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conomics (经济学),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国民收入核算和分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15日07:21:10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第一节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概念

    国民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国民生产

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以及国民支出等总

量指标,狭义的国民收入只是指其中之一。许多人认为作为国民

经济核算中五大子系统之一的国民收入核算应取其广义的概念,

而作为一个核算指标则是取其狭义的概念。

    国民收入是指生产过程所创造的收入,也是各生产要素从生

产中得到的收入。生产是由各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生产出货物

和服务的活动,生产要素包括参加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固定资本

和流动资本等,只有这些生产要素直接从生产过程得到的收入才

是国民收入。所以国民收入是原始收入,它不包括那些由直接生

产收入派牛的,再分配转移而形成的收入。

    国民收入是在分配过程中形成的,要把它与商品交换收入相

区别。交换收入如销售收入,不一定全部进入分配过程,其中要

扣除生产单位的各项物质和服务费用。

    资产交易所取得的收入也不是国民收入。金融资产交易,如

股票,债券的买卖,有形资产的交易如原有住房的买卖,都与当

前生产无关,它是不同所有者之间发生的资产形式的改变,这种

改变或者表现为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向另外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

转换,或者表现为金融资产和有形资产的互换。都不是国民收入

的来源。

    国民收入也不包括资本收益。资本收益是指资产所有者由于

现行资产价格高于原来的买价而得到的收入,由于资产价格下降

而造成的损失可视为资产收益的负值、例如股票价格上涨,房地

产和设备的增值等,都属于资本收益。企业,个人的资本收益构

成一种实际收入,但受益者并未进行生产活动,因而它不构成国

民收入。

    国民收入从分配的角度看,它是生产单位劳动者的报酬,生

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的总和、从这些收入的承受者来看,则是工

资、奖金、利息,红利等要素收入和财产收入的总和。

 

    二、从生产单位计算国民收入

    从生产单位观察,国民收入是国内常住机构单位的净增加值

加上从国外生产得到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

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其构成项目有:

    1.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而获得

的收入。在收入形式上,既包括直接形式的劳动报酬如货币工资,

奖金等,也包括间接形式的劳动报酬,如补助费,实物发放,医

药费,企业代职工交纳的社会保险费等。

    在农村农业生产中,劳动者报酬是农业生产收入扣除税金和

各项费用以后的净收入。在企业事业单位,许多劳动者报酬不是

以工资形式发放的,如职工探亲费,出差补贴,误餐补贴,保健

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等,这些项目应计入劳动者报酬。但要区

分劳动者报酬与转移收入,如离退休人员的工资,长期病假工资、

退职金,助学金等,这些项目应作为再分配处理。

     2.生产税。生产税是各生产单位向政府缴纳的有关生产、销

售、购买、使用货物和服务的税金。生产税有四种形式。一是包

含在货物和服务价格中,由生产者支付的税金,如产品税,营业

税、增值税、农牧业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屠宰税、城建税

等;二是由消费者缴纳,由生产者出售货物和服务时代替政府征

收的税,如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关税、进口税、特别消费

税等;三是专营收入,即企业从专营买卖活动中所获得利润中上

缴政府的专项收入和利润,如烟,酒等商品的专项收入;四是非

税名义的政府强制性收费,如营业执照费,教育附加费、排污费、

水资源费等。

    生产税也称间接税,主要指上述第一种形式的税,间接税的

纳税者可以通过抬高价格来把这部分税转嫁到消费者。税法上承

认纳税主体将其计入生产价格而且预料到它的转嫁。间接税是和

直接税相对而言的,直接税是对收入征收的税,直接税的提高,只

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构,而间接税的提高则影响市场价格。

    3.补贴。补贴是由于政府的价格政策,生产供需等目的而对

生产企业提供的一种补助。在我国,政府对一些亏损的国营企业

也给予一定的补贴。补贴和生产税正好相反,可以看作一种负的

生产税。生产税减补贴以后称为生产税净额。

    4营业盈余。营业盈余是生产单位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以后的余额。营业盈余不同于利润,利润是微观企业

会计核算中的一个概念,营业盈余则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一个概

念。从营业盈余的分配项目来看,一般可分解为利润、利息、部

分职工福利费,营业外支出,不可再生产的有形资产租金,其它

非生产资产的使用费用,以及不能分配的纯收入等。营业盈余由

于包含了一部分会计核算中的费用项目,所以一般情况下要大于

利润。总之,它是一个差额概念,它是总产出或增加值扣除其它

各个项目后的余额。   把以上各个项目相加,就计算出了国民收

入。这也称为按市场价格。以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

净值是等量的。

    三、从生产要素计算国民收入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财产收入。

在讨论接生产要素计算

国民收入以前,我们要明确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界限。所

谓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生产单位净增加值的分配,也就

对劳动者报酬,间接税和营业盈余的去向进行确定。其中劳动

报酬形成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间接税形成政府的初次分配收入,

而营业盈余则一部分以财产收入的形式分配给生产要素,一部分

留在生产单位,留在生产单位的这部分.或用于扩大生产投资,

或者进行再分配支付。

    财产收入是指拥有土地,资金或其它财产的机构单位或个人,

为各类生产者提供财产而获得的收入。对于生产单位来讲,则是

它们在此项目上的支付。财产收入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土

地或资金所有者将土地或资金交由另一单位支配所得到的收入;

