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conomics (经济学),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国民经济核算总论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15日07:19:38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最初称为“社会会计”,后来,又有“宏观会计”、“总量会计
”、“国民帐户”、“国民会计”之称,由于它的内容属于经济、统计和会计以及
经济数学的结合,因而人们一般把它称为“国民经济核算”。

    关于社会会计的概念,是1942年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J·R希克斯在他的《社会
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说,“正如私人会计是个别厂商的会计那样,社会
会计不过是整个社会或全国的会计”。1959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核算
专家R·斯通在他所著的《社会会计和经济模型》一书中,把社会会计定义为:“
发生于一个经济体系各部分之间,用交易来表现的一种有条理的反映。”美国国民
经济核算专家J·W·肯德里克在他1972年出版的《经济帐户及其应用》一书中说,
“经济帐户包含构成各总量的诸重要因素的一个概念结构,以及表现各交易者集团
的关系——由谁到谁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J·P·鲍威尔认为:“社会会计结
构不只是一套规则和定义,它是一个基准框架,它能使经济学家整理出基本概念,
把经济现象形成有条理的结果,并牢记那些基本关系。它并不自动提供解答问题的
答案,但有助于指引我们着手去解决的方法。”美国经济学家拉格尔斯说:“国民
经济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适于对经济体制运行进行分析的信息结构。” 联
合国出版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指出:指导经济和计划工作,需要
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最重要方面的资料,通过对有关基础统计资料的专门整理,即
可将经济发展的这些最重要方面显示出来,这就要求把用于处理基础资料的方法建
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为了显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当前处理统计资料
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形成经济统计的特殊分支;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或国民帐户体
系。

    通过以上有关论述,我们可以把国民经济核算表述为;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
导,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等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区,下同)在一定时期内
各交易者集团的经济活动(流量),以及它们在特定时候的结果(存量)的各重要
总量及其组成成份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全面的测定,来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
和结构的全貌。

    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会计与经济数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不能把它简单地
等同于统计或会计。它与统计的区别,首先在于国民经济核算中,主要采用会计的
复式记帐法,在资料来源上,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以会计核算基层资料为依据。其次
。在核算内容上的综合性以及相互关系上的确定性,是传统统计所不能实现的。与
会计的区别,首先在于核算对象不同。传统会计以个别公司、企业为对象,而核算
体系是以国民经济活动为对象。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在内容上的区别,主要在
概念和分类方面,同一收入概念,在会计上和在核算体系中就有很大区别。在资料
来源上,会计来源于原始凭证、直接记帐,但核算体系中的一些资

料则必须通过抽样调查或其它方式取得。国民经济核算在方法上                
            除了采用传统的统计和会计方法外,还普遍地采用平衡表、数学模型
等。

 

               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起源于国民收入统计。最早的国民收入统计可追溯到公元前
3050年埃及法老为建造金字塔,征集建筑费用而对全国进行的人口和财产普查。而
近代真正的国民收入统计,则始于17世纪英国威廉·配第对英国国民收入的估算
。17世纪以来,国民收入的计算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1665年威廉·配第对英国进行第一次国民收入估算到第一次
世界大战结束。这个时期国民收入计算有两个特点:一是国民收入的估算,只是由
个别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断断续续地进行;第二个特点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
理论和方法。威廉·配第以前,重商主义者十分重视一国的财富,但他们的财富概
念非常狭隘,只把金银等贵金属看作是财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国民收入的重要性
。威廉·配第于1665年进行了第一次估算,他估算当时英国的国民收入是四千万英
镑,并把国民收入定义为人们劳动的价值与每年国民财富的收入之和,也就是工资
、利润、租金和利息收入。另一方面,他认为这些收入要用于每年的费用和消费支
出,包括食物、住房、衣着和其它。威廉·配第的估算实际上已经使用了反映收入
与支出项目的复式记帐方法,但是由于他没有把收入减费用以后的余额通过储蓄来
加以平衡,这个方法在很长时期都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在威廉·配第之后,他的
继承者G·金(Grego,y·King)为英国国民收入的各个项目下了明确的定义,并
把英国的国民收入与法国和荷兰的国民收入进行了国际间比较。到18世纪末,俄国
也有人进行过三次国民收入的核算。美国的国民收入估算最早是在1843年由经济学
家G·特克尔进行的,后来,1896年,C·斯

