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is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afer (习惯决定命运),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2005年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单化学部部分简介zz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Fri Dec 16 21:02:17 2005)

 2005年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单化学部部分简介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5年12月16日15:27:28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化学部
冯守华  无机化学家。吉林大学教授。1956年生于吉林磐石。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
学系,1983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无
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无机
化学学报》副主编。
主要从事无机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研究。在复合氟化物温和水热合成研究中,应用温和
水热技术制备了复合氟化物;提出了复合氧化物和复合氟化物水热合成路线;制备的无
机螺旋链结构,具有左旋链和右旋链共存于同一晶体的特点;水热合成出多种新型微孔
晶体化合物;其合成的硼铝酸盐是最新发现的含主族元素的微孔晶体之一,使人们重新
认识微孔晶体的Bronsted酸性质。
田中群  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1955年生于福建厦门。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
学系,1987年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现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
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高级会员。
主要从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谱学电化学研究。获得了多种纯过渡金属体系的表面增强
拉曼散射(SERS)光谱谱图,证实了VIII B族过渡金属具有弱SERS效应,并应用于燃料
电池的电催化研究和不锈钢的防腐蚀。应用不受谱仪检测器分辨率限制的时间分辨拉曼
光谱技术,建立了电位平均拉曼光谱新方法。还发展了在微芯片上用电化学构造电极纳
米间隔的技术。设计合成了特殊形状的纳米粒子,并表征其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在内的多
种特性。
江明  高分子化学家。复旦大学教授。1938年生于江苏扬州。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
学系。
主要从事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多尺度相结构研究。发现嵌段共聚物/相应均聚物相容性

的链构造效应,得到高分子共混物的密度梯度模型;在高分子间的可控氢键相互作用导
致的增容和络合方面,提出高分子共混物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可实现"不相容-相容-络合

转变"的概念,并发现通过对荧光探针芘的化学改性可使其成为碳氟微区的靶向探针,可

用于多种碳氟微区的研究。提出和证实了基于氢键相互作用的聚合物胶束化的新途径,
获得了核-壳间由非共价键连接的聚合物胶束并进而获得空心纳米球,形成了非嵌段共
聚物路线。
吴云东  理论有机化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1957年生于江苏溧阳。1981年毕业于兰
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的研究。提出Sharpless环氧化反应的机理,用理论方法解

决过渡金属不对称催化机理及其立体化学;对钼-烷烯基催化物催化烯烃开环复分解聚合

反应和炔烃复分解聚合反应的机理及立体化学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
,特别是脯氨酰胺衍生物催化的不对称直接Aldol反应方面,与他人合作提出Gong-Wu模
型;提出了oxa-多肽概念,并设计合成出多种结构的oxa-多肽;指出在溶液中存在与老
年痴呆症相关的淀粉样β-多肽单体的结构的可能性,并将其稳定性与淀粉样β-多肽聚
集的速度相关起来;通过取代基对碳、硅和氧自由基中心的电荷和自旋的影响,导出诱
导效应和自旋离域与自由基稳定性的定量关系。
李洪钟  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1941年生于山西昔阳。19
65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气固流态化方面的研究。将多相流基本原理与散料力学结合,建立了两相流理
论以及垂直和倾斜移动床气固流动模型,可较准确预测气、固流率,气体压力和颗粒间
接触应力的分布;提出V型阀与L型阀排料动力学模型和设计方法;发明了V型移动床排料

阀、气控气球式高压加料器等。用自制微观摄像探头,得到快速床内瞬态聚团和稀密两
相结构的照片,证实了聚团的存在,发现当纳米和超细颗粒形成低密度、小尺寸聚团时
,可实现散式流态化。发现加入流化床中的铁磁性颗粒可形成"链状物",能有效破坏气
泡、沟流和聚团,实现散式流态化。
陈懿  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3年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
系。
长期从事催化剂、介观化学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嵌入模型,对
氧化物在其载体上的分散行为做出定量的描述,解决了多晶表面上空位以及阴离子所产
生屏蔽效应的计算。阐明了溶液反应合成非晶态Ni-B粒子的机理,发现了制备Ni-P合
金粒子液相反应的自催化本质,改进了溶液沸点附近回流加热的制备方法,提出了有效
避开水解作用,获得类金属元素含量高的Fe-B非晶合金的固相化学反应方法。近年来,

在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晶格氧的活动性与粒子尺寸和催化选择性的关联,低维纳
米金属氮化物的制备及其场发射性能等方面都取得良好进展。专著有《穆斯堡尔谱学基
础和应用》等。
姚建年  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生于福建晋江。1982年毕
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199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博士
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主要从事有机纳米体系和复合薄膜的光致变色研究。实现了对有机纳米体系中光化学、
光物理性能的调控,将纳米材料特异性研究拓展到有机小分子领域。制备了纳米球、块
、线、管等有机光功能纳米结构材料,实现了对其形貌的调控和保护;发现了随粒子尺
寸增大逐渐向低能端移动的分子间电荷转移激子的限域效应;通过粒径控制实现了吡唑
啉衍生物DAP纳米结构材料的发射波长的调控;运用超分子化学概念和分子组装技术构建

出纳米级光致变色超薄膜;通过与贵金属复合,使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的光致变色效率
提高5倍。提出半导体与贵金属间Schottky结的增幅原理;还制备出厚度小于2nm的单层
光致变色超薄膜。
麻生明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生于浙江东阳。
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
90年获该所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引入亲核性官能团,解决了联烯在金属催化
剂存在下反应活性及选择性调控,为环状化合物的合成建立了高效合成方法学;发展了
从2,3-联烯酸合成γ-丁烯酸内脂类化合物的方法;建立了过渡金属参与手征性中心
形成的一锅法双金属共催化的合成方法。同时,实现了同一底物中几种碳-碳键断裂间
的选择性调控,提出了杂环化合物的多样性合成方法。
颜德岳  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南开
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
然科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
装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
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了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
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新

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带超支化"核"合
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了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
理,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

--
※ 来源:·日月光华 bbs.fudan.edu.cn
--
           ----       归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133.87.1.15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