第二二种类型是某种权利的所有音许盯其它单位使用该权利而产生

的回报付款。财产收入的形式有利息、股息、红利、地租、特许

权使用费等。

    和息是使用金融资产的报酬,由存款、贷款、债券、股票、应

收应付款、预收预付款、消费者分期付款的欠款,居民在人寿保

险准备金和养老金基金的净产权等产生。各单位对金融机构支付

  的利息中,含有服务费用,应予以扣除。

      红利和股息是股金或其它形式的产权所形成的报酬,由企业

  从实现利润中支付。

      特许权使用费是指租用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而

  支付的费用,由生产单位从营业盈余中支付。把它作为财产收入

  支付而不作为中间服务消耗,是由于发明,商业信誉、著作权、工

   艺配方等不包括在总产出中。

    作为财产收入的租金只核算土地等不可再生产的有形资产的,

租金。房屋,设备等可再生产的有形资产的租金,应作为中间服

务消耗计算。而在企业会计核算中,所有的特许权使用费和租金

都是作为费用来计算的,这一点必须加以区别。

(二)按生产要素计算的国民收入

按生产要素计算的国民

收入是国民经济所有各单位和个人在劳动和资本上取得的劳动报

酬,净营业盈余和财产收入。即:

国民收入=要素收入十财产收入

=劳动者报酬+净营业盈余+利息+股息+红利

+土地租金+特许权使用费

      

    净营业盈余=营业盈余一支付的财产收入净额

    以上公式是从国民收入的构成项目来考虑的。习惯上,人们

是把以上所有的各个项目都称之为要素收入,在国民经济核算中,

对要素收入和财产收入作了区分;要素收入是指劳动报酬和净营

业盈余,财产收入则是营业盈余的扣除项目。但这并不影响人们

在一般意义上把以上收入称为生产要素计算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分部门计算时,要考虑到不同机构单位的特点。对

于居民个人,他们的收入等于劳动报酬加上财产收入净额,对于

企业生产单位,它们的收入等于净营业盈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

它们的收入则是收到的财产收入和支付的财产收入的差额。

    各机构单位的收入采用国内常住原则计算。在这个原则下,国

内常住单位支付给非常住单位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要计入外国

的国民收入;相尽,非常住单位支付给常住单位的劳动报酬和财

产收入则要算入本国的国民收入。

    需要注意,按生产要素计算的国民收入和按市场价格计算的

国民收入并不相等,其差额在于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是分配

给政府的初次分配收入,但它不属于生产要素收入。由于按市场

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因而按生产要素计算的

  国民收入与它的关系就是;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一生产税净额

    习惯上,人们在进行总量平衡时,要采用按市场价格计算的

国民收入,而作为一个独立指标使用时,通常都采用按生产要素

计算的国民收入口径。表5—1列出了两种国民收入的区别。

  表5-1    国民收入及其初次分配单位:万元

┌────────────────┬───────────────┐

│国民收入的生产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

├──────────┬─────┼─────────┬─────┤

│    国内生产净值    │3763482   │    劳动者报酬    │1564857   │

│      劳动者报酬    │回539889  │    财产收入      │  24133   │

│      生产税净额    │  375479  │      利息        │    7050  │

│      营业盈余      │1848I14   │      股息        │      873 │

│    国外生产收入    │-150368  │        红利      │  16000   │

│从国外得到的劳动报酬│    24968 │    土地租金      │      200 │

│从国外得到的财产收入│-175336  │  特许权使用费    │        10│

│                    │          │    净营业盈余    │1648645   │

│                    │          │差额(生产税净额)│  375479  │

├──────────┼─────┼─────────┼─────┤

│合计                │3613114   │合计              │3613114   │

└──────────┴─────┴─────────┴─────┘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对要素收入,财产收入和政府的初次分

配收入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各机构部门之间进行的,一个部

门的再分配收入必然等于另外一个部门的再分配支出,如果把国

外作为一个机构部门处理,则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再分配收入恰

好等于再分配支出。通过再分配,会影响收入在各个部门的结构,

而不能使收入总量得到增加。

    一、经常性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经常性再分配:另

一种类型是资本再分配。经常再分配是对现期收入进行的分配,分

为收入税和经常转移两部分。

1.收入税。税收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国际上把

税收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生产税,一类是收入税,另一类是资

本税。生产税是生产单位在营业盈余形成之前就已经支付给政府

的税收,它是初次分配性质。收入税则是在生产要素收入形成之

后,根据收入的数量缴纳的税款。如企业所得税,调节税、奖金

税、个人收入所得税等。生产单位的营业盈余在进行财产收入的

分配之后,还保留着未分配的利润,它是生产单位的初次分配的

收入,政府还要对这部分收入按比例征收一定的收入税。居民个

人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达到一定数量时,也要向政府缴税。

    2.经常转移。经常转移也称为现期转移,是指经常性发生的

无偿的收入转移。这种转移的目的是为了本期生产或消费,而不

是用于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的投资。经常转移是大量发生的,它

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最主要形式之一。经常转移包括单位对个人

的转移,单位对单位的转移,单位对财政的转移,个人对单位和

财政的转移,财政对单位和个人的转移以及国际间的转移等。经

常转移既包括现金转移,也包括实物转移。经常转移可分为四个

类别:社会福利补贴,社会保障缴款,意外保险收支和其它经常

转移。

 

