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第九章 边际生产力论和生产要素需求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25日09:22:34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

  我们刚刚考虑的情况——即每种产业单独来看生产要素比例固定的情况——是
边际生产力一般理论的一种特殊情况。在那一特殊情形中,一种要素的供给增加以
及随后而产生的其价格的下降,仅仅是通过消费过程中的替代而使得对该要素的需
求量增加,这种要素价格的降低,使得这些要素在其生产中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那
些产品的价格比其他产品要便宜,这导致消费者用它们来取代其他产品。更一般地
说,生产中也会发生替代。单独就每一种产品来说,生产者有动力用相对较便宜的
生产要素,去替代其他的生产要素,而且通常而言,这是能够办得到的,至少在某
种程度上是如此。 
  “边际生产力论”有时被说成是“分配理论”。这种说法是令人误解的。边际
生产力论不过是用来分析影响某种生产要素需求的困素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也
依赖于供给条件。之所以产生这种谈论“关于分配的边际生产力论”的倾向,是由
于在许多问题和文章中,把生产要素的供给看成是给定的数量、看成是完全没有弹
性的非常有用。如果所讨论的问题是关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和非市场应用时,这一点
尤为适用。在这些情况中,有这样一种意义,即供给条件只决定要素的数量,而需
求条件(如在“边际生产力”这一词组中所概括的)则决定要素的价格。但是注意
,即使在这种情况中,供给的变化——即某种要素固定数量的变化——也将会改变
要素的价格,除非需求是具有完全弹性的。所以在所有情况中,最好把边际生产力
论,仅仅看作是生产要素的需求理论。一种完整的理论,既要有生产要素的需求理
论也要有生产要素的供给理论。 
  大体上,边际生产力论是组织有关生产要素需求的各种思考的一种方法。它有
一些关键性的内容,但并不多。这反应在我们能够谈论某种抽象的生产要素——要
素A或要素B而不必进一步具体解释它能力上的。例如,当我们说工资等于边际产品
价值时,对于要素本身就所言较少。它的作用毋宁说在于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线索
。边际产品价值不是由个人或社会以外的力量决定的单一数字,确切地说它是多种
变量的一个函数或数值表。它依赖于工人数量和质量、工人装备的资本数量、组织
其活动的管理水平、雇佣工人和出售产品市场的制度构造,等等。在具体应用中,
基本的实质性问题很可能是,什么决定了边际生产力,以及所考虑的变化将如何影
响它。 
  对生产要素需求的分析是与产品供给的分析紧密相联的,而且的确,这种需求
分析实际只是观察和组织同样资料的另一种方法。在分析一种产品的供给曲线时,
我们所感兴趣的是,探索在给定条件下,该产品需求变化对要素市场的影响。因此
,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了产业或厂商的产出方面,而把对该产品的需求以及随之而来
的该产品产出变化时,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数量及价格的变化视为理所当然的。
在分配理论中,我们的兴趣集中在要素市场,所以,我们集中注意于厂商所做的同
一调整的不同侧面。换言之,关于厂商追求其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值的说法只
是厂商追求其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另一种说法,而不是厂商均衡的另一种条件
。 
  正如在产品供给理论中一样,存在着几种不同层次的分析,如果我们把观察的
角度从一个厂商的反应转移到一个产业的反应,则需求曲线将会发生变化。而在这
一问题中,还存在着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第三个层次,即整个经济,因为许多不同的
产业都会使用那种对任何具体问题来说将其视为一种单一生产要素是十分有用的东
西。 
  一组特定的需求者(作为特殊情况,可以是一个厂商)对某一种生产要素的需
求曲线表明了,在给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这组需求者在每一种价格水平上所购买
的这种生产要素的最大数量。和先前的问题一样,这里如何具体描述所谓“给定条
件”为好,也存在某种不确定性。它们显然包括:(1)技术知识——技术状况,
即现有和潜在厂商的生产函数;以及(2)最终产品的需求状况。这种不确定性主
要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有关。一个方式是,把(3)对所考虑的这组需求者的其
他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看作是给定的。第(3)点的问题是,至少就经济整体而言
,当我们对这种要素的供给增长做出反应而沿着其需求曲线移动时,其他要素固定
不变的供给曲线就意味着整个社会资源的增加。另一种替代办法是,把经过恰当定
义的社会“总资源”视为固定不变的,因而把这一要素供给的变化看成是相对于其
他要素供给的变化,而不是全社会资源的变化。既然大部分讨论不会受这一问题答
案的影响,故我们将尽可能地回避这一问题。 
  应该注意,上述第(2)、(3)条的精确含义有赖于所考虑的这个特定的需求
者组,对于一个在竞争的市场上销售产品的厂商来说,第(2)条等于是保持该产
品价格不变,对于一个生产单一产品的产业来说,它等于是保持这一产品的需求函
数不变。对于一个厂商而言,第(3)条等于是保持它在竞争市场上所购买要素的
价格和其边要素的供给曲线不变。特别是,它等于保持“固定”要素的数量不变。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第(3)条可能仍是等同于保持部分要素的价格不变,也就是
整个产业只购买其全部数量中的一小部分的那些要素,所以,这一要素对整个产业
的供给曲线实际上是一条水平线。对于经济整体来说,尤其是即包括市场部门、又
包括非市场部门时,第(3)条可能等同于保持其他要素的数量不变(尽管这显然
完全有赖于关于第(3)条的不确定性问题如何解决)。 
  还要注意,长期和短期需求曲线的区别体现在第(2)、(3)条的精确含义中
。 
  最后,关于“其他因素”所列的项目并未穷尽所有的问题、举例而言,对于许
多问题来说,如果能对关系密切的生产要素给予专门的论述就好了。 

