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哈尔的移动城堡 Howl's Moving Castle),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宏观调控:将是一场持久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Dec 21 01:55:10 2004), 转信

□赵 晓(北京) 

2004年,是中国农历甲申年。这一年,中国经济政策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扩张性政策走向了以“宏观调控”为标志的紧缩性政策,可以说已经完成历史性转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不仅进入国际经济的深水区,还频频引发巨大波澜。前些年唱空中国经济的人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一年中国的宏观调控不仅引起国内关注,而且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这一年的经济,从过热基调始,以调控为主旋律,以完善宏观调控作终止音符。 

经济过热的火源 

2003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扣除物价影响,创改革开放以来之最。这一增长纪录已经够令人震惊了,但2004年的新记录更令人咋舌。其中,2004年1~2月,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87亿元,同比增长53%。相信就连“经济过热派”也没有想到中国经济从春天向夏天过渡的时间会这么短! 
在迅猛的投资拉动下,投资品价格一路攀升,进而拉动一般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并导致央行最终在9年内第一次加息。 
回顾甲申年中国过热的经济及其宏观调控,首先应该承认的是,中国经济千真万确地进入了历史上难得的新一轮黄金增长时期,并且有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最长、最强劲的一次增长浪潮。而需要弄清楚的一个最关键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一下子会从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增长乏力变热,热源究竟有哪些? 
目前,中国经济主要的增长是来自于市场力量牵引的自然增长。中国经济当前的供给能力已大为增强,因此实际增长率在9%~10%可以说并未超出潜在增长率,不能简单地以为10%以上的增长就是过热的增长。 
新兴消费品(住房、汽车等)的消费浪潮、中国“世界工厂”前景所引发的投资和出口浪潮、城市化加速所引发的投资和消费浪潮,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三大动力”。就此看,夏天的增长速度其实有正常、可持续的基础。 
然而夏天“过热”亦是事实。高速增长中包含着不自然的部分。火上浇油的因素至少有四大方面。 
一是宏观政策本身的冲击,如真实利率的冲击。中国的物价曾下滑至-2%以下,后来却上升到了+5%以上,但名义利率稳定如山,这对于急剧升温的增长态势可以说是火上浇油。而汇率的作用更大。2003年外汇储备年增长高达42.5%,有13446亿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被迫释放出去,这是何等巨大的宏观冲击!势必造成货币量的高速扩张以及贷款的猛烈增长。 
许多人都在侈谈“投资过热”,其实,投资者是理性的,投资过热硬币的另一面,必然是写着“投资太多而且太便宜”以及“预期投资回报偏高”两行字。 
许多莫名奇妙的顺周期的宏观政策的出台,就像是夏天里的暖气。如生产型增值税改消费型增值税,这项政策本来是在通货紧缩的冬天时学者建议的,但却在中国经济的夏天推出,不是说该不该搞,但背了季节是肯定的。再就是,大手笔的450亿美元对商业银行的注资,尽管已限定银行贷款规模,但估计很难完全消除其经济扩张的作用。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然继续,这也是很奇怪的。农民的减税和增收政策很好,但效果亦是顺周期的。真正反周期的政策,如“燃油税”的推出,可谓顺应时势,却迟迟未见动静,殊为可惜。 
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在经济升温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投资积极性非常强劲,对经济的上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点已得到公认。但有种说法偏激地认为当前的高速增长完全来自于地方不负责任的投资冲动。对此,一个诘难就是,如果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如斯,中国前几年怎么还会有通货紧缩?另外一个诘难就是,如果人民币升值一倍、利率升到1996年的水平,地方还会有眼下的投资冲动吗?事实上,地方投资冲动中固然有荒唐的一面,但没有荒唐到不分春夏秋冬的地步。 
三是体制改革对于民间投资能量的导引和释放。比如,民营企业越来越进入到过去限制的钢铁、水泥、化工、汽车乃至发电等重工领域中去,而这些领域过去通常是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 
再就是预期的因素,这一点很少被人提及。西方经济学家早就指出,宏观调控的问题可能是宏观调控所致,用中国话来注解,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2004年一季度投资猛增,其中新开工项目达到吓人地步,其原因正是预期作用下的博弈结果。说白了,地方和民间都不会坐等政府调控,一旦调控信号发出,投资者预期政府“关门”,必会加紧挤进门去,这样,宏观经济过热将更加加剧。 