    (l)社会福利补贴。包括政府福利补贴和企事业单位福利补

贴。社会福利补贴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工资,残废军人,已放军

人家属补贴,残疾人补助,失业和待业人员困难补助,救济金,抚

恤金,家庭困难补助等。国家发生战争或较大自然灾害而由政府

提供的货物和服务也应作为社会福利补贴。

    (2)社会保障缴款。是指根据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计划,为

保证社会成员享有社会福利而作出的支付。社会保障计划是为了

向全社会或某一部分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补贴而由政府强制实

行的、社会保障缴款通常分为三种情况:①个人缴款,②单位缴

款,③其它来源缴款。我国单位劳动者个人向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保障基金的支付不
冲减职工工资,其它来源的缴款一般足自愿的,

而不是强制性的。

    (3)意外保险收支。是指保险户对保险机构的意外保险费支

付和索赔。保险业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意外保险,一类是人

寿保险。人寿保险交付的保险费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储蓄,其收入

属于金融交易,意外保险则是分配交易中的单方面转移。作为再

分配核算的保险收支,应该是扣除保险服务费后的净值。虚拟保

险服务费应按一定的比例分摊到生产单位的中间消耗和居民的消

费中。

      (4)其它经常转移。是指不包括在上述类别中的经常转移。

如财政支出中的经常费用,国际组织的年度费用,国际间居民的

现金和实物转移,罚款、捐款、赞助等。

    二、资本再分配

    资本再分配分为资本税和资本转移两个类别。

    1.资本税。资本税是对机构单位拥有的财产所征收的税。具

体又分为直接资本税和资本转移税。直接资本税是对机构单位直

接拥有的财产征收的税,这种税不定期地征收、资本转移税是对

各机构单位单向资本转移所征收的税,主要是遗产税和赠予税。

    2.资本转移。资本转移是一种无偿的财产转移。这种转移将

减少支付者的财产,增加接受者的财产、资本转移与经常转移的

区别,主要是依据转移的目的,支付的来源以及转移发生的次数

来确定的。资本转移的目的是为了影响资产和投资水平,而不是

为了观期生产和消费。资本转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对企事业

单位、农业生产单位的投资,如基本建设拨款,国家援外支出或

接受外援中的资本项目,对战争和各种灾害所作的支付,战争赔

偿,个人严重伤害的补偿性支付,居民之间遗产继承或大笔赠与,

单位或居民之间的债务取消,移民的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转移等。

    从性质上讲,资本转移不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是一种

财产的再分配,但由于资本转移与收入转移往往很难划分清楚,也

由于资本转移需要用收入来替换,二者在量上可以互补,为方便

起见,我们把它与国民收入再分配放在一起来处理。这种处理方

法并不影响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三、关于财政收支的性质

    我国财政收入分为类、款、项、目四级科目,财政收入的类

别有:工商税收,关税,农牧业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

调节税,国营企业上缴利润,国营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国家能源

交通重点建设基金收入,债务收入,专款收入,基本建设贷款归

还收入,其它收入,预算调拨收入等。财政支出的类别有:基本

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科技三项费用,流

动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部门事业费、工业交通等

部门事业费、商业部门事业费、城市维护费、城镇青年就业经费。

文教卫生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国防支出,武装警察部门经费、行

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债务支出,对外援助支出,国家物资

储备支出,其它支出,总预备费专款支出,预算调拨支出等。

    从理论上讲,财政支出属于分配交易,但在各个国家的财政

预算实践中,其中都包括一部分金融交易,所以财政收支属于一

种混合性质,在财政收入中,既有初次分配收入,也有再分配收

入,还有债务收入。在财政支出中,同样也是混合性支出。在收

入类别中,工商税收,进出口税,农牧业税等可以看作是初次分

配收入、债务收入,向银行借款等属于金融交易而不是分配交易。

其它收入则大体卜相当于再分配收入。在支出类别中,利息支出

等属于初次分配,债务支出属于金融交易,其它支出属于再分配。

在各类再分配支出中,既有经常性再分配,如各种事业费,社会

福利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等,也有资本再分配,如基本建

设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增拨流动资金

等。还有些项目属于经常性再分配和资本冉分配的混合支出,如

国防支出等。这就需要根据次级分类加以分解。

 