  单个厂商 

  在分析单个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时,我们可以再次从定义它的均衡位置的基
本方程组开始: 
  (1)eq f(1,MR)=eq f(MPPa,MFCa)=eq f(MPPb,MFCb)=eq f(MPPc,MFCc)=
…=eq f(1,MC) 
  (2)X=F(a、b、c……) 
  如果产品市场上存在竞争,自然MR将等于产品价格或Px;如果某种要素是在竞
争性市场上被购买的,当然,它的边际要素成本将等于其价格。就目前来说,我们
可以假设,任意一种要素要么在竞争中被购买,因而我们可以用其价格替换其边际
要素成本;要么对于厂商来说这一要素是固定的,因而我们可以认为,这一要素的
可供量是给定的。所考察的时间越短,应看作是给定的这一要素的可供量就越大,
反之亦然。事实上,正如我们在关于供给的讨论中所见,这一点本质上正是时期长
度的定义。 
  从纯粹形式的角度看,单个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曲线,可以直接或立即从方程
(1)和(2)中推导出来。设该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销售产品,并设要素A、
B、……是被竞争性地购买的,而A’、B’在所考察的时期中,对于厂商来说是数
量固定的那部分要素,那么,举例来说,要素A的需求曲线将由: 
  (3)a=h(Pa;Pb;Pc……;a’b’……)给出。 
  在此a’,b’……表示可提供给该厂商的这些要素的固定数量。这一方程是方
程(1)和(2)的重新组合。对于方程(3)中自变量的任意一组给定的值,都可
以从方程(1)和(2)中解出该厂商所使用各种要素的数量和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因此,对于每一组值都可以这样求解,而A的使用量也就可以像方程(3)中那样表
示为这些变量的函数。 
  如果产品市场不是竞争的,则方程(3)中的Px将被X的需求曲线替代;如B要
素的市场也不是竞争性的,则Pb将被该厂商的B要素的供给曲线所替代,如此等等
。 
  然而,如果我们的分析进行得再慢些,再通俗一些,我们对最终结果会看得更
为透彻。 
  按照如下形式重写方程(1),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4)MR·MPPa=MFCa, 
  MR·MPPb=MFCb, 
  ……………… 
  如果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存在竞争,上式还可以简化为. 
  (5)Px·MPPa=pa, 
  Px·MPPb=pb, 
  ……………… 
  或者说,在更普遍的情形下,是我们所熟悉的方程即:要素的边际产值等于它
的边际要素成本;而在有竞争的情形中,该方程为:某种要素的边际产品的价值等
于该要素的价格。 
  考虑方程组(5)中的第一个方程式。它表达了要素A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A的每一种价格,它都表示出A的一个数量,这一数量将得到一种其价值将等
于A的那一价格的边际产量。人们试图把这个式子解释为厂商对要素A的需求曲线,
而且事实上,A的需求曲线经常被粗略地描述为由A的边际产量的价值的曲线给定。
但只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下,这才是绝对正确的:即厂商不能自由地改变除A以外
的其他要素的数量,亦即所有其他要素都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中,厂商针对
A的价格变化可做的唯一调整就是改变A的使用数量;除了方程组(5)中的第一个
方程式以外,其他方程式都变得不相关了,并且可以被下式所替代:b’=b’。厂
商将会沿着A的边际产量曲线移动,直到边际产量的价值等于A的新价格,而这条曲
线将是它的需求曲线。 
  但是,我们假定,并不是所有其他要素都是固定的,举例说,B也是可以改变
的,并且是被竞争性地购买的。假设A的价格下降,厂商沿着A的边际产量曲线做出
其第一次调整。因而,它将增加A的使用量,直到其边际产量降低到能够满足方程
组(5)的第一个方程,剩下的其它方程现在不再成立,尽管开始时,他们是被满
足的,并且根据假设其他要素的数量与开始时的数量是相同的。其原因当然是,其
他要素的边际产量依赖于A的使用量。某些其他要素将是A的较相近的替代物;这些
要素的边际产量将会由于A的使用量增加而减少。另外一些要素的边际产量将会由
于A的使用量增加而趋于增加,因为相对于每单位A来说,它们的数量实际上变小了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期望后者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这一点根据我们以前讨论过的
可变比例规律应该是很明显的。这样,厂商将乐于改变其他要素的使用量,消减那
些边际产量比开始时低的要素的使用量,而增加其他要素的使用量。然而,这些调
整反过来又会影响A的边际生产力,即倾向于提高A的每单位使用量的边际生产力;
不论是具有竞争性的要素数量的减少,还是其他要素数量的增加,一般都是在这一
方向上起作用的。最终的位置将是能够满足方程(5)的那一个。在这最终的位置
上,A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量的价值,然而,这一点并不在边际产量曲线的初值上
。这里的要点在于:边际产量曲线是用于表示其他要素的固定数量的,而需求曲线
则是用来表示可变要素的固定价格的。 
   
