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机器猫),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第三卷 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4日10:43:45 星期四), 转信

(本卷只有一篇)

第一章 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我在本书的前两卷着重考察了我们评判他人感情和行为的起点和基础。现在,
我要较详细地考察我们评判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起点。

  我们据以自然地赞同或不赞同自己行为的原则,似乎同据以判断他人行为的原
则完全相同。当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时,根据能否充分同情导致他人行为的情
感和动机来决定是否赞同这种行为。同样,当我们以他人的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行为
时,也是根据能否充分理解和同情影响自己行为的情感和动机来决定是否赞同这种
行为。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离开自己的地位,并以一定的距离来看待自己的情感和
动机,就决不可能对它们作出全面的评述,也决不可能对它们作出任何判断。而我
们只有通过努力以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动机,或像他人可能持有的看法
那样来看待它们,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无论我们对它们会作出什么判断,都必
然会,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或者我们设想应该会同他人的判断具有某种内在联
系。我们努力像我们推测其他任何公正而无偏见的旁观者可能做的那样来考察自己
的行为。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因而完全理解影响自己行为的所有激情和
动机,我们就会因为对想象中的公正的法官的赞成抱有同感而对自己的行为表示赞
同。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会体谅他的不满,并且责备这种行为。

  如果一个人有可能在同任何人都没有交往的情况下,在某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长
大成人,那么,正如他不可能想到自己面貌的美或丑一样,也不可能想到自己的品
质,不可能想到自己情感和行为的合宜性或缺点,也不可能想到自己心灵的美或丑
。所有这些都是他不能轻易弄清楚的,他自然也不会注意到它们,并且,他也不具
有能使这些对象展现在自己眼前的镜子。一旦把这个人带入社会,他就立即得到了
在此以前缺少的镜子。这面镜子存在于同他相处的那些人的表情和行为之中,当他
们理解或不赞同他的情感时,总会有所表示;并且他正是在这里第一次看到自己感
情的合宜和不合宜,看到自己心灵的美和丑。对一个刚来到人间就同社会隔绝的人
来说,引起他的强烈感情的对象,使他欢乐或伤害他的外界事物,都会占据他的全
部注意力。那些对象所激起的感情本身,愿望或嫌恶,快乐或悲伤,虽然都是直接
呈现在他面前的东西,但是历来很少能够成为他思索的对象。对它们的看法决不会
使他感到如此大的兴趣,以致引起他的专心思考。虽然对那些强烈感情的原因的思
考时常会激起他的快乐和悲伤,但对自己快乐的思考决不会在他身上激起新的快乐
,对自己悲伤的思考也决不会在他身上激起新的悲伤。把他带入社会,他的所有激
情立即会引起新的激情。他将看到人们赞成什么,讨厌什么。在前一场合,他将受
到鼓舞,在后一场合,他将感到沮丧。他的愿望和嫌恶,他的快乐和悲伤,现在常
常会引起新的愿望和嫌恶,新的快乐和悲伤;因此,现在这些感情将使他深感兴趣
,并且时常引起他最为专心的思考。

  我们对自身美丑的最初想法是由别人的、而不是由自己的身形和外表引起的。
然而,我们很快就会知道别人对我们所作的同样的评论。如果他们赞许我们的体态
,我们就感到高兴;如果他们对此似乎有些厌恶,我们就感到恼怒。我们渴望知道
自己的外貌会得到他们何种程度的非难或赞许。我们通过照镜子或者用诸如此类的
方法,尽可能地努力隔开一段距离以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逐一地审察自己的肢
体。经过这样的审察,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满意,我们就会很平静地忍受别
人最为不利的评判。反之,如果我们感到自己成了自然的厌恶对象,那么,他们的
每一个不赞许的表现都会使我们感到极度的羞辱。一个外貌还算英俊的人,也许会
允许你就他个人某一微小的缺陷同他开玩笑;但是,对一个真正丑陋的人来说,通
常是无法忍受这类玩笑的。不管怎样,很明显,我们只是因为自己的美和丑对他人
的影响才对此感到焦虑不安。如果我们同社会没有联系,就完全不会对此表示关心


  同样,我们最初的一些道德评论是针对别人的品质和行为的;并且,我们极其
急切地观察这各种评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我们不久就认识到,别人
对我们同样是直言不讳的。我们渴望知道自己会得到他们何种程度的责难或称许,
以及是否一定要对他们表现出他们向我们指出的令人愉快或令人不快的那种样子。
为此,我们通过考虑如果处于他们的境地,他们会对我们表现出什么样子,来着手
审察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并且考虑自己的这些感情和行为在他们面前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假定自己是自己行为的旁观者,并且用这种眼光来尽力想象这种行为会对我
们产生什么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我们能用别人的眼光来检查自己行为合宜性
的唯一的镜子。如果在这种检查中它使我们感到高兴,我们就比较满意。我们可能
对赞扬声满不在乎,并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世人的指责;无论受到怎样的误解或歪曲
,我们都有把握成为自然和合宜的称赞对象。反之,如果我们感到自己的行为有问
题,就经常会为此更加渴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如果我们如人所说并非声名狼藉,那
么,别人的指责就会使我们迷惑不解,倍受折磨。

  显然,当我努力考察自己的行为时,当我努力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并对此表
示赞许或谴责时,在一切此类场合,我仿佛把自己分成两个人:一个我是审察者和
评判者,扮演和另一个我不同的角色;另一个我是被审察和被评判的行为者。第一
个我是个旁观者,当以那个特殊的观点观察自己的行为时,尽力通过设身处地地设
想并考虑它在我们面前会如何表现来理解有关自己行为的情感。第二个我是行为者
,恰当地说是我自己,对其行为我将以旁观者的身份作出某种评论。前者是评判者
,后者是被评判者。不过,正如原因和结果不可能相同一样,评判者和被评判者也
不可能全然相同。

  和蔼可亲和值得赞扬的,即值得热爱和回报的,都是美德的高贵品质,而令人
讨厌和可加惩罚的却是邪恶的品质。但是,所有这些品质都会直接涉及别人的感情
。据说,美德之所以是和蔼可亲和值得赞扬的品质,不是因为它是自我热爱和感激
的对象,而是因为它在别人心中激起了那些感情。美德是这种令人愉快的尊敬对象
的意识,成为必然随之而来的那种精神上的安宁和自我满足的根源,正如猜疑相反
会引起令人痛苦的不道德行为一样。被人敬爱和知道自己值得别人敬爱是我们多么
巨大的幸福啊。被人憎恨和知道自己应该被人憎恨又是我们多么巨大的不幸啊。

  第二章 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

  人不仅生来就希望被人热爱,而且希望成为可爱的人;或者说,希望成为自然
而又合宜的热爱对象。他不仅生来就害怕被人憎恨,而且害怕成为可恨的人,或者
说,害怕成为自然而又合宜的憎恨对象。他不仅希望被人赞扬,而且希望成为值得
赞扬的人,或者说,希望成为那种虽然没有受到人们的赞扬但确实是自然而又合宜
的赞扬对象。他不仅害怕被人责备,而且害怕成为该受责备的人,或者说,害怕成
为那种虽然没有受到人们的责备但确实是自然而又合宜的责备对象。

  对值得赞扬的喜爱并不完全来自对赞扬的喜爱。虽然那两个原则彼此相似,虽
然它们互有联系并且常常混同一体,但是,在许多方面,又互有区别和各自独立。


  我们对其品质和行为为自己所赞成的那些人所自然怀有的热爱和钦佩之情,必
然促使我们希望自己成为相同的令人愉快的感情的对象,并且希望自己成为如同最
受我们热爱和钦佩的那些人一样可亲而又可敬的人。好胜心,即认为自己应该胜过
别人的急切愿望,发端于我们对别人优点的钦佩之中。我们也不可能满足于仅仅得
到别人的钦佩,因为别人也因此得到钦佩。至少我们必定相信自己是值得赞扬的,
因为别人也因此而值得赞扬。但是,为了获得这种满足,我们必须成为自己品质和
行为的公正的旁观者。我们必须努力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品质和行为,或者
说像别人那样看待它们。经过这样的观察,如果它们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我们就
感到愉快和满足。但是,如果我们发现别人——他们用我们仅在想象中曾努力用以
观察自己品质和行为的那种眼光来观察它们——以与我们曾经用过的完全相同的眼
光来察看它们时,就会大大地坚定这种愉快和满足之情。他们的赞成必然坚定我们
的自我赞成。他们的赞扬必然加强我们对自己值得赞扬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对
值得赞扬的喜爱非但不完全来自对赞扬的喜爱,而且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对赞扬的喜
爱似乎是来自对值得赞扬的喜爱。

  当最真诚的赞扬不能被看作某种值得赞扬的证明时,它几乎不可能带来多大的
快乐。由于不明真相或误解,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落在我们头上的尊敬和钦佩决不是
充分的。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并非如此惹人喜欢,如果真相大白而人们带着截然不
同的感情来看待我们,我们的满足之情就绝不是完美的。那个既不是为了我们并未
实施的行为,也不是为了毫不影响我们行为的动机而称赞我们的人,不是在称赞我
们,而是在称赞别人。我们不可能对他的称赞感到丝毫的满意。对我们来说,这些
称赞会比任何责难更使我们感到耻辱,它会不断地使我们想起各种最使人谦逊的反
省,这种反省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但又是我们所缺少的。可以想象,一个涂脂抹粉
的女人只能从对她的肤色的赞美中得到一点虚荣之感。我们认为这些赞美更应使她
想起自己真正的肤色所会引起的感情,并且通过比较使她深感羞辱。对这种没有根
据的称赞感到高兴,是一种最为浅薄轻率和虚弱的证明。这正是宜于称作虚荣心的
东西,也正是那些极其荒唐和卑劣的,装模作样和低劣欺骗的恶习的基础;如果经
验没有使我们认识到他们是如何粗俗低劣,人们就可以想象最起码的粗俗低劣感也
会把我们从愚蠢之中挽救出来。愚蠢的说谎者,竭力通过叙述那根本不存在的冒险
事迹来激起同伴的钦佩;妄自尊大的花花公子,摆出一副自己也明知配不上的显赫
和高贵的架子;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为妄想得到的赞扬所陶醉的人。然而,他们的
虚荣心来自如此粗俗的一种想象的幻觉,以致难以设想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会受这
种幻觉的欺骗。如果他们置身于自己以为曾受自己欺骗的那些人的地位,就会对自
己所受到的最高度赞美感到震惊。他们不是用自己知道应该在同伴面前表露的那种
眼光,而是用自己以为同伴们实际上会用来看待他们的那种眼光来看待自己。但是
,他们浅薄的弱点和轻浮的愚蠢总是妨碍他们内省自己,或者妨碍他们用那种可卑
的观点来观察自己;如果真相的确会暴露,用这种观点,他们自己的意识必定会告
诉他们自己将暴露在人们的面前。

