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amhere (灯火阑珊·鬼塚先生), 信区: Communication
标  题: 技术讲座:集群通信系统(7)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1月16日21:15:57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第六讲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工程组网设计  
 

   

6.1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工程设计的关键
6.1.1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计要点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设计除遵从移动通信系统设计的原则外,还应重点考虑到
数字信道传输的特殊问题。 

    在移动环境中的数据传输除了受设备本身的静态性能影响外,还要受周围环境
条件和电波传播特性不稳定而产生的误码影响。移动信道误码性能是设计的一个基
本问题,可以说,移动信道的误码性能直接决定了一个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质量好
坏。
    在进行一个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时,首先必须充分了解移动信道的误
码性能,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和实现可能性确定系统的三个基本设计参数: 

     通信概率 

     服务等级(比特误码率) 

     相应的输入信号电平或载频功率与接收机噪声功率比(C/N)。 

    根据这三个参数和系统所处环境进行电波传播特性的理论分析与场强计算,以
便预测出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具体覆盖范围。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概率具体算法及覆盖范围具体确定方法与模拟制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相同,可按模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公式进行推算。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覆盖范围的计算过程主要为下述内容:
     根据要求的比特误码率确定所需最低平均输入信号电平Pmin或平均载噪比(C
/N);
     根据所要求的位置通信概率确定接收机所需要的输入信号电平的增加量;
     采用计算模拟信号传输方法,根据发信端的有效辐射功率及路径损耗来确定
通信距离。 


6.1.2  数字信道的误码特性
    对一个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达到准确、完善的设计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对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传输系统的影响因素很多。我们在设计中,所考虑的移动信道误
码性能,它是多径衰落、阴影效应、汽车火花干扰等影响因素的一个非常复杂的函
数。同时,它也与设备的静态性能,即编码格式、调制方式、收发信设备特性、载
频偏移及数字传输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1).产生的原因
    影响数字移动信道误码性能的主要原因:
     多径衰落和阴影效应引起被接收信号电乎下降到接收机前端噪声电平;
     人为噪声(汽车火花)干扰;
     多径传播的各个分量波的延迟时间与传输信号的脉冲宽度可以相比拟时而引
起的被传输数字信号的失真,以致产生误码。
    了解上述产生的误码特性,对系统设计将有很大帮助。
(2).误码特性
    在无线信道中,因为存在有多径传播效应而产生瑞利衰落,由此产生的误码是
客观存在的。在数字信号传输中,除了瑞利衰落引起误码性能恶化外,火花干扰和
阴影效应也是产生误码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信道同时存在瑞利衰落和阴影效应时
,其误码性能恶化程度更大。因此,在验证和完善我们的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设
计时,先搜集下列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
     城市汽车火花噪声与误码性能的原始资料。
     有关瑞利衰落和阴影效应对误码性能影响的原始资料。
    当无线信道因有多径传播效应而产生瑞利衰落时,接收机接收数字信号的误码
特性可由下式表示:
    Pe(S)=O.5exp(-qSR)  

    上式中:Pe(S)是信号包络为S时的误码率;
            S是以mV为单位的信号包络幅度;
            q  是待定常数;
            R是待定常数。
    如果以工作频率为165MHz的接收机为例,当接收灵敏度为0.5mV(12dB信纳比)
,传输
速率为4800bit/s,直接调制频偏为2.4kHz时,利用拟合法不难求出9和R值分别为
48.6和1.9。 


    前面已提到在数字信号传输中,除了上述的瑞利衰落引起严重误码外,火花干
扰和阴影效应也是导致误码的重要因素。图6.1表示了信道同时存在瑞利衰落和阴
影效应时,误码性能恶化的预测情况:图中sL为慢衰落标准偏差,sL不同,误码性
能的恶化程度亦不同。 

    当慢衰落标准偏差sL6L很小时,误码率与仅有瑞利衰落存在时情况相同; 

    当sL为6dB,Pe<l0-2时,其误码性能与仅存在瑞利衰落时恶化了4dB左右; 


    当sL为12dB,Pe<10-2时,误码性能与只有瑞利衰落时恶化约13dB。 

    从总趋势来看,误码率以10倍/10dB的斜率下降,这与仅存在瑞利衰落时的情
况基本相同。 

 

图6.1  瑞利衰落与阴影效应同时存在时的误码预测性能 

  


