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is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afer (习惯决定命运),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赵玉芬:为生命起舞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May 25 10:15:53 2006)
赵玉芬:为生命起舞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 02:21 中华工商时报
赵玉芬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接触过赵玉芬的人
是这样评价她的:一位为生命起舞的女科学家。因为是她发现了生命起源的种子,为生命
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是她提出了建设“海峡化学生物科技带”的构想
,为厦门建设海湾型城市的蓝图增添了一笔亮色……
赵玉芬院士不愧是一位在不停地为生命起舞的人。当我们在厦门拨通了她的电话时
,她的声音听起来很遥远,原来她正在新疆伊犁的一个小镇上进行科学考察。
赵玉芬从小生长在台湾,1971年新竹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
校(也是杨振宁教授所在的学校)留学深造,197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并开始从事博士后研
究工作。1979年,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当中国的学子们满怀憧憬纷纷踏上美国
的土地时,赵玉芬却毅然回到了祖国。
求学之路
当初,的确有许多人不理解,赵玉芬为什么会舍弃在美国她已经奋斗了8年的事业以及
那里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而回到了当时还非常落后的中国来。赵玉芬却说:“我
是中国人,回到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同胞服务,这是很自然的事儿”。她说得很自然、很
轻松,然而在这“很自然、很轻松”的背后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心路历程。
赵玉芬出生在台湾彰化农村一个普通人家,兄弟姐妹六个,她排行老大,加上父母全
家8口人挤在一家祠堂的两间小小的厢房里,过着艰苦的日子。在赵玉芬17岁那年,父亲不
幸病逝。从此母亲独自担起了抚养六个孩子的重任。母亲含辛茹苦不停地打工赚钱,供孩
子们生活、读书。并使他们兄弟姐妹六人都读完了大学。为了省钱,赵玉芬小时候经常光
着脚走二十几分钟的路去上学,回来后就帮着母亲照顾弟妹。由于生活的艰辛,母亲常对
赵玉芬说:将来一定要学一个有用的专业,一个能直接创造财富的专业。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也曾涌起了一股出国留学热,有条件的家庭都纷纷把
自己的子女送到欧美等一些国家去留学。而这些对于家境贫寒的赵玉芬来说简直是想也不
敢想的事,她只有努力地读书。
1971年,23岁的赵玉芬完成了新竹清华大学的大学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专业的研究生,还获得了高额奖学金。然而,当拿到从美国寄
来的入学通知书时,全家人却为凑不齐买机票的钱而犯愁。后来,有人为赵玉芬出了一个
迫不得已的主意,让她把美国的奖学金证书作为证明,到美国后每月偿还航空公司30美元
。于是,赵玉芬幸运地拿到了美国的机票。
临别时,母亲落泪了,母亲知道,女儿这一走不是去台北或高雄,而是去遥远的美国
,这可不是三年五载能回得来的。母亲含着眼泪对她说:“玉芬,妈妈养活了你二十多年
,你这一走是不是就不回来了?……”望着母亲含泪的双眼,望着母亲日
渐苍老的面容,离别之愁让赵玉芬几乎无法迈开脚步。她安慰着母亲说:“妈妈您放
心,我一定会回来的。”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竟然是她和母亲的最后的诀别,这一
走就是25年。
在美国,赵玉芬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取得了直接攻读博士的资格,1975年她获得了博
士学位,以后又在石溪分校和纽约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一时期,为她的事
业和未来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实际上,从离开台湾的那一刻起,赵玉芬就已经认定:
化学是实用科学,学成之后一定要为自己的同胞做点事,为社会创造财富。
寻根之旅
在美国留学期间,有这样两件事对赵玉芬的人生经历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1年,也就是赵玉芬刚刚来到美国的时候,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回到石溪分校作了