  由于不知真情和无缘无故的赞扬不可能激起实在的快乐,也不可能产生任何经
得起真正考验的满足之情,所以,相反地,常常使我们得到真正安慰的想法是:虽
然我们实际上没有得到赞扬,但是我们的行为应该得到称赞,它们在各方面都符合
那些尺寸和标准,以此衡量,它们通常也必然会获得称赞和赞同。我们不仅为赞扬
而感到高兴,而且为做下了值得称赞的事情而感到快乐。虽然我们实际上没有得到
任何赞同,但是想到自己已成为自然的赞同对象,还是感到愉快。与我们共处的人
们没有责备我们,但是我们反省到自己应该受到他们公正的责备,还是感到羞辱。
那个意识到自己准确地看到那些行为——经验告诉他这是普遍令人愉快的行为——
的分寸的人,满意地深思自己行为的合宜性。当他用公正的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这
些行为时,他完全理解影响这些行为的全部动机。他带着愉快和赞同的心情从各方
面回顾这些行为,虽然人们从来不了解他做了些什么,但是他并不是根据人们对他
的实际看法,而是根据人们如果更加充分地知道他的作为就有可能产生的看法来看
待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期待着将会落在自己身上的称许和赞美,并带着相同的
感情称许和赞美自己。这些感情的确没有实际发生,但只是因为大家不知真情而没
有发生。他知道,这些感情是这类行为自然而又正常的结果,他的想象把它们同这
类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已习惯地把它们看成是这类行为所导致的某种自然而
又合宜的感情。人们自愿地抛弃生命去追求他们死后不再能享受的某种声誉。此时
他们在想象中预料那种声誉将会落在自己的身上。他们永远不会听到的赞许不绝于
耳,他们永远不会感受到的赞美萦回心际,消除了他们心中一切极其强烈的恐惧,
并且情不自禁地做出各种几乎超越人类本性的行为。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在那种
我们不再能享有时才得到的赞同和那个我们确实没有得到的——但如世人有可能被
迫恰当地弄明白我们行为的真实情况,就会给予我们——赞同之间,确实没有多大
的区别。如果前者常常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我们就不会对后者总是受到高度的重
视感到奇怪。

  造物主,当她为社会造人时,就赋予人以某种使其同胞愉快和某种厌于触犯其
同胞的原始感情。她教导人在被同胞们赞扬时感到愉快而在被同胞们反对时感到痛
苦。她由此而把同胞们的赞同变成对人来说是最令人满意和愉快的事,并把同胞们
的不赞同变成最令人羞辱和不满的事。

  但是,单凭这种对于同胞们的赞同所抱的愿望和对他们的不赞同所感到的厌恶
,并不会使人适应他所处的社会。于是,造物主不仅赋予他某种被人赞同的愿望,
而且赋予他某种应该成为被人赞同对象的愿望,或者说,成为别人看来他应当自我
赞同的对象。前一种愿望,只能够使他希望从表面上去适合社会;后一种愿望,对
于使他渴望真正地适合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一种愿望,只能够使他假仁假义
和隐瞒罪恶;后一种愿望,对于唤起他真正地热爱美德和痛恨罪恶来说是必不可少
的。在每一个健全的心灵中,这第二个愿望似乎是两者之中最强烈的一种。只有最
为软弱和最为浅薄的人才会对那种他自己也知道完全不该得到的称赞感到非常高兴
。弱者有时会对此感到愉快,但是一个明智的人却会在各种场合抵制它。虽然智者
在自知不值得赞扬的场合很少会对此感到愉快,但是他在做自知值得赞扬的事时常
常感到极大的愉快,尽管他同样深知自己不可能得到什么赞扬。对他来说,在不该
得到赞同的场合获得人们的赞同,从来不是重要的目的;在确实应该得到赞同的场
合获得人们的赞同,有时可能是不太重要的目的。而成为那种值得赞同的对象,则
肯定始终是他的最大目的。

  在不应得到赞扬的场合渴望甚至接受赞扬,只能是最卑劣的虚荣心作祟的结果
。在确实应该得到赞扬的场合渴望得到它,不过是渴望某种最起码的应当给予我们
的公正待遇。完全为了这一缘故热爱正当的声誉和真正的光荣,而不是着眼于从中
可能得到的任何好处,也并不是智者不值得去做的事。然而,他有时忽略甚至鄙视
这一切,并且他在对自己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之前,决不会轻易地这
样做。在这种场合,他的自我赞同无须由别人的赞同来证实。这种自我赞同,如果
不是他唯一的,至少也是他主要的目的,即他能够或者应当追求的目的。对这个目
的的喜爱就是对美德的喜爱。

  如同我们对一些品质所自然怀有的喜爱和赞美使我们愿把自己变成这种令人愉
快的感情的合宜对象一样,我们对另一些品质所自然怀有的憎恨和轻视或许会使我
们更加强烈地害怕想到自己在任何方面会具有类似的品质。在这种情况下,害怕被
人憎恨、被人轻视的想法也不像自己可恨、可鄙的想法那样强烈。即使得到极为可
靠的保证说那些憎恨和轻视的感情实际上不会对我们发泄,我们对所作所为可能把
自己变成同胞们憎恨和轻视的正确和合宜对象的想法也感到害怕。虽然那个违反了
所有那些行为准则的人——这些行为准则只会把他变成受人欢迎的人——得到了极
为可靠的保证说他的所作所为永远不会被人察觉,那也是全然无效的。当他回顾自
己的行为时,当他用公正的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自己的行为时,他发现自己不会谅
解任何影响这种行为的动机。想到自己的行为,他就感到惭愧和惶恐。如果他的行
为普遍为人知晓,他必然会感到自己行将蒙受的极度羞耻。在这种情况下,他在想
象中预料到自己无法避免的蔑视和嘲弄,除非周围的人对此全然无知。如果周围的
人确实曾经对他发泄过这种感情,那么,他仍会感到自己是这些感情作用的自然对
象,并在一想到自己可能为此而受折磨时仍会不寒而慄。但是,如果犯下的罪行不
仅是某种只招致非议的不合宜行为,而且是某种激起憎恶和愤恨的巨大罪行的话,
那么,只要他理智尚存,他一想到自己的行为就决不可能不感到恐怖和悔恨的一切
极度痛苦;虽然人们可能对他保证说没有人会知道他的罪行,甚至自己也深信造物
主不会对此给予报复,但是他仍然充分感觉到这些使自己抱恨终生的恐怖和悔恨之
情,仍然可能把自己看成是所有同胞憎恨和愤怒的自然对象;如果他的心尚未因惯
常犯罪而变得冷漠无情的话,那么,在令人惊骇的真相被人知晓之后,更不能毫无
畏惧和惊恐地想到人们看待他时所持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脸色、目光所表达的感情。
一个良心深为不安的人所感受到的这种自然的极度痛苦,像魔鬼或复仇女神那样,
在这个自知有罪者的一生中纠缠不已,不给他以平静和安宁,经常使他陷入绝望颓
废和心烦意乱之中,隐匿罪行的自信心不可能使他摆脱它们,反宗教的原则也不可
能完全使他从这中间解脱出来,只有各阶层中最卑鄙和最恶劣的人,对荣誉和臭名
,罪行和美德全然无动于衷的人,才能免受它们的折磨。其品质令人极度憎恶的人
们,在干下最可怕的罪行之后,曾经厚着脸皮采取措施去解脱自己的罪行嫌疑,有
时也会迫于对自己处境的恐惧而主动地揭发人类不可能洞察发现的事情。由于知道
自己的罪行,由于为他们所冒犯的同胞的愤恨所慑服,并且由于饱尝那种他们自己
也意识到是罪有应得的报复,所以,如果有可能平静地死去,并得到全体同胞的宽
恕的话,那么他们就希望,至少是在自己的想象中以死来平息人们自然产生的愤恨
之情;希望由此能使别人认为自己是不该那么憎恶和愤恨的人;希望这会在一定程
度上赎回自己的罪行,并把自己变成令人同情而不是令人害怕的对象。同他们在揭
发自己罪行前的想法相比,上述这些想法似乎也是合适的。

  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性格不特别脆弱、不很多愁善感的人们,其对于该受责备
的恐惧似乎也完全会压倒对于责备的恐惧。为了减轻这种恐惧,为了在一定程度上
抚慰自己良心的责备,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也知道是罪有应得的指责和惩罚,
除非他们可以轻易地避免这种指责和惩罚。

  只有最轻浮和浅薄的人才会因那种自己也知道不应得到的赞扬而异常高兴。然
而,即使对意志异常坚定的人来说,不应有的指责也经常会使他们深感屈辱。的确
,他们容易学会鄙视那些经常在社会上流传的胡言乱语。这些传闻由于本身的荒唐
和虚假肯定会在数周或数天之内消声匿迹。但是,一个清白无辜的人,虽则他的意
志异常坚定,仍然不仅常常对犯有某种不实之罪的重大诋毁感到震惊,而且也常常
对此深感屈辱,在这种诋毁不幸地同一些似乎能引为佐证的事情一起发生的时候更
是如此。他屈辱地发现人们都如此藐视他的品质以致猜想他有可能犯有上述罪行。
虽然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但是上述诋毁看来还是常常在他的品质上
投下了一层不光彩和不名誉的阴影,甚至在他自己的想象中也是如此。他对如此严
重的一种伤害行为——不管怎样,它也许常常不宜、有时甚至不可能予以报复——
产生的正当义愤,就其本身来说也是一种非常痛苦的感觉。人们的心情再也没有什
么比这种不能平息的强烈愤恨更为痛苦的了。一个清白无辜的人,由于被人诋毁犯
有某种不名誉的或令人憎恶的罪行而被送上绞刑台,遭受了对无辜者来说可能是最
大的不幸。在这种情况下,他内心的痛苦常常要大于确实犯了同样罪行的人所感受
到的痛苦。正如恶贼和拦路强盗一样,恣意犯罪的人往往很少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恶
劣,因而总不后悔。他们总是惯于把上绞刑架看成是一种有极大可能落在自己身上
的命运,并不为这种惩罚的公正与否而感到苦恼。因此,当这种命运确实落在他们
身上时,他们仅仅认为自己同一些同伙一样不太幸运,只好听天由命,除了由于害
怕死亡而产生的不安之外,没有其它什么不安;我们经常看到,甚至这种卑微的可
怜虫也能轻而易举地全然战胜这种恐惧。相反,清白无辜的人,对落在自己身上的
不公正的惩罚感到愤怒而引起的痛苦,远远超过那种恐惧可能引起的不安。一想到
这种惩罚可能给他身后带来的臭名声,就极为惊恐,他怀着极大的痛苦预见到:今
后他最亲密的朋友和亲戚们将不是沉痛和满怀深情地回忆他,而会怀着羞愧甚至恐
惧之情来回想他那想象上的可耻行为。死亡的阴影似乎以一种比平常更加黑暗和令
人窒息的阴郁来靠拢他。为了人类的安宁,人们希望在任何国家里很少发生这种不
幸的事情;但是在所有的国家里,它们时有发生,即使在正义通常占支配地位的那
些地方也是如此。不幸的卡拉斯,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坚贞不屈的人(他是完全无辜
的,由于被怀疑为杀害了他的儿子,在图卢兹被处车刑后烧死),他在生命的最后
时刻祈求免除的,似乎主要不是残酷的刑罚,而是上述罪名损害他死后的名声给他
带来的耻辱。在他被处车刑,正要投进火堆的时候,参加处刑的僧侣劝他为已宣判
的罪行向神忏悔,卡拉斯这样回答:神父,您能使您自己相信我有罪吗?

