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rmouse (恐明 V 祁山口), 信区: Communication
标  题: 《数字电视与有线电视综合网》第一章 概 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29日08:37:57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第一章 概 述
1 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趋势及其影响

    在通信领域内的数字化已为人们所熟悉,例如程控电话、计算机通信以及移动
通信都实现了数字化。
  近年来,电视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设备方面已有很
大一部分实现了数字处理;在电视节目的储存设备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数字设备,包
括人们最熟悉的VCD等 ;在节目的传输方面,我们从卫星上已可以接收到多套数字
压缩编码的节目。
 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正以超出人们预料的速度向前发展,这就要求人们不断
更新知识,以便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 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将会引起一系列技术革新:
  (1)将最终形成电视、电话和计算机三网合一的综合数字业务网。原本是完全
不同的媒体的电视广播、电话和计算机数据通信,在全部数字化后,都使用同一符
号“0”和“1”,只不过它们的速率不同而已,人们可以把信号组合在一起,通过
一个双向宽带网送到每个家庭。
  (2)全面数字的第二个特点是电视制式将实现全球统一,不再会有NTSC、PAL和
Secam等不同 的电视制式,而将统一在ITU-R601数字标准之中。因此更利于节目的
交换和信息的交流。在 数字系统中标准不仅仅对设备外围的接口,而且对数字信
号处理的整个流程和细节都作了详 细规定。MPEG标准将对数字电视的各种应用和
系统层作出详细规定。DVB则对各种传输媒介 ,如卫星、电缆和地面传输中的各种
处理环节进行了规定。与通信和各种计算机设备及系统相联的标准,目前有DAVIS
、MCNS和IEEE P802.14三个标准,不久将会统一。
  (3)全面数字化的第三个影响是数字电视业务的可分级性带来的各种业务的统
一性,不同质量的信源只是占用的比特率不同,而具有相同的格式,如家用质量的
电视比特率在1.5Mbps ,专业级质量在4~5Mbps,广播级质量在8~9Mbps,但都打成
MPEG-2传送包,可以在同一个设 备中完成各种不同级别的图象业务。

 2 多媒体通信概述

  21世纪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美国政府于1993年11月提出了旨在建立全国综合
信息业务网的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计划,根据NII计划的目的、特点与建
设思路,人们习惯称之为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美国之后,日本、英国、德
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相应提出了自己的 信息基础建设计划。我国也提出了“中国信
息基础设施”(CII)计划。可见21世纪将会以信 息技术为标志。
  今后的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除传送图象信号外,还包括声音、文字、数
据等多种信号 ,除了电视信号的分配外还包括了众多交互式通信的内容,故在此
有必要对今后的通信系统 作一简要介绍,即多媒体通信。
  多媒体通信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并蓄兼收了计算机的交互
性、多媒体的 复合性、通信的分布性以及电视的真实性等优点。  

2.1 什么是多媒体

    众所周知,信息是所有消息的总称,而人类传送信息,是通过各种信号来实现
的。信号是传送信息的载体。例如,通过声音和语音信号刺激人的听觉器官来得到
各种信息,再进一步, 通过视频图象信号,尤其是动态视频图象信号,由人的视
觉来得到更生动更真实的信息。当 然,仅有图象是不够的,还必须配合以声音、
文字等多种形式的信号。通过听觉、视觉和其他感觉,使人类获取信息的效果更好
。人类通过感官,用多种形式的信号交换信息,这便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多媒体技术

 那么,什么是多媒体呢?我们先讨论媒体(Medium)。媒体也称为媒质或媒介,它
是表示和传 播信息的载体。例如上面所列举的图形、图象、动画、语言、文字、
声音等都可称为媒体。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对媒体进行了如下的分类