    国民可支配收人

    可支配收入是指人们可实际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国民收

入经过初次分配后,有些收入还要以税收或经常转移的形式支付

出去,同时,也有的单位还要接收一些再分配收入,所以每个单

位要素收入或财产收入还不是可支配收入,只有经过再分配以后

在各个单位最终形成的收入才是可支配收入。对于每一个具体单

位或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初次分配收入和经常性再分配净收入之

和。即:

    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经常再分配收入—经常再分配支出

  

    可支配收入可以反映各讥构部门对国民收入的实际支配权力

或比例。每一单位的可支配收入都代表着一定量的货物或服务,所

以它与市场购买力是直接相关的,特别是对消费品的市场需求特

别敏感。

 

 

    从各个机构部门观察,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由于收入税和

经常转移支出,可支配收入一般小于净营业盈余。而居民和行政

事业单位的可支配收入一般大于初次分配收入。居民和行政事业

单位的可支配收入主要是用于消费,余下的部分才进行储蓄,企

业的可支配收入则全部用于储蓄。所以可支配收入对于研究居民

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对于研究金融市场的资金来源有着比较重

要的意义。

    从一个国家观察,如果与国外的经常再分配差额等于零。那

么它的国民可支配收入与国民收入就是等量的,与国民收入的区

别只在于部门结构上的不同。如果与国外的经常再分配有差额,则

国民可支配收入就会大于或小于国民收入。在总量上,国民可支

配收入,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净值的关系为;

    国内生产净值+从国外得到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净额=国民收入

 

            第二节国民消费和储蕾

  