  对于陷入这种不幸境地的人来说,那种局限于现世的粗陋人生观或许不能给予
多少安慰。他们不再能做什么事情,使生或死变得高尚可敬。他们已被宣判死刑并
永远留下不好的名声。只有宗教才能给予他们某种有效的安慰。只有宗教才能告诉
他们,在洞察一切的上天赞同其行为时,人们对它所能抱有的想法是无关紧要的。
只有宗教才能向他们展示一个世界——一个比眼前这个世界更为光明、更富有人性
和更为公正的世界——的景象,那里,在适当的时候会宣布他们是清白无辜的,他
们的美德最终会得到报答;而只有能使洋洋得意的罪人感到胆战心惊的上述伟大法
则,才能对蒙受耻辱和侮辱的清白无辜者给予唯一有效的安慰。

  一个敏感的人并不因为实际犯下的真正罪行而受到伤害,而是因为非正义的诋
毁而受到伤害。这种情况既发生在罪行较小之时,也发生在罪行较大之时。一个风
流女子对社会上流传的有关她的行为的颇有根据的猜测甚至会报以一笑。同样一种
没有根据的猜测,对一个清白的处女来说却是一种道德上的伤害。我认为,可以把
这种情况规定为一种普遍的法则:蓄意犯某种可耻罪行的人,很少会感到这种罪行
很不光彩,而惯于犯这种罪行的人,却几乎不会有任何可耻的感觉。

  既然每个人、甚至理解力一般的人都毫不犹豫地鄙视不该得到的称赞,那么,
不应有的指责何以常常能使非常明智和富有判断力的人蒙受如此重大的屈辱呢?对
这种情况的产生或许应该作些考察。

  我曾说过,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痛苦同与之相反和相应的快乐相比,是一种
更加具有刺激性的感觉。同后者总是把我们的感觉提高到高于通常的或所谓自然的
幸福状态相比,前者几乎总是把它压低到大大低于这种状态。一个敏感的人更容易
因受到正义的指责而感到羞辱,而从来不因受到公正的赞美而感到得意。一个明智
的人在一切场合都蔑视不该得到的称赞;但是,他常常深切地感到不应有的指责的
非正义性。由于为自己未曾做过的事也受到称赞所折磨,由于僭取某种并不属于他
的优点,他感到自己是一个问心有愧的卑鄙的撒谎者,不应该受到出于误解而赞扬
他的那些人的赞美,而应该受到他们的鄙视。或许,发现许多人认为自己有可能去
做那未曾做过的事情,会给他带来某种有充分根据的快乐。但是,虽然他会对朋友
们良好的评价表示感激,他还是会认为,自己如不马上消除朋友们的误解,就是一
个极为低劣的罪人。当他意识到别人如果知道真相就可能用一种不同的眼光来看待
他时,再用他们实际上用来看待自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并不会给他带来多少快乐
。然而,一个意志薄弱的人经常因为用那种不老实和虚妄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而感到
十分高兴。他僭取人们说是自己作出的每一个值得称赞的行为中的优点,并且吹嘘
自己具有从未有人把它们归于他的许多优点。他假装做过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假
装写过别人写过的东西,假装发明了别人所发明的东西;从而导致了剽窃和卑劣说
谎者的一切可耻的邪恶。但是,虽然一个具有一般良好意识的人不可能从自己从未
做过的、值得称赞的行为错归于己之中获得极大快乐,而一个明智的人却会因为他
从未犯下的某种罪行错归于己而感到巨大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造物主不仅使痛
苦变得比同他相反而相应的快乐更富有刺激性,而且还使它超过了原有的程度。某
种自我克制马上使人不再追求荒唐可笑的享受;但它并不总是使人摆脱痛苦。当他
否认错归于己的优点时,没有人怀疑他的诚实。当他否认自己被指控犯有的罪行时
,他的诚实有可能受到怀疑。他立刻被这种虚妄的诋毁激怒,并且痛心地看到人们
相信这种诋毁。他感到他的品质并不足以保护自己不受诋毁。他感到自己的同胞完
全不是用他渴望他们用来观察他的那种眼光来看待自己,反而认为他有可能犯有被
指控的那种罪行。他完全知道自己是无罪的。他完全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
或许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知道他自己可能做什么。他那特有的心情可能或不可能容
许做的事情,或许是那或多或少被人怀疑的事情。朋友们和邻人们的信任以及良好
的评价,比任何东西都更加有助于减轻他由于这种令人极不愉快的怀疑而感受到的
痛苦;他们的不信任和令人不快的评价则比任何东西都更加容易增加这种痛苦。他
可能十分自信地认为他们那令人不快的判断是错误的,但是这种自信很少大到足以
阻止那种判断给自己留下印象;总之,他越是敏感,越是细心,越是有能力,这种
印象就很可能越是深刻。

  应当说,在所有的场合,别人和我们自己的感情和判断是否一致对我们有多大
的重要性,恰好同我们对自己感情的合宜性和判断的正确性不能断定的程度有多大
比例。

  有时,一个敏感的人可能对他会过多地放纵可以称为高尚情感的感情,或者对
因自己或他的朋友受到伤害而产生的义愤过于强烈而深感不安。他生恐自己会因情
绪过分激动而一味感情用事,或主持正义而给其他一些人造成真正的伤害;那些人
虽然不是清白无辜的,但也许并不全然是像他最初了解的那样的罪人。在这种情况
下,他人的看法对他来说极为重要。他们的赞同是最有效的安慰;他们的不赞同则
可能成为注入他那不安心理的最苦、最剧烈的毒药。如果他对自己行为的每一方面
都感到充分满意,别人的判断对他来说就常常是不太重要的了。

  有一些非常高尚和美好的艺术,只有运用某种精确的鉴赏力才能确定其杰出程
度,然而,在某种程度上,鉴赏的结果似乎总是不一致。另外有些艺术,其成就既
经得起充分论证,又经得起令人满意的检验。在上述不同艺术精品候选者中,前者
比后者更加渴望得到公众的评价。

  诗歌的优美是一个有关精细鉴赏力的问题。一个年青的初学者几乎不可能确定
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美,因此,再也没有什么比得到朋友和公众的好评更能使他喜气
洋洋;再也没有什么比相反的评价更能使他深感羞辱。前者确定了他急于获得的对
自己诗歌的好评,后者动摇了这种好评。经验和成就也许会适时地给他对自己的判
断增加一点信心。然而,他老是容易为公众作出相反的判断而感到极度的羞辱。拉
辛对自己的《费得尔》-一部最好的悲剧,或许已译成各国文字——获得不大的成
功深为不满,因而他虽然风华正茂,写作技能处于顶峰,也决意不再写作任何剧本
。这位伟大的诗人经常告诉他的孩子:毫不足取和极不恰当的批评给他带来的痛苦
,往往超过最高度的和最正确的赞颂给他带来的快乐。众所周知,伏尔泰对同样极
轻微的指责极为敏感。蒲柏先生的《邓西阿德》如同一切最优美和最和谐的英国诗
篇一样,是不朽的著作,却为最低劣和最卑鄙的作家们的批评所伤害。据说格雷(
他兼有弥尔顿的壮丽和蒲柏的优美和谐,同他们相比,除了写作再多一点之外,并
没有什么使他不配成为第一流的英国诗人)由于自己最好的两首颂诗被人拙劣和不
恰当地模仿而受到很大的伤害,因而此后不想再写重大的作品。那些自夸善于写作
散文的文人,其敏感性有点儿接近于诗人。

  相反,数学家对自己的发现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充满自信,因此对于人们怎样对
待自己毫不介意。我有幸接触到的两位最伟大的数学家,而且接照我的主观看法也
是当代最伟大的两位数学家,即格拉斯哥大学的罗伯特·西姆森博士和爱丁堡大学
的马修·斯图尔特博土,从来没有因为无知的人们忽视他们的某些最有价值的著作
而感到过丝毫不安。有人告诉我,艾萨克·牛顿爵士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被公众冷落了好几年。也许那个伟人的平静从未因之受到片刻的搅扰。自然
哲学家们,就其不受公众评价的制约来说,同数学家相近;就其对自己发现和观察
所得知识的优点的判断来说,具有其程度同数学家相等的自信和泰然自若。

  或许,各类不同文人的道德品行,有时多少受他们与公众的这种大不相同的关
系的影响。

  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们由于不受公众评价的制约,很少受到要维护自己声誉和
贬低对方声誉的诱惑而组成派别和团体。他们通常是态度亲切举止坦率的人,他们
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彼此维护对方的声誉,不会为了获得公众的赞扬而参与阴谋诡
计,他们在自己的著作得到赞同时会感到高兴,受到冷遇时也不会很恼火或非常愤
怒。

  对诗人或那些自夸自己作品优秀的人来说,情况总是与此相异。他们非常容易
分成各种文人派别;每个团体往往公开地和几乎总是隐秘地把别人当作不共戴天的
仇敌,并运用各种卑劣的诡计和圈套以抢先获得公众对自己成员作品的好评,攻击
仇敌和对手的那些作品。在法国,德彼雷奥斯和拉辛并不认为起先为了贬低基诺和
佩罗的声誉,后来为了贬低丰特奈尔和拉莫特的声誉,而充当某一文学团体的领袖
,甚至以一种极为无礼的方式对待善良的拉封丹,会有失自己的身分。在英国,和
蔼可亲的艾迪生先生并不认为为了贬低蒲柏先生与日俱增的声誉而充当某一小文学
团体的领袖,会同自己高尚和谦虚的品质不相称。丰特奈尔先生在撰写科学院——
一个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的团体——成员的生活和为人时,经常有机会颂扬他们亲
切朴实的风度;他认为,这在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中间是如此普遍,以致成为整个文
人阶层,而不是任何个人的特有的品质。达朗贝先生在撰写法兰西学会——一个诗
人和优秀作家们的团体——的成员,或者人们认为是该团体成员的那些人的生活和
为人时,似乎并不是经常有这种机会去作这一类评论,甚至找不到任何借口来把这
种和蔼可亲的品质说成是他所称颂的这帮文人特有的品质。

  对自己的优点难以确定,以及期望它得到好评,自然足以使我们渴望了解别人
对我们优点的评价;当别人的评价良好时,我们的精神就比平时更为振奋;当别人
的评价不好时,我们的精神就比平时更为沮丧;但是它们不足以使我们以阴谋诡计
和结党营私来获得良好的评价或回避不好的评价。如果一个人贿赂了所有的法官,
虽然这种做法可以使他获得胜诉,但是法院全体一致的判决也不能够使他相信自己
有理;而如果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理而进行诉讼,他就决不会去贿赂法官。不过,
虽然他希望法院判决自己有理,但他也同样希望获得胜诉;他因此而会贿赂法官。
如果赞扬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而只是能证明我们应该受到赞扬,我们就决不会力
图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得到它。不过,虽然对聪明人来说,至少在受到怀疑的情况下
,赞扬主要是因为能证明应该受到赞扬而具有重要性,但是赞扬也在某种程度上因
为其自身的缘故而具有重要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际上不能把他们称
作聪明人,而只能称其为)远远高于一般水准的人们有时也企图用很不正当的手段
去获得赞扬和逃避责备。

  赞扬和责备表达别人对我们的品质和行为的情感实际上是什么;值得赞扬和应
当责备表达别人对我们的品质和行为的情感自然应该是什么。对赞扬的喜爱就是渴
望获得同胞们的好感。对值得赞扬的喜爱就是渴望自己成为那种情感的合宜对象。
到此为止,这两种天性彼此相似和类似。同样的近似和相似也存在于对责备和该受
责备的畏惧之中。

  那个想做或者实际上作出某种值得赞扬的行为的人,同样会渴望获得对这种行
为应有的赞扬,有时,或许会渴望获得更多的赞扬。在这种情况下,两种天性混成
一体。他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前者的影响,又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后者的影响,
常常连自己也分辨不清。对别人来说通常必然更是如此。倾向于贬低他的行为中的
优点的那些人,主要或完全把它归结为只是对赞扬的喜爱,或归结为他们称为虚荣
心的东西。倾向于更多地考虑其行为中优点的那些人,主要或完全把它归结为对值
得赞扬的喜爱;归结为对人类行为之中真正光荣而又高尚行为的喜爱;归结为不仅
对获得而且对应该获得其同胞的赞同和称赞的渴望。旁观者根据自己思考的习惯,
或者根据对他正在考察的人们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好恶,既可把这种行为中的优点想
象成这个样子,又可把它想象成另一个样子。