  (1)感觉媒体(Preception Medium) 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感觉(视、听、
嗅、味、触 觉) 的媒体称为感觉媒体。例如语言、音乐、音响、图形、动画、数
据、文字、文件等都是感觉媒体,也就是本章中讨论的媒体。
  (2)表示媒体(Presentation Medium) 为了对感觉媒体进行有效的传输,以便
于进行加工和处理,而人为地构造出的一种媒体称为表示媒体。例如语言编码,静
止和活动图象编码以及文本编码等都称为表示媒体。
  (3)显示媒体(Display Medium) 显示媒体是显示感觉媒体的设备。显示媒体又
分为两类, 一类是输入显示媒体,如话筒,摄象机、光笔以及键盘等,另一种为
输出显示媒体,如扬声器、显示器以及打印机等。
  (4)传输媒体(Transmission Medium) 传输媒体是指传输信号的物理载体,例
如同轴电缆、 光纤、双绞线以及电磁波等都是传输媒体。
  (5)存储媒体(Storage Medium) 用于存储表示媒体,也即存放感觉媒体数字化
后的代码的媒体称为存储媒体。例如磁盘、光盘、磁带、纸张等。
  通常所指的多媒体就是上述感觉媒体的组合,也就是声音、图象、图形、动画
、文字、数据 、文件等各种媒体的组合。多媒体技术就是对多种媒体上的信息和
多种存储媒体上的信息进 行处理和加工的技术。而多媒体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和
数字通信网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处 理和控制的系统。  

2.2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声、文、图象等多媒体集合成一体的技术,它具有
如下的主 要特征:
  (1)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征。它使用户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使
用信息,增加对信息的注意和理解。众所周知,一般的电视机是声象一体化的、把
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 的设备。但它不具备交互性,因为用户只能使用信息,而不
能自由地控制和处理信息。例如在一般的电视机中,不能将用户介入进去,使银幕
上的图象根据用户需要配上不同的语言解说或增加文字说明,或者对图象进行缩放
、冻结等加工处理,看到想看的电视节目等。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后,借助交互性,
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的的信息。例如,在多媒体通信系统中, 收发两端可以相互控
制对方,发送方可按照广播方式发送多媒体信息,而另一方面又可以按照接收方面
的要求向收端发送所需要的多媒体信息,接收方可随时要求发送方传送所需的某 
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在多媒体远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学习者可以人为地改
变教学过 程,研究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得到新的体会,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自
觉性和积极性。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获得独特的效果。
再如在多媒体远程信息检索系统中,初级交互性可提供给用户找出想读的书籍,快
速跳过不感兴趣的部分,从数据库中检录声音、图象或文字材料等。中级交互性则
可使用户介入到信息的提取和处理过程中,如对关心的内容进行编排、插入文字说
明及解说等。当采用虚拟或灵境技术时,多媒体系统可提供高级的交互性。
  (2)复合性 信息媒体的复合性是相对于计算机而言,也可称为媒体的多样化或
多维化,把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信息媒体的种类或范围扩大,不局限于原来的数据、
文本或单一的语音、 图象。众所周知,人类具有五大感觉,即视、听、嗅、味与
触觉。前三种感觉占了总信息量 的95%以上,而计算机远远没有达到人类处理复合
信息媒体的水平。计算机一般只能按照单 一方式来加工处理信息,对人类接收的
信息经过变换之后才能使用。而多媒体技术就是要把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多样化或多
维化。信息的复合化或多样化不仅是指输入信息,这称为信息的获取(Capture),
而且还指信息的输出,这称为表现(Presentation)。输入和输出并不一 定相同,
若输入与输出相同,就称为记录或重放。如果对输入进行加工、组合与变换,则称
 为创作(Authoring),可以更好地表现信息,丰富其表现力,使用户更准确更生动
地接收信息。这种形式过去在影视制作过程中大量采用,在多媒体技术中也采用这
种方法。
  (3)集成性 多媒体的集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多媒体信息媒体的集成,另一是
处理这些媒 体的设备和系统的集成。在多媒体系统中,各种信息媒体不是象过去
那样,采用单一方式进行采集与处理,而由多通道同时统一采集、存储与加工处理
,更加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及利用它所包含的大量信息。此外,多媒体系
统应该包括能处理多媒体信息的高速及并 行的CPU,多通道的输入/输出接口及外
设,宽带通信网络接口及大容量的存储器,将这些硬 件设备集成为统一的系统。
在软件方面,则应有多媒体操作系统,满足多媒体信息管理的软 件系统,高效的
多媒体应用软件和创作工作等。这些多媒体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在网络的支持 下,
集成为处理各种复合信息媒体的信息系统。
  (4)实时性 由于多媒体系统需要处理各种复合的信息媒体,决定了多媒体技术
必然要支持实时处理。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媒体在时间上必须是同步的,其中语声和
活动的视频图象必须严格同步,因此要求实时性,甚至是强实时(Hard Real 
Time)。例如电视会议系统的声音和图象不允许存在停顿,必须严格同步,包括“
唇音同步”,否则传输的声音和图象就失去意义。 