  图9.1概括了这一情形。实线是不同数量B(这里用来代表所有其他要素)的
边际产品的价值曲线,虚线是单个厂商对要素A的需求曲线。 
  由于假设竞争同时存在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故最终产品价格和可变生产要
素价格在该虚线的所有交点上都是相同的。但是,可以看到,B的数量则并非如此
;它以不断保持能满足方程级(5)的方式而变化着。因此,需求曲线穿过各条边
际产品价值曲线,一般是随着A的价格下降,它依次穿过更高的曲线。 
  如果产品的需求是非竞争性的,则给定的需求条件意味着,当产出变化时价格
也不同。边际价值产品与边际产品的价值偏离,并且是一个与单个厂商相关的数量
。通过各个术语上的这种变化,图9.1仍能概括此类情形,除非不再假设,其他要
素的数量一般会随A的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或者不再假设,对于依次增大的B的数量
,需求曲线将会穿过边际产值曲线,其原因是,既然由于将A的价格下跌而引起的
其使用量的增加,一般来说将会提高给定的其他要素数量的边际物质产量,则这也
将意味着产出的增加,产品价格的下降,或许还意味着边际收益的下降。这可能会
抵消其他要素的边际物质产量的增加,甚至会抵消有余,并且因此会导致其使用数
量的减少。当我们合并竞争性厂商而去考察某一产业的需求曲线时,还会看到类似
的效应。 
  如果要素A的市场不是竞争性的,因而该厂商是A的垄断性购买者,则在不同的
价格水平上,该厂商会使用多少要素A就不再是一个有意义或相关的问题了,因为
该厂商已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来影响价格,并且同时决定着价格和数量。因此,相应
而产生的问题是厂商对于该要素供给的变化所做的反应,而这些变化不能像A的市
场是竞争性的市场时那样,通过单一的参数——该要素的价格来加以概括。在其他
情况下将会是要素A的需求曲线的那个东西仍然是有意义的。它表示出在各种边际
要素成本水平上所购买的A的数量。然而在这样对它进行解释时,人们必须牢记:
一条单一的供给曲线,对不同的供给量来说通常有不同的边际要素成本,而许多条
不同的供给曲线,对于同样的供给量而言,可能有同样的边际要素成本(这一点在
以下几页中做了更详尽的讨论)。 
  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把其他要素不变时A的数量变化作为我们(假设)的第
一近似值。当然这意味着,即使在第一反应中,厂商也会改变其产出。因此,当其
他要素数量调整、并且这一要素的数量再次调整时,产出会进一步变化。另一种分
解厂商的这一反应的方法是,把该厂商保持其产出不变时可能出现的A的购买量的
变化作为该反应的第一近似值。这可以说是纯粹的生产替代效应。如果A的价格下
降,并且产出保持不变,A将被用于替代其他要素,这通常意味着从A的初始的边际
生产力曲线向更低水平的边际生产力曲线移动。在这一点上,除了方程(1)中的
第一个式以外,所有其他等式全部成立:在A的新价格水平上企业以最优化的方式
生产这一产量。可是,A的价格的下跌增加了各个边际物质产量与边际要素成本的
比率的公值;增加了每多花费一美元所可得的单位产出数量,也就是,它降低了边
际成本。所以,此时边际成本低于边际收益,这意味着该产量低于最优水平。这样
,在替代效应之外又增加了扩张效应。在生产扩张过程中,厂商通常会增加所有要
素的使用量。A的使用量的这一增长与由于替代效应而产生的数量增长相加到一起
。而对于其他要素来说,这一增加抵消了开始时的下降。和以前一样——既然最终
位置是相同的——通常,最终位置趋向于引起更多的使用其他要素,但可能会引起
减少A的相近替代要素的使用量。 
   