一次有关中国见闻的演讲。杨振宁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祖国的情况,祖国的风光,谈到了
儿时清华园的志诚小学,谈到了西南联大,谈到了祖国大陆的科学家还在进行着科学研究
工作……还有中国的最新考古发现,并为大家展示了一枚出土的铜镜……对于台湾的留学
生来说,这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关祖国的消息,这些信息在留美学生中激起了波澜。赵玉芬
也不例外,她感受到与祖国的距离在拉近,祖国是值得亲近的……
1972年,中国一个科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来到了石溪分校,赵玉芬作为台湾留学生
的代表向代表团团长、中国生命科学界元老贝时璋教授献花。这是赵玉芬有生以来第一次
与大陆同胞如此近距离的接触。“祖国”这个曾经陌生而遥远的字眼,一下子变得如此地
真实亲切。
赵玉芬的祖籍是河南省,她的父母都是河南淇县人。在美国,赵玉芬经多方打听、联
系,在1978年终于得到了老家的消息,一封来自河南淇县的家书,勾起了赵玉芬的思乡情
怀。“回老家”一个强烈的念头涌上她的心头:“我要回老家,我要去寻根,我要去替父
母圆他们二十多年一直未了的心愿。”
也就在同年的夏天,赵玉芬终于回到了梦魂牵绕的故乡———河南淇县。九十多岁的
外公是前清的秀才,见到外孙女回来高兴得当场挥毫泼墨———“为人民服务思想好,外
孙女如今回家乡。”多么朴实的语言。在老家,赵玉芬见到了自己的外公、外婆,叔叔、
舅舅,阿姨、姑姑,还看到了一只当年爸爸亲自为过世的爷爷、奶奶烧制的瓷盘画像。此
刻,赵玉芬顿时感悟到:这里就是她的生命发祥地,这儿就是她的祖国!她的生命之火将
为这块土地而燃烧。
此次回国,赵玉芬不仅看望了自己的亲人,还考察了一些大陆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赵玉芬终于放弃了美国,告别了石溪分校,告别了导师回到
了祖国。而此时的赵玉芬已经在化学生物研究领域中显示出了不可多得的潜质和科学素养
。在与导师夏皮洛教授告别时,这位世界著名核酸化学家不无遗憾地说:“C h in e se
ga in,Am e r i-
can lo ss.你的决定很勇敢,但你的回去是我们美国人的损失。”
生命之舞
夏皮洛教授的遗憾不无道理。1991年,赵玉芬以大量实验结果和严密的理论证明:氨
基酸和磷的化合物———磷酰化氨基酸,是生命起源的种子,并提出磷元素是生命活动的
调控中心。通俗地说,这种磷酰化氨基酸可以同时产生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是实现生命
功能的物质,核酸承载着遗传基因,它们共同组成了生命的基础。这个多少年来人们一直
在争论不休的“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科学难题终于得到了破解,这使得生命科学研
究的前沿领域出现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赵玉芬还取得了十余项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成
果。在回国的20多年时间里,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先后在国
内外发表了140多篇重要的科学论文。1991年,43岁的赵玉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
时最年轻的女院士。
回到大陆,赵玉芬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种愿望,就是希望能为海峡两岸的同胞做点事
,为两岸的发展做出贡献。利用一次学术会议的机会,赵玉芬来到了厦门。她说,当她一
踏上厦门的土地,就感到一股浓浓的亲情扑面而来。这里的乡音、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与
她儿时的记忆是那么的相似,我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台湾。厦门的一切都在深
深吸引着她。赵玉芬意识到厦门是她放飞理想拓展事业的又一个起点。
2000年底,赵玉芬来到了厦门大学。此时,她的心中已经装着一个宏伟的计划。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2002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赵玉芬院士提出了:以厦门市为中
心,建设“海峡化学生物科技带”的提案。这一提案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福建省
和厦门市以及台湾化学生物界和相关企业界、海外留学生、校友等多方的关注和响应。
而赵玉芬的这一想法,则是受美国圣地亚哥模式的启发,圣地亚哥是美国的一座城市