    图6.2(a)、(b)表示了由汽车点火系统所产生的火花干扰噪声对误码性能的影
响。由图可见,误码率随传输速率变化比较剧烈,在相同的信号电乎下,当传输速
率提高一
8倍,误码率上升1-2个数量级。如果在4800bit/s速率下,VHF频段的火花干扰引
起的误码率与瑞利衰落引起的误码串特性基本相一致。如果把传输速率继续提高,
那么误码率迅速增大。但是在UHF频段,从图6.2的(a)、(b)中当传输速率为
1200bit/s时,在相同信号电乎下,UHF频段的火花干扰噪声产生的误码率要比
VHF频段产生的误码率小,这是由于UHF频段火花噪声电乎比VHF频段火花噪声电乎
低24dB的结果。但是,随着传输速率的提高,误码率上升速度非常快,当传输速率
为4800bit/s时,UHF频段和VHF频段内的火花干扰噪声引起的误码率非常接近。 


 

图6.2  火花干扰引起的误码性能与传输速率关系图 

 
    在瑞利衰落、阴影效应和火花干扰同时存在时,数字传输信道的误码特性,可
采用类似上述统计分析方法预测。如图6.3所示。在工程设计中,为了保证在任何
条件下均能满足给定的通信质量要求,必须预测出上述几种主要影响误码性能的因
素。 

 

图6.3  火花干扰引起的误码性能与传输速率关系图 




(3).降低误码率的方法
    由前所述,由于受瑞利衰落、阴影效应和火花干扰因素的影响,移动数字传输
的误码性能受到严重恶化,故在进行工程设计中,必须采用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解
决和改善。
a.  采用分集接收技术
    众所周知,一个受到衰落的信道所接收到的信号通常都是由几个具有不同时延
、不同相位的多径平面波叠加而成的合成波。采用分集接收方法的原理是基于产生
瑞利衰落的多径传输效应本身的各个路径信号同时出现衰落的概率极小的特点。若
在接收端设法同时获得2组或2组以上的这种合成波,并且彼此互不相关,则根据上
述原理可知,由于几组合成波的和产生相互补偿作用,使得这个和的衰落概率远小
于一组合成波单独衰落的概率。采用适当的合成方法将几种合成波叠加起来,即可
达到提高通信质量的目的。
    分集接收方法主要有: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极化分集、角度分集、时间分集
等。
     双重空间分集 

    接收端两接收天线之间保持有足够间距,就可减少两接收信号问的相关性,利
用这一原理,架设两副彼此保持一定距离的天线,并接上各自的接收机,再将各接
收机的信号合成起来。由于这种方法的简便、经济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双重频率分集 

    在发信端,利用不处于同一相关带宽内的两个载频频率,发信机同时发射同一
信息;在接收端,利用两个对应不同频率接收机接收这两个载有同一信息的信号,
解调后合成。由于采用两个载频使频谱利用率降低。
     双重极化分集 

    基站分设两个不同极化天线同时发射同一信息,由移动台对应的两个不同极化
天线同时接收包含同一信息的两种极化分量Ex和Ey,利用Ex和Ey之间的互不相关性
,将其合成起来。由于发信机功率分给了两个天线,因而这种方法发信功率被减半

     双重角度分集 

    在接收端采用两个定向天线以指向不同方位,使其在不同角度接收彼此独立但
包含同一信息的信号。将接收信号合成。这种方法用于移动台比用于基站台更加有
效,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10GHz或更高频率上。
     双重时间分集 

    在不同时问间隔内多次发射同一信息,而使其在接收端得到两个非相关的衰落
信号。时间分集方法有利于减少瑞利衰落地区的交调干扰,其缺点对处于信号平均
值很低或深衰落很大地区的移动台,时间分集的作用不明显。
    在上述改善移动数据传输质量的诸多方法中,由于双重空间分集接收可以使接
收信号提高后,即可有效地改善快衰落和平滑信道衰落,从而大大降低数字信号的
误码率;另外;该技术年可显著改善由于时延散布特性产生的不可减少误码串特性
。因而双重空间分集接收系统被广泛应用。
b.  采用误码控制技术
    在改善移动数字传输误码特性的手段中,还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即误码控
制技术,它是通过采用误差检测、纠错编码及自动要求重发等技术措施来降低误码
的方法。
c. 其它方法
    利用多台发信机进行同时发射的技术,即同一信息通过几个发信支路,经适当
处理后同时发射出去,在接收端经简单信号合成。这种方法由于各支路信号彼此互
不相关,大大减小合成信号的衰落程度,从而大大提高了通信质量。
    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除前述几个关键特性应予以特别注意外,其它
设计程序、方法、标准等均与模拟集群移动系统设计相类似。 