  图9.2展示了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那三条曲线。P是初始时的均衡点,所以三条
曲线全部通过它。最陡的那条线表明厂商保持产出不变时可能购买的A的数量;紧
靠最陡的那条曲线表明,厂商保持其他要素使用量不变时,它在给定的产品价格水
平上所愿意购买的A的数量;最平缓的一条,则表示在给定的产品价格和其他要素
价格水平上,该厂商所愿购买A的数量。 
  你将发现,检验并证明一下关于这些曲线的顺序所做出的解释;说明一下产品
市场上的垄断可以改变这些曲线的顺序;并且,用生产无差异曲线的概念重新解释
上面所说的内容都是十分有教益的。 

  竞争性的产业 

  厂商在对他们自己所理解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的条件做出反应时,单个厂商显然
改变着那些条件:他们把外部影响强加到自己和同一产业内的其他厂商身上,而一
个单一产业内所有厂商的联合反应又把外部影响强加给其他产业。 
  首先,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单一产业,对于A要素价格的下降,每个单个
厂商所做的反应将是试图沿着它们对A的需求曲线向上移动,这将引起其产出的扩
大。但是,所有的单个厂商显然不可能都这样做而又不改变那些需求曲线据以画出
的各项条件。一方面,全部厂商的产出增加会降低该产品的价格,而这将使每个单
个厂商对A的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因为每条需求曲线是在产品价格固定的前提下形
成的。如果这个产业没有使用任何专门的(可变)要素,亦即,如果这一产业仅仅
使用了除A以外所有要素的总可供量中的一小部分,因而这些要素的供给曲线基本
可以看成是一条水平线,那么,这将是现阶段唯一应予考虑的外部效应。由于要素
A的价格下降,而引起的所有厂商最终增加购买的A的数量(仅对这一产业而言),
将小于该产业中各个单个厂商需求曲线的合计所表示的数量,见图9.3所示。通过
P点的最平缓的曲线,是这一产业内的单个厂商对A的需求曲线的汇总曲线;其旁边
的那条较陡的曲线,是整个产业对A的需求曲线。该产业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
有一条单个厂商需求曲线的汇总曲线通过,它表示如果厂商的产出增加并不能改变
其产品价格时单个厂商将乐于使用的A的数量的总和。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越
大,这两条曲线之间互相偏离的程度就会越小。 
   
