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is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afer (习惯决定命运),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蒋锡夔:自主创新是做科学的人的本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Mar 25 15:55:28 2006), 转信
新民晚报 03/23/06 00:23:56
--------------------------------------------------------------------------------
--------------------------------------------------------------------------------
本报记者 董纯蕾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新楼217室不大,井井有条的秩序说明了主人的习惯。所有文件都作了标注,桌上必备的是新华词典和新英汉字典,蒋锡夔院士每天上午8点半进办公室,必要阅读一些英文文献和杂志。黑底白字的大理石镇纸拦腰断了,粘好了再用,想当年蒋先生和同事们的装备那么简陋,穷的时候经常要去北京“借光”,可被誉为国际自由基化学
界“里程碑”的一系列漂亮实验还不是由他们最先完成了!
蒋锡夔常说自己默默无闻,若不是因为课题组2002年获得此前已连续4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还真没一口气接待过这么多记者。弟子们却说,蒋先生在这个领域里成名很早。无论是在国外公司发明了新反应,在北京从事氟橡胶的研究,还是回上海一头扎进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基础研究中,他在学术上总是那么光芒四射。
只是,他并不看重这些,他经常把学生的名字署在论文第一作者的位置,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十室”的名义发表文章,根本不在乎署谁的名。在蒋锡夔看来,只有“自主创新”才是做科学的人应尽的本分。“这四个字绝不是现在才冒出来的流行语,而是本分。真正做科学的人都应该懂这一点,多动脑筋、多学习、多创新,总要多问一句‘我们是不是第一个发现者’。”
“我有一个小诀窍,看文献不只看内容,还要看看里面有没有错,是不是有更好的解释?”学生们说先生常要我们“驳倒”他。能和老师顶的学生,他夸最有出息。蒋锡夔自己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决不能说:‘这条定律是正确的,因为它是爱因斯坦说的。’我们只能说:‘爱因斯坦所说的这条定律是正确的,因为它已被某某、某某等科学家的实验所证明’。”
为国为民是早已下定的决心
1955年初,蒋锡夔向美国移民局提出了回国申请,震动了不少人。移民局劝说这位年轻有为的研究员放弃回国念头,两个官员还主动提出愿意帮他寻找称心如意的美国淑女成亲。朋友们吃惊不小,因为他不仅英语流利,而且非常适应西方的生活方式。
但其实,早在赴美留学之前,蒋锡夔归心已定。他在日记里写道:“在历史前进的步伐里,我是不容自己落后的。有一个问题至今未解决,出国后是研究工业化学还是纯学术化学。但无论如何,他日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已下了决心了。”
回国后,他果然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在“有机分子簇集和自卷”和“自由基化学”两个主要研究领域共发表论文120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978次。一杯水中注入了油,油与水会自动分离,各居一层。为什么?大多数人不会往深里想,但蒋锡夔“追”到分子层面探究,发现在水或水和有机溶剂的混合溶剂体系中,带有碳氢长链的有机分子间存在着一种弱的相互作用力,叫“疏水亲脂相互作用”。它是导致宇宙间生命现象形成的奥秘之一,细胞的形成,蛋白质构象的稳定,生物体内酶功能的体现等都和它有关。蒋锡夔说,一个方程,一个公式,一个细胞的剖析,一个神经信号的发现,可能在很长时间内毫无“用处”。但他坚信,所有最有用的发明发现,至少九成源自基础研究。由一杯水开始的好奇心,最终引向的是对生命现象的追问。比如20多年中,他们摸索出至少六大创新,并首次运用物理有机的概念和方法,“捉”住了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罪魁祸首”,为设计药物、最终攻克疾病寻到了源头活水。
院士名片
蒋锡夔,有机化学家。生于1926年9月,1952年获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中科院化学部常委。曾主持军用和民用氟橡胶、氟塑料的研制。上世纪70年代,创建了中科院第一个物理有机研究室。
--
爱一个人要了解,也要开解;要道歉,也要道谢;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也要
体谅;是接受,而不是忍受;是宽容,而不是纵容;是支持,而不是支配;是慰问,而不
是质问;是倾诉,而不是控诉;是难忘,而不是遗忘;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是
为对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对方诸多要求;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可以随时牵手,但不
要随便分手。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33.87.245.1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