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istr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jliu (秋天的萝卜), 信区: Chemistry
标  题: 从科大金刚石和南开纳米管看国内化学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Mon Sep 20 15:52:23 200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从科大金刚石和南开纳米管看国内化学

Fruitloop

  最近的几大热点之一是关于中国科大金刚石科研工作涉嫌造假。有很多人在
那儿看热闹啊:科大,院士,长江教授,金刚石,一稿多投?,涉嫌造假?,牛
杂志,等等。想怎么组织语言,想怎么想象发挥都可以。

  我认识陈乾旺教授但没有交往过,虽和这项科研没有关系,但知道一些内情。
我和那篇评论文章的作者Dr. Hermann Sachdev也有过坦诚的交流。(顺便提一下:
Dr. Hermann Sachdev不是教授,但是不是教授,牛不牛,与能不能发表评论没
有关系),所以在可能的范围之内通过新语丝和大家交流一下。

  先说说金刚石:

  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生成金刚石有没有可能?热力学上是可能的,动力学
上在文章所报道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目前只有陈教授知道。但我个人倾向于是
上在文章所报道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目前只有陈教授知道。但我个人倾向于是
可能的(产率为一亿分之一还是可以被定义为可能的)。很多人的猜测偏离了真
实情况。有人说“德国的牛人”提出疑问,大概真不了;也有人说如果真的可能,
科大早发大财了,等等。这些都不能作为直接判据。因为从现实的角度看,人造
金刚石并不昂贵,而且从他们使用的方法看,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即使其产率
及质量能达到其文章中所说的)。为什么?简单提几点就明白了。对于高压反应,
毫克,乃至克数量级的反应不能随便推广应用到工业界级别。这首先牵涉到反应
均匀性的问题,干冰和钠都不是粉末,而且事实上在混合时,反应就有可能开始
了。混合一克干冰和一克钠可能不是那么危险,有谁敢混合一吨干冰和一吨钠?
另外,金属钠对很多反应器的腐蚀都是极严重的(钠合金),而且不易清理。而
且他们的反应器据报道是自制的,成本多少?没有标准自然就无法探测真实实验
状况。而且他们事实上是承认反应器可能参与了催化反应(这意味着即使实验结
果是真的,别人也可能无法重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产物中有什么?什么都
有!所以要用强酸洗,很可能是能用来洗的都用了,不便说而已。洗后要的产物
---金刚石还是不明显,只好先测试,看不到金刚石,再洗,或重做;有,用计
算机把杂质峰抹去,反正产物出来了,我报道的就是这个(这儿是我的猜想,可
能不正确)。科大的实验室99%都是没有技术员(科研秘书)的,所以XRD花样
(XRD图谱的说法是不科学的)的错误有99%的可能性是有意为之,如果长江教授
的实验室确实有一位能犯这种错误的秘书的话,教授还是要负责任,顺便那位秘
书是一定要开除的,而且应该在媒体上公开才是,因为这有关科大的名誉。发文
章则是另外的事了,文章要发,而且要好杂志,不然怎么对得起长江教授的头衔,
和领导的信任。只好捂住伤疤,穿得体面,先报道,再道歉。这种伎俩其实是屡
见不鲜的,从国内看,我所知道的复旦的赵先生,厦大的郑先生科研组都玩过,
见不鲜的,从国内看,我所知道的复旦的赵先生,厦大的郑先生科研组都玩过,
国外也很多,看看那些牛杂志每期的勘误就知道了。所以这篇文章的硬伤并不是
XRD,而是其产率。8.9%?至少我不信。而这一点是万万不能承认的,XRD花样可
以推脱为疏忽,数据造假则没有任何借口。网上有传言说几个月之前在文章刚报
道时所进行的疯狂吹捧是有意为陈教授参选院士造势,如果是这样的话,陈教授
的学术问题就更严重了。