  该产品价格的变化不仅将影响A的使用量,也影响所有其他要素的使用量。如
前所述,如果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则存在这样一种推测,即其他要素的需求量平均
而言将会随着A的价格下降而增长。而一旦考虑了产出扩张对该产品价格的影响,
这一推测便不再存在了。这一点可以立即从该产品的需求完全没有弹性的极端例子
中看到。在这个例子中,该产品价格将会降到维持总产出不变所必须的任何水平上
,而整个产业对A的需求曲线将与前面所画出的单个企业不变产出曲线的总和大致
相同(在这个特殊的例子中,其他要素价格是给定的)。“大致相同”的说法是必
要的,因为该产业中所有厂商的生产函数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并且,要素A价格的
下降对不同厂商的影响也可能是不同的。结果是,整个产业没有变化的总产出可能
会掩盖某些厂商产出的减少,平衡是由其他厂商产出增加所实现的。但是如我们以
前所见,这些曲线意味着A对作为一个群体的所有其他要素的替代(尽管不是对每
一种要素单独地替代,因为可能有某些要素与要素A是高度互补性的),所以平均
而言减少了对其他要素的使用量。正如这个例子所表明的,整个产业对A的需求曲
线,如图所示将处于单个厂商的不变产出曲线的汇总曲线与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的
汇总曲线之间,它的确切的位置则依赖于该产品的需求弹性。 
  如果这个产业使用一些特殊的资源,则对这些资源的价格还会产生进一步的影
响。前一段文字中的评论表明,平均来看,我们不能具体地指明这类影响起作用的
方向。几乎在任何条件下,与A具有较强竞争性的特殊要素的需求,在A的价格下降
时,将趋于减少,因此它们的价格将趋于下降。由A本身所引起的与其具有较强竞
争性的要素价格下跌降低了用要素A代替它们的内在动力,但也降低了边际成本,
因而增强了扩大产出的内在动力。也许存在着作出这样一种推断的理由,即此种相
关的效应很可能是,A使用量的增长要比那些与A具有较强竞争性的要素价格保持不
变时的增长数量更小。与A具有高度互补关系的特殊要素的需求,在任何条件下,
都将随A的价格下降而趋于增加,所以它们的价格将趋于上升。这一点显然倾向于
使A的使用量比那些有高度互补性的要素价格保持不变时增长得要少,这既是通过
降低要素A替代其他要素的优势也是通过提高边际成本来实现的。对其余资源的需
求可能会沿着两个方向移动。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对这些其他资源的需求越可能
增加,其价格也越可能提高。在这种情况中,特殊要素价格变化的综合作用将倾向
于使A的使用量比除A以外所有其他资源的价格保持不变时增长得更少。另一方面,
产品需求弹性越小,对这些其他要素的需求越可能减少,其价格也越可能下降,而
且可能一直降到足以使得A使用量的增长量比除A以外所有资源价格均不变时增长得
更多。 
  当然,除了这些由于A的价格下降刺激而成的生产形式变化所产生的外部金钱
效应以外,还可能存在着在讨论供给曲线时所考虑的那些外部技术效应。这些效应
可能会在两个方向上对A的使用量起作用。 
  只要我们仅限于考虑在单独一个产业内对A的价格下降的各种反应的影响,则
最终总的结果将是,A的购买数量和其产品产出的增加。上述影响对于一个厂商来
说是外部的,但对于该产业来说则是内部的,它们可以使这些购买量和产量的增加
较之不存在这类外部影响时更大或更小,但它们却不能变增加为减少——或许某些
反常的特例除外。正是产出的增长使得产品价格下降,所以使得单个厂商产量的扩
张看起来并不如在初始价格时更具有吸引力;除非对它们的需求普遍增长,否则其
它资源的价格不可能平均地增长,而对它们的需求普遍增长也意味着产出的增长。
但当这些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是事实时,对单个厂商未必如此。不同的厂商可能会采
用不同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要素组合。举例说,有些厂商的生产技术可能是偏重于
使用那种因外部影响而价格上涨的要素,对于这些厂商来说,要素价格的这一增长
可能足以使其降低产出。有些企业可能尤其会受到外部技术效应的影响,如此等等
。 