帕尔对1890年美国国民收入进行了估算,结果是1890年美国国民收入为  108亿美
元。    19世纪末,国民收入的核算在澳大利亚有了较大的发展。澳大利亚第一次
估算是在1861年,后来在1886一1890年,统计学家T·柯格兰每年都进行一次估算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连续的官方估算。柯格兰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从生产、分配、消
费三个方面来表示国民收入的人。从生产方面表示,显示国民收入来自何种产业;
从分配方面表示,就是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等;从
消费方面表示,就是消费、投资、政府和外国所购买的物品和服务。他还是第一个
用扣除折旧后的净值计算国民收入的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展,他为现代国民
收入核算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后来,日本于1902年,意大利于

1911年,保加利亚于1915年,西班牙干1917年都先后计算了本国的国民收入。

第二个时期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
,一是政府重视,二是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国民收入核算都趋于完善。在1919年,有
13个国家进行了国民收入的估算,到1939年已增加到33个国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
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建立国民收入帐户体系作了理论和方
法上的准备。他于1939年亲自指导伦敦大学的米德和剑桥大学的斯通为英国财政部
估算国民收入。采用了收入为一方,支出为一方的复式记帐方法、并推广到居民、
企业、政府和国外收支帐户。与此同时,挪威也借助于会计的概念建立了国民收入
帐户体系。我国的第一次国民收入估算,是在旧中国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巫
宝三教授领导下进行的。该所在抗战时期估算了我国1931~1936年的国民收入、这
项研究成果在联合国出版的《国民收入统计——1938~1947年》一书中公布。

    第三个时期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现在。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计算国民收
入的国家成倍增长,引起国际机构的重视,国民收入核算逐步形成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其次,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和国民财富核算的形成和发展,使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系统化。    1936年,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发表了第一
张关于美国1932年度的投入产出表。195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柯普兰在《
美国货币流量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资金流量表。1962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
戈德史密斯发表了《美国战后时期的国民财富》,在这本著作中,发表了用现行价
格和1929年不变价格估算的1896~1949年逐年的美国国民财富,并且选择若干年份
编出了国民资产负债表。1963年,他又与R·E·李普赛合著《美国国民资产负债表
的研究》对国民资产负债表和国民财富的编制作了全面论述。在1951年,英国J·
E·米德也在他的名著《国际收支》中首次把国民收入与国际收支联系了起来。联
合国于1939年在《世界经济概览》中第一次公布了26个国家1929~1938年的国民收
入,1947年联合国发表了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国民收入的测算及社会帐户的建立》
的报告,这个报告由斯通主编并撰写了附录。195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
计处制定出版了《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及辅助表》(简称旧SNA);这个体系没能把
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和国民资产负债表引入

其中,并且全部流量按现行价格表示,没有采用不变价格,也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特点。经过若干年的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新 
 SNA)一书,把国民收入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和资
产负债核算统一纳入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之中。

在此期间,经互会统计委员会根据原苏联、东欧、古巴、蒙古等国的经验,拟定了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MPS),由联合国于1972年出版。1984年,
经互会统计常设委员会发表了题为《编制国民经济统计平衡表的基本方法原则》,
对MPS进行了修订,提出了新MPS。

    目前,全世界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我国从1984年开始
研制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从1992年起在全国全面推行和实施。

    

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与生产劳动理论

 

                        两种生产概念

 

    生产活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生产核算也处于中心地
位。能否给生产和生产劳动以恰当的、科学的定义,不仅会影响国民经济核算的范
围,而且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核算的结构。SNA与MPS的基本区别就在于以不同的生
产概念为基础。因此,生产和生产劳动问题便成了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先要解
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历史上曾流行过多种不同的生产概念。每种生产概念的
提出、形成和发展,都受当时的历史条件制约。现代流行的生产概念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全面生产概念,认为生产既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也包括非物质性服务的生
产。另一种是限制性生产概念,认为生产只能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受此影响,社会
产品和国民收入的计算范围也产生了巨大差别。SNA采用全面生产概念,MPS采用限
制性生产概念。两大体系在生产、收入、支出的核算体系中,有着系统性差别。