  回到主题,从现在网上的讨论及国内学术界的反应上看,我其实有更深的担
忧。那就是现有的讨论都只涉及皮毛:刚出论文时,一窝蜂地赞扬,没人怀疑;
出了问题,又一起起哄,很少有人讨论事情根本。一篇有问题的文章可能对一个
课题组,一个学校,乃至整个国家的学术声誉造成严重打击;而这种事情如果能
够在发展到现在这种状况以前,就有人站出来(或者作者自己站出来)进行坦率
的学术讨论或主动更正其中错误,则可以促进学术进步。下面我给出一个例子,
是我自己发现的,涉嫌数据造假,不知是否有人也先我知道了。这是由于最近大
家在网上进行化学论文大排名,而南开大学高居前三,引起大家广泛好评,而促
使我提出来(这还只是沧海一粟)。

  Fabrication of Ru and Ru-Based Functionalized Nanotubes Chen, J.;
Tao, Z.-L.; Li, S.-L.; J. Am. Chem. Soc.; (Communication); 2004;
126(10); 3060-3061.

  这篇文章很短,很清楚,粗看没有问题,但是行内人(国内还有行内人吗?
我这是在呼吁!!!)就知道不那么简单。这篇文章要倒着看,先看其图3C。这
我这是在呼吁!!!)就知道不那么简单。这篇文章要倒着看,先看其图3C。这
张图给出了一个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剖面图,上面图标是10纳米,这意味着他们所
用的扫描电鏡的分辨率优于0.5纳米。再看看他们所报道使用的仪器---Philips
505,该仪器在最佳状况下电子束束斑为7纳米。不要告诉我他们是先在低倍下拍
的照,然后用计算机线性放大处理所得。这样一来电子显微镜将无任何价值,光
学相机就可以看到原子了。有没有可能他们用的是别的更先进的仪器呢?有可能,
日本的日立和电子公司的“最新款”扫描电鏡能够达到接近1纳米的分辨率,我
想整个大陆可能还没有开始引进。而且我再发现,他们所报道的多孔膜是
Waterman Inc(www.waterman.com)的50纳米型。但是我恰好和这家公司有过交
易,他们只出售20,100, 200纳米三个系列。那么可不可能是他们做的是200纳
米的,笔误成50纳米呢?那么大家再看看其他照片,他们所有的照片(包括透射
电镜结果),描述都自洽!!!!!!,都在描述一种直径刚好50纳米整的纳米
管材料。还有其他一些琐碎的地方也有问题,就不提了。

  真实情况是怎样呢?我的猜测是:他们确实合成了纳米管材料,而且非常大
(至少有200纳米直径),但是同样的方法,类似的结果已有人发表过了(他们
的引文15),陈军教授(刚好也姓陈)是南开牛人,国家级人材,拿了很多钱,
小文章是不能交差的。考虑到与JACS的编辑关系不错(陈有过好几篇JACS经历,
我没有精力去考察有没有问题,问他自己吧),知道怎样写文章,怎样推荐申稿
人等诀窍(这些对行内人来说都是常识),就决定挺而走险,篡改数据,一下子
把文章难度,新颖性提高,结果果然得逞。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揭露谁,不在于讨论比如南开,科大哪个好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揭露谁,不在于讨论比如南开,科大哪个好
的问题(国内纳米,材料化学,除了化学所的一些工作还能看看,其他的都是阿
猫阿狗,不值得花我时间揭露)。要知道,如果这个事例被JACS揭发,将会对整
个大陆的学术声誉造成重创(JACS显然也已知道金刚石问题)。

  问题在于,这些例子很典型,可以肯定的是以上涉及的两个课题组肯定有学
术不端行为,而且这很可能不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唯一一次;更可怕的是他们这
样的课题组可能还不是最糟糕的。有更多的例子还有待于“挖掘”。两位陈教授
都很年轻,也都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职位,可以说是国内化学界的骨干力量,而国
家的投入也非常可观,不见得比国外差。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冒这种险?

  名誉,荣誉?是的。他们还在望着院士称号,但是成了院士就好了吗。做科
研不该先做人吗?顺便说一下,国内的院士确实是中国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不
入流。

  经费,奖励?是的。我们的北大,清华的校长们不是时常抱怨钱还不够多吗?
农大应该最有钱,陈章良不是悬赏1000万发表一篇SCIENCE文章吗?(这条新闻
写成短评,我会建议SCIENCE编辑录用)我想两位陈教授可能早已经因他们的论
文而被国家基金委奖励了吧?现在这些奖励该退回吗?