,在这里有一所重要的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几个从事化学生物研究的科研
机构。正是这所大学、这几个研究机构及良好的科研产业转化模式,吸引了一大批科学家
和创业者来这里投身创业。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从而带动了地方经
济的飞速发展。仅2000年,圣地亚哥的400个化学生物科技产业就为当地带来了233亿美元
的市场价值、35000个就业机会,并同时带动了通讯和软件业的发展,以惊人的速度成就了
一个新的科学硅谷。这就是所谓的圣地亚哥神话。
赵玉芬分析认为,在福建的两院院士中,大多数是从事化学生物研究工作的。福州的
微生物技术走在全国的前列,厦门大学有化学化工学院这样一流的学科群体,有生命科学
、海洋科学、医学科学等生物科技资源。如果将厦门、福州的科研力量联合起来,那就代
表着国内化学生物的最高水平,其发展潜力是无可限量的。此外与厦门仅一水之隔的台湾
也拥有一批化学生物领域里的科研精英,有丰厚的科技、产业、资金资源。如果能在
厦门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硬件科技平台,吸引大批科学家前来创业;如能很好地利用厦门的
地域优势,将两岸的科研力量团结起来,吸引投资、带动产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
东南沿海经济和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进而辐射东南亚……建设海峡化学生物科技带的构
想并不遥远,赵玉芬认为我们有这样的条件。
如今在各界的支持下,这一构想的实现正在一步步向前推进。赵玉芬也将自己的全部
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科学事业的孜孜追求中。来到厦门大学的近3年时间里,在基地建设、
科研、教学及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赵玉芬院士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省市政府、厦门大学的
支持下,赵玉芬组织并先后向福建省和教育部申办了两个有关化学生物及医药研究的重点
实验室;培养着一批化学生物领域的博硕士科研人才;承担了福建省有关环境保护和药物
开发及抗病毒抗肿瘤药物设计研究等两个重点科研项目。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赵玉芬
带着她在厦门大学的科研小组经过3年的攻关,并与企业联手,成功地完成了生物医药——
—丙谷二肽合成的中试过程,并为这一全新的合成方法申请了中国和国际专利,为这一成
果顺利实现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丙谷二肽是一种营养药物,对处于生命危急时刻的病人起着重要作用,及时补充丙谷
二肽,可以显著缩短病人治疗和恢复的时间。丙谷二肽在欧美等国已经普遍应用,而目前
在我国只能依靠进口,价格昂贵。从它的市场前景来看,丙谷二肽其药用价值的特殊性,
就像生理盐水、葡萄糖一样,将成为救护病人的必需品。其市场价值不可限量。
除了工作,赵玉芬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俭朴。对于她来说,节假日已经成为了生
活中的奢侈品。学校门口的快餐店几乎成了她常去的地方。
据赵玉芬的一位学生说:“赵老师对我们非常关心、非常爱护,谁有困难她都会主动
帮助。有一位来自云南的研究生,父亲患了癌症,家里为给父亲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
蓄。赵老师知道后,主动拿出2600元给这位学生带给父亲治病,还交代助理打电话给在北
京的保姆,让她买药寄去云南。平时,赵老师怕我们生病,经常买些常用药备在实验室里
。每次出外考察或参加学术会议回来,赵老师都忘不了买些好吃的带给我们……如同母亲
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在学术方面,赵玉芬非常懂得尊重别人,特别是对年轻教师和初出茅庐的青年学生。
在一些学术活动中,她总是首先把自己的年轻助手和学生介绍给大家,鼓励他们,给他们
信心。
为了科学研究,她经常深入实地考察调研;为了一次成功的合作,赵玉芬不辞辛劳地
奔走。她还经常利用午休时间为学生修改论文、上网查找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科研动态…
…如同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
赵玉芬这样归纳自己的人生轨迹,她说:“台湾孕育了我这颗种子,美国是我萌芽的
地方,祖国是我生命的根。”(12H3)
--
[34m ---- 归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133.87.1.154]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