    国民消费核算

    一、消费的界定和计算

      (一)消费的界定。国民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本身,而

是为了消费。国民经济各机构单位取得可支配收入后,首先要用

于消费支出。消费是国民总产出中用于居民生活和社会服务方面

的部分。核算消费时,可以从下列几方面确定界限。

    l.必须是非生产性消费(非生产性原则)。生产性消费和非

生产性消费是性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消费。为了加以区别,在国

   民经济核算中把生产性消费称为消耗,只把非生产性消费称为



费。生产消耗是以生产出新的产品为目的。非生产性消费是以人

的再生产为目的,是在维持人的生存和享受过程中发生的,它已

经脱离了生产领域。用于生产消耗的社会产品,在生产总过程结

束时已不复存在,实物形态已经改变,价值已转移到新的产品中

去,而用于消费的产品,恰好是生产过程结束以后所剩余的产品

的组成部分,是生产的结果。

    2.既包括货物的消费,也包括服务的消费(综合消费原则入

按照限制性生产的概念,消费基金只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费,而在

全面生产的概念下,生产成果包含了服务价值,根据国民核算平

衡原则,在支出或使用核算中也必须包括服务,服务产品的使用

去向,一部分进入生产消耗,一部分进入消费。

    3.既包括市场消费,也包括虚拟消费(全面交易原则人在

现实经济中,消费的货物和服务,有些来源于市场,有些则不以

货币支付。我们把非货币支付而发生的消费称为虚拟消费、为了

保证国民牛产和使用在计算范围上得到一致,对于没有通过市场,

但在总产出中已经给予计算的项目,如自给性农产品,自有住房,

实物_三资,金融保险机构的服务消费等,要根据国民核算平衡原

则计入消费。

    (二)计算消费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在纯理论上名机构单位的消费应该是核算期内

的实际消费,许多货物属于耐用品,一次购买后在许多个核算期

内连续使用。实际消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实际核算上

的困难,目前在国际上各个国家都是按其支出来核算消费。即采

用消费支出原则,按消费支出来代表核算期的消费水平。按支出

法计算消费时,包括市场消费支出和虚拟消费支出。

    在经济理论上,消费概念往往是模糊的,而在国民经济核算

中,则必须明确地划出三个界限,即消费支出,获得和使用、在

许多情况下,消费支出单位不一定能获得这些货物和服务,如政

  府免费为居民提供的某些教育和医疗服务,而获得也不一定必须

全部使用,如居民耐用消费品。所以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首先把

消费定义为消费支出,其次把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的获得定义为实

际消费。当然,如果能得到耐用消费品的拆旧数据的话,实际消

费也可以定义为消费品的获得和使用。

    2.收支平衡法。收支平衡法是用收入和非消费支出的关系

推算消费。即用生产性收入,分配性收入,再分配性收入等收入

总额减去生产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再分配支出以及储蓄等项目,

余下的就是消费。

   (1)消费=可支配收入一储蓄

    (2)消费=收入总额一生产支出一投资支出一其它非商品支

              出一储蓄

      (2)式中,收入总额系指一切来源的收入,包括生产产品的

销售收入,提供服务收入,自产自用产品的折价收入,各种要素

收入和转移收入,实物分配折价收入等。支出各个项目均是非消

费支出。

    采用(1)式计算消费是比较简单的,但现实中,一个机构部

门如居民,往往是融生产和消费为一体,所以在计算消费时就要

把生产收支因素考虑进去。这是采用(2)式的原因。

    二、居民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的内容。居民消费是以家庭为单位实现的货物

和服务消费。包括商品性消费,自给性消费,分配性消费等各种

类别。商品性消费是从市场L购买的货物和服务,分配性消费是

实物工资和实物经常转移构成的消费,自给性消费是自产自用的

货物和自有住房的消费。居民消费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以下类

别;(1)食品,饮料和烟草支出,(2)服装支出,(3)其它非耐

用消费品支出,(4)耐用消费品支出,(5)房租(含虚拟房租)支

出,()水电费,(7)交通,邮电费,(8)医疗保健费,(9)文

娱费,(l)学杂费,(11)金融保险服务费,(12)其它文化生活

服务支出。

    (二)居民消费支出的特殊项目。

    l,生产与消费的混合。当一个家庭既从事生产又进行消费

时,必须从居民支出中剔除因经营目的而承担的支出。例如,电

力既可用于生产,也可用于消费,粮食既可用于家庭消费,也可

用于牲畜饲料或种仔,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用于生产的部分计

入中间消耗。车辆、家具、电气和电子设备等耐用消费品,如果

是为经营目的而购买,应计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如果是为生活

使用,则要计入消费。尽管在本核算期内只消费其一部分价值,但

按消费支出原则,也要按全价计入本期消费。

    这类混合性消费支出在原则上是可以区分的,但实践中往往

是不能精确分清的,尤其是支出者打算将耐用品部分用于经营目

的,部分用于消费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2,实物工资的虚拟消费支出。对于实物工资,应分别列出两

项虚拟价值:

    (1)单位的工资支付或居民的工资收入;

    (2)居民等量的消费支出。

    实物工资的虚拟消费项目包括:()单位提供给个人的饮食。

包括因公旅行消费的饮食;(2)单位提供给个人的生活住房;

(3)单位提供给个人在上班和下班后都经常穿着的制服和其它特

殊服装;(4)单位提供的其它消费品,包括耐用品和车辆5(5)单

位提供的其它服务,如上下班交通服务,托儿所服务,医疗服务

和体育设施等。

   自产自用货物和服务的虚拟支出。应计入消费的这类支

出包括:

    (1)农民为自己消费的农产品;

    (2)业主和个体生产者为自己消费生产的其它货物;

    (3)住房生产者为自己消费生产的住房服务;