  归根到底当然与当前国家鼓励先进的政策有关。鼓励先进没有错,但是实施
起来就成了鼓励快速。对于那些热衷于对国内高校排名的网友,我想你们可以再
作一个深入的调查。那些论文中有多少是作为2-4页纸的快报(Communication)形
作一个深入的调查。那些论文中有多少是作为2-4页纸的快报(Communication)形
式发的,有多少是5-10页纸的全文(Article)形式发的,还有多少是作为好几十
页的综述,评论(Review)形式发的。快报鼓励创新没有错,但是没有后续的深入
研究,科学还是空中楼阁。对于第一位陈教授的工作来说,合成金刚石固然不错
(这里况且当它是真的),其合成机制更有科学价值,可以对其他相关材料的合
成有指导意义。Dr. Hermann Sachdev和我聊的时候说,他最反感的不是金刚石
合成与否,而是陈教授的科学态度。“他的所谓反应机制只要有中学初等化学知
识的人就能懂,遗憾的是它还是错的,这意味着该工作对于化学学科的贡献接近
于零,偏偏他还发表在化学学科的最顶尖杂志上。”而我的回答是“我觉得该项
工作该发表在本地晚报上面而不是任何学术杂志上,因为他根本没有试图对于反
应过程进行合理的探讨”。对于第二位陈教授的工作来说,即便是真的,也不应
该发在专业化学杂志JACS上,更适合的应该是德国的先进材料Adv. Mater.,没
有(新)科学在里面,用众所周知的方法做了一件别人还没有来得及做的事,用
一种旧的方法做一种注定没有工业应用价值的所谓新材料,我实在看不出其价值
何在。但是在国内,由于没有监督体系,这种选题、工作方式特别受欢迎,因其
除了有助于修饰其个人学术简历,还可以作为申请经费,获奖晋升的资本。这同
时也对那些勤勤恳恳的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造成冲击。顺便说一下,很多好的
工作由于篇幅,选题方面的原因不能发表在热门杂志上,所以用在Nature,
Science, JACS, PRL等少数热门杂志上的发表量来作为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有非
常大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单篇引用次数超过2万次的文章几乎都不是发表在以上
杂志的。

  两年前贝尔实验室的学术丑闻,被称为整个学术界的耻辱。值得批评的不仅
  两年前贝尔实验室的学术丑闻,被称为整个学术界的耻辱。值得批评的不仅
仅是作假的科学家,还有杂志的编辑,编委,评审,所在单位的监督体制等等。
其原因是在于:科学家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良知,和社会进步的希望。由于知识的
高度专业化,很多工作是很难或者没有办法重复(比如有40步反应的有机合成),
如果科学家自己不自律,很可能没有人能够发现。而投机取巧是能上瘾的,很难
想象一次成功并得到甜头(比如奖励)后会洗手不干。这样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因为不仅仅社会需要高价养着他,还会有大量的(数十,百倍的)社会资源会浪
费在那些不知情者试图对他的结果的重复上面。这是为什么学术界对这样的事例
是见一起打一起,深恶痛绝的原因。但是还是有增多的趋势。我也多次为一些权
威杂志评审论文,如果说明目张胆的造假还没有看见的话,言过其实的文章则比
比皆是。这种事在国外也很多,但远没有国内这么严重(也有可能是我对国内更
关注的原因),有朝一日社会应把种种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犯罪,因为这些人在
合法地(以骗取经费的方式)大肆(局部百万计,整体亿万计)挥霍社会资源,
而可怜的纳税人却毫不知情。

  最后以丘成桐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一个真正有科学责任心的科
学家应该选择那些真正有意义,而且有难度的课题来做。

(XYS200409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其原因是在于:科学家代表了整个社会的良知,和社会进步的希望。由于知识的
  最后以丘成桐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一个真正有科学责任心的科
学家应该选择那些真正有意义,而且有难度的课题来做。

(XYS2004091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
╔═══════════════════╗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