  某些居心不良的哲学家,在判断人类的天性时,如同脾气乖戾的人在互相判断
对方的行为时往往采取的做法一样行事并把应该归于对值得赞扬的那种行为的喜爱
归结为对赞扬的喜爱,或者归结为他们称作虚荣心的东西。我在后面会有机会来对
他们的某些哲学体系作一说明,现在且存而不论。

  很少有人会满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即他们已具备自己所钦佩、并在别人看来
是值得赞扬的那些品质,或者已实施那些行为;除非人们同时公认他们具备了前者
,或实施了后者;或者,换言之,除非他们实际上获得了自己认为应当给予前者和
后者的那种赞扬。然而,在这一方面,人们相互之间大有不同。某些人,当他们自
以为他们已充分证明是值得赞扬的人时,似乎对赞扬并不感兴趣。另外一些人似乎
对值得赞扬比对赞扬更加满不在乎。

  没有人能够对避免了自己行为中所有该受责备的东西而感到完全满意或尚可满
意;除非他也避免了责备或非议。一个智者甚至在他完全应该得到赞扬的时候也常
常会对此毫不在意;但是,在一切至关紧要的事情上,他会极为小心地尽力控制自
己的行为,以不仅避免该受责备的东西,而且尽可能避免一切可能遭到的非难。的
确,由于做了自己断定该受责备的事,由于玩忽了自己的任何职责,或者由于放过
了做自己断定真正非常值得赞扬的任何事情的机会,他无论如何逃脱不了责备。不
过,由于存在这些顾忌,他将极为急切和小心地避免责备。甚至因为作出值得赞扬
的行为,而显露出对赞扬较强烈的渴望,也往往不是一个伟大智者的特征,而通常
是某种程度虚弱的标记。但是,在渴望避免责备或非议的兆头之中,也许不存在虚
弱,而常常包含着极其值得赞扬的谨慎。

  西塞罗说:“许多人蔑视荣誉,但是他们又因不公正的非议而感到莫大的屈辱
;而这是极为矛盾的。”然而,这种自相矛盾似乎扎根于不变的人性原则之中。

  全知全能的造物主以这种方式教人尊重其同胞们的情感和判断;如果他们赞同
他的行为,他就或多或少地感到高兴;如果他们不赞同他的行为,他就或多或少地
感到不快。造物主把人——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变成了人类的直接审判员;
造物主在这方面正如在其它许多方面一样,按照自己的设想来造人,并指定他作为
自己在人间的代理者,以监督其同胞们的行为。天性使他们承认如此赋予他的权力
和裁判权,当他们遭到他的责难时或多或少地感到丢脸和屈辱,而当他们得到他的
赞许时则或多或少地感到得意。

  虽然人以这种方式变为人类的直接审判员,但这只是在第一审时才如此;最终
的判决还要求助于高级法庭,求助于他们自己良心的法庭,求助于那个假设的公正
的和无所不知的旁观者的法庭,求助于人们心中的那个人——人们行为的伟大的审
判员和仲裁人的法庭。上述两种法庭的裁判权都建立在某些方面虽然相似和类似,
但实际上是不同和有区别的原则之上。外部那个人的裁决权完全以对实际赞扬的渴
望、以及对实际责备的嫌恶为依据。内心那个人的裁决权完全以对值得赞扬的渴望
、以及对该受责备的嫌恶为依据;完全以对具有某些品质,做出某些行为的渴望为
依据,那种品质是别人具备而为我们所热爱的,那种行动也是别人作出而为我们所
称赞的;也完全以对具有某些品质、作出某些行为的恐惧为依据,那种品质是别人
具备而为我们所憎恨的,那种行为也是别人作出而为我们所鄙视的。如果外部的那
个人为了我们并未作出的行为或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动机而称赞我们,内心那个人就
会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知道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称赞,所以接受它们就会使自己变
成可卑的人,从而立即压抑住这种没有理由的喝彩可能产生的自满和振奋的心情。
相反,如果外部的那个人为了我们从未作出的行为或并未对我们可能已经作出的那
些行为产生影响的动机而责备我们,内心的那个人就会马上纠正这个错误的判断,
并且使我们确信自己决不是如此不公正地给予自己的责难的合宜对象。但是,在这
里以及其它某些场合,可以这样说,内心的那个人似乎对外界那个人抱有的激情和
喧嚷感到惊讶和迷惑。有时伴随激情和喧闹的责备一古脑儿倾泻到我们身上,使自
己值得赞扬或应受责备的天生感觉似乎失去作用和麻木不仁;虽然内心那个人的判
断或许绝对不会被变动和歪曲,但是,其决定的可靠性与坚定性已大为减损,因而
其使我们内心保持平静的天然作用常常受到巨大的破坏。当所有的同胞似乎都高声
责备我们时,我们几乎不敢宽恕自己。那个设想的我们行为的公正的旁观者好像怀
着恐惧和犹豫不定的心情提出有利于我们的意见;但是,如果所有现实的旁观者的
意见,如果所有那些人按照他们的地位以他们的眼光发表的意见一致而又强烈地反
对我们,他就会尽力加以斟酌。在这种情况下,心中这个半神半人的人就表现出像
诗中所描写的那样,虽然部分具有神的血统,但是也部分具有人的血统。当他的判
断由值得赞扬和该受责备的感觉可靠和坚定地引导时,他似乎合宜地按照神的血统
行事;但是,当愚昧无知和意志薄弱的人的判断使他大惊失色时,他就暴露出自己
同人的联系,并且与其说他是按其血统之中神的部分还不如说是按其血统中人的部
分行事。

  在这种情况下,那个情绪消沉、内心痛苦的人唯一有效的安慰就存在于向更高
的法庭、向洞察一切的宇宙的最高审判者的求助之中,这个审判者的眼睛从来不会
看错,从来不会作出错误的裁决。在这个最高审判者前他的清白无辜将在适当的时
候宣布,他的优良品德最终将得到回报。对于这个最高审判者准确无误的公正裁决
的信念,是他那沮丧和失望的心情所能得到的唯一支持。在他深感不安和惊讶时,
是天性把这个最高审判者作为伟大的保护者树立在他的心中,不仅保护他在现世的
清白无辜,而且还保护他的心情平静。在许多场合,我们把自己在今世的幸福寄托
在对于来世的微末的希望和期待之上;这种希望和期待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天性,
只有它能支持人性自身尊严的崇高理想,能照亮不断迫近人类的阴郁的前景,并且
在今世的混乱有时会招致的一切极其深重的灾难之中保持其乐观情绪。这样的世界
将会到来,在那里,公正的司法将普施众人;在那里,每个人都将置身于其道德品
质和智力水平真正同他相等的那些人之中;那里,有具有那些谦逊才能和美德的人
,那种才能和美德由于为命运所压抑而在今世没有机会显示出来;它们不仅不为公
众所知而且他也不相信自己具备,甚至连内心那个人也不敢对此提供任何明显而又
清楚的证明。那种谦虚的、未明言的、不为人所知的优点在那里将得到适当的评价
,有时还被认为胜过在今世享有最高荣誉、并由于他们处于有利的地位而能作出非
常伟大和令人叹服的行为的那些人;这样一个信条对虚弱的心灵来说各方面都如此
令其尊崇和称心如意,又如此为崇高的人类天性所喜爱,以至于不幸对它抱怀疑态
度的有德者,也不可避免地要极其真挚和急切地相信它。假如不是一些非常热诚的
断言者告诉我们,在未来世界里,报答和惩罚的分配常常同我们全部的道德情感直
接相违背,这个信条决不会遭到嘲笑者的嘲弄。

  我们大家经常听到许多年高德劭但满腹牢骚的老臣抱怨说,阿谀奉承的人常常
比忠诚积极的侍臣更受宠爱,谄媚奉承常常比优点或贡献更快和更有把握得到晋升
,在凡尔赛宫或圣·詹姆斯官献一次媚,顶得上在德国或法兰德斯打两场仗。但是
,甚至软弱的尘世君主也视为最大耻辱的事情,却被认为如同正义的行动一样,起
因于神的尽善尽美;忠于职守,社会和个人对神的尊崇甚至被德才兼备的人们描述
为能够给予报答或者能够不受惩罚的唯一美德。这种美德或许是同他们的身份极其
相称的,是他们的主要优点;而我们自然都容易高估自己的优良品质。雄辩而富有
哲理的马亚隆在为卡蒂耐特军团的军旗祝福而作的一次讲演中,向他的军官们讲了
下面一段话:“先生们,你们最可悲的处境是什么,那就是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
在那儿,服务和职守有时比修道院极其严格的苦修还要艰苦;你们总是苦于来世的
虚无缥缈,甚至常常苦于今世的徒劳无功。哎呀!隐居的修道士在他的陋室中,克
制肉体的情欲以服从精神的修养,支撑他这样做的是某种肯定能得到报偿的希望,
和对减轻主的制裁的那种恩典的热忱期望。但是,你们临终时会大胆地向神陈述你
们工作的辛劳和每天的艰苦吗?会大胆地向他恳求任何报偿吗?并且在你们所作的
全部努力之中,在你们对自己所作的全部强制之中,什么是神应当加以肯定的呢?
然而,你们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献给了自己的职业,10年的服务可能比整个一生的
悔恨和羞辱更加有损于你们的肉体。哎呀!我的弟兄们!为神而经受仅只一天这样
的辛苦,或许会给你们带来永世的幸福。某一件事,对人性来说是痛苦的,但它是
为上帝做的,或许会使你们得到圣者的称号。不过你们做了这一切,在今世是不会
有报应的。”

  像这样把某个修道院的徒劳的苦修比作高尚的战争的艰难和冒险,认为在宇宙
主宰的眼中修道院中一日或一小时的苦行比在战争中度过的光荣一生具有更大的功
绩,是肯定同我们的全部道德情感相抵触的,是肯定同天性教导我们要据以控制自
己的轻蔑和钦佩心理的全部原则相违背的。然而,正是这种精神,一方面把天国留
给了僧侣修士们,或留给了言行同僧侣修士们相似的人们,同时却宣告:过去年代
的所有的英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和哲学家,所有那些在有利于人类生活的延
续、为人类生活增添便利和美化人类生活的技艺方面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或者有所
创造的人,所有那些人类的伟大的保护者、指导者和造福者,所有那些我们对值得
赞扬的天生感觉促使自己把他们看成是具有最大的优点和最崇高的美德的人,皆将
下地狱。我们对这个最值得尊重的信条由于被如此莫名其妙地滥用而有时遭到轻视
和嘲弄会感到惊奇吗?至少是那些对虔诚的和默祷的美德或许缺乏高尚趣味或癖性
的人会对此感到惊奇吗?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虽然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良心的赞同肯定不能使软弱的人感到满足,虽然那个
与心真正同在的设想的公正的旁观者的表示并非总能单独地支撑其信心,但是,在
所有的场合,良心的影响和权威都是非常大的;只有在请教内心这个法官后,我们
才能真正看清与己有关的事情,才能对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作出合宜的比较。