  经济整体 

  如果我们从分别考察单个厂商转入考察做为一个整体经济则前述讨论的大部分
内容同样适用。每个产业在对要素A的价格变化做出反应的过程中,都会把外部效
应强加到自己和其他产业的身上。 
  那些与要素A有较强竞争性的资源价格会明显地趋于下降,而那些与A有较强的
互补性的资源价格则会趋于上升。不论它们的价格如何(即,相对于什么)计算,
也不论它们的供给状况如何,几乎都是如此。关于这些资源,我们对前文没有什么
可加以补充的。然而,除A以外的所有其他资源一般来说会是怎样呢?显然,A价格
的下降,也就是其他资源价格相对于A,因而也就是相对于所有资源的平均价格的
上升,而我们始终讨论的只是相对价格。这种发生在相对于最终产品和服务平均价
格的所有资源(包括A)的平均价格上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开始讨论时
的假设,即关于使A的价格下跌的其供给增长来源的假设(亦即,关于既定的资源
供给状况的含义的假设)。如果A供给的增加,仅被看做是相对供给的增加,而这
一增加又为,足以保持可用资源总量在适当意义上不变的、所有其他资源供给的降
低所抵补,那么,在同样的意义上,总产出也将不会改变,因而,所有资源的平均
价格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也将仍然不变。然而,这意味着除A以外的其它
资源的平均价格,相对于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是上升了。如果A供给的增加
,是指社会总资源的净增加,同时其它资源的供给不变,那么,这显然使总产出可
以增加。但这对相应于最终产品和服务平均价格的所有资源的平均价格会有什么影
响还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如前例所示,除A以外所有资源的平均价格,相
对于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将是上升的。始终重要的事情是,要承认不定义价
格依以测度的基准,否则我们就无法谈论整个经济的价格变化。 
  如上所述,依据至少一种关于“生产要素的既定供给状况”的解释,尽管A的
相对价格有所下降,总产出在某种意义上必定仍然不变。然而我们已在前一节中看
到,如果仅仅考虑一个产业内部的反应,则A价格的下降将会分别导致每个产业产
出的增加。显然,对某个产业或大部分产业来说,必定存在某些外部的效应可以根
本改变这一结果。经由那些与A有较强竞争性或互补性的特定资源的价格而产生的
外部效应就可能做到这一点。然而,更广泛地讲,在这种背景中有重要意义的外部
效应,是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以及消费中与此相关的替代的影响——是我们
在固定比例的例子中从纯形式上看到其起作用的那种效应。在前一节中,我们考察
了每个产业以其自身的反应所引起的资源价格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也将外部影响
施加到其他产业中,正如我们在前一段中所见,A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其他资源价
格总的来说相对于A价格的上升,并且,相对于全部资源的平均价格和最终产品和
服务的平均价格也是上升的。对于较大部分使用这些其他资源生产的产品来说,这
些资源价格的上升将会抵消A的价格下降而有余。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将会因此而
上升,并且。它们的供给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对于这些产业来说,这一现象的出现
,不是它们产业自身对A价格下降反应的结果,而是其他产业的反应对它们所形成
的外部影响的结果。这些产业的产出会趋于下降,但它们对A的使用量可能不会减
少,因为,它们与其他产业一样,会乐于用A来替代其他要素的使用。但是,产出
的减少可能足以使得A的使用量也减少。所以,尽管每个产业各自对A的需求曲线是
负斜率的,表示一个产业在各种价格水平上对A的最终使用量的曲线(考虑到全部