2.3 多媒体发展的现状
 

    如果说,80年代是多媒体的启蒙阶段,那么90年代是多媒体进入初期应用和标
准化阶段。 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PC-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是多媒体技
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MPC一般具有必需的CD-ROM、图文显示、高质量数字音响及管
理多媒体的窗口软件(如Windo ws Version3.1)。
  90年代以来,多媒体应用迅速发展,遍及教育、商业、出版及娱乐等领域。
1993年,MPC机 在美国引起巨大兴趣,各种多媒体产品不断出现,使人目不暇接,
多媒体技术已进入突飞猛进的时代。
  目前,多媒体产品需要尽快标准化。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
多媒体产品统 一标准的制定将推动相关工业的大幅度增产,产品成本与价格大幅
度下降,并大大改善多媒 体产品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反过来又促进应用迅速发展

1990年10月,在微软公司多媒体开发工作者会议上提出了多媒体微机新标准,即
MPC标准1。 1993年,多媒体微机市场委员会发布了MPC标准2。表1-1列出了MPC标
准1和MPC标准2有关技 术的最低要求。  

表1-1 MPC标准1和MPC标准2的最低要求 技术项目 MPC标准1 MPC标准2 
RAM 2MB 4MB 
处理器 16MHz,386SX 25MHz,486SX 
音频 8位数字音频,8个音符合成器乐器数字接口(MIDI)再现 16位数字音频,8个
音符合成器MIDI再现 
视频 640×480,256色 在40%CPU频带的情况下每秒传输1.2M象素 
视频显示 640×480,16色 640×480,65536色 
CD-ROM 驱动器 150kB/s持续传送速率,平均最快查询时间为1s 300kB/s持续传输
速率,平均最快查询时间为400ms,CD-ROMXA能进行多种对话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是多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10年,那么,21世纪必将是多
媒体技术进入千家万户的百年。  

2.4 多媒体技术基础    

多媒体技术是通信、计算机和大众传媒等各种技术联合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 (MIT)媒体实验室(Media Lab)创始人Nichlas Negroponte教授曾经指出
,在1978年时,广播 、影视和通信工业、印刷出版业、计算机工作几乎是各自独
立发展的三个领域。到2000年左右,预计这三个工业领域将有90%以上的部分重迭
在一起。事实确实如此,目前这三个领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它们将集合成一个
多媒体信息系统。图1-1表示了这一发展过程。


 

    对于上述的发展进程还可作进一步的解释,在大众传媒方面,先后发展了广播
、影视、录象 、有线电视、交互式光盘系统CD-I和高清晰度电视(HDTV),印刷业
也开始了电子化数字化的 过程。与此同时,计算机中的信息处理由最初二进制的
0,1表示,后来产生了ASCII码的字 符代码,而后出现了中文标准代码,计算机开
始处理图象、语音、直到近年来处理影象视频 ,开发并推出多媒体个人计算机
(MPC)等。与大众传媒及计算机的发展相适应,通信技术从邮政、电报电话到计算
机通信、电传,一直到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及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BISDN)通信
等,扩大了信息处理的范围和质量。通信、计算机和大众传输业相互促进,最 终
结合成多媒体信息系统,如图1-2图所示。

 

  图1-2 多媒体信息系统发展示意图 多媒体技术实质上是借助计算机以接近自
然的方式来处理和交换信息。与真实的自然方式不 同之处在于多媒体技术采用数
字方式。数字化的多媒体系统将使其处理更加灵活,交互能力 提高到新水平。计
算机、通信和大众传媒的下述技术成果为媒体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1)大容量存储设备 包括只读存储光盘(CD-ROM),一次写多次读光盘(WORM)
,每片光盘的 存储量可达650MB,可存储图形、动画、音频和活动影象等多媒体信
息。
  (2)数据压缩技术 已推出联合图象专家组(FPEG)和动态图象专家(MPEG)以及可
视电话编码 特别组(H.261)制定的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为多媒体信息的存储和传
送提供必要的基础。 经数据压缩,已可以做到在一张CD-ROM盘上存储可播放
70min的电视图象信息。
  (3)高速处理器 英特尔(Intel)公司继推出80486、80586微处理器后,于1996
年又推出8068 6,计划于2000年,将推出80786微处理器。集成5000~10000万个晶
体管,单机运算速度达2 亿条指令/s,主频250MHz,可实现语音分析与识别,活
动视频和图象识别等功能。
  (4)高速通信网 高速光纤网技术已经采用,其速率可达到100Mbps,异步转移
模式(ATM)等 新技术也在开发中,通信网传输带宽的扩大为金媒体系统的建立创造
了条件。
  (5)人机交互方法及设备的改进 例如,采用触摸屏系统、用户可在触摸屏上按
要求触摸, 便可实现与系统的交互。 此外,并行处理、分布式处理技术、实时
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的编程以及信息存储与检索 技术的发展都为多媒体技术的发
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5 多媒体通信网络