6.2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技术标准与质量指标
6.2.1  通信概率
    通信概率是指移动台在无线覆盖区边缘(或区内)进行满意通话(话音质量达到
规定的要求)的成功概率,它包括位置概率和时间概率。在一定距离上,接收信号
中值电乎并非一个常数,它随位置和时间的变化服从正态分布。在几十公里范围内
,接收信号中值电平随位置的变化远大于随时间的变化。因此,在陆地移动通信中
,为简化分析计算,如果由于时间变化而给通信概率带来的影响很少,则可忽略不
计。
    根据国家对移动通信技术体制的有关规定: 

     对于公众移动电话业务,在城市无线覆盖区的边缘通信概率为90%;在市郊
或农村地区,无线覆盖区的边缘通信概率为50%---90%。 

     对于专业移动通信电话业务,可根据无线覆盖区的话务量分布情况来确定,
若无线覆盖区边缘的话务量很少,则可适当降低标准,可按区内通信概率90%或
85%或边缘通信概率为70%来设计。 



6.2.2  话音质量
    在无线移动通信中,为了保证通信双方进行准确无误的交谈,提高通信的可靠
性,所以对通信过程中的话音清晰度、可懂度等话音质量制定了理论合格标准。对
于不同用途的通信网,由于使用对象不同,故理论标准也不一样。如表6.1所示。
 

表6.1  话音质量的合格标准 

网的性质 
 标准 
 
 公众或专用电话网(一般人使用) 
  “不连续字的可懂性”要达到80%以上,包括足够的话音自然度,以便识别具体
发话人的音色、音调和瞬时情感、语调的变化。 
 
 专用调度网(专业人员用) 
  只要求“不连续句子的可懂度”达80%以上,不要求识别发话人的音色和语调。
重复后能听懂也算合格。 
 

  

    实际情况中,对一个具体的移动通信网络话音质量的评价,一般采用CCITT推
荐的主观评定方法。如表6.2所示。表中将话音质量划分为五级进行评分。  

表6.2  话音质量级别的主观评定标准 

话音质量级别 
 干扰的影响 
 

 几乎为零 
  

 话音可懂,但干扰的影响级别的下降而增加。

 

  
 

 显著 
 

 讨厌 
 

 非常讨厌 
 

  仅能从噪声中勉强识别话音 
 


6.2.3  信噪比标准 

    表6.1与表6.2相比,后者的标准更具体化,较接近实际情况,但将具体评定的
语音级别与相应的技术保障程度定量地联系起来,对于实际设计的移动通信网,是
相当困难的,更将造成系统设计和维护、使用上的困难。如果采用较高的技术保障
程度,虽然可使话音质量提高,但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如果采用的技术保障程度
过低,将会造成话音质量不合格。针对这样的情况,对上述制定出来的话音质量的
主观评定标准分别找出与其相对应的话路信噪比标准。这个衡量标准反映了收信机
输出端的信号与噪声之比值。用下式表示为:
    S/N=(信号十噪声十干扰十失真)/(噪声十干扰十失真) 

    S/N可用仪器进行测量,也可根据调频接收理论进行推算,所以,在实际设计
和维护使用中大多直接以信噪比指标来间接反映话音质量级别。 ·
    根据对我国公众网和专用网的实测表明,当它们的输出信噪比分别大于29dB和
20dB
时,在大多数情况下的通话质量均可分别达到4级和3级以上的满意水平。
    信噪比的量度是在收信机低频输出端进行的。在调频制移动通信系统中,通古
采用载噪比这一指标,它是对高频信道质量的量度,载噪比表示为(C/N),一般它
比信噪比低10---15dB。当我国的的移动通信公众网采用29dB的信噪比作为保证话
音质量的指标时,其相应的载噪比为17dB;而专用网采用20dB的信噪比作为保证话
音质量的指标,其相应的载噪比约为8B量。 