  如同肉眼看到东西的大小并非依它们的真正体积而是依它们的远近而定一样,
人心之中天然生就的眼睛看起东西来也可能如此:并且,我们用几乎相同的办法来
纠正这两个器官的缺陷。从我现在写书的位置来看,草地、森林以及远山的无限风
景,似乎不见得大到能遮住我旁边的那扇小窗,而同我坐在里面的这间房子相比则
小得不成比例。除了把自己放到一个不同的位置——至少在想象中这样做——在那
里能从大致相等的距离环视远处那些巨大的对象和周围小的对象,从而能对它们的
实际大小比例作出一些正确的判断之外,我没有其它办法可以对两者作出正确的比
较。习惯和经验使我如此容易和如此迅速地这样做,以致几乎是下意识地去做;并
且一个人在能够充分相信那些显露在眼前的远处对象是如何渺小之前,如果一个人
的想象不按照对远处物体真实体积的了解扩展和增大它们,那么他就必须多少了解
点视觉原理,才能充分相信那些远处物体只是对眼睛来说显得很小。

  同样,对于人性中的那些自私而又原始的激情来说,我们自己的毫厘之得失会
显得比另一个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人的最高利益重要得多,会激起某种更为激昂
的高兴或悲伤,引出某种更为强烈的渴望和嫌恶。只要从这一立场出发,他的那些
利益就决不会被看得同我们自己的一样重要,决不会限制我们去做任何有助于促进
我们的利益而给他带来损害的事情。我们要能够对这两种相对立的利益作出公正的
比较,必须先改变一下自己的地位。我们必须既不从自己所处的地位也不从他所处
的地位、既不用自己的眼光也不用他的眼光,而是从第三者所处的地位和用第三者
的眼光来看待它们。这个第三者同我们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他在我们之间没有偏
向地作出判断。这里,习惯和经验同样使得我们如此容易和如此迅速地做到这一点
,以致几乎是无意识地完成它;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合宜而又公正的感觉不纠
正我们情感中的天生的不公正之处,那么要使我们相信自己对有最大关系的邻人毫
不关心,毫不被他的任何情况所动,就需要某种程度的思考,甚至是某种哲学的思
考。

  让我们假定,中国这个伟大帝国连同她的全部亿万居民突然被一场地震吞没,
并且让我们来考虑,一个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的富有人性的欧洲人在获悉中国发生
这个可怕的灾难时会受到什么影响。我认为,他首先会对这些不幸的人遇难表示深
切的悲伤,他会怀着深沉的忧郁想到人类生活的不安定以及人们全部劳动的化为乌
有,它们在顷刻之间就这样毁灭掉了。如果他是一个投机商人的话,或许还会推而
广之地想到这种灾祸对欧洲的商业和全世界平时的贸易往来所能产生的影响。而一
旦作完所有这些精细的推理,一旦充分表达完所有这些高尚的情感,他就会同样悠
闲和平静地从事他的生意或追求他的享受,寻求休息和消遣,好像不曾发生过这种
不幸的事件。那种可能落到他头上的最小的灾难会引起他某种更为现实的不安。如
果明天要失去一个小指,他今晚就会睡不着觉;但是,倘若他从来没有见到过中国
的亿万同胞,他就会在知道了他们毁灭的消息后怀着绝对的安全感呼呼大睡,亿万
人的毁灭同他自己微不足道的不幸相比,显然是更加无足轻重的事情。因此,为了
不让他的这种微不足道的不幸发生,一个有人性的人如果从来没有见到过亿万同胞
,就情愿牺牲他们的生命吗?人类的天性想到这一点就会惊愕不已,世界腐败堕落
到极点,也决不会生出这样一个能够干出这种事情的坏蛋。但是,这种差异是怎么
造成的呢?既然我们消极的感情通常是这样卑劣和自私,积极的道义怎么会如此高
尚和崇高呢?既然我们总是深深地为任何与己有关的事情所动而不为任何与他人有
关的事情所动,那么是什么东西促使高尚的人在一切场合和平常的人在许多场合为
了他人更大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这不是人性温和的力量,不是造物主在人
类心中点燃的仁慈的微弱之火,即能够抑制最强烈的自爱欲望之火。它是一种在这
种场合自我发挥作用的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一种更为有力的动机。它是理性、道
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伟大的法官和仲裁人
。每当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会影响到他人的幸福时,是他,用一种足以镇慑我们心
中最冲动的激情的声音向我们高呼: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丝毫不比任何人更为
重要;并且高呼:如果我们如此可耻和盲目地看重自己,就会成为愤恨、憎恨和咒
骂的合宜对象。只有从他那里我们才知道自己以及与己有关的事确是微不足道的,
而且只有借助于公正的旁观者的眼力才能纠正自爱之心的天然曲解。是他向我们指
出慷慨行为的合宜性和不义行为的丑恶;指出为了他人较大的利益而放弃自己最大
的利益的合宜性;指出为了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而使他人受到最小伤害的丑恶。在
许多场合促使我们去实践神一般美德的,不是对邻人的爱,也不是对人类的爱。它
通常是在这样的场合产生的一种更强烈的爱,一种更有力的感情;一种对光荣而又
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

  当他人的幸福或不幸在各方面都依我们的行为而定时,我们不敢按自爱之心可
能提示的那样把一个人的利益看得比众人的利益更为重要。内心那个人马上提醒我
们:太看重自己而过分轻视别人,这样做会把自己变成同胞们蔑视和愤慨的合宜对
象。品德极为高尚和优良的人不会为这种情感所左右。这种想法深刻地影响着每一
个比较优秀的军人,他感到,如果他被认为有可能在危险面前退缩,或在尽一个军
人之职时需要他豁出命来或抛弃生命时有可能踌躇不前,就会成为战友们轻视的人


  个人决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以致为了私利而伤害或损害
他人,即使前者的利益可能比后者的伤害或损害大得多。穷人也决不应当诈骗和偷
窃富人的东西,即使所得之物给前者带来的利益比所失之物使后者受到的损害更大
。在上述行为发生的情况下,内心的那个人也会马上提醒他:他并不比他的邻居更
重要,而且他那不正当的偏爱会使自己既成为人们轻视和愤慨的合宜对象,又成为
那种轻视和愤慨必然会带来的惩罚的合宜对象,因为他由此违背了一条神圣的规则
,就是在大致遵守这一规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安全与和平。一般说
来,正直的人害怕的是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内心的耻辱,是永远铭刻在自己心灵上的
不可磨灭的污点,而不是外界在自己没有任何过失的情况下可能落在自己头上的最
大灾难;他内心会感受到斯多葛学派如下那条伟大格言所表达的真理,即:对一个
人来说,不正当地夺取另一个人的任何东西,或不正当地以他人的损失或失利来增
进自己的利益,是比从肉体或从外部环境来影响他的死亡、贫穷、疼痛和所有的不
幸,更与天性相违背的。

  当别人的幸福和不幸确实没有哪一方面依我们的行为而定时,当我们的利益完
全同他们的利益不相牵连和互不相关,以致两者之间既无关系又无竞争时,我们并
不总是认为,抑制我们对自己事情天生的或许是不合宜的挂虑,或者抑制我们对他
人事情天生的或许是不合宜的冷漠之情,很有必要。最普通的教育教导我们在所有
重大的场合要按照介于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某种公正的原则行事,甚至平常的世界贸
易也可调整我们行为的原则,使它们具备某种程度的合宜性。但是,据说只有很不
自然的、极为讲究的教育,才能纠正我们消极感情中的不当之处;并且据称,为此
我们必须求助于极为严谨和深奥的哲学。

  两类不同的哲学家试图向我们讲授所有道德课程中这一最难学的部分。一类哲
学家试图增强我们对别人利益的感受;另一类哲学家试图减少我们对自己利益的感
受。前者使我们如同天生同情自己的利益一样同情别人的利益,后者使我们如同天
生同情别人的利益一样同情自己的利益。或许,两者都使自己的教义远远超过了自
然和合宜的正确标准。

  前者是那些啜啜泣泣和意气消沉的道德学家,他们无休止地指责我们在如此多
的同胞处于不幸境地时愉快地生活,他们认为:不顾许多这样的不幸者——他们无
时不在各种灾难之中挣扎,无时不在贫困之中煎熬,无时不在受疾病的折磨,无时
不在担心死亡的到来,无时不在遭受敌人的欺侮和压迫——而对自己的幸运自然地
满怀喜悦的心情,是邪恶的。他们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见到过和从未听说过、但可
以确信无时无刻不在侵扰这些同胞的不幸所产生的怜悯,应当抑制自己的幸运所带
来的快乐,并且对所有的人表示出某种惯常的忧郁沮丧之情。但是,首先,对自己
一无所知的不幸表示过分的同情,似乎完全是荒唐和不合常理的。你可以看到,整
个世界平均起来,有一个遭受痛苦或不幸的人,就有ZO个处在幸运和高兴之中,或
者起码处在比较好的境况之中的人。确实,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应
当为一个人哭泣而不为ZO个人感到高兴。其次,这种装腔作势的怜悯不仅是荒唐的
,而且似乎也是全然做不到的;那些装作具有这种品质的人,除了某种一定程度矫
揉造作的、故作多情的悲痛之外,通常并不具备其它任何东西,这种悲痛并不能感
动人心,只能使脸色和谈话不合时宜地变得阴沉和不愉快。最后,这种心愿虽然可
以实现,但也是完全无用的,而且只能使具有这种心愿的人感到痛苦。我们对那些
同自己不熟悉和没有关系的人、对那些处于自己的全部活动范围之外的人的命运无
论怎样关心,都只能给自己带来烦恼而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我们因何目的要
为远不可及的世界来烦恼自己呢?毫无疑问,所有的人,即使是那些离我们最远的
人,有资格得到我们良好的祝愿,以及我们自然给予他们的良好祝愿。但是,尽管
他们是不幸的,为此而给自己带来烦恼似乎不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我们对那些无
法帮助也无法伤害的人的命运,对那些各方面都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的人的命运,
只是稍加关心,似乎是造物主的明智安排;如果在这方面有可能改变我们的原始天
性的话,那么这种变化并不能使我们得到什么。

  对我们来说,对成功者的高兴不给予同情并不成为什么问题。只要我们对成功
者产生的好感不受妒忌的妨碍,它就容易变得非常强烈;那些责备我们对不幸者缺
乏足够同情的道德学家们,也责备我们对幸运者、权贵和富人极易轻率地表示钦佩
和崇拜。

  另有一类道德学家通过降低我们对特别同自己有关事物的感受,努力纠正我们
消极感情中的天生的不平等之处,于此我们可以列举出全部古代哲学家派别,尤其
是古代的斯多葛学派。根据斯多葛学派的理论,人不应把自己看作某一离群索居的
、孤立的人,而应该把自己看作世界中的一个公民,看作自然界巨大的国民总体的
一个成员。他应当时刻为了这个大团体的利益而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微小利益。
他应该做到为同自己有关的事情所动的程度,不超过为同这个巨大体系的其它任何
同等重要部分有关的事情所动的程度。我们不应当用一种自私激情易于将自己置身
于其中的眼光,而应当用这个世界上任何其他公民都会用来看待我们的那种眼光,
来看待自己。我们应该把落到自己头上的事看作落在邻人头上的事,或者,换一种
说法,像邻人看待落到我们头上的事那样。爱比克泰德说:“当我们的邻人失去了
他的妻子或儿子时,没有人不认为这是一种人世间的灾难,没有人不认为这是一种
完全按照事物的日常进程发生的自然事件;但是,当同一件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时,
我们就会恸哭出声,似乎遭受到最可怕的不幸。然而,我们应当记住,如果这个偶
然事故发生在他人身上我们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他人之情况对我们的影响也就是
我们自己的情况应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有两种个人的不幸,我们对其具有的感受力容易超过合宜的范围。一种是首先
影响与我们特别亲近的人,诸如我们的双亲、孩子、兄弟姐妹或最亲密的朋友等等
,然后才间接影响我们的不幸;另一种是立即和直接影响我们的肉体、命运或者名
誉的不幸,诸如疼痛、疾病、即将到来的死亡、贫穷、耻辱等等。