                     生产概念的演变

    在经济学说史上,是18世纪的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生产
概念,他们认为,农业是唯一能够创造财富的部门。在重农学派看来,农业生产量
对消耗量的超过额,即纯产品或纯收入,并不是由劳动提供的,而是一种自然的赐
予。重农学派认为工业不是生产。因为工业不能使物质数量增加,而仅仅使物质形
态发生变化。亚当·斯密接受了重农学派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但他对
把生产劳动仅仅局限于农业持批判态度。他认为一切从事于物质生产并能增加物质
产品价值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说:“有一
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价值,
可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制造业工人的劳动,通常会把维持
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与提供雇主利润的价值,加在所加工的原材料的价值上,反之
,家仆的劳动却不能增加什么价值……。雇佣许多工人是致富的方法,维持许多家
仆是致贫的途

径。”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从两种不同角度观察生产劳动。一种是从劳动的社
会形式出发,认为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凡是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
动都是生产劳动。另一种是从劳动的自然形式或一般劳动过程出发,认为当劳动追
加于物质形态之上才是生产劳动。这两种生产劳动概念似乎是有矛盾的,但许多人
认为这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给他的后继者们带来了一系列的
争论。

    亚当·斯密的物质生产概念提出以后,曾被当时及以后的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但与此同时,对物质生产概念的批评也越来越多。A·马歇尔是对物质生产概念
提出批评较多的一个经济学家,他对后来生产劳动理论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
他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说;“在一年期限内所生产的任何东西,提供的各项
服务以及各种效用均为国民收入的一部分。”马歇尔著作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家
由物质生产概念占支配地位到全面生产概念占支配地位。他的全面生产概念几乎影
响了后来所有的西方经济学家。进入20世纪,生产劳动的范围问题在西方国家已不
再争论。

    30年代中期,一些波兰和匈牙利的经济学家提出了限制性市场生产概念。这种
概念介于全面生产概念和限制性生产概念之间。但它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各国
的经济思想也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原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全面生产概念曾广泛流行,实施五年计划以后,全面生
产概念遭到否定,限制性物质生产概念一直持续了几十年时间,进入60年代,物质
生产概念再次受到冲击,1974年以后,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了计算物质资料和
服务消费的意见,逐渐向综合性生产概念过渡。我国自1949年以后,一直采用限制
性物质生产概念,但理论界也有过几次大的讨论。到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
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标志着我国已从限制性生产概念向综合性
生产概念转变,在1992年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全面确立了综合性生产概念。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运行、管理

 

                   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运行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依据国民经济客观运行过程建立的。在国民经济核算中,
首先要建立一个描述系统,该系统由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诸因子构成。描
述系统的建方,一方面依赖于某些经济理论,另一方面也决定于研究目的。

国民经济核算描述系统要能够回答下列基本问题:

——经济主体(谁?)

    ——活动目的(为什么?)

    ——活动项目(干什么?)

    ——流量(活动规模?)

    ——存量(资产和负债?)

    ——核算规则(如何记帐?)

    这些问题是互相联系的,而且,从任何一个具体的微观经济问题中都可以找出
这些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这里举一个面包的例子来说明这些问题。为了描述
“面包的买卖”这个行为,需要考虑这块面包是向谁购买的(商店?食品工厂?)
,是用什么作为交换的(硬币?纸币?)。这个问题现在是:“谁?与谁?干什么
?交换什么?”这个简单行为涉及两个行为主体(买者和卖者),两个主要行为(
买、卖),两个次级行为(收、支),两个物体(面包、货币)。另外,在完整的
描述中,至少还需要了解面包的重量、质量和价格。