的内部和外部效应)却未必也是负斜率的。一个特殊的产业也可能在A的价格较低
时使用较少量的A。当然,出于通常的原因,这种情况是例外。 
  实质上,如果A的供给的增加被看作是社会总资源的净增加,则这些说法同样
是适用的。在这种情形中,总产出能够增加,因此每个产业的产出都增加也并非不
可能。然而,一般来说,如果使用A相对较少产品的产出没有减少,那么它的增加
额将会少于那些使用A相对较多的产品产出的增加额。这大概是我们的解释中唯一
需要改变的地方。 
  如果A的供给增加被看作是社会总资源的净增加,并且,如果我们假设其他要
素的供给曲线是完全无弹性的、始终处处存在着竞争,而且不存在外部技术效应,
那么,经济整体对A的需求曲线就是经济整体的边际产量价值曲线(你会觉得,看
一下为什么必须要这些条件是有教益的)。但它并不是每个单个企业的边际产量价
值曲线的合计。每个厂商的这种曲线不仅是对其产品的既定价格而言的,而且是对
每个厂商分别使用的其他要素的数量而言的。而另一方面,经济整体的这种曲线则
考虑了资源在各厂商和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它是针对经济整体中的其他要素的既
定数量而言的。它表明,如果在各厂商和各产业之间所有资源是以最优化的方式而
重行配置的,则在所有其他资源的不变数量之上,每增加一单位A的使用量可获得
的总产出的增加值。可能的资源重行配置当然依赖于假设的条件,尤其要依赖于允
许的调整时间,所以,这种重新配置在长期比在短期内会更为频繁。由于资源的某
些重新配置是可能的,故在任何时间内,经济整体的边际产量曲线要比各厂商的边
际产量曲线的合计更有弹性,并且,时间越长,边际产量曲线的弹性就越大,因为
,时间越长,重行配置的范围也就越大。 
  无论做出哪一种关于A的供给增加来源的假设,经济整体对A的需求曲线都将处
在所有单个厂商对A的需求曲线的合计与单个厂商使用A的固定产出曲线的合计之间
,所以,图9.3既适用于单个厂商,也适用于经济整体。 
  关于竞争性要素市场的总结 
  就经济整体而言,某一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既反映了生产的也反映了消费的替
代效应。若产品价格和其他要素价格不变,某种要素供给的增加,及由此引起的价
格下降,对每个厂商都将是一种鼓励,促使它用这一要素去代替最初生产中使用的
其他要素,并且扩大产量。然而,许多厂商都试图做这些调整将会使其他要素的价
格相对于产品的价格有所提高,这将使较少地利用这种现在更便宜的要素所生产产
品的成本相对于较多地利用这种要素所生产产品的成本要有所提高,导致这些产品
的供给并因而导致其价格的变化。这就在各厂商和各种产业内的生产替代中又加上
了各产业间的消费替代。这些普遍的效应又将由于因生产要素与消费产品之间的特
殊关系而产生的特殊效应而变得更为复杂。那些属于目前价格更便宜了的生产要素
的相近替代品的要素,其价格相对而言将趋于降低;而那些与此类生产要素具有较
强互补性的要素,其价格将趋于上升,而这些对于在其生产中这些要素是特别重要
的产品的价格将具有进一步的第二层效应。类似地,那些在消费中与较多地使用这
类现在价格更低廉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具有相近的替代关系的产品价格将趋于下降
,而那些与其具有相近的互补关系的产品价格则会上升,等等。 
  对于经济中每一个单独的厂商来说,均衡要求每种要素的一定使用数量的边际
要素成本等于该要素这一使用数量的边际产值。在一个有竞争的要素市场上,这意
味着在此经济对某一要素的需求曲线的每一点上,该要素的价格要分别等于经济中
每个厂商使用这一要素的边际产值。这是生产要素需求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中的中心
命题。但正如我们已经见到的,它比初看上去要复杂得多。需求曲线上的不同点,
不仅仅涉及到所讨论的这种要素的不同数量,而且涉及到其他要素的组织和使用方
面的广泛调整,其调整规模则要依赖于所考虑的时间长短。单个厂商,追求边际产
值和要素价格两者的相等。它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产出数量,也就是改变边际价值
产品而不是通过改变要素价格来实现这一相等,因为,厂商对于要素价格无法进行
直接的控制。 