     在介绍多媒体通信网络时,先讨论多媒体信息的特点。 
2.5.1 多媒体信息的特点
  (1)类型多种 多媒体信息的类型包括多种形式,同一种信息类型在速率、时延
以及误码等 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多媒体通信系统必须采用多种形式的编码
器,多种传输媒体接口 及多种显示方式,并能和多种存储媒体进行信息交换。
  (2)码率可变 多种传输信息要求多种传输码率。例如,低速数据的码率仅每秒
几百比特, 而活动图象的传输码率高达每秒几十兆比特,由此可见,多媒体通信
码率必须可变。各种信息媒体所需的传输码率见表1-2。 

表1-2 各种信息媒体所需的传输码率 媒 体 传输码率 压缩后码率 突发性峰值/
平均峰值 
数据、文本、静止图象 155bps~12Gbps <1.2Gbps 3~1000 
语音、音频 64kbps~1536Mbps 16~384kbps 1~3 
视频、动态图象 3~166Mbps 56kbps~35Mbps 1~10 
HDTV 1Gbps 20Mbps - 

  (3)时延可变 压缩后的语音信号时延较小,而压缩后的图象信号时延较大,由
此产生时延 可变导致多媒体通信中不同类型媒体间的同步问题。
  (4)连续性和突发性 多媒体通信系统在传输数据信息时是突发的、离散的、非
实时的,而活动图象则是实时的、连续的、突发的,数据率高,语章信号数据率低
,非突发的,实时的。
  (5)数据量大 多媒体通信系统传输活动图象数据量大,一张650MB的CD-ROM盘
片仅能存储74 min的经MPEG-1标准压缩后的数字录象信号。经MPEG-2标准压缩后的
一部故事片(片长2h左右 )在平均码率3Mbps时,需要约3GB的存储量,当传送未经
压缩的HDTV信号时,传输速率高达1 Gbps。由此可见,多媒体通信系统要求存储量
大的数据库和高传输速率的通信网络。 
2.5.2 多媒体通信网络
  具有代表性的现有通信网络包括:
  ·公众电话交换网(PSTN)
  ·分组交换远程网(Packet Switch)
  ·以太网(Ethernet)
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
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  ·异步转移模式(ATM)和同步数字序列(SDH)。
  以上众多的信息传递方式和网络在多媒体通信网络内将合为一体,在以后的章
节中将分别做进一步介绍。  
2.6 多媒体通信终端
  多媒体通信终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同步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一般由三部分
构成:
  (1)交互式检索和解码输出 交互式检索包括输入方法、菜单选取等输入方式。
多媒体信息经过解码、A/D变换送出人们需要的表示信息。
  (2)同步 通过这一部分完成各种媒体同步的功能,用户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声
、文、图一体化的信息,同步是媒体通信终端中的核心部分。
  (3)编辑和执行 编辑功能指剪辑、编辑和创作,执行部分则由网络和各种接口
组成,多媒 体终端要用到接口(I)协议,同步(B)协议以及应用(A)协议。多媒体通
信终端的核心部分是Modem主机,它可以是一台PC机或工作站,具有处理、存储、
控制和复用功能。此外,包括必 要的外设,例如多媒体信息输入、输出与显示单
元,有时还需要各种专门的处理/控制的海量存储单元。多媒体通信终端将电话、
电视、传真和通信的功能合为一体,其框图见图1-3 。
  国际电信联盟的标准部门ITU-T成立了视听多媒体业务联合协调组
(JCG/AVMMS),已提出了在公用电信网上视听多媒体业务的标准框架草案。这一草
案包括多媒体业务的定义、系统和终端、基础结构以及呼叫控制、一致性和互操作
测试等。H.320终端已用来提供会议电视系统的音频和视频压缩信号,它是多媒体
通信的一种终端。