    我们把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在这个流量发生前,卖者在他的商店里有一定数量
的面包,后来,他的面包减少了,但现金增加了;买者买到了面包,但货币减少了
。所以他们的这一流量改变了他们的起始状态。而且,这个面包商不仅有面包和货
币,他还有其它许多东西,如店铺、面粉、机器,银行存款等,也就是说,他有一
定的物体“存量”。买者也是这样。这就需要我们考虑流量发生前的初始状态和流
量发生后的最终状态。在这两个时点,还要增加一个问题;“谁有什么?”。然而
,这还没有完全描述清楚我们观察的例子。面包商在销售面包之前,他必须烤面包
,需要一些东西,如面粉、水电、机器。对于买者,买面包显然也有一定的目的,
是为了食用?还是作为慈善品施舍,看来,我们还有必要说明面包商“使用什么?
”面包购买者“为了什么目的等问题。

    将以上问题合并起来,就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描述:“谁”?“为了什么目的
”?“使用什么”?“与谁”?“干什么”?“换取什么”?“存量变化如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把无数的具体行为综合起来,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粗略地归纳出几个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面包商与购买者即“谁”、“与谁”都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我们把它叫做“交
易者”。交易者在生产、销售、购买中发生的行为,我们把它叫做“交易”,交易
数量——无论实物的还是货币的都称为“流量”,起始状态和交易结束即两个时点
上的实物财产和货币资产的数量称为“存量”。多数经济活动都是由交易者从事交
易,引起流量发生,从而改变存量的过程。这几个概念刻画了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现在我们把微观现象扩大到比较抽象的宏观经济过程。

    在宏观经济中,许多具体而不同的经济主体都可以看作是具有同类性质的一个
类别。所有不同的生产单位——无论是企业、事业还是个人——都可以概括地称为
“生产者”,不同的消费单位和投资单位都可统称为“消费者”和“投资者”。这
些类别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交易者。交易者所从事的无数具体交易大体上又可归纳为
物品和服务的“商品交易”,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交易”,以及消费
者和投资者的“金融交易”等几个类别。当然,由于一国经济的开放性,外国也参
与本国经济过程,“国外”作为一个交易者类别,也参与国民经济的各种交易。

从一个横断面观察,国民经济运行是从生产开始的。在生产之前,国民经济的各类
生产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劳动、资本和资源。生产的结果,一方面是创造了
物质形态或服务形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创造了价值,这些价值通过分配交
易成为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支出,其价值流量通过商品交易
返回生产者,使用价值流向消费者,完成了消费品的价值循环。但消费者的收入不
可能全部消费掉,由于人们的长远打算,总有一部分收入要储蓄起来,通过金融交
易转化成投资者的借贷资本。投资者的投资支出,通过商品交易,其价值流量返回
生产者,使投资品完成了收入循环,实物资本则进入下一次生产过程。下面一个图
式概括地显示了国民经济运行和经济流量循环的规律。  

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和计算,形成了国民经济核算描述系统。这个系统
主要包括下列构成要素。

    l。交易者分类。这种分类在理论上至少分为四个类别,即生产部门、消费部
门,投资部门和国外。实践中则通常把国内三个类别按可操作标志重新划分。

    2.交易分类。其中主要是商品交易、分配交易、金融交易三

大类,另外一些特殊的交易也要在实际中加以考虑。

    3.对流量和存量的测度因子。通常是采用一系列核算指标。

    4.描述工具。帐户、平衡表和数学模型是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

    

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管理

    

国民经济核算是为国民经济管理服务的。国民经济管理是在宏观层次上对国民经济
各领域、各部门进行的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实现良好循环和发
展,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包括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发
展制订计划和规划,以及运用法律手段等。这就要求随时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运行
过程中的各种经济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经济进行科学分析。国民经济核算就是
为国民经济管理提供全面经济信息的。

    一般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五大子系统的核算,即国民收入核算,投入
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与资产负债核算。这五大核算分别从不同
角度和方位对国民经济管理提供信息。

    投入产出核算是对生产及与生产部门有关的交易进行核算,它主要考察物质产
品和服务的生产结构和产出结构,考察产品和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投入产出
核算涉及的总量指标主要有总产出,中间投入,增加值以及最终产品的供给量。投
入产出核算的形式是编制生产帐户和投入产出表。