  处于前一种不幸之中,我们的情绪无疑会大大超过确切的合宜性所容许的程度
;但是,它们也可能达不到这种程度,并且经常如此。一个对自己的父亲或儿子的
死亡或痛苦竟然同对别人的父亲或儿子的死亡或痛苦一样不表示同情的人,显然不
是一个好儿子,也不是一个好父亲。这样一种违反人性的冷漠之情,绝不会引起我
们的赞许,只会招致我们极为强烈的不满。然而,在家庭的感情中,有些因其过分
而非常容易使人感到不快,另外一些因其不足而非常容易使人感到不快。造物主出
于极为明智的目的使绝大部分人或许是所有人心中的父母之爱较之儿女的孝顺更为
强烈。种族之延续和繁衍全靠前一种感情而不是靠后一种感情。在一般情况下,子
女的生存和保护全靠父母的关怀。父母的生存和保护则很少靠子女的关怀。因此,
造物主使前一种感情变得如此强烈,以致它通常不需要激发而是需要节制;道德学
家们很少尽力教导我们如何纵容子女,而通常是尽力教导我们如何抑制自己的溺爱
,抑制自己过分的体贴关怀,即我们倾向于给予自己子女的较之给予别人子女的更
多的不正确的偏爱。相反,他们告诫我们,要满怀深情地关心自己的父母,在他们
年老时,为了他们在我们年幼时和年青时给予我们的哺育之恩而好好地报答他们。
基督教的“十诫”要求我们尊敬自己的父母,而没有提及对自己子女的热爱。造物
主事先已为我们履行这后一种责任作了充分的准备。人们很少因为装得比他们实际
上更溺爱子女而受到指责。有时却被怀疑以过多的虚饰来显示自己对父母的孝敬。
由于同样的理由,人们怀疑寡妇夸示的悲痛不是出于真心。在可以相信它是出于真
心的情况下,我们会尊重它,即使这种感情过于强烈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可能不完
全赞同它,但是我们也不会严厉地责备它。这种感情似乎值得加以称赞,至少在那
些假装具有这种感情来的人看来是这样,上述装腔作势就是一个证明。

  即使就那种因其过分而非常容易使人感到不快的感情来说,虽然它的过分似乎
会受到责备,但从不令人憎恶。我们责备某一父母的过分溺爱和挂虑,因为某些情
况最终会证明这对子女是有害的,同时对父母也是极为不利的;但是我们容易原谅
它,从来不去怀着憎恨和厌恶的感情来看待它。而缺少这种通常是过分的感情,似
乎总是特别令人憎恶。那个对自己的亲生儿女显得毫无感情,在一切场合抱着不应
有的严厉和苛刻态度对待他们的人,似乎是所有残暴的人当中最可憎恶的人。合宜
的感情决不要求我们全然消除自己对最亲近的人的不幸必然怀有的那种异乎寻常的
感情,那种感情不足总是比那种情感过分更加令人不快。在这种情况下,斯多葛学
派的冷漠从来是不受人欢迎的,并且用一切形而上学的诡辩来维护的这种冷漠,除
了把纨袴子弟的冷酷心肠增强到大大超出其天然的傲慢无礼之外,会有其他什么作
用。很少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最出色地描绘了高尚微妙的爱情、友谊和其它一切个
人和家庭感情的诗人和小说家们,例如拉辛、伏尔泰、理查森、马利佛、里科波尼
,都是比芝诺克里西波斯或爱比克泰德更好的教员。

  对别人的不幸怀有的那种有节制的情感并没有使我们不能履行任何责任;对已
故朋友忧郁而又深情的回忆——正如格雷所说的那样,因亲爱的人内心悲伤而感到
痛苦——决不是一种不好的感觉。虽然它们外表上具有痛苦和悲伤的特征,但实质
上全都具有美德和自我满意的崇高品质。

  那些立即和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命运或名誉的不幸,却是另外一回事。我们
感情的过分比感情的缺乏更容易伤害合宜的感情。只有在极少数场合,我们才能极
其接近于斯多葛学派的冷漠和冷淡。

  前已提及,我们很少对因肉体而产生的任何激情怀有同感。由某种偶然的原因
,例如割伤或划破肌肉引起的疼痛,或许是旁观者最能有深切同感的肉体痛苦。邻
居的濒于死亡的很少不使旁观者深为感伤。然而,在这两个场合,旁观者的感受同
当事者相比十分微弱,因而后者决不会因前者非常安逸地表现他感到的痛苦而感到
不快。

  仅仅是缺少财富,仅仅是贫穷,激不起多少怜悯之情。为此抱怨非常容易成为
轻视的对象而不是同情的对象。我们瞧不起一个乞丐;虽然他的缠扰不休可以从我
们身上逼索一些施舍物,但他从来不是什么要认真对待的怜悯对象。从富裕沦为贫
困,由于它通常使受害者遭受极为真实的痛苦,所以很少不引起旁观者极为真诚的
怜悯。虽然在当前社会状况下,没有某种不端行为这种不幸就很少有可能发生,并
且那受害者也有某种值得注意的不端行为,但是,人们通常十分怜悯他,因而决不
会听任他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而靠朋友的资力、还常常靠有很多理由抱怨他的轻
率行为的那些债权人的宽容,他通常都能得到虽然微小、平常,但多少是体面的资
助。或许,我们会轻易地原谅处在这种不幸之中的人身上的某种程度的弱点;但与
此同时,那些带着坚定的面容,极其安心地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似乎并不因为这
种改变而感到羞辱,而且不是以自己的财富而是以自己的品质和行为来支持自己的
社会地位的人,总是深为人们所赞同,并且肯定会获得我们最高度和最为深切的钦
佩。

   由于在可能立即和直接影响某个无辜者的一切外来的不幸之中,最大的不幸
当然是名誉上不应有的损失,所以,对可能带来这种巨大不幸的任何事情颇为敏感
,并不总是显得粗鄙或令人不快。如果一个年青人对加到他品质或名誉上的任何不
正确的指责表示愤慨,即使这种愤慨有些过分,我们也常常对他更为尊敬。一个纯
洁的年青小姐因为也许已经流传的有关她行为的没有根据的猜疑之词而感到苦恼,
往往使人们十分同情。年长者长期体验世间的邪恶和不公正,已经学会几乎不注意
其责难或称赞,无视和轻视大声的漫骂,甚至不屑于屈尊对轻浮的人们大发脾气。
这种冷淡,完全建立在人们经过多次检验而完全树立起来的某种坚定信念的基础之
上,如果在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具有这种信念的年青人身上出现,是令人讨厌的。年
青人身上的这种冷淡,有可能被认为是预示在他们成长的岁月中会对真正的荣誉和
臭名产生一种极不合宜的麻木不仁感情。

  对其它一切立即和直接影响我们自己的个人不幸,我们几乎不可能显得无动于
衷而使人感到不快。我们经常带着愉快和轻松的心情回想起对他人不幸的感受。我
们几乎不能不带着一定程度的羞耻和惭愧的心情来回想对自己不幸的感受。

  如果我们如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那样,考察一下意志薄弱和自我控制的细微
差别和逐渐变化,我们就很容易使自己相信:这种对自己必然习得的消极感情的控
制不是来自某种支吾其词诡辩的深奥的演绎推理,而是来自造物主为了使人获得这
种和其它各种美德而确立起来的一条重要戒律;即尊重自己行为的真实或假设的旁
观者的情感。

  一个十分年幼的孩子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无论他的情绪是恐惧、伤心或愤怒
等等什么东西,总是力图用大声喊叫,尽可能引起受惊的保姆或父母对他的注意。
当他仍处在偏爱他的这些保护者的监护之下时,他的愤怒是最早的或许也是唯一的
一种被告诫要加以节制的激情。这些保护人为了自己的安闲自在,经常不得不用大
声叱责和威胁来吓唬孩子,使他不敢发脾气;孩子身上的这种引起大人指责的感情
,受到了告诫他要注意自己安全的想法的约束。当孩子年龄大到能够上学或与同龄
的孩子交往时,他马上发现别的孩子对他没有这种溺爱偏袒。他自然想得到别的孩
子的好感,避免为他们所憎恨或轻视。甚至,对自己安全的关心也告诫他要这样做
;并且不久他就发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仅把自己的愤怒,
而且把自己的其它一切激情压抑到小朋友和小伙伴大概乐意接受的程度。这样,他
就进入了自我克制的大学校,越来越努力控制自己,开始约束对自己的感情,但即
使最长期的生活实践也不足以十全十美地约束自己的感情。

  处在各种个人不幸之中,处于痛苦、疾病或悲哀之中的最软弱的人,当他的朋
友甚或一个陌生人来访时,马上会想到来访者见到他的处境时很可能持有的看法。
他们的看法转移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注意力;在他们来到他跟前的片刻,他的心多少
平静一些。这种效果是在瞬间、并且可以说是机械地产生的;但是,在一个软弱者
身上,这种效果持续的时间不长。他对自己处境的看法立即重新浮现在心上。他像
以前那样自我沉缅于悲叹、流泪和恸哭之中;并像一个尚未上学的小孩那样,不是
通过节制自己的悲伤而是强求旁观者的怜悯,来尽力使前者同后者之间产生某种一
致。

  对一个意志稍许坚定一些的人来说,上述效果较为持久。他尽可能努力集中注
意力于同伴们对他的处境很可能持有的看法。同时,当他因此保持着平静时,而且
当他虽然承受着眼前这个巨大灾难的压力,但是看来他对自己的同情并未超过同伴
们对他的真诚的同情时,他感受到他们自然而然地对他怀有的尊敬和满意之情。他
因为能感受到同伴们的满意之情而自我陶醉,由此得到的快乐支撑着他并使他能够
比较轻松地继续作出这种高尚努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避而不谈自己的不幸;他
的同伴们,如果较有教养,也小心地不讲能使他想起自己不幸的话。他努力像平常
一样地用各种话题来引起同伴们的兴趣,或者,如果他感到自己坚强到敢于提到自
己的不幸,就努力按自己所设想的他们谈论它时所会采用的方式来提起它,甚至努
力使他的感受不超过他们对它可能具有的感受。然而,如果他尚未很好地习惯于严
格的自我控制,他不久就对这种约束感到厌烦。长时间的访问会使他感到疲乏;在
访问即将结束时,他随时都有可能做出访问一结束他肯定会做出来的事情,即,使
自己沉迷于过分悲痛的软弱状态。现在流行着对人类的软弱极度宽容的风俗,在某
些时候,不许一些陌生的客人,而只准那些最接近的亲戚和最密切的朋友去访问家
中遇到重大不幸的人。人们认为,后者的在场较之前者的在场可以少受一些约束;
受难者更容易使自己适应有理由期待从他们那里获得更为宽宏的同情的那些人的心
情。隐秘的敌人认为自己并不为人所知,他们常常喜欢像最亲密的朋友那样及早进
行那些“善意”的访问。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最软弱的人也会尽力保持男子汉的
镇静,并且出于对来访者恶意的愤慨和蔑视,使自己的举止尽可能显示出愉快和轻
松的样子。