    (4)雇佣付酬仆人生产的家庭服务。

     4.虚拟金融服务消费支出。金融机构包括保险机构和银行

以及在性质上类似于银行的机构。在总产出核算中,虚拟计算了

它们的服务费,在消费支出中,也要等量虚拟其消费支出。居民

对银行的消费支出等于按统一利率计算的利息减去实际收到的利

息,对保险服务的消费支出等于支付的意川、保险费净额。

    5.房屋,耐用品的修理、装饰。对于房屋的大小修理与装饰,

原则上应视同生产消耗和固定资本形成,而不计入消费支出,但

对于一些自己动手的小型修理,可作为消费支出来处理。对于耐

用物品,则无论是由专业人员修理,或是自己修理,均应作为消

费支出处理。

    6.关于执照费用。执照费用一般是由政府强制收取的。在有

些项目上居民可以得到相应的服务,而在有些项目L则不能得到

与支出相适应的服务。按照惯例,住户为拥有车辆,船只、飞机

的牌照和为狩猎、钓鱼许可证所作的支付应作为税收处理,而一

般常规性的执照、证明、护照费等则作为购买服务处现,包括在

居民消费支出中。

    (三)核算居民消费支出的两种方法。表5-1列出了居民消费

支出计算的两种方法,即支出法和收支平衡法。两种方法可以互

相验证,在理论上它们是等量的。

    三、社会消费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的消费支出,社会消费支出是指政府或其

它非营利服务单位即行政事业单位的消费支出。包括党政机关、国

防、公安、教育、文化、医疗等非营利机构。这部分消费是按照

这些机构所购买的消费物品和服务来计算的。在我国,货物和服

务的购买包括办公费、水电费、燃料费、材料费、运杂费、修缮

费、租赁费、取暖费、家俱用具摊销费、邮电费、差旅费等各种

费用,和虚拟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者报酬支出。

    在概念上,必须把社会消费看作是一种服务的消费,也就是

这些单位对自己生产的非市场服务产出的消费。行政事业单位是

  生产单位,它们所购买的货物和服务是中间消耗而非消费,它们

的产出是服务。对这些服务的消费是全社会性质的,国民经济平

衡原则要求对这些服务的使用去向作出记录。行政事业单位的消

费,也就是 “单位内交易”,即在生产者身份和消费者身份之

间的交易,它和居民在自产自用产品上的虚拟消费是一样的。之

所以把政府的经常支出加折旧看作是消费支出,只是由于它们在

』总量上相等。

  表5-3居民消费支出计算表

┌──────────────────┬────────────────
─┐

│收支平衡法                          │支出法                          
  │

├──────────────┬───┼────────────┬───
─┤

│(1)居民收入总额          │8 350 │()市场消费支出      │4 38   
 │

│             出售产品收入               │1000  │  1,食品、饮料、烟
草   │180〔   │

│  2.提供服务收入           │  200 │  乙服装                │  40  
  │

│  3,自产自用产品折价       │  250 │  3、非耐用消费品       │  40〔
  │

│  4新建房屋折价             │  800 │  4耐用消费品           │  90  
  │

│  5实物分配收入             │  900 │  5.房租和水电费       │    8
( │

│  无其它货币收入            │5 200 │  6.交通邮电费         │  10(
  │

│    (1)货币工资与其它收入 │4 000 │  7医疗保健费           │  20(
  │

│    (2)借贷收入           │1200  │  8学杂费               │  20  
  │

│(二)生产和投资支出        │1350  │  g.文娱费             │  100 
  │

│  1生产消耗                 │  700 │  10其它文化生活服务支出│  10c 
  │

│  2.增加储备               │  100 │(二)北市场消费支出    │1420  
  │

│  3固定资产净增加           │  500 │  1消决品实物分配       │  gDQ 
  │

│  4.补偿财产损失           │    50│  ZR产H用消费品折价     │  25d 
  │

│(三)非商品支出和储蓄      │1200  │  3.自有住房虚拟房租   │  251 
  │

│  1·银行存款               │  720 │  4.虚拟金融服务支出   │    ZI
  │

│  2.购买债券和股票         │  300 │                        │      
  │

│  3税金和转移支出           │    80│                        │      
  │

│  4.手存现金净增加         │  100 │                        │      
  │

├──────────────┼───┼────────────┼───
─┤

│消费支出一                  │5 800 │消费支出一卜一)+(二)│580Q  
  │

│()一匕)一(三)          │      │                        │      
  │

└──────────────┴───┴────────────┴───
─┘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总产出,实际上都混杂着一些商品性生

                                                                    
149

 

  产,如居民支付的学杂费。政府博物馆收入,医疗收入采生产

单位也有向行政打业单位商品性支付的情况,如企业购买的出版

物,职工培训费等。这些项目在行政事业单位计算总产出时应按

照企业的方法加以考虑。同时,在计算社会消费时,按谁支付谁

计算的原则予以扣除,居民支付的计入居民消费,企业支付的计

入企业中间消耗。这样,行政事业单位总产出与社会消费支出的

关系就成为:

    社会消费行政事业单位对居民商品对企业商品

    支出总支出性收费性收费

    (二)实际社会消费、在居民消费核算中,按照支出与获得的

界限,把居民消费分为消费支出和实际消费。在行政事业单位的

消费中,也需要医分消费支出和实际消费。

    把行政事业单位的总产出按其用途区分为个人消费的公共服

务和社会消费的公共服务两个类别,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

解。

    个人消费的公共服务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总产出中可直接用于

个人的服务,其特点是:这种服务提供给一个住户,个人或一组

个人时,社会的其它成员不会(或很小)能从中获益。这种服务

的获得仅限于很容易鉴别的有限数目的个人,所以它在本质上仍

属于个人服务,社会的其它成员不能消费这种服务。这类服务的

生产成本由行政事业单位支付,免费或近似于免费地提供给个人。

如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险和福利、体育和娱乐、某些运输等。

    社会消费的公共服务是行政事业单位总产出中为全社会提供

公益的服务。其特点是:()可以同时提供给全社会或某个社会

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对这种服务的消费通常是被动的,而且不需

要所有有关个人的明确同意或积极参与;(2)向一个人或一群个

人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并不减少社会其余成员所得的服务量,在

消费时不存在竞争问题。社会消费的公共服务的类别有安全和防

务、法律和秩序的维护、立法和规章条例、公共卫生、环境保护,

  150                                                        

研究和开发等。

    社会实际消费中不应当包括个人消费的公共服务,即:

    社会实际消费=社会消费支出一个人消费的公共服务

    相应地有:

    居民实际消费=居民消费支出十个人消费的公共服务

    实际消费是按照“获得”原则计算的消费,按照平衡原则的

要求,在帐户记录中,要相应地作出与个人消费的公共服务相对

应的收入转移虚拟记录。

 

 

    国民储蓄核算

 

    一、储蓄的概念

    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以后,形成了各部门、各单位的

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就

称为储蓄。对于储蓄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储蓄是现期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现期收入是本期通过生

产和分配得到的经常性收入,不包括借贷收入和其它金融活动收

入,也不包括资本转移等收入。现期支出是现期经常性再分配支

出和消费支出。因而有公式;

    储蓄=(初次分配收入十经常再分配收入一经常再分配支出)