    国民收入核算是投入产出核算在分配和支出领域的延伸。它核算的主体是消费
部门,核算的内容是消费部门的收入与支出,核算的经济总量指标主要是各项要素
收入,转移收入,可支配收入,消费勾储蓄。国民收入核算的形式是编制可支配收
入帐户与国民收入部门间流量表。

    资金流量核算是国民收入核算的继续,消费部门的储蓄要进入金融市场,投资
部门在金融市场筹集资金以后才能产生投资行为。所以资金流量核算的主体是投资
部门,核算的内容是投资和金融活动,经济指标是有关金融交易的流量和各种形式
的投资支出。资金流量核算的形式是编制投资和金融帐户以及资金流量表。

    资产负债核算是资金流量核算的继续。因为资金流量核算中投资会引起实物资
产的变化,金融交易会引起金融资产的变化,各种流量变化引起的存量变化即资产
和负债都必须在资产负债核算中反映出来。所以资产负债核算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存
量的核算,经济指标主要是国民财富及其结构、资产负债核算的形式是编制资产负
债帐户和资产负债表。

    国际收支核算是国内各种核算在国外的延伸,它全面反映一 个国家对国外其
它国家的经济关系。国际收支核算的主体是国外部门,即与本国发生联系的国外经
济活动、国际收支核算的内容是国外商品交易、国外金融交易和国外分配交易。核
算的形式是编制国外帐户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这五大核算完整地描述了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可以为国民经济管理提供一套
系统的资料。五大核算与国民经济运行的关系也可以用一个图式表示出来。(图1
-3)

     

 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国民经济核算市场原则

 

    国民经济核算市场原则是指国民经济主要总量的核算对象,要以是否进入市场
为界限,如生产总量、消费总量等,只有通过市场交易的部分才计入国民生产成果
和消费指标中。

    经济活动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举一个例子来说,某个人在茶饮食公司有一个
固定的职业,属半日制上班,工作时间为每天6小时,职务是厨师。他还有一个每
日二小时的临时工作,为一家电器修理部维修日用电器。工余时间在自家小花园养
~些名贵花卉,一部分拿到市场出售,一部分自我观赏。另外,他也帮邻居或自家
修理一些家用电器,有时会收一些修理费。同时,有时也承担自家人的做饭任务。


    现在计算他的生产成果。我们马上会发现很多困难:如果只计算他的固定和临
时职业报酬,出售花草和电器修理收入就很难解释,如果只计算收费的花草和电器
修理,自用的部分就难以解释,因为他也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如果只计算公司的厨
师成果,就难以说明在家里的做饭工作。如果把全部都计算在内,当然就更好一些
,但是,其它类似的劳动肯定是难以数计的、上班时间为公司思考问题已计入经济
活动,那么下班以后所耗费的脑力呢?理发店的刮胡子计入经济活动,那么在家里
的刮胡子是一种劳动还是享受?这些情况在实际核算时,可操作性的困难是显而易
见的。看来,划出一条界限是很有必要的。

    市场原则强调把核算的交易限于市场范围,不进入市场的不作为核算的对象。
但是人们发现,只把经济活动的界限局限于市场,就会把一系列对人们生活非常重
要的内容排斥于国民经济核算之外,如自有住房并不通过市场,但无论从经济上来
说还是从效用上来说都不可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市场经济不很发达的国家,严格采
用市场原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歪曲地描述现实经济生活。把市场原则稍微扩大一些是
很有必要的。一种变通的处理方法是采

用社会性原则。社会性原则的范围比市场性原则的范围稍大一些。

社会性原则是指计入经济活动的成果,必须具有社会性,是社会性劳动的成果。社
会性劳动是和非社会性劳动即家务劳动相对而言的。按照社会性原则,那些为了满
足自身需要,本具社会意义的劳动成果,如自制衣物,自炊食物,自建小型建筑物
,家庭自我服务等,不计入经济活动成果。然而,即使按社会性这一标准确定范围
,实际也还是有困难的。为此,还需要根据其重要性,数量的大小等理由再做一些
规定。

