硅高聚物(英国 刻
宾,苏联 安德利扬诺夫)。
1935—1939年,试用在1873年合成的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于治虫,1942年
工业生产(瑞士 保·缪勒)。
1940年
分别实现用中子和氘轰击铀238,发生衰变以制备超铀元素的方法,制备了93号镎、
94号钚,指出超铀元素的性质都相似于镧系稀土元素(美国 西博格、艾贝尔森、麦克米
伦)。
人工合成元素周期表中另一空位元素85号的砹(美籍意大利人 埃·塞格勒)。
提出用六氟化铀,通过热扩散法分离富集铀235(美国 艾贝尔森)。
以气体扩散法从铀238中分离铀235(美国 尤里)。
分离得到长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碳14,用于生物化学、地质和考古(美籍加拿大人
卡门)。
194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石油开始化学综合利用,用于生产各种有机物、塑料、
纤维、橡胶等。
1909—1940年左右,对有机硼化合物进行研究,在高能燃料,耐辐射材料等方面开
始获得实际应用(德国 斯托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发展了离子树脂交换法,对十四个稀土元素进行分离,“稀
有金属化学’开始迅速发展(美国 斯佩丁)。
1942年
应用离子树脂交换法分离得到纯铀二吨,用于制备第一颗原子弹(美国 斯佩丁)。
1942—1950年,由于原子反应堆的建立,辐射化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发展分子结构的立体构象分析理论(挪威 哈塞尔,美国 巴顿)。
1942—1951年,提出高分子溶液的晶格模型理论,并由此推出高分子稀溶液粘度的
近似公式(美国 弗洛里等)。
1943年
分得纯青霉素,被用于医药(英籍奥地利人 弗洛利)。
发明分配色层分析法,广泛用于分离少量复杂混合物,在胰岛素结构和光合作用等
的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英国 马丁、辛格)。
1943—1950年,分得纯链霉素、金霉素、地霉素,四环素等,开始统称之为抗菌素
(美籍俄国人 瓦克斯曼)。
1944年
用中子轰击钚和 a粒子轰击铀制得95号超铀元素镅,用
粒子轰击钚制得96号超铀元素锔(美国 西博格、乔梭)。
用斜喷金属膜的方法,使电子显微镜可见到三维立体图象(美国 维可夫)。
人工合成奎宁,这是不经过天然中间体而从简单化合物合成的复杂有机物(美国 伍
德沃德)。
1945年
发现电子顺磁共振现象,是研究自由基等的重要途径(苏联 柴伏依斯基)。
1934—1945年,用X光结构分析法,确定了碳碳单键,双键、叁键、共轭键以及氢键
的键长(英国 杰·罗伯森)。
分别用磁共振法和磁感应法实现核磁共振,测量核磁矩,推进了原子核磁性在科学
研究中的应用,核磁共振谱开始用于化学结构分析(美国 珀塞尔,美籍瑞士人 布洛赫)
。
确定配尼西林的分子结构(英国 鲁滨逊)。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9.16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1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