          一消费

    2.储蓄不等于银行存款。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把银行储

蓄存款作为储蓄,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系采用经济学意义上的

储蓄概念、储蓄不仅包括银行存款,还包括手存现金、实物和其

它形式的储蓄。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还不是现实的投资。储蓄是现期收

入的结余,现期收入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与其相对应的产品部

分就要用于投资。投资是指增加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扩大再生

产的支出,现期收入的结余部分如果投资于机器设备等,就会增

加固定资产,如果购买物资利库存材料等,就会增加流动资产,如

果购买股票、债券等,就会增加金融资产。要进行投资,必须使

                                                                        
      且

用储蓄。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还不是实际的投资。在概念上,应理

解为储蓄行为发生在前,投资行为发生在后。对于一个具体电位

来说,储蓄不一定直接用于投资,可能要以银行存款、千件现金

等方式保留下来一部分。对于另一个单位,也可能需要的投资人

于储蓄,这时就要从金融市场上把别的单位的储蓄筹集起来进行

投资。

    二、储蓄的结构

    储蓄首先要按部门进行核算,用于研究各个部门投资的潜力。

由于收入分配是按机构部门计算的,所以储蓄也应按企业、旧民、

财政、金融和行政事业单位分别计算。企业{11金融机构主要从事

生产活动,消费极少,所以它们的储蓄接近丁可支配收入。居民

和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消费,它们的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占的比

例很小。财政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在它的支出中,有一部分是现

期再分配支出,有一部分是非现期支出。从全部收入中减去现期

支出后得到可支配收入,它的储蓄也就等于可支配收入。

    国外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机构部门,也应计算其储蓄,如果

现期经常收入大于支出,储蓄为正数,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表现

为负储蓄。当国外为负储蓄时,国内呵支配收入与初次分配收入

之间定会有一个正的差额。

    储蓄从形式上分,可以分为金融储蓄和实物储蓄两部分。实

物储蓄是生产部门自产产品转为同定资产或流动资产的价值部

分;金融储蓄则是生产部门,各消费部门以及其它部门存款、现

金及其它金融形式的储蓄。

    三、现金储蓄

    增加手存现金,是储蓄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果流通巾的货币

数量不变,某些部门或电位手存现金的增加,必然足另些部门

手存现金的减少。全社会汇总时,就会正负抵消。

  随之扩大,它会引起各部门手存现金的增加,这是一种正常的储

蓄。除此以外,财政赤字,银行信贷不平衡,国际收支不平衡时,

也会引起国内居民、企业、行政事业这三个部门手存现金增加。财

政收支不平衡出现赤字,就可能向银行透支,迫使银行发行货币。

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会引起银行以本国货币计算的流通中货币增减

变化。这种货币结余是由“国民收入超分配”所引起,属于非正

常储蓄。

    现金储蓄,无论是正常原因还是非正常原因所产生,都是储

蓄的一种重要形式。

    四、实物储蓄

    与银行存款,月价证券,手存现金相对应的另一部分储蓄是

实物储蓄。对实物储蓄的内容,目前学术界还很少进行研究。

    实物储蓄可以被定义为生产单位自产产品向库存和固定资产

的转化。实物储蓄的内容还包括生产单位自制设备,还未销售的

成品、半成品期末期初的差额,自制材料库存增加额,半成品,在

制品,已经计算了总产出的其它正在加工或生长中的产品等。

    实物储蓄是由虚拟交易产生的。生产单位自产产品向固定资

产或流动资产的转化并没有产生实际的收支、但已经计算了总产

出的这些产品,在核算收入时,要作为单位内交易分配给自身,算

人自身的初次分配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中,如果在储蓄中不包含这

一部分,消费和储蓄的总和就会小于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

和国民生产额。当然,按照平衡原则,以后在投资核算时也应虚

拟其投资支出。

    在金融储蓄中,可以分为自愿储蓄和非自愿储蓄两类性质不

同的储蓄。厦门大学杨缅昆同志曾多次建议计算非自愿储蓄,以

便分析社会总需求状况①。在实物储蓄中,有些是由于正常的生产

扩大而引起的,有些则是由于产品质量,品种等不符合市场需求

    ①《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而造成的,对于这种储蓄,也可以把它称之为非自愿储蓄。这一

部分储蓄在将来转化为投资时,也属了非自愿投资。

 

 