    根据各个国家的作法,除了明显的属于市场的经济活动外,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按照社会性原则一般也要计入经济活动成果。

    1.自给性农产品。农产品有相当部分是自给性的,很多情况下难以区分其商
品性和自给性。

    2.不通过市场,无偿向社会提供的货物和服务。如城市市政工程维护、卫生
防疫、消防、义务教育、国家管理等。

    3.自有住房和自用固定资产。它们虽然不通过市场,但自有住房和租赁的房
屋在提供服务这一点来说是一致的,自用固定资产和市场上购买的固定资产也一样
使用,同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是比较高的。

社会性原则并不排斥非法生产和地下经济。经济活动的非法性并不影响其具有市场
性或社会性。

 

          国民经济核算主体原则

    

国民经济生产、消费等各种活动,首先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例如某个国
家或某个地区。所以核算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总量,应该首先确定其区域范围。但
是在这个区域范围内,有些机构单位属于本国机构单位,有些属于外国机构单位,
这就相应地产生了两个原则,一个是国内原则,另一个是国民原则。核算国民经济
活动总量时,采用不同的原则有不同的结果。

    国民经济核算中,有关生产、分配、支出都采用国内原则计算。在国内原则下
,本国的经济主体被确定为该国所有的常住机构单位。计算一国的生产成果,收入
、消费及投资等指标,均以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为准。不包括非常住单位的同类活
动,即使这些单位是在本国领土上进行这些活动。

    国内原则下的“国内”是指该国的经济领土。经济领土包括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及其它可使用领土,但不包括该国政治领土内别国的领土飞地和其它可使用领土。
如大使馆,领事馆及其它可开发领土。

    作为一国常住单位的条件,除了经济领土这一要求外,还要求这些单位在该国
具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即活动场所、设施和期限,这个期限通常在一年以上。不
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即使处于该国经济领土内活动,也不能作为该国常住机
构单位,因而也不能作为国内原则下本国的经济活动主体。常住单位与这些单位的
交易,只能看作是与外国的交易。所以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原则与传统意义上理
解的国土原则是有区别的,它实际上是国内常住机构单位原则,并非单纯按领土范
围确定。

    国民原则可以解释为“所属机构单垃原则”。例如生产单位、不论是在国内生
产还是在国外生产,只要是本国所属,其成果和收益一律应划为本国;相反,外国
所属单位在本国领土内进行的生产,其成果与收益则要划归外国、在国内原则下作
为本国常住机构单位但外国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公司及其它机构,在国民原则下一
般都要作为国外来处理。由于统计上的困难,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不采用这个原则


    国内常住机构单位原则实际上包含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对于本国领土
上的外国企业和外国领土上的本国企业,按领土原则处理,本国在外国的企业划归
外国,外国在本国的企业划归本国;二是政府机构,如外交和军事机构,按所属原
则处理,在国外领土上的本国政府机构仍作为本国常住机构处理;三是居民,按常
住原则处理,本国居民在国外常住一年以上看作为外国人员处理,外国在本国常住
一年以上居民按本国居民处理。

    

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

    

国民生产和同民收入是同民经济核算中的两个基本范畴。国民生产有关指标主要是
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来源上度量经济活动,国民收入有关指标则主要是从价值
分配上度量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流量循环中,生产与分配是连续的两个阶段,国
民收入与国民生产应该是等量的。

    生产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取得收入,由分配所取得的收入要支付出去,或者购
买消费品用于消费,或者购买投资品用于投资。只有把收入支付出去与生产成果相
交换,才能使经济过程保持循环、国民支出是继生产、收入之后的另一个阶段。支
出总量只不过是收入总量的支付,而收入总量又是生产总量的价值分配。因而生产
、收入、支出实际上都是同一总量在经济循环不同阶段的表现。

