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amhere (灯火阑珊), 信区: Communication
标  题: 中国卫星通信,更上一层楼               ydc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5日22:45:0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发信人: ydc (高个子,大胖子), 信区: CRC
标  题: 中国卫星通信,更上一层楼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0年12月04日16:17:5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中国卫星通信   更上一层楼



——作为20世纪最后一次的“日内瓦'99”电信展,据称耗资约25亿美元,有1,
200多家厂商参加,其规模是空前的,它带给我们的信息,预示着21世纪初电信发
展的一些主要趋势。

——1.从电信网的发展角度看,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1)到处可见“宽带接人”的技术和应用,谈得最多的有光纤接人,采用
VDSL(甚高速不对称数字用户环路)技术的双绞铜线接入,采用WAP(无线应用规
程)的固定无线,移动无线和卫星接入。

——(2)到处可见“多媒体”,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三个“合一”(或“统一”
)的出现,即“三网合一”(电信网,电视网及计算机网的合一或统一),“终端
合一”(或“统一”)(这种终端可以同时具有电视机,电话机及个人计算机等不
同功能)及“信息格式的合一”(在网中传输不同性质的信息时,他们的格式是一
样的)。

——(3)到处可见“移动通信”,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向第2.5代及第三代演变
进程的加快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它可以为用户提供语音、图象、数据、电子商务等
为一体服务,卫星移动通信已开始提供服务,G1oba1star(全球星系统)的演示已
使世人享受了全球个人移动通信的服务。

—2.从电信公司向用户所能提供的业务看,不仅有多种“业务的综合”,更能提
供“网络平台”的服务。以便用户能够利用公网提供的网络平台,按照自身的需要
,开发和建立自己的网络。

——3.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是在向“更快、更宽、更灵活”的方向发展。IP(
因特网电话)和ATM(异步转移模式)等新技术都在寻找最能发挥自己潜能的领域
,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各领风骚”。在整个电信领域,均会有自己的发
展空间和广泛应用的前景,与此同时,包括光纤、铜绞线、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都
在开发新的技术,向能够传输更多信息的方向发展,最后,为了满足用户的多种需
求,面向终端用户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正在得到迅速发展。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参展的1,2O0多家厂商和运营商中,除了有卫星制造商
外,更有许多公司,都在生产和开发与卫星通信有关的地面设备和相应的应用系统
,它涉及到卫星在宽带通信,多媒体通信和移动通信方面的应用。 

一、卫星通信新一轮的大发展

——随著信息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的科技成果的不断提高,为卫星通
信在下世纪初的大发展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相应的条件。一些研究机构预测,到
2005年,全球卫星通信产业的市场将占整个电信市场的10%,达到1,000亿美元。


——1.通信卫星在60年代的起步阶段,全球发射了13颗各种通信卫星,70年代共
发35颗,80年代共发69颗,到了90年代预计总数可达到250颗左右。到目前为止,
已在轨的静止轨道卫星系统约为192个,订购的卫星系统约为67个,而据一些机构
的分析,卫星通信市场的业务内容也将发生很大变化,数据通信的比例将有较快的
增长,话音业务的收入将从1995年的8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l00亿美元,而数据
业务的收入从1995年的20亿美元,猛增加到2005年的30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电
话业务的收入无大的变化,但是数据业务的收入会增加到600亿美元。

——2.考虑到卫星的在轨寿命和新技术、新频段的开发利用,到目前为止通信卫
星的发射经历了四个周期,第一个周期(1972-1979年)共发射37颗卫星,第二周
期为1980-1989年,预计共发射96颗卫星,第三周期为1990年到2001年会发射315一
353颗卫星,2002年以后是第四周期,预计发射的“卫星数量将超过300颗。

——下一阶段通信卫星的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星上功率会变得更大(一般会在10千瓦以上)。