调控之手,警惕剑走偏锋 

针对过热的经济,自然需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降温,甲申年中国经济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宏观调控”。 
然而,2003年,以央行121号文的发布为标志,可以说宏观调控已经启动;因此,以2004年“铁本事件”为标志,宏观调控只能说是进入了深化阶段。随后,在宏观调控初显成效后,行政性的宏观调控开始收手,转而进入了以市场手段为主的完善阶段。也就是说,2004年是个转折点,一是宏观调控在这年得到深化并进入完善阶段,二是宏观调控已使过热的经济降温,并使得经济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2004年的宏观调控可以说传达了中央最为严厉的紧缩经济的信号,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一向的政绩追求可以说具有颠覆性的变化。限制土地和紧缩信贷,都是釜底抽薪之策,对于投资的增长、物价的上升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经济进一步走向过热。 
但以行政型和产业型调控为特色的“宏观调控”好似剑走偏锋,在功效卓著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隐忧,引起学界和经济界的质疑。 
一是可能造成经济快速走向偏冷。例如江苏省5月份贷款已从去年的300多亿急降至55亿,意味着经济在短时间内实际上已经硬着陆。从银行的行为来看,流行说法是“多贷多错,少贷少错,不贷不错”,致使人们开始担心惜贷行为的出现。市场信心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信心遭受重挫。许多信号显示,宏观调控稍不谨慎,即有可能走向过度紧缩,导致经济大起大落。 
二是有可能造成效益流失。目前,行政性宏观调控认为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行业,恰恰是利润增长最好的行业。由此造成的一个效果就是相当一部分利润不是经由市场的调控,而是被行政调控打压,从而造成效益流失。以钢铁业为例,“暴利”是钢铁业投资高涨的关键,在市场作用下“暴利”的消失,一靠上游产业的分利,从而侵蚀钢铁业的利润,二靠供给增长后的打压,而行政调控的介入,则会扰乱这一市场周期的过程,造成利润流失。 
三是宏观调控的成本和收益分配不同,难以避免造成所有制歧视,并且对中小企业和新进入者具有不公平性。一般来说,国有大型企业对于政府部门具有强大的游说能力,并且政府部门对于国有大型企业的干预要冒更大的政治风险。因此,在行政调控中,国有大型企业一般可以免受其咎,而外资企业亦不太容易受调控的限制,只有民营企业,新进入者,中小企业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对象。由此带来悖谬的结果,可能是最有效率的民营企业成为调控的牺牲品,而缺乏效率的国有企业却得到了保护和成长。 
四是有可能引发下一轮产业结构的失衡。目前,政府部门自认为对于过热产业掌握了充分的证据,因而不惜以“点调控”的办法进行刹车。但是,既然“点调控”看起来有如此多的优点,为什么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积多年市场经济的经验,一般来说只敢进行宏观调控,却不敢轻易进行行政干预呢?原因就在于政府的信息同样是不充分的。宏观调控是总量调控,企业自求死活,而行政调控实际上是行政干预,企业的死活完全赖于政府政策,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策往往被证明是充满风险的。 
也许是由于上述隐忧,在疾风暴雨式的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后,宏观调控即进入相对低调的状态,高层不再出台新的措施,也不再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并明确宣布宏观调控进入“完善阶段”。 
当前,有人觉得宏观调控已经告一段落,甚至认为这轮调控将转瞬即逝。但情况可能正相反。由于这一轮中国经济蓄积了太强的力量,调控的效果随时有反弹的可能。今后中国经济仍将在高位运行,宏观调控亦将实质上演变成一场“持久战”,其时间长度可能横跨整个经济周期复苏和高涨期。然而,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势必出现变化,特别是要从行政调控重新回归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调节,政府并将大力强调法律在调节经济中的作用。 

新的一年: 
在“双稳健”的旗帜下 

2004年12月初,一直让人猜测纷纷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终于召开。会议强调了2005年的发展意义,指出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 
会议明确了2005年经济工作的8项主要任务,除去老生常谈之处,亦有不少新意迭出的提法。其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稳健”组合是第一次闪亮登台。如同人们所判断的那样,这标志着1998年以来,“稳中求进”的宏观调控目标及与之相对应的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已结束使命;“进中求稳”成为新的目标。 
另外,有必要关注,绿色GDP概念的引入,将更新经济发展绩效的评价方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社会冲突等经济发展成本纳入官员考核范围。在金融领域要明确投资权力和责任,对决策失误进行“问责”。 
笔者对于2005年的中国经济仍然抱乐观态度,预计中国经济将持续2004年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希望有效而到位的宏观调控可以去掉多余的火,却不会熄掉发动机。2005年的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应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改革统领全局,防止工作走偏。■ 
(作者为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宏观战略研究部部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1.212.21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