    1917年,经济学家丁·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应该对国民收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同
时进行分析的观点,1932年,德国统计局提出了同三阶段相联系的国民收入生产额
、国民收入分配额、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概念。之后。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在
《国民收入和资本形成》(1937年)一书中,分别就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阶段给
出了国民收入的三个定义,并且指出;如果没有统计上的困难,这三者必然是相等
的。这就是所谓的“三方等价原则”。      三方等价原则最初的含义是说,在计
算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时,可以分别采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
法,而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应该相等。这个原则描述了国民经济循环中

的主要总量平衡关系。

    随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方等价原则已难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
平衡原则的全部内容。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平衡原则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为两点:


    其一是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遵重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如实描述经济循环
所有各阶段的等量关系。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三方等价公式最初可以写成:

    (1)国民生产=国民收入

    (2 )国民收入=国民支出

    由于国民收入要进行再分配,由原始收入转化为可支配收入,而支出又分为消
费和投资两个阶段,所以以上两式又可以演变为四个恒等式:

    (1)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收入

    (2 ) 国民(原始)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

    (3 ) 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十储蓄

    (4)消费十储蓄三消费十投资

    可以看出,后两个公式显然是凯恩斯著名的收入均衡公式:收入减消费恒等于
储蓄,储蓄恒等于投资。四个公式合起来,实际上描述了五方等价关系,它与三方
等价公式的区别,第一是把分配过程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第二是把支
出分为消费和投资两个阶段。五方等价原则,大体上反映了国民经济循环各主要阶
段的总量平衡关系,不过它还不够细致。例如在国民原始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转化
之间还有经常转移流量,在储蓄和投资的转化阶段还有金融交易流量等,如果细致
分解下去,就会形成一个保持五方等价关系的国民经济指标体系。

    国民核算平衡原则的第二点基本要求,是在计算国民经济循环各阶段总量指标
时,要保持始终如一的生产概念、即:“生产范围划到哪里,产值指标就算到哪里
,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也算到哪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原始收入和派生收入就在
哪里分界。”  ①参见:钱伯海《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国财政出版社,1991年版
,第64页。

    各阶段生产概念上的一致,是保持多方等价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在生产界
限划定以后,分配、消费、投资的范围必须随着生产的既定范围加以确定,有多大
范围的生产就计算多大范围的收入和支出。在限制性生产概念下,生产的范围只限
于物质产品,如果要保持各方等价,就只能把从物质生产领域所取得的收入作为初
次分配收入,把物质性的消耗算作中间消耗,把物质性的消费和支出算人最终支出
,对于服务,既不算中间消耗,也不算消费和支出。在综合性生产概念下,由于把
服务看作为生产,凡是从物质生产领域和服务生产领域所取得的收入都应算入原始
收入,同时,对于服务项目上的支出也一律算人中间投入和最终支出。在此条件下
方能保持国民经济核算在各阶段的平衡。

在各种虚拟交易的处理上,生产一致性的要求更具有典型意义。例如,企业生产的
某些产品作为实物工资发放,这些产品计算了企业生产,同时也应计算职工的收入
和消费支出;企业自用设备,一方面要计算生产,另一方面也要计算收入和投资支
出。如果不作这样的处理,生产额就会大于收入和支出额。

 

           国民经济核算的记录与估价原则

    

会计核算的记录原则有两种:一种是权责发生制,一种是收付实现制。在权责发生
制下,凡是本期实际发生的权益和债务的变化,都作为本期的实际交易加以记录,
而不论款项是否在本期收付。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在交易的款项实际实现时才加
以记录。两种制度下的交易记录往往存在着时间差。国民经济核算中统一采用权责
发生制而不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在交易的估价中则根据不同的交易类别采用不同的
价格。

    生产核算为的是计算本期的生产活动成果,本期生产的产品即使未销售出去,
也属于本期生产成果,所以在生产核算中要采用体现权责发生制的“生产原则”而
非“销售原则”。在生产成果的估价中,则采用生产者价格而非消费者价格。根据
权责发生制,货物的产出应在货物制成时予以记录,服务的产出应在提供服务时记
录,商业活动的产出应在商品销售时,即货物所有权发生变更时记录。中间消耗是
在货物和服务投入生产过程时记录,而不是在购进时记录,中间消耗应按购买者价
格估价而不能按生产者价格估价。