  真正坚强和坚定的人,在自我控制的大学校中受过严格训练的聪明和正直的人
,在忙乱麻烦的世事之中,或许会面临派系斗争的暴力和不义,或许会面临战争的
困苦和危险,但是在一切场合,他都始终能控制自己的激情;并且无论是独自一人
或与人交往时,都几乎带着同样镇定的表情,都几乎以同样的态度接受影响。在成
功的时候和受到挫折的时候、在顺境之中和逆境之中、在朋友面前和敌人面前,他
常常有必要保持这种勇气。他从来不敢有片刻时间忘掉公正的旁观者对他的行为和
感情所作的评介。他从来不敢让自己有片刻时间放松对内心这个人的注意。他总是
习惯于用这个同他共处的人的眼光来观察和自己有关的事物。这种习惯对他来说已
是非常熟悉的了。他处于持续不断的实践之中,而且,他的确不得不经常按照这个
威严而又可尊敬的法官的样子,不仅从外部的行为举止上,而且甚至尽可能从内心
的情感和感觉上来塑造或尽力塑造自己。他不仅倾向于公正的旁观者的情感,而且
真正地接受了它们。他几乎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正的旁观者,几乎把自己变成那个
公正的旁观者,并且除了自己行为的那个伟大的仲裁人指示他应当有所感受的东西
之外,他几乎感觉不到其它什么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用以审察自己行为的自我满意的程度,是较高还是较低
,恰与为获得这种自我满意所必需的自我控制的程度成比例。在几乎不需要自我控
制的地方,几乎不存在自我满意。仅仅擦伤了自己手指的人虽然很快就似乎已经忘
掉这种微小的不幸,但是他不会对自己大加赞赏。在一次炮击中失去了自己的一条
腿,片刻之后其谈吐举止就像惯常那样冷静和镇定的人,由于他做到了更高程度的
自我控制,所以他必然感到更高程度的自我满意。对大多数人来说,在这种偶发事
件中,他们对自己的不幸天然产生的看法,就像完全忘却有关其它各种看法的一切
思想那样,将带着如此鲜明强烈的色彩,强行出现在他们的心中。除了自己的痛苦
和恐惧之外,他们不会有其他什么感受,他们不可能注意到其它什么东西;他们不
仅完全忽视和不去注意内心这个想象出来的人的评价,而且完全忽视和不去注意可
能恰好在场的现实的旁观者们的评价。

  造物主对处于不幸之中的人的高尚行为给予的回报,就这样恰好同那种高尚行
为的程度相一致。她对痛苦和悲伤的辛酸所能给予的唯一补偿,也这样在同高尚行
为的程度相等的程度上,恰好同痛苦和悲痛的程度相适应。为克服我们天生的情感
所必需的自我控制的程度愈高,由此获得的快乐和骄傲也就愈大;并且这种快乐和
骄傲决不会使充分享受它们的人感到不快。痛苦和不幸决不会来到充塞着自我满足
之情的心灵之中;斯多葛学派说,在上面提到的那种不幸事件中,一个聪明人的幸
福在各方面都和处于任何其它环境所能享有的幸福相同,虽然这样说也许太过分了
,然而,至少必须承认,这种自我赞扬之中的全部享受,虽然不会完全消除但一定
会大大减轻他对自己所受苦难的感觉。

  在痛苦如此突然来临时——如果允许我这样提及它们的话——我认为,最明智
和坚定的人为了保持自己的镇定,不得不作出某种重大的甚至是痛苦的努力。他对
自己的痛苦天然具有的感觉,他对自己的处境天然具有的看法,严酷地折磨着他,
而且不作出极大的努力,他就不能够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公正的旁观者所会具有
的感觉和看法上。两种想法同时呈现在他面前。他的荣誉感、他对自己尊严的尊重
,引导他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种看法上。他那天生的、自发的和任性的感
情,不断地把他的全部注意力转移到另一种看法上。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未把自己
看成同想象中的内心那个人完全一致的人,也没有使自己成为自己行为的公正的旁
观者。他心中存在的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看法彼此分离互不相同,并且每一种都导致
他的行为区别于另一种看法所导致的行为。当他听从荣誉和尊严向他指出的看法时
,造物主确实不会不给他某种报答。他享受着全部的自我满意之情,以及每一个正
直而公正的旁观者的赞扬。但是,根据造物主千古不变的规则,他仍然感受到痛苦
;造物主给予的酬报虽然很大,但仍不足以完全补偿那些规则所带来的痛苦。这种
补偿同他所应得到的并不相适应。如果这种补偿确实完全补偿了他的痛苦,他就不
会因为私利而具有回避某种不幸事件的动机,这种不幸事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他对
自己和社会的效用;而且造物主出于她对两者父母般的关心,本来就料到他会急切
地回避所有这样的不幸事件。因此,他受到痛苦,并且,虽然他在突然来临的极度
痛苦之中,不仅保持镇定,而且仍能沉着和清醒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但要做到这一
点,他必须竭尽全力和不辞辛劳。

  然而,按照人类的天性,极度的痛苦从来不会持久;因而,如果他经受得住这
阵突然发作的痛苦,他不久无需努力就会恢复通常的平静。毫无疑问,一个装着一
条木制假腿的人感到痛苦,并且预见到在残年必然会因某种很大的不便而继续感到
痛苦。然而,他不久就完全像每个公正的旁观者看待这条假腿那样把它看成某种不
便,在这种不便之中,他能享受到平常那种独处和与人交往的全部乐趣。他不久就
把自己看成同想象中的内心那个人一致的人;他不久就使自己成为自己处境的公正
的旁观者。他不再像一个软弱的人最初有时会显示出来的那样,为自己的木腿而哭
泣、伤心和悲痛。他已充分习惯于这个公正的旁观者的看法,因而他无需作出尝试
和努力,就不再想到用任何其它看法来看待自己的不幸。

  所有的人都必然会或迟或早地适应自己的长期处境,这或许会使我们认为:斯
多葛学派至少到此为止是非常接近于正确方面的;在一种长期处境和另一种长期处
境之间,就真正的幸福来说,没有本质的差别;如果存在什么差别,那么,它只不
过足以把某些处境变成简单的选择或偏爱的对象,但不足以把它们变成任何真正的
或强烈的想望对象;只足以把另一些处境变成简单的抛弃对象,宜于把它们放在一
边或加以回避,但并不足以把它们变成任何真正的或强烈的嫌恶对象。幸福存在于
平静和享受之中。没有平静就不会有享受;哪里有理想的平静,哪里就肯定会有能
带来乐趣的东西。但是在没有希望加以改变的一切长期处境中,每个人的心情在或
长或短的时间内,都会重新回到它那自然和通常的平静状态。在顺境中,经过一定
时间,心情就会降低到那种状态;在逆境中,经过一定时间,心情就会提高到那种
状态。时髦而轻佻的洛赞伯爵(后为公爵),在巴士底狱中过了一段囚禁生活后,
心情恢复平静,能以喂蜘蛛自娱。较为稳重的人会更快地恢复平静,更快地找到好
得多的乐趣。

  人类生活的不幸和混乱,其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对一种长期处境和另一种长期处
境之间的差别估计过高。贪婪过高估计贫穷和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高估计个人
地位和公众地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高估计湮没无闻和名闻遐迩之间的差别。受到
那些过分激情影响的人,不仅在他的现实处境中是可怜的,而且往往容易为达到他
愚蠢地羡慕的处境而扰乱社会的和平。然而,他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就会确信,性情
好的人在人类生活的各种平常环境中同样可以保持平静,同样可以高兴,同样可以
满意。有些处境无疑比另一些处境值得偏爱,但是没有一种处境值得怀着那样一种
激情去追求,这种激情会驱使我们违反谨慎或正义的法则;或者由于回想起自己的
愚蠢行动而感到的羞耻,或者由于厌恶自己的不公正行为而产生的懊悔,会破坏我
们内心的平静。若谨慎没有指导,正义也未容许我们改变自己处境的努力,那个确
想这样做的人,就会玩各种最不合适的危险游戏,押上所有的东西而毫无所得。伊
庇鲁斯国王的亲信对他主人说的话,适用于处于人类生活的各种平常处境中的人。
当国王按照恰当的顺序向他列举了自己打算进行的征服之举,并且列举到最后一次
的时候,这个亲信问道:“陛下打算接下去做什么呢?”国王说:“那时打算同朋
友们一起享受快乐,并且努力成为好酒友。”这个亲信接着问道:“那么现在有什
么东西妨碍陛下这样做呢?”在我们的痴心妄想所能展示的最光彩夺目的和令人得
意的处境之中,我们打算从中得到真正幸福的快乐,通常和那样一些快乐相同,这
些快乐,按照我们实际的虽然是低下的地位,一直垂手可得。在最为低下的地位(
那里只剩下个人的自由),我们可以找到最高贵的地位所能提供的、除了虚荣和优
越那种微不足道的快乐之外的其它一切快乐;而虚荣和优越那种快乐几乎同完美的
平静,与所有真心的和令人满意的享受的原则和基础不相一致。如下一点也不是必
然的,即:在我们所指望的辉煌处境中,我们可以带着与在自己如此急切地想离弃
的低下处境中具有的相同的安全感,来享受那些真正的和令人满意的快乐。查看一
下历史文献,收集一下在你自己经历的周围发生过的事情,专心考虑一下你或许读
过的、听到的或想起的个人或公众生活中的几乎所有非常不成功的行动是些什么,
你就会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当事人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已经很好,应该安
安静静地坐下来,感到心满意足。那个力图用药物来增强自己那还算不错的体质的
人,他的墓碑上的铭文是:“我过去身体不错,我想使身体更好;但现在我躺在了
这里。”这一碑文通常可以非常恰当地运用于贪心和野心未得到满足所产生的痛苦


  一个或许会被认为是奇特的但是我相信是正确的看法是:处在某些尚能挽救的
不幸之中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像处在显然无法挽救的不幸之中的人那样,如此
乐意和如此普遍地回复到自己天然的和习以为常的平静中去。在后一种不幸之中,
主要是在可以称作飞来横祸的不幸之中,或者在其首次袭击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明
智的人和软弱的人之间的情感和行为上的各种可感觉的差别。最后,时间这个伟大
而又普通的安慰者,逐渐使软弱者平静到这样一种程度,即对自己的尊严和男子汉
气概的尊重在一开始就告诫明智的人显示出的那种平静的程度。安装假腿者的情况
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甚至一个明智的人在遭受孩子、朋友和亲戚的死亡所造
成的无可挽救的不幸时,也会一度听任自己沉浸在某种有节制的悲伤之中。一个感
情丰富而软弱的妇人,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常常会完全发疯。然而,在或长或短的期
间,时间必定会使最软弱的妇人的心情平静到和最坚强的男人的心情相同的程度。
在立即和直接影响人们的一切无法补救的灾难之中,一个明智的人从一开始就先行
期望和享受那种平静,即他预见到经历几个月或几年最终肯定会恢复的那种平静。


