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经济解释》之七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3月28日12:58:13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本节结束之后第一章完

经济解释:局限条件不能脱离现实

******************************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往往大谈仁义道德,缺乏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
比对其他好些民族更为重要。
*****************************

第一章 科学的方法

第七节:理论的真实性

因为事实不能以事实解释,以理论解释现象,在某程度上一定是抽象的。抽象的思
想并非事实。这引起不少人认为理论与真实(reality)脱了节,只是夸夸其谈,
空泛之极,是没有用途的。「真实主义」(realism)就成了一个很大的争论。在
今天,这争论已有定案,但我们还是应该澄清的。

「真实」有多种意义;若不搞清楚是哪方面的,争论就永无止境了。抽象的思想当
然不是事实,要说「理论」并非真实是可以的。但有解释力的理论,其最终目的,
是要牵涉到事实验证那方面去。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有实用性的理论是有其真实性
的。有好些理论,我们是无从推出可以验证的含意(例如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学
中的多种理论),所以怎样说也不过是一些「游戏」,与真实世界无关。

但有解释力的理论的非真实性,起码有四种意义,其中三种很肤浅。第一,理论本
身必定有抽象的成分。说它非真实,当然是对的。但说它非真实而没有解释力,却
是错了。因为事实不能解释事实,没有抽象的思想,本领再高也解释不了世上的事
。第二,所有事实或观察的描述,一定要简化--这简化使事实变得非「真实」了。
这是平平无奇的吹毛求疵的观点。以一个苹果为例吧。假若我们真的要详尽而全面
地描述一个苹果是怎样的物品,我们穷举世的纸张也不可能办到。单是描述苹果的
色素及形状--姑勿论其味道或所含的维他命--就难以丝毫不差!在吹毛求疵的需求
下,天下间没有一个现象或事实的描述是真实的。然而,以这种办法来批评科学的
考证--这种人有的是--不是科学的态度。

第三种非真实,也是由简化而起。世界很复杂;简化的假设(与思想上的抽象假设
不同)是必需的。但这个简化的目的,只是为了便于处理;取消这个简化不会影响
效果,无关宏旨,所以是容许的。例如,我们说假若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其实不止
此数,所以非真实),他们互相贸易会带来什么效果,等等。将两个国家改为三个
或四个,其效果大致上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在某些特别的问题上,将二改为三会
有不同的效果。这样,要研究这些特别的问题,二与三之别就不能置之不理,但另
一些简化也是需要的。

最后一种「非真实」,就不肤浅了。前文所提及过的附加的验证条件(test 
conditions),很多人把它作为一种假设。这种假设当然会因简化而变为不真实,
但我们决不能视之为空中楼阁,当作是思想上的抽象而与真实的世界脱离了的。验
证条件的假设一定要有可寻,无论怎样简化,也一定要与世界的真实情况大致吻合
。例如,作化学实验时需用一枝清洁的试管(清洁是一个验证条件),我们不能用
一枝骯脏的试管而假设它是清洁的。

在经济学上,验证条件通常称为局限条件(constraints)。经济学并无「没有局
限条件」的理论,正如其他科学理论,都一定有验证条件的--否则就没有解释力了
。假若我们说,在交易费用不存在的情况下(一个局限条件,可勉强称为一个假设
),「甲」的发生会导致「乙」的发生。要替这个含意作验证,我们一定要在交易
费用微不足道的真实情况下入手。换言之,局限条件的「假设」不能与真实世界脱
离。这也是说,除了无可避免的简化,验证条件大致上一定要真实。

我们于是可以作出如下的结论。以抽象思想为起点的科学理论,「非真实」是必需
的,因为事实不能自作解释。「不可能太详尽而具体」与「简化」--这些都是可以
容许的。但验证条件与真实世界脱了节却是犯了大忌。在经济学上,局限条件(验
证条件)的真实调查与简化,是忠于经济解释的最艰难的过程。世事如棋局局新,
要花上三几年方能在一些局限条件上得到一点基本的认识,是很普通的事。时光只
解催人老,所以从事实证研究的经济学者,往往要肯定问题的重要性,才敢将精力
孤注一掷。

理论真实性的问题,在经济学于五、六十年代的方法大辩论中,有一个令人尴尬的
谬误。那就是,假若我们说,若「甲」的发生会导致「乙」的发生,那么我们跟着
可以说:「没有乙就没有甲。」但却不可以说:「没有甲就没有乙。」这后者的谬
误,我们在前文是谈过的。在那次大辩论中,不少经济学者忽略了这个逻辑学上的
第一课,忘记了没有甲并没有说乙会怎样。那位调查波士顿运输公司的仁兄,认为
「甲」这个假设非真实,就大做文章说「乙」会怎样。这种低能分析本来是不值得
回应的,但科学的进步有点莫名其妙,众多学者的回应却引起了大有裨益的辩论。



第八节:结论

假若一些读者认为这一章有些地方不容易明白,不应耿耿于怀。科学方法论牵涉到
哲学上的逻辑学与知识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这是人类文化历史上最湛
深的学问了。虽然我曾拜于高手之门下,但所知不多,而要深入浅出地写,不一定
辞能达意。科学方法论本来精辟之极,但逻辑学的高手之间不一定互相同意,而科
学的成就往往与此学问无关。不懂科学方法论的科学高手屈指难算;另一方面,科
学方法论的高手很少是有成就的科学家。逻辑学往往走向象牙塔的极端,其高妙处
令人拜服,但要达到精辟之境,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从严谨哲学逻辑的角度看,我知的是粗枝大叶--我钻研这学问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但科学的方法还可从另一个角度看,那就是抽象理论与真实世界的转接中的实证
方法。这方面我知得比较多。本章的内容,是合并了哲学逻辑与实证转接,所以与
一般书本上所谈的方法论是不同的。说到底,有实用性的科学,还是要走出象牙塔
之外。

我以「科学的方法」置于本书之首,长「章」而大论,倒不是因为这学问对本书有
什么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往往大谈仁义道德,缺乏科
学精神,对科学辩证的本质有根深蒂固的误解。而本世纪对中国人有影响的「三民
主义」及「马克思主义」--或其他主义--使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加上一层不透明的胶
膜。我在前文说过,本书是为中国人而写的。我认为,科学方法论对中国人比对其
他好些民族更为重要。


第一章完
--
我一直想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oooO  Oooo.
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幸福和快乐的心.   (   )  (   )
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                                 \ (    ) /
只要有过,那样的一日,                                 \_)  (_/
只要有过,那样的一次.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4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