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经济解释》之十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3月28日13:03:33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本节结束之后第四章完

经济解释:等优曲线不能推出需求定律

****************************
因为每个人都愿意替换,功用分析就创造了那有名的「等优曲线」(
IndifferenceCurve--历来译作「无差异曲线」,既乏文采,也不正确)……
回头说以同一等优曲线来推断行为,内凸定理有一个结论,可惜用场不大。这结论
是,如果某物品的价格下降,这物品的需求量就必定增加。……
嘉芬物品能在逻辑上存在,是因为我们单从个人需求那方面看,忽略了人与人之间
的竞争。
***************************

第四章功用的理念

第四节:替换定理与等优曲线

在第一章我们谈及,以理论解释行为,行为一定要受到理论的约束。在局限下争取
个人的最大利益是一个约束,而有了功用的理念,就变为争取最高的功用数字了。
这约束是一个定理或公理(Postulate),但解释不了多少人的行为。说一个人做
什么都是争取较高的功用数字,是套套逻辑,加以局限条件的变化,我们能推断的
只是一样经济物品增加而其他物品没有减少这一类的选择。

替换定理(Postulate of substitution)补加了约束,因而增加了解释行为的范
畴。这个定理是这样说的:每一个人都愿意牺牲任何物品来换取任何其他物品。你
同意不同意?你愿意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一碗鱼蛋粉?这定理说你是愿意的
。只要你牺牲的够少,而换得的够多,你就愿意。

你走过马路去吃鱼蛋粉,是冒一点点生命之险而去的--车祸的风险不是零。像其他
父亲一样,我愿为自己的儿女付出很大的代价--这是爱。但为了工作,我与儿女相
聚的时间不多--这是爱与生计的替换。

不要说因为你是个有原则的人,有些原则上的事你半步也不退让。人各有价,我自
己的灵魂是可以出售的。叫价颇高,但假若你给我很大的「好处」,而我只须放弃
微不足道的原则,那我就跟你成交了。这是替换。

因为每个人都愿意替换,功用分析就创造了那有名的「等优曲线」(Indifference
 Curve--历来译作「无差异曲线」,既乏文采,也不正确)。因为愿意舍甲而取乙
,我们在甲乙两种经济物品之间很容易找到一条曲线,在这线上的每一点功用数字
相同。「等优」是指功用数字相同,每一点不分彼此地同样可取。这曲线一定是向
右下倾斜的。此线于是成为一条分水岭,凡是线之右上的每一点,皆比线上的每一
点有较高的功用数字,较为可取,而线之左下每一点却相反。

在约束行为上等优曲线增加了用场。两样经济物品,人的选择不需要甲、乙皆增,
或甲增而乙不减,才算是优胜可取:一增一减可能是优胜的。

等优曲线有无限多条,二线永不相交,而右上的每一线的功用数字都必定比左下的
每一线为高。

第五节:内凸定理

我们可以安全地再增加行为的约束。这就是等优曲线一定是内凸(向左下弯曲)的
,像《水浒传》中的小李广花荣的「弯弓如满月」地向左下角弯之。(是打趣,不
一定很弯,微弯也及格了。)这个约束(等优曲线不是直线也不向外凸)叫作「内
凸定理」(Convexity postulate)或「边际替换意图下降定理」(Postulate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含意明显不过。假若功用数字不变(在同一等优曲线上),一个人拥有的甲物品愈
多,其愿意以乙物品替换甲物品的意图就必定下降。这个定理安全可靠,但替换要
在同一的等优曲线上。要是这个人的财富或收入增加,跳到功用数字较高的等优曲
线,边际替换的意图就可能改变了。这是功用分析对行为推断的一个大难题,使理
论结构失却了对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约束。此是后话,按下不表。

回头说以同一等优曲线来推断行为,内凸定理有一个结论,可惜用场不大。这结论
是,如果某物品的价格下降,这物品的需求量就必定增加。这是因为价格永远是相
对的,说某物品的价格下降是指需要付出的其他物品的代价下降了。这样,边际上
的替换意图下降就会促使价格下降的物品增加了需求量。

困难是等优曲线与其功用数字是空中楼阁,是经济学者想出来的脑中之物,真实世
界没有这条曲线,所以我们无从知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人的选择是否还在同一
曲线上。逻辑的推论是:价格下降,对一个消费的人来说,实质的收入会增加,所
以这个消费者会跳到较高的等优曲线上去。更上一层楼,替换的边际意图可能改变
了,那怎么办?