       第三节国民收入部门帐户和

                国民收入流量表

          部门帐户

    国民收入核算的形式是编制国民收入帐户和国民收入流量

表,在这些帐户或表式中全面反映收入、消费和储蓄的总量和结

构。

    在国民经济循环帐户中,要求在部门初次分配帐户和可支配

收入与支出帐户的基础上,汇总得到国民经济合并的可支配收入

与支出帐户。这是国民收入核算的形式之一,而另一种形式,则

要求在机构部门初次分配和可支配收入与支出帐户的基础上编制

国民收入流量表。

  表5-4企业可分配收入与支出帐卢

┌─────────────┬─────────────┐

│支出                      │收入                      │

├──────────┬──┼──────────┬──┤

│一、初次分配        │310 │一、初次分配        │900 │

│    (财产收入支出)│626 │  1.营业盈余       │91  │

│二、经常再分配支出  │356 │  2.财产收入       │110 │

│  收入税            │80  │二、经常再分配已收入│90  │

│  社会保险缴款      │40  │  1.意外保险费收入 │20  │

│  社会福利支付      │100 │  2其它经常转移收入 │    │

│  意外保险支付      │50  │                    │    │

│  其它经常转移      │165 │                    │    │

│三、储蓄            │    │                    │    │

├──────────┼──┼──────────┼──┤

│合计                │    │合计                │1101│

└──────────┴──┴──────────┴──┘

    各机构部门有关国民收入核算的帐户有两类,一类是初次分

配帐户,另一类是可支配收入与支出帐户。在第三章中,为了叙

部门帐户的结构,从部门角度讨论了一个部门的所有帐户设置

问题,并没有专门讨论国民收入有关帐户的特点。在这里,为了

系统讨论国民收入核算问题,把第三章中所有各部门的国民收入

帐户集中起来,并将初次分配帐户和可支配收入与支出帐户的项

目合并到一个帐户中,统称为部门可支配收入与支出帐户,成为

表5-4~5-8的形式。

  表 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支出帐户

┌─────────────┬──────────────┐

│支出                      │收入                        │

├─────────┬───┼──────────┬───┤

│一、支付财产收入  │  5   │一、劳动报酬        │2 400 │

│二、经常可分配支出│  390 │二、财产收入        │  270 │

│  社会保险缴款    │  40  │”三、经常百分配收入│386   │

│  收入税          │  300 │  社会保险收入      │  120 │

│  意外保险支付    │  50  │  意外保险收入      │  70  │

│上、消费支出      │2 300 │  社会福利收入      │  102 │

│四、储蓄          │  361 │  其它转移收入      │  94  │

├─────────┼───┼──────────┼───┤

│合计              │3 056 │合计                │3 056 │

└─────────┴───┴──────────┴───┘

政府可支配收入与支出帐户

┌────────────┬─────────────┐

│支出                    │收入                      │

├─────────┬──┼─────────┬───┤

│一、支付财产收入  │30  │一、生产税        │650   │

│二、经常再分配支出│230 │二、收入税        │656   │

│  什会保险        │120 │二、社会保险金缴款│120   │

│  社会福利        │62  │                  │      │

│  其2转移         │48  │                  │      │

│三、消费支出      │900 │                  │      │

│四、储蓄          │266 │                  │      │

├─────────┼──┼─────────┼───┤

│合计              │1426│合计              │回426 │

└─────────┴──┴─────────┴───┘

表  金融机构可支配收人与支出帐户

┌───────────┬──────────┐

│支出                  │收入                │

├────────┬──┴───────┬──┤

│一、支付财产收入│981一、营业盈余     │110 │

│二、意外保险支出│1701二、财产收入    │80  │

│王、储蓄        │921三、意外保险收入 │170 │

├────────┼──┬───────┼──┤

│合计            │360 │合计          │360 │

├────────┴──┴───────┴──┤

 

 

表国外可支配收入与支出帐户               I

┌─────────┬──┬────────┬──┐

│一、支付财产收入  │8   │一、财产收入    │才二│

│二、支付劳动报酬  │5   │二、意外保险收入│    │

│三、经常再分配支出│36  │                │    │

│  意外保险支出    │20  │                │    │

│  其它经常转移    │16  │                │    │

│四、储蓄          │-29│                │    │

├─────────┼──┼────────┼──┤

│合计              │20  │合计            │20  │

└─────────┴──┴────────┴──┘

    国民收入部门帐户有以下特点:

    l。每一个部门可支配收入与支出帐户都反映国民收入在该部

门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到可支配收入的形成以及这些收入的使用

去向。

    2.每个部门的分配都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次分配阶段,二

是经常再分配阶段,国内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差额由国外来弥补。

    3.可支配收入在各部门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特点,居民和政府

主要用于消费支出,企业和金融机构则全部储蓄。

    我国统计学界以前一直是把财产收入的分配作为再分配处理

的,这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并不一致,与国际上用要素收入计算

国民收入的做法也不一致。为了同国际通行的方法一致,应采用

联合国在SNA中建议的方法来处理财产收入,把它作为初次分

配收入看待。

    我国以前在计算可支配收入或最终收入涉及到初次分配时,

只计算收入,不计算支出,为了纠正这一缺点,可设计以下公式

计算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收入=要素收入十财产收入一财产收入的支付

    按照市场价格国民收入口径,要素收入在居民表现为劳动报

酬,在企业表现为营业盈余,在政府则表现为生产税净额。财产

收入则是每个部门都有收有支。计算出各个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以后,加上经常再分配收入,减去经常再分配支出,就求得了每

个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国民收入流量表

    把各机构部门的国民收入帐户合并在一张表中,这张表可以

称为国民收入流量表。利用国民收入流量表,可以分析国民收入

在部门间的流动,分析各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也可以建立

国民收入流量模型进行一系的经济分析。

    国民收入流量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帐户型,另一种是矩阵

型1面是根据机构部门帐户编制的两种类型的国民收入流量表。

    国民收入流量表中包含了各部门有关国民收入的三个子帐户

及两种平衡关系。其一是部门内部的平衡关系。在初次分配帐户

中,体现的平衡关系是;

          要素收入十财产收入净额=初次分配收入

    在可支配收入帐户中体现的平衡关系是:

      初次分配收入十经常再分配收入净额=可支配收入

    在可支配收入的支出帐户中体现的平衡关系是:

              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十储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ip.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8.3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