——(2)星上将配置大口径,多波束的多个天线。

——(3)为了保持卫星的稳定性和指向精度,会采用功率小的多个发动机进行卫
星的姿态和轨位调整。

——(4)对卫星的控制会有相当一部分变为星上自我智能控制。

——(5)为了适应宽带通信,多媒体通信和接入网应用,将出现群组卫星,开发
星间链路,进行星上数字处理和星上交换。

——(6)为了缩短卫星制造周期,提高通信,卫星的可靠性,将通过模块化,标
准化等途径,提高卫星的冗余度。

——(7)在轨卫星的寿命会进一步延长。

——(8)包括中、低轨道的窄带和宽带的大、中、小不等的各种新的卫星移动通
信系统会投入运行。

——(9)汽球通信将有新的应用机会。

——3.随着信息化对通信的要求及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将会出现两个
新的发展领域。它不单是用来解决电信网中的“干线通信”(一种典型的应用是“
IDR业务”即中速数字业务)及远距离的电话通信,俗称“远走高飞”的“衡路由
通信”,其中典型的应用是VSAT电话业务),同时还要扮演接入网的角色,即通过
往返两个数千公里或乃至两个3.6万公里的传输,解决最后1公里的通信问题。

——卫星通信在提供服务方面有许多新的进展。因此,卫星通信不仅是用来解决传
输问题,还要解决向用户提供直接服务的问题,由面向“集团”,“公司”等大用
户,逐步发展到能够兼有提供面向个体的“个人消费”服务,如Direct pc(采用
卫星通信技术,提供非对称宽带计算机通信服务),数据广播、电子商务、个人卫
星移动电话等。

——4.未来的电信网,将是一个包括地下光缆、地面微波和蜂窝移动通信,地面
以上20公里左右的汽球通信及数百至数千公里的低轨道卫星通信,和一万公里左右
的中轨道卫星通信以及处在3.6万公里高的静止轨道的通信卫星系统组成的一个混
合系统,它们之间即可以单独组成通信系统,又可以在不同系统间构成互连互通,
达到真正无逢隙的、全球移动的,能够提供各种带宽和多种业务的综合通信网参见
图1。



图1 综合通信网示意图

——5.卫星通信虽然会有一个新的大发展的机会,但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或者
风险,运营者对此也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并加以妥善处理。

——(1)卫星发射失败;卫星发射带有很高的风险,在发射,转轨,定点及最后
的定点测试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事故,致使卫星不能正常工作。全球近十年的平均
失败率约为12.5%左右。

——(2)卫星在轨失效;卫星的工作环境是很特殊的,星上部件的损坏,空间外
部的影响及可能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的事故等,都会使卫星部分失效或完全失效。近
十年,全球卫星在轨平均失效率约为1.25%左右。

——(3)政府部门对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出口限制;

——(4)空间轨道和频卒协调;通信卫星工作的轨道和所使用的频率是有严格规
定的,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各系统之间对这些资源的使用要进行协调,而这一过
程往往是非常复杂和漫长的。

——(5)各系统在其它国家和成员之间的落地权,由于涉及到主权国家的利益及
与现有运行系统间的关系,都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

二、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展望

——1.我国的邮电通信在过去20年得到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但相比之下,中
国的卫星通信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能完全与之相适应。其一是主要表现为
发展速度落后于其它通信手段的发展,卫星应用发展较慢,其二是在相当一段时间
内,国内的空间段容量满足不了国内用户的需求。

——在过去二十年间,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和长途电路数均以远离于国内生产总值(
GDP)速度增长,年增长速度平均保持在40%左右,而卫星转发器使用带宽的增长
速度则只维持在20%左右,有的阶段还出现了负增长。

——2.评估卫星通信发展情况的另一个指标一每百万人平均占有的卫星空间段带
宽。

——国际上评估一个国家电信发展及普及水平的指标之一是主线电话普及率,即每
百人所拥有的主线电话数。目前我国的主线电话普及率为12.1%,美国为75.6%
。为了评估一个国家卫星通信发展及应用水平,我们使用每百万人平均占有的卫星
空间段带宽(以MHz为单位)。目前,美国是120Mhz/百万人口,我国则仅为2.
4Mhz/百万人口,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而电话普及率是美国的六分之一,相比之
下,可见我国卫星通信应用还有很大的潜力。

——3.我国发展卫星通信的有利条件:

——(1)国家一直把发展通信事业做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给予高度重视,卫星通
信做为一个产业,也正在得到高度重视,它不但能够做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手段为国
民经济及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带动航天技术、空间技术、
空间资源、地面设备及多学科的科研开发工作,因此一直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在卫星通信领域,我国已积累了30多年的经验,在科研,开发,制造及
运行等方面培养了一支有相当水平的队伍。

——(3)信息业己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卫星通信在广播电视,科教
兴国、互联网、IP电话及解决农村及边远通信等方面都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我们正处在卫星通信新的大发展前夜。我
们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我国的卫星通信产业,以适
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20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