    在收入与支出核算中,权责发生制要求收入与支出按承担义务的时间记录,消
费支出与投资支出,均要以产品所有权变更时间记录,支出项目应按购买者价格估
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与使用,收入与支出核算时间的一致性。金融交易必须
由双方在同一时间记录,这个时间是产生责任的时间,而不是实际收入与支出的时
间。国际交易中,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货物和服务的所有权发生变更时加以记录,价
格均采用离岸价格。对于一些自产自用产品,则一般采用成本价格进行估价。

    

第五节国民经济核算层次和动态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层次

    

国民经济本身的结构是多层次的,用系统论的思想观察国民经济活动,它不仅有不
同的层次,而且各个层次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宏观经
济分析提供系统、全面的资料,这个目的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能包括不同的层次


    国民经济活动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民经济整体活动的概括
,也就是从国民经济循环角度所观察的国民经济过程。在这个层次上,体现生产、
消费、投资,分配交易,金  融交易,商品交易,国际收支等流量以及国民经济所
有存量。第二个层次是从部门角度所观察的国民经济活动,在这个层次上,能够观
察到每个部门的主要活动特征。第三个层次是比部门活动更具体的一些专门活动。
第四个层次是从机构单位或基层单位角度观察的各种活动。与国民经济各层次活动
相适应,国民经济核算中要设计三个层次的描述,即国民经济层次,部门层次和部
门下专门活动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描述已基本上能满足宏观经济分析的需要。至干
第四个层次,则是与微观经济核算相对应的。

    帐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形式。在帐户体系中,与三个活动层次相对应
的帐户也分为三类;第一个层次是国民经济帐户,这类帐户概括地描述国民经济循
环过程,但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甚至连各个部门的情况都难以体现。第二个层次
是部门帐户,立足于对每个具体部门的描述,反映每个部门的生产、收入、支出等
主要经济特征。最低的层次是附属帐户,附属帐户可以就某一个部门的某个专门问
题设置,也可以就几个部门具有共性的某一专题进行设置,主要是对前面两层核算
中不足以进行专门问题分析的缺陷加以补充,如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专门帐户。
三类帐户的关系是:国民经济帐户是所有部门帐户的合并,而附属帐户则是部门帐
户的附属或扩展。

  

               国民经济核算动态描述

  

  国民经济活动从一个限定的时期内观察,表现为一个从生产、收入到支出的循环
过程,如果把每个年度看作一个循环,则许多个年度连续起来就构成一个动态活动
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循环过程都要进行多次周转。

    在一个经济循环中,生产是价值流量的起点,投资是终点。投资是一种再生产
行为,它既是本次循环的终点,也是下次循环的起点。这个循环周转过程可以简略
地图示如图回1—4。

国民经济核算为了从动态上观察和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和变化趋势,就要设计动态描
述系统。编制各种时间数列是动态描述的主要方法。主要的动态数列包括:     
 

(1)投入和产出动态数列。分别就各类投入和产出总量在不同年度的总量变化为
依据编制。如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投入、最初投入等数列。

    (2)最终需求动态数列。如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支出、
储备支出、进口和出口等数列。

    (3)收入流量和金融流量动态数列。如可支配收入、劳动收入、财政收入、
保险、信贷及其它金融流量数列。

    (4)国民财富动态数列。用于存量变化描述。如固定资产价值、储备量,各
种金融债权和债务数列。

时间数列一般都是以价值作为测度基础的。如果简单地把各个年度的按现行价值计
算的总量排列起来,其中由于价格和物量变化的影响,不同年份的总量数据在整个
数列中就没有可比性,为此就要用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对实际数据进行凋整,建立
具有可比性的时间数列。换一个角度说,我们也可以建立一套指数,用它来描述各
总量在不同年度的变化率。而指数的编制,则要利用各种总量数列。所以,或者用
动态数列,或者用指数体系,它们都是同一方法的两个不同方面。都是用来对国民
经济进行动态描述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ip.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0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