 

       CCITT(SGV Ⅲ /09)ISO-IEC/JTC Ⅱ SC29/WG12的专家组(MHEG-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 a information Coding Expert Group)正着手制定多
媒体通信的标准。


3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服务网
3.1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服务网的特点

          目前世界上的有线电视宽带综合服务网,其特征为多样性和兼容性,具
体表现为:
  (1)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并存。目前我们的电视信号仍以模拟电视信号为主,
电视机则是PAL -D制模拟电视信号接收机,全国约有近3亿台电视机,不可能设想
一夜之间实现全数字化。 模拟信号存在的时间即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过渡时间
是一个比较长的时期。
  数字电视信号已经起步,首先是在卫星转播电视信号上采用了数字压缩编码信
号的传输,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在有线电视网络上传输数字电视信号,并
且将逐步取代模拟 电视信号。 对于交互式通信,如电话、数据则已实现了信号
的数字化。
  (2)频分复用与时分复用并存。对于多路模拟信号采用频分复用方式。对于多
路数字信号则 常采用时分复用方式 由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并存,在宽带综合
网中将充分利用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各自的优势,力求以有限的频带来传输更多的
节目和信息,力求以最低的经济代价来换取更多的服务 。
  (3)光缆与电缆并存。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甚至村镇都建设了光缆干线,建
立了光纤—同轴混合网,即HFC网(Hybrid Fiber Coax),按照光纤与电缆的比例分
为:
  ①一般为光纤干线与分支线,即FTF方式。每个光节点覆盖2000~5000个用户,
光纤之后使用的延长放大器在3~5个之间。
  ②光纤到路边,即FTTC方式。覆盖的片区用户在500个以下,使用1~2个延长放
大器。我国许多城市新建光缆网络即以FTT C为目标设计。
  ③光纤到楼,即FTTB方式正在试验,用户为50户左右,一般只用一个放大器。

  ④光纤到家,即FTTH,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  (4)信号分配与信号交换并存。

  有线电视网与通信网不同之处为它是一个不对称双向传输网,下行信号占的份
量大大超过上 行信号。下行信号中主要是电视广播信号,其主要任务是进行信号
的分配而不是信号的交换 , 不论是模拟电视信号还是今后的数字电视信号都是进
行信号的分配,是一个单向系统。双向系统只适用于电话、数据和信令,占据的频
带相对要小得多。 
3.2 北美的CATV数字视频传输标准
  美国电缆电视实验室(Cable labs: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与
美国主要的数 字电视设备供应商及其成员就北美的数字有线电视系统规定的主要
细节达成一致,这一规定 建立 了数字业务的基本结构,允许不同厂家生产的机顶
盒和数据调制解调器可以在同一个电缆系 统中工作。这一规定主要解决如何在标
准的6MHz有线电视带宽内传输数字视频和数据。视频 数字化和复用方面主要采用
MPEG-2主级和主类(MP@ML)的参数,但音频格式将采用Dolby A C-3系统,服务
信息表的规定则采用ATSC标准,服务信息表(Service Information Table) 的一致
性是有无互操作性的关键。下行数据调制将采用ITV-TJ83附录B标准,即64QAM
和2 56QAM调制和级联格形编码调制并且有可变的交织深度以适应数据和话音方面
对较小延迟时 间的要求。在使用64QAM时,一个6MHz通道能传送27Mbps的信息,使
用256QAM时,可传送40M bps。有线电视数字标准也考虑到与地面广播ATSC数字视
频系统尽量一致,除了因传输介质不一样调制方式不用VSB外,尽量保持一致。所
有因比特率的差别,不同的调制方法将先在前 端进行处理,然后再送往用户。
  上述标准很可能也是我国在CATV宽带综合网中遵循的准则之一。 