6.2.4  移动通信网进入固定公众电话网的接口技术要求
    专用的集群移动通信网除具有调度指挥功能外,还应有比例不轻的网中用户要
求完成与市用户的通信联络,为便于这种互相通信,集群调度网与陆地公众移动通
信网一样,需与公众交换电话网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工作。在进行集群移动通信网
的设计时,应严格遵守有关陆地公众移动通信网与公众交换电话网之间的接口技术
要求。
    接口技术要求随着陆地移动通信网的容量大小不同、进网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1).单基站小容量移动通信网的接口技术要求
    参见国标GB3378-82及GB3380-82。
(2).大、中容量蜂窝式移动通信网的接口技术要求
a. 移动电话局与程控数字市话汇接局、长途局之间的接口技术要求
    详见国家标准《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
    局间信号方式:使用CCITT NO.7信令。
b. 移动电话与机电式市话汇接局、长途局之间的接口技术要求
    在公众市话网的机电式交换局一侧加D/A变换设备,其接口基本要求、电气特
性和功能与a.相同。
    对局间信号方式,若局间采用实线连接,线路信号应符合国家标准GB3379-82
《电话自动交换网局间直流信号方式》的规定;记发器信号应符合国家标准
G3377-82《电话自动交换网多频记发器信号方式》的规定;若局间采用PCM线路,
信号方式为CCITT NO.7信令。
c.  移动电话局与人工长途局之间的接口技术要求
    接口基本要求、电气特性和功能特性与a.相同。
    局间信号方式与b.相同。
d.  移动电话局之间的接口技术要求 
    不同厂家生产的无线交换机,其接口技术规范不尽相同,因此,我国目前尚无
相应的技术标准,以致给陆地移动通信网的联网带来困难。然而,由于国际上
CCITT No.7信令系统的移动通信已开始使用,因此,大、中容量的陆地移动通信网
的移动电话局之间可采用CCITT No.7信令系统及其相应的接口技术规范。 


6.3  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预测
    系统容量是指移动通信系统所能容纳的用户数,它是决定一个移动通信系统规
模大小的决定性参数。从技术角度更确切地说,系统容量是指系统中各基站所包含
的无线信道数和移动电话交换局的交换、控制即处理能力。
    系统的信道数主要取决于系统的无线用户数、每个用户的话务量(包括来去话
务量)及无线系统的呼损率等。系统的无线用户数一般应由设计单位和网的建设单
位合作,根据网络所在地区的近期、远期经济发展规划,综合各方面的需要进行合
理的预测后提供;系统的呼损率和每个用户的话务量应根据体制规定和移动通信技
术发展状况,结合实践经验予以确定。 

    在确定系统容量时,不仅仅要考虑目前的用户数,还应根据未来发展需要,考
虑到系统的扩容能力,在初次投资和再次投资的经济可行性与合理性方面进行权衡
,据此来确定无线交换机的容量和所需中继线的数目及收、发信设备的数量。
下面介绍几种目前应用的系统用户量预测方法,在系统设计中可同时采用,互为补
充和验证。 


6.3.1  系统用户量预测
(1).按移动电话分布密度预测
    所谓汽车电话分布密度是指每公里道路上的移动电话数。如果知道所需无线覆
盖范围内的道路总长度,并假定每隔一定距离有一辆装有移动台的车辆(即一个移
动用户),则可推算出该区域内的总用户数。这个总用户数就是预测的系统容量。
 

    可以按下述通用公式计算:
     


    上式中:N=R0/u
    u为道路间隔,
    L为覆盖区范围内以Ro为半径的圆周内道路总长度。
    当道路间隔从75---300m,Ro>O.8km时,上式的结果近似为:
    L=2pR。2/u 
    如果假定所有道路均为双行线,并且移动通信车是随机隔开的,平均隔开距离
为S,则圆周内的移动通信车总数Cm为:
    Cm =2L/S  = 4pR02/Su
    由上式可见,利用这种方法预测其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确定S。
(2).按移动电话安装率预测
    移动电话安装率指的是每1000辆汽车中安装移动电话数的比率。这种预测方法
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安装率。 