  买方独家垄断 

  也许我们值得对非竞争要素市场的情形做略微详细的分析,假设在某种特殊要
素的卖主之间存在着完全的竞争,从而这一要素的供给曲线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定
一个特殊的厂商是这一要素唯一的买主;即买方独家垄断的情形。如上文所述,在
这种情形中既然厂商同时决定这一要素的价格和购买数量,则该厂商在不同价格水
平上会使用多少这一要素,就不再是有意义的问题了。 
   
  图9.4描述了这种情见VV曲线(标着假设的需求曲线)正好是厂商为某要素的
竞争性购买者时,这种要素的需求曲线的形状,并且恰恰应该像上面推导要素需求
曲线那样推导出来。正如我们从那一推导过程中将要看到的,该曲线表明,对A的
每一数量,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的A的使用量时,它所能够增加其收入的(最大)数
量。如果该厂商所能使用的所有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则该曲线将是A的边际
产值曲线。如果该厂商能够利用的所有其他要素的数量不是固定的,那么,为了保
持它们的边际产值等于其边际要素成本,在增加或减少A的使用量时,厂商将会改
变这些其他要素的使用量,因此,既然其他要素的使用量在VV曲线的所有点上是不
相同的,该曲线也就不再是边际产值曲线了。 
  曲线SS是要素A对该厂商的供给曲线。它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上,该厂商可
能购买要素A的最大数量。因此,如果该厂商购买那一点的横坐标给定的要素A的数
量,SS曲线上任一点的纵坐标都表示,它的每单位要素A的平均成本。因此,SS的
边际曲线(MM曲线)的纵坐标给出了该厂商每增加一单位要素A的使用量,它的成
本将会增加的数量,或者说是给出了A的不同使用量时的边际要素成本。只要增加
的要素A的使用量使厂商增加的收入(VV曲线的纵坐标)超过这一数量使该厂商成
本增加的量(MM的纵坐标),则对该企业来说,增加A的使用量就是合算的。因此
,这两条曲线的交点给出了A的最优使用量,在本例中也就是OH。那么,对每单位
A所支付的价格就是供给曲线上在H点的纵坐标,也就是OP点 
  。 
  注意,既然在要素A的某一特定数量上,不同的供给曲线可以有相同的边际要
素成本,那么,该要素的许多不同的价格就是与同一条VV曲线以及A的同一使用量
相协调的。图9.5描述了一个例子。 
  要素市场失去其竞争性,可能不是由于某个厂商是该要素的唯一买主,而是由
于只存在一个卖主。这种情况与产品销售中的垄断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要素的卖主
面临的是负斜率的需求曲线,而且他会力求使其边际收入与任何他认为是其边际成
本的东西相等。 
  如果一种要素的独家垄断的买主面临着一个独家垄断的卖主,这时就出现了双
边垄断的情形。对这两个垄断者来说,其最大收益是由垄断性卖主的边际成本曲线
与垄断性买主在上图中的VV曲线的交点来决定的。这一点是两个垄断者互相联合时
可能使用的该要素的数量。如果两个垄断者之间的讨价还价没有促成这一要素使用
量,则这时的位置就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通过结合还可得到进一步的利益,亦
即,两个垄断者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够负得起对方一个比后者的垄断地位的价值更大
的数额以换取它的垄断地位,所以,两者之间还会有能够使双方都获益的进一步交
易。这一论点说明,在这种双边垄断的条件下,存在着一个唯一决定的数量,至少
在合并并未由于非经济障碍而被排除时是这样;但是,这一论点未提供一种方法,
来决定垄断收入如何在两个垄断者之间分配,而且从这一方面来看,此解必须看作
基本上是不确定的。 
   
  这种买方独家垄断分析的一种有意思的特殊应用在于,它表明了这样一种可能
性,即强行实施一种高于目前工资水平的法定最低工资,将会提高劳工就业量。图
9.6对此做了说明。实线适用于没有最低工资时的情形,所以,OA是在工资水平为
OW1时的均衡就业量。假设法定最低工资OW2得到有效的实施,厂商的供给曲线就不
再是SS,而是变成了现在OW2时的CS。因为在低于OW2的工资水平上,厂商无法雇佣
任何劳工。因此,边际要素成本也不再是MM,而是OW2CDM,它与VV线在E点相交。
所以,这时均衡就业量为OB,大于从前,尽管工资率从OW1,增长到了OW2。很显然
,为了产生这一效应,最低工资必须处于W1和W3之间。如果大于W3,就会出现通常
的就业递减效应。 
  也许值得明确指出,这一例子不过是理论上的珍品,而不能认为它有多大的实
践意义。这部分地是由于买方独家垄断对那些受到最低工资率影响的要素来说尤其
不大可能达到那样严重的程度;部分是由于,即使在这类例子中,也不存在作出最
低工资率会落在类似OW1到OW3这一区间内的推论的根据。 


--
我一直想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oooO  Oooo.
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幸福和快乐的心.    (   )  (   )
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                                  \ (    ) /
只要有过,那样的一日,                                  \_)  (_/
只要走过,那样的一次.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5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