3.3 有线电视宽带综合接入网的基本框架

 (1)宽带接入网的频谱分配。
  在HFC形式的CATV宽带接入网的可能频谱分配如图1-4所示。
  (2)对于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单向传输信号,以信号分配为目的,可以继续
采用频分复用 形式。
  (3)对于今后将实现的数字电视广播信号,可采用频分和时分复用相结合的形
式。
  以8MHz为一带宽单位,视频信号数字化后,采用MPEG-2进行压缩,一般是采
用主级和主类( MP@ML)参数,采用64QAM或256QAM调制,可以大大提高频带的利用
率,每个8MHz带宽内可以传送的码率见表1-3。
 现以64QAM每个8MHz通带内传送8套电视节目为例,说明共编码和调制过程:
  ①以8个电视节目为一组,将每个电视信号数字化,进行MPEG-2的压缩编码。

  ②将8个数字电视信号进行时分复用,即进行PCM编码。
  ③将PCM信号进行QAM载波调制,通频带为8MHz,不同组别的信号载波频率不同
,即进行频分复用,在接收端则是相反的过程。 


 

表1-3 信道编码 C/N门限 Mbps bs/Hz  可传 送电视节目数  
64QAM  64QAM 28dB 37Mbps 46  7~9  
256QAM  256QAM 34dB 37Mbps 61  10~12  

            这样可以利用目前的频分制设备和传输分配系统,无需地行概述性的
改造,在接收端增加8 路PCM分用设备和数/模变换设备,造价的增加是有限的,
并且这个分用设备还可与交互式 通信合用。然而增加可接收的节目数量将是十分
可观的,在100MHz频带内将可增加约100套 以上的电视节目。
  (4)对于交互式业务,如电话、计算机数据通信等,也可以采用频分和时分复
用相结合的方式。与广播信号不同的是,这类业务的主要功能是交换而不是分配,
故需要上、下两个通道。
  首先用频分法划定上、下通道的频率范围,例如,下行通道频率范围为
800~1000MHz,上行通道的频率范围为5~65MHz。
  下行通道中将不同速率的数字信号用时分复用方法组成一数字信号流,将这个
数字信号进行 载波调制,一般采用正交相移键控调制(QPSK)。例如中心载波频率
为850MHz,带宽限制为30 MHz,这样的一个载波调制信号能承载550个64Mbps的话
音、数据或信令。
 当信息容量较大时,可以增加载波和扩展频带上行信道,目前有两种带宽:
5~65MHz和5~45M Hz,相信不久将会统一。  可以在5~8MHz内传状态监视信息;
8~12MHz传VOD(视频点播)或IPPV(即时付费电视)等信令; 15~45MHz传电话或数据
。上行信道的调制方式有QPSK,目前已开始应用抗干扰更强的正交频分多路
(OFDM)方式。
  交互式业务可以与外部多媒体通信网络相联结,可以和作为信息高速公路骨干
光纤网、T ATM/SDH网络相联结,多媒体通信网和异步转移模式(ATM)/同步数字系
列(SDH)实质上是相同 的,多媒体是从信息性质和事例上来描述,而ATM/SDH则是
从数码传递方式上来描述。在今后的章节中可能将更多地涉及具体的数码传送方式
,而较少提及多媒体,但多媒体的概念已在不言之中。 
3.4 CATV宽带综合网模式及发展
 (1)最终CATV宽带综合网将有可能发展成为全数字化、全时分复用方式、全光纤
网络化,全国的骨干网为光纤SDH/ATM网络,每个城镇的有线电视网将作为其接入
网,在这网络上将传 输各种双向或单向信息、广播或交互式信息,并且与世界的
通信网络相联结,即实现了信息 高速公路的设想。
  (2)在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并存的时期,当全国CATV的光纤SDH网建成以后,全
国的骨干网为 光纤SDH/ATM网络上,上百套电视节目和众多的通信信息均在此骨干
网络上传输。目前每个 有线电视城市网,将作为其接入网,为HFC网,每个城市的
前端,将骨干网上获得的数字电视信号,重新组合然后用QAM调制方式送至用户。
各种交互式信息也将通过载波调制方式在 上、下通道上运行。
  (3)在目前状态下,电视信号以模拟信号为主,还未建成全国的CATV骨干网,
各城市将自行 建设前端,通过HFC网将电视信号传至用户,只是通信信息可以从全
国邮电网上获取。邮电 部门已建成若干SDH网,也就是说,只是从通信角度来说,
城市CATV网是全国通信网的接入网,并且是窄带信息,主要传送电话信令和计算机
数据等。


--
  

    I am dormouse.    我是睡鼠
    too lazy.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ormouse.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7.0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