6.3.2  系统话务量估算
    话务量一般是指一组线路或中继线上电话呼叫的总和,也可以说电话用户在某
段时间内所进行的电话交换量,又称为话务负荷。
    在移动通信工程设计中,系统的忙时话务量是最重要的设计依据之一。忙时话
务量指的是系统或线路最忙时的最大话务负荷。
    话务量实际上是电话负荷大小的一种度量。它的单位是爱尔兰(Erlang)。所谓
一个“爱尔兰”是指一条通话电路被百分之百的连续占用l小时的话务负荷,或者
两条通话电路各被连续占用半小时时的话务负荷。另外,话务量的单位通常还有小
时呼、秒呼、百秒呼等,它们分别表示一个或多个呼叫占用1小时时长、1秒时长、
1百秒时长的话务负荷。
    为了估算一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总话务量,必须先在已预测出的系统总用户量基
础上,估算出该系统内固定台、车载台、手持机等各种用户所占的比例数,因为不
同类型用户的忙时话务量是不同的。另外,还需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参考国外的统
计资料)确定各类用户的忙时话务量。 
    在工程设计中所需的每一用户忙时话务量可利用以下式子进行计算:
    A’=a × b ×t 
    上式中:A为每用户的忙时话务量;
            a为每用户在一天内的呼叫次数;
             b为忙时集中率(系数)=忙时话务量/全天的话务量
            t为每用户每次通话占用信道的平均时长。
    上式中的呼叫次数应包括原呼叫(移动台主叫)和寻呼(移动台被叫)次数之和。

按照上式,可统计出手持机、固定台等用户的忙时话务量。各类型用户忙时话务量
之和即为系统忙时总话务量。 



6.3.3  无线信道呼损率与信道数的估算
    呼损是指一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全部信道被占用后若再发生呼叫,则该呼叫将无
法接通而被损失掉,或者称为被阻塞的呼叫。 

    所谓呼损率就是这些呼叫被阻塞的概率,用来衡量一个通信系统的接续质量。
它是设计通信系统工程的重要参数。实际上呼损率就是呼叫接不通的比率。
    呼损率可根据一般的占用时间概念进行计算。如:已知单位时间内某系统发生
的呼叫次数为C0,而单位时间内全部信道被占用的时间(百分数)为E,则在此时间
内若再发生呼叫,必然造成呼叫失败,这就是呼损。呼叫失败的次数C0E与呼叫成
功的次数Cs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Cs=C0 - C0E=C0(1一E)
    E = (C0 - CS)/C0
    若利用概率理论,也可计算出流入系统的总话务量为A时,使N个无线话音信道
同时被
占用的概率为:
     


上式表明了话务量A、系统话音信道数N和呼损率E之间的关系。只要已知其中两个
量,
便可求出每三量。在工程设计中,利用上式进行计算通常是比较麻烦的,一般直接
根据巴尔姆表进行查找。 


6.4  工程设计中其它问题简介
    在进行一个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时,除了遵从前述的技术标准、质量指标、参
照预测方法外,还会涉及到下列几项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全面、综合考虑,才能
达到一个既能满足用户对通信质量、服务面积、用户容量等技术上的要求,同时又
能使系统经济成本费用降至最低这样一个满意的移动通信系统。
6.4.1  基本工作方式的确定 


6.4.2  网络结构的确定    
(1).大、中、小区制网络结构
    按照无线覆盖区的大小划分网络,可以分成大区制、中区制和小区制。
(2).带状网和面状网的网络结构
    带状网和面状网是相对按整个无线服务区的形状划分的。
(3).常用专用网的网络结构 


6.4.3  无线移动通信网进入公众市话网的接入方式的选择
    无线集群移动通信网,既可以根据业务需要组成封闭独立的专用通信网,也可
以与一般的有线公众市话网接续,而且随着市场需求、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希望
与公众市话网联接,构成一个全面综合性的开放式通信网的要求日趋增多。 

    所以在工程总体设计时,须对此问题认真考虑。 


6.4.4  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电路设计 
    在设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覆盖区时,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同时要考虑
三个相互制约的系统基本技术要求,即通常所说的设计三要素。 

    这里所提到的基本原则指的是要设法采取一些可行措施,使移动台---基站(称
为上行)和基站---移动台(称为下行)通信的系统余量相等,从而保证上下行的作用
距离、话音质量和通信概率大体相同。 

