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appydragon (快乐小龙女), 信区: Communication
标  题: 试析我国智能建筑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23日14:08:5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您所在的位置>智能大厦>>现况与未来

试析我国智能建筑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作者:刘子统 
 
一、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智能建筑领域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   
二、近几年我国在智能建筑方面已经做的一些工作。   
三、针对目前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对智能建筑发展方向的指引工作。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快速渗透,加上对智能建筑的实践和
大力宣扬,"智能大厦"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一些大城市,新建楼宇要不要"智能化"或"智能化"程度如何已是大多数发展商们非
论证不可的重大问题。研究和承接智能大厦工程任务的单位也越来越多,一批智能
型建筑实际上已经出现,上海金茂大厦和深圳赛格广场就智能化建设进行的国内外
公开招标影响巨大,智能化建设势在必行。可以说,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
物,是高科技精灵与现代建筑的巧妙结合,它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具体表征,并将以
龙头产业的面貌昂然步入二十一世纪。  一、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智能建筑领域
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跟不上智能建筑的发展 尽管我国在"七五"期间就确定了"智能
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的攻关课题,但对智能建筑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科技产品的
开发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对其认识也停留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专业
学术刊物直到96年才出现,而且很难见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深度的文章,专业理论
著作更是凤毛麟角,智能建筑相关的全国统一标准规范也是千呼万唤没出来。 而
我国的智能建筑却不能坐等理论的发展。一座座根据自己理解的"智能大厦"迫不及
待地次第而出,没有先进而成熟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实践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摸索
着前进,就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智能大厦"不遂人愿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 由于缺少相应
的规范,对大厦智能化的规划往往是发展商说了算,根据他们的要求提出的设计方
案也往往缺乏全面性和长远性,同时因为专业工程师的极度匮乏,施工质量也难以
保证。深圳市的深纺大厦号称全市第一座智能大厦,但到验收时连线路都不通。另
据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于97年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国几十座自称
"智能建筑"的建筑物进行的调查结果看,开通率极低,功能单调,用户不满意。其
原因也就是在没有很好的智能系统规划设计和技术、产品选择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
,管理和维护水平又跟不上,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浪费投资。
  (三)缺少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发出一套智能建筑系统集
成产品。占据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仍然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
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没有自己的产品,就没有主动权,就很难使智
能建筑完全真正地适应中国国情。
  (四)技术障碍,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网
络频宽的限制:数据传输量迅速增加和多媒体的使用,要求有宽阔的通讯空间;使
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重新分配宝贵的音波频律。在新网络科技如ATM、
Frame-relay等问世后,通讯空间的问题可获部分解决,但缺乏全面而完整的数据
模型,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
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
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
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二、近几年我国在智能建筑方面已经做的一些工作。
  1、 1995年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组织制定《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
计规范》,1997年6月正式出版了修订版。   2、 1996年1月建设部勘察设计司
在上海佘山召开了第一次智能建筑研讨会。
  3、 1996年2月建设部科技委成立"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负责全国智
能建筑的指导工作,并编辑出版《智能建筑》杂志。
  4、 1997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97全国智能建筑技术专家研讨会"。
  5、 1997年10月建设部发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初步
为规划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提了依据。 尽管我国的建设主管部门为推动智能建筑
的技术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就智能建筑技术发展尤其是行业管理的深度、广度
而言,工作只是刚刚起步,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有关
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与通力合作。  三、针对目前智能建筑领域仍然存在
的一些问题,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智能建筑发展方向的指引工作。 
  
(一) 加强理论研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建筑之路 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
上,还要组织更多的科研机构、大学院校、专家学者、集成商、施工单位参与国内
智能建筑的研究探索,设立专门的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不断推动整体研究水平的
提高。   
(二) 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规范 受上海市建委之托
,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写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经批准已在上海实施了
一年多,运行良好,受到了各方好评。其他地方也需要有相应的规范作为依据。国
家主管部门应尽快组织编制全国统一的设计标准,包括信息通讯、监控、火灾报警
与消防联动控制、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电源、环境的一般规定、设计
要素、设计标准等内容。鉴于智能系统的先进性、复杂性,建议此类工程设计工作
必须由具备甲级设计资格或专项设计资格的机构承担,主要负责智能建筑结构设计
与自动化系统的集成。系统集成商在设计单位的指导下深化系统设计。   
(三) 对施工承建队伍进行资质认定 受利益的驱使,国内一时涌现了大批承揽智
能建筑工程施工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这些单位和个人鱼龙混杂,有的根本没有专业
水准,无法保证施工质量,以致出现了恶性的非实力竞争,国内至今还没有出现实
力强大的专业公司。   各级主管部门应象对从事土建安装工程的单位一样进行
智能建筑施工单位的资质认定,明确规定相应等级应达到的各项标准和可以从事的
工程类别,杜绝无资质等级者从事智能建筑的施工业务。对资质的认定要从严把关
,认真考核,并对具备资质等级的单位加强监督管理,对于不能胜任等级要求或出
现质量事故者,要取消或降低其等级。对于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强大的大型施工单位
给予总承包资格,推行总承包制。   
(四) 大力培训工程技术人员 应该认识到智能建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一座
座智能大厦到连片的智能小区再到智能城市都可能是不长时间的事,我们必须紧密
跟踪该领域的每一项技术突破,同时要不断地创新,对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就
刻不容缓,有关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家讲授、集成商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力争在短时期内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工程人员,组建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
智能建筑工程师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国内智能建筑的水平。另外还要通过在高等院
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智能建筑系、专业,以青年学生为对象,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专业智能建筑人才,充实到设计机构和大型施工企业中去
。   
(五) 积极开发中国自己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产品 面对国内智能建筑依赖国外产
品、价格昂贵的现状,我们希望有眼光的商家尽快组织开发出中国技术的新产品来
与之抗衡。据说国内某大学已具备了开发该套产品的专利技术,可望不久就能与厂
商联姻,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也使我国的智能化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然,
要使我国的智能建筑健康、快速地发展,早日与欧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除了主管
部门和业内人士的不懈努力外,还需要公安、消防、城建、电力、邮电、广电、电
子信息等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各届人士的共同关心与支持。 
 

 

[主页] [english] [建筑书苑] [建筑法规] [智能小区] 
[建筑企业] [专家论坛] [物业管理] [招商招标] [联系我们] 
[产品之窗] [新闻中心] [智能大厦] [供求热线] [远程培训] 
? Copyright 德达创先科技集团(德达中智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为了本系统能够更好的为您服务,请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
我高兴
我快乐
呵呵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2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