第六节:贫穷物品与嘉芬反论

经济学上Inferior good一词,香港的教育权威译作「次选货品」,错!国内译作
「低档物品」,也错,但比较好一点。我译之为「贫穷物品」,大为不雅,却是对
的。

什么是贫穷物品呢?我的收入不高,喝啤酒,但昨天赌马赢了十万元,收入增加,
就转喝葡萄酒,不喝或少喝啤酒了。穷时喝啤酒,收入增加就转喝葡萄酒,是某些
人之常情。因为收入增加而需求量减少了的,就是Inferior good(贫穷物品)。
但上述的啤酒可不是次货,或是次选,也不是低档。啤酒可能精美绝伦,但我就是
赌马输了,或穷时才多喝一点。

这是说,啤酒与葡萄酒的相对价格不变,但我的收入增加或减少时,边际上的替换
意图改变了,有可能变到因为收入上升而少喝了啤酒。

上述的平凡现象及其正确逻辑带来了经济学上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在整个功用分析
中我们只有三个安全可靠的定理假设:其一是每个人争取局限下最高的功用数字;
其二是替换定理;其三是内凸定理。这三个定理都约束行为,但因为功用或等优曲
线非实物,可以推出来的验证含意不多,所以解释行为的用途也不大。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约束行为更强的定理,足以解决「功用」非实物所引起的困难。
我们问:假若要获取某经济物品的代价减少了,一个人对该物品的需求量是否必定
增加?这是经济学的重心所在,而直觉的答案似乎是:当然啦!然而,用以上的三
个定理,这个代价与需求量的必然规律我们怎样也得不到。

以价格作为代价吧。某经济物品的价格下降,依照内凸定理,其需求量必定增加,
但那是假设停留在同一的等优曲线上,功用数字是不变的。某物品的价格下降,消
费的人无形中增加了实质收入,其功用数字是会增加的。价格下降的本身会导致该
物品的需求量上升,但收入或功用数字的增加可能导致该物品的需求量上升或减少
--这后者是「贫穷物品」的作用了。

一种贫穷物品的价格下降,这下降的本身使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引起
的实质收入增加,贫穷物品的需求量会下降。二者相加,一正一负,需求量可能还
会上升。然而,在逻辑上这一正一负也可能有需求量下降的效果。这后者就是有名
的嘉芬反论(Giffen Paradox)了。

是马歇尔(A.Marshall)在他的名着的第三版(一八九五)写出来的。一位名叫嘉
芬的爵士(Sir Robert Giffen,1827-1910)向马歇尔提出如下的一个反论例子。
面包是一种主要的粮食,如果面包的价格大幅下降,消费者的购买力上升,多吃了
肉类,因而少吃了面包。面包之价下降,但需求量却减少了。这反论使例子中的面
包被称为嘉芬物品(Giffen Good)。在逻辑上,嘉芬物品不限于面包--任何物品
都可能是嘉芬物品。

嘉芬物品这回事,任何念经济的大学一年级学生都耳熟能详。他们不知道的--而所
有经济学者也奇怪地忽略了的--是嘉芬物品能在逻辑上存在,是因为我们单从个人
需求那方面看,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我认为在逻辑上,嘉芬物品不可能在市
场成交,而在没有市场的制度下,这种物品也不会用作走后门,或私相授受,或用
作政治交易,或以论资排辈来分配。换言之,嘉芬物品若在真实世界中存在,逻辑
上它只能存在于鲁宾逊的一人世界中。鲁宾逊的世界不可能有市场或任何社会或制
度的分配问题,但鲁宾逊有需求,也要付代价。因为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分配,
在一人世界中嘉芬物品可能存在。分析市场运作时我再会把我对嘉芬物品的观点加
以补充的。



第四章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