    所谓设计三要素是指:
    a.  业务区半径多大
    它是由建设单位确定,其根据主要由下列因素决定,即网的用户分布情况、投
资情况,技术可行性及城市发展规划等综合因素。
    b.  要求的话音质量标准多高
    它是由通信网的性质来决定的,即不同的用户、不同的用途其标准将不同。根
据国家体制规定:公用移动电话系统要求的话音质量为4级,一般专用移动电话系
统的话音质量为3级。
    c.  通信概率多少  

    它是指移动台在业务区范围内的任何位置上或在边缘地区希望满意通话的成功
概率
是多少。它是衡量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的指标。
    在具体工程设计时,除考虑上述三要素外,还应考虑传播环境、地形地貌特征
、使用的频段、大地电性参数以及可利用的系统参数等因素,以这些参数因素为基
础,利用下述设计方程来进行权衡,即在保证满足上下行系统余量相等的条件下,
确定与系统性能有关的无线电路的各个参数。
    系统设计方程如下: 
    系统余量方程式:SM=SG - SL 
    系统增益方程式:SG=Pt十Gt十Gr—Pmin 
    系统损耗方程式:SL=LM十K十Lt十Lr 
    三式中: 

    SM为系统余量(dB)
    SG为系统增益(dBW)
    SL为系统损耗(dB)
    Pt为发信机输出功率(dBW)
    Gt为发信天线增益(dBd,即相对于半波振子的天线增益)
    Gr为接收天线增益(dBd,相对于半波振子的天线增益)
    Pmin为接收机所要求输入的最低保护功率电平(dBW)
    Lm为中值路径损耗(dB)
    K为地形、植被或建筑物等各种校正因子的总称(dB)
    Lt为发信端附加损耗(dB)(包括馈线、天线共用器及其匹配损耗)
    Lr为收信端附加损耗(dB)(包括馈线、天线公用器及匹配损耗)
    由前三式可见,系统设计方程表达了系统余量、系统增益、系统损耗三者之间
的定量关系,它是进行移动通信系统无线电路设计的主要手段。 



6.4.5  移动通信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电磁干扰
    在进行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时,须使系统本身尽量避免遭受外界的电磁干扰,同
时也不能使自己成为其它现有系统的干扰源,作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加以考虑。 


    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可供使用的有限频率资源日趋紧缺,针对频率紧张
这一问题,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广泛地采用了频率复用技术。但是,由于电波传播复
杂特性,由此而引起的干扰越来越严重,同时,外界如工业电气干扰等,使得组建
设计移动通信网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前面所提及的系统工作在指定环境中,不致由
于无意的的磁辐射影响而遭受或引起不能容忍的性能下降或发生故障。同时这一系
统的工作也不妨碍其它系统的正常运行,我们将这种能力称为电磁兼容性。
    通信系统的干扰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系统本身所使用的信道设备的不完善性; 

     系统内部的区域划分、频道配置的不合理性; 

     同一地区的不同单位里几个移动通信系统问由于频率配置的不合理等因素导
致。

6.4.6  移动通信系统的场强测试
    建设一个移动通信网,需结合工程进行场强测试。其测试内容主要是以下两项
: 

     测试系统范围内接收信号电平的分布情况,以便正确地确定基站的无线覆盖
范围和基站位置; 

     测试环境噪声的大小和同频干扰的范围,以便为确定覆盖区边缘的最小保护
场强和最小的频率复用距离提供依据。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天线高度是(人携带手持机的位置及车载天线位
置)l.5---2m,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传播路径很容易被山峰和移动台附近的建筑物
、树木等阻挡,使得到接收天线的电波一般为绕射和来自不同路径的反射。同时,
移动台本身是在不断的移动之中,电波的绕射和反射情况亦将随之变化,从而造成
接收信号强度的完全随机变化,即形成所谓随空域变化的慢衰落和随时域变化的快
衰落。这些都给移动台接收场强带来很大的困难。 

    所以应根据具体网的工程情况对场强分布进行实测。国外有许多预测场强的方
法,但它是特定条件下通过场强测试归纳总结而获得的预测方法(预测模型),属于
经验公式,这种经验方法可作为参考,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情况。 
   

 

 
 

--
┈┄─ ─    ▇▆▆      ╰+╮▇▇▇▆                                       
            ─┬─┐┌┬  ┬┬┬┬┬┬-                                      
          ┬┐│  │││  ││││││     always?forever...                
          │││  │││  ││││││                                       
          ┴╯│  │││  │╯┴╯╰┴─          I'll be here...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232.5.13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8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