  在按理可以补救,或看来可以补救,但对其适用的补救方法超出了受难者力所
能及的范围的不幸之中,他恢复自己原先那种处境的徒劳和无效的尝试,他对这些
尝试能否成功的长期挂虑,他在这些尝试遭到失败后一再感到的失望,都是妨碍他
恢复自己天生平静的主要障碍,并且,在他的一生中,经常给他带来痛苦,然而某
种更大的、显然无法补救的不幸却不会给他带来两星期的情绪纷乱。在从受到皇上
的恩宠变为失宠,从大权在握变为微不足道,从富裕变为贫困,从自由变为身陷囹
圄,从身强力壮变为身患缠绵不去的、慢性的或许是无可救药的绝症的情况下,一
个挣扎反抗最小、极其从容和非常乐意默认自己所遇命运的人,很快就会恢复自己
惯常而又自然的平静,就会用最冷漠的旁观者看待自己处境时所易于采用的那种眼
光,或者也许是某种更为适宜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实际处境中的那些最难应付的情
况。派系斗争、阴谋诡计和阴谋小集团,会扰乱倒霉的政治家的安静。破产者若醉
心于金矿的规划和发现,便会睡不好觉。囚犯若总是想越狱便不可能享受即使一所
监狱也能向他提供的无忧无虑的安全。医生开的药常常是医不好的病人最讨厌的东
西。在卡斯蒂利亚的国王菲利普逝世后,有个僧侣为了安慰国王的妻子约翰娜,告
诉她说,某个国王死了14年之后,由于他那受尽折磨的王后的祈祷而重新恢复了生
命,但他那神奇的传说不见得会使那个不幸的伤心透了的王妃恢复平静。她尽力反
复进行同样的祈祷以期获得同样的成功;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让她的丈夫下葬,葬后
不久,在把她丈夫的遗体从墓中抬出来后,她几乎一动也不动地陪伴着,怀着炽热
而急切的期待心情等待着幸福时刻的到来,等待着她的愿望由于其所热爱的菲利普
复活而得到满足。

  我们对别人感情的感受,远非跟自我控制这种男子汉气概不相一致,它正是那
种男子汉气概赖以产生的天性。这种相同的天性或本能,在邻居遇到不幸时,促使
我们体恤他的悲痛;在自己遇到不幸时,促使我们去节制自己的哀伤和痛苦。这种
相同的天性或本能,在旁人得到幸运和成功时,促使我们对他的极大幸福表示祝贺
;在自己得到幸运和成功时,促使我们节制自己的狂喜。在两种情况中,我们自己
的情感和感觉的合宜程度,似乎恰好同我们用以体谅和想象他人的情感和感觉的主
动程度和用力程度成比例。

  具有最完美德行因而我们自然极为热爱和最为尊重的人,是这样的人,他既能
最充分地控制自己自私的原始感情,又能最敏锐地感受他人富于同情心的原始感情
。那个把温和、仁慈和文雅等各种美德同伟大、庄重和大方等各种美德结合起来的
人,肯定是我们最为热爱和最为钦佩的自然而又合宜的对象。

  因天性而最宜于获得那两种美德中的前一种美德的人也最宜于获得后一种美德
。对别人的高兴和悲痛最为同情的人,是最宜于获得对自己的高兴和悲痛的非常充
分的控制力的人。具有最强烈人性的人,自然是最有可能获得最高度的自我控制力
的人。然而,他或许总是没有获得这种美德;而且他并未获得这种美德是常有的事
。他可能在安闲和平静之中生活过久。他可能从来没有遇到过激烈的派系斗争或严
酷和危险的战争。他可能没有体验过上司的蛮横无礼、同僚们的猜忌和怀有恶意的
妒忌,或者没有体验过下属们暗中施行的不义行为。当他年迈之时,当命运的某些
突然变化使他面临所有这一切时,它们都会使他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具有使自
己获得最完善的自我控制力的气质,但是他从来没有机会得到它。锻炼和实践始终
是必需的;缺少它们决不能较好地养成任何一种习性。艰苦、危险、伤害、灾祸是
能教会我们实践这种美德的最好老师。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受教于这些老师。

  能够最顺当地培养高尚的人类美德的环境,和最适宜形成严格的自我控制美德
的环境并不相同。自己处在安闲中的人能够充分注意别人的痛苦。自己面临苦难的
人立即会认真对待,并且控制自己的感情。在恬静安宁温和和宜人的阳光下,在节
俭达观悠闲平静的隐居中,人类的温和美德极其盛行,并能得到最高度的完善。但
是,在这种处境中,就几乎不作什么努力来实行最伟大和最可贵的自我控制了。在
战争和派系斗争的急风暴雨中,在公众骚乱闹事的动乱中,坚定严格的自我控制最
为行时,并能极为顺利地形成。但是在这种环境中,人性最有力的启示常常受抑制
或被疏忽;而任何这样的疏忽都必然导致人性的削弱。由于不接受宽宥常常是战士
的职责,所以不宽贷人命有时也成为战士的职责;而一个人如果好几次不得不执行
这种令人不愉快的职责,其人性肯定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为了使自己宽心,他
很容易学会轻视自己常常不得不造成的不幸;这样的环境虽然会使人具有最高尚的
自我控制能力,但由于有时迫使人侵犯旁人的财产或生命,总是导致削弱、并且往
往全然消除对他人财产或生命的神圣尊重,而这种尊重正是正义和人性的基础。所
以,我们在世界上经常发现具有伟大人性的人,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在追求最高荣
誉时一碰到困难和危险,就消极、动摇,容易泄气;相反,我们也常常发现能够完
善地进行自我控制的人,任何困难都不能够使他们丧失信心,任何危险都不能够使
他们丧胆,他们随时准备从事最冒险和最险恶的事业,但是,同时,他们对有关正
义或人性的全部感觉却似乎无动于衷。

  我们在孤独时往往非常强烈地感觉到同自己有关的东西,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
可能作出的善行,和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我们往往因自己交好运而过分兴奋,往
往因自己的厄运而过分沮丧。一个朋友的谈话使我们的心情好转一点,而一个陌生
人的谈话使我们的心情更好一些。内心的那个人,我们感情和行为的抽象的和想象
的旁观者,经常需要由真实的旁观者来唤醒和想到自己的职责;往往正是从那个旁
观者那里,即从那个我们能够预期得到最少的同情和宽容的人那里,我们才有可能
学好最完善的自我控制这一课。

  你处在不幸之中吗?不要一个人暗自伤心,不要按照你亲密的朋友宽容的同情
来调节自己的痛苦;尽可能快地回到世界和社会的光天化日中去。同那些陌生人、
和那些不了解你或者不关心你那不幸的人一起生活;甚至不要回避与敌人在一起;
而通过使他们感到灾难给你的影响多么微小,以及你克服灾难的力量怎样绰绰有余
,来抑制他们的幸灾乐祸,而使自己心情舒畅。

  你处在成功之中吗?不要把自己的幸运所带来的高兴限制在自己的房里,不要
限制在自己的朋友,或许是奉承你的人中间,不要限制在把改善自己命运的希望寄
托在你的幸运之上的那些人中间;要经常到同你没有什么关系的那些人中间去,到
只根据你的品质和行为而不是根据你的命运来评价你的那些人中间去。不要寻求也
不要回避,不要强迫自己也不要躲避与那些地位曾比你高的人交往,他们在发现你
的地位同他们相等,甚或比他们高时会感到刺痛。他们的傲慢无礼或许会使你同他
们在一起感到十分不愉快;但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就可以相信这是你能与之交往的
最好伙伴;如果你能凭借自己坦率谦逊的品行赢得他们的好感和喜欢,你就可以满
意地相信,你是十分谦虚的,并且你的头脑没有因自己的幸运而发热。

  我们道德情感的合宜性决不那么容易因宽容而又不公平的旁观者近在眼前,中
立而又公正的旁观者远在天边而被损坏。

  关于一个独立国家对别国采取的行动,中立国是唯一的公正的旁观者。但是,
它们相距如此遥远以致几乎看不到。当两个国家发生不和时,每个国家的公民很少
注意到外国人对其行为可能持有的看法。它的全部奢望是获得自己同胞们的赞同;
而当他们因激励它的相同的敌对激情而精神振奋时,它就只能靠激怒和冒犯他们的
敌人来使他们高兴了。不公平的旁观者近在眼前,公正的旁观者远在天边。因此,
在战争和谈判中很少有人遵守正义的法则。真理和公平对待几乎全然被人忽视。条
约被违反;而且这种违反如果能带来某种利益,就几乎不会给违约者带来什么不光
彩。那个欺骗某外国大臣的大使受到人们的钦佩和赞扬。那个不屑于猎取利益也不
屑于给人好处,但认为给人好处要比猎取利益光彩一点的正直的人,即在所有私人
事务中可能最为人热爱和尊敬的人,在那些公共事务中却被认为是一个傻瓜、白痴
和不识时务者,并且总是遭到自己同胞们的轻视,有时甚至是嫌恶。在战争中,不
仅所谓国际法常常被人违反——这不会使违法者在其同胞中遭受什么值得重视的耻
辱(违法者只考虑同胞们的判断);而且,就这些国际法本身来说,其大部分在制
定之时就很少考虑到最简单、最明白的正义法则。无辜者虽然同罪犯可能有某种联
系或依赖关系(这一点或许是他们无法避免的),但不应该因此为罪犯受苦或受惩
罚,这是正义法则中最简单明白的一条。在最不义的战争中,通常只有君主或统治
者才是有罪者。国民们几乎总是完全无辜的,然而,无论什么时候,敌国认为时机
合宜,就在海上和陆上劫掠和平百姓的货物;听任他们的土地荒芜丢弃,烧毁他们
的房子,如果他们胆敢反抗就加以杀害或监禁;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同所谓国际法
完全一致的。

  无论在平民还是基督教会中,敌对派别之间的仇恨常常比敌对国家之间的仇恨
更为强烈,他们各自对付对方的行为也往往更为残暴。认真制定可以称为派别法规
的东西的人,在确定法规时常常比所谓国际法的制定者更少注意正义法则。最激进
的爱国主义者从来不把是否应该对国家的敌人保持信任说成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但是,是否应该对反叛者保持信任,是否应该对异教徒保持信任,却常常是民间
和基督教会中最著名的学者们争论得最激烈的问题。不用说,反叛者和异教徒都是
这样一些不幸的人,当事情激化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作为弱者的一方都会倒霉。毫
无疑问,当一个国家由于派系斗争而发生混乱时,总会有一些人——虽则通常为数
极少——不受环境影响而保持着清醒的判断。他们充其量是零零落落彼此隔绝互不
影响的个人,因为自己的坦率正直而不受任何一个政党的信任,并且,虽然他可能
是一个最聪明的人,但因为上述原因必然成为这个社会里最无足轻重的人。所有这
些人遭到两个政党内狂热的党徒们的轻视、嘲笑和常常会有的那种嫌恶。一个真正
的党徒仇恨和轻视坦率正直;因而实际上没有一种罪恶能够像那种纯真的美德那样
有效地使他失去党徒资格。所以,真实的、可尊敬的和公正的旁观者,并不存在于
敌对政党激烈斗争的漩涡之中。据说,对斗争的双方来说,世界上任何地方几乎都
不存在这样一个旁观者。他们甚至把自己的一切偏见都归因于宇宙的伟大的最高审
判者,并且常常认为神圣的神受到自己所有复仇的和毫不留情的激情的鼓舞。因此
,在败坏道德情感的所有情绪中,派性和狂热性总是最大的败坏者。

  关于自我控制这个问题,我只想进一步指出,我们对在最深重和最难以逆料的
不幸之中继续坚韧不拔刚毅顽强地行动的人的钦佩,总是意味着他对那些不幸的感
觉是非常强烈的,他需要作出非常大的努力才能加以克制或控制。对肉体痛苦全然
没有什么感受的人,并不想因坚韧不拔和镇定自若地忍受折磨而得到赞扬。生来对
死亡没有什么天然恐惧的人,不需要在最骇人的危险中保持自己的冷静和沉着的美
德。塞内加言过其实地说:斯多葛学派的哲人在这一方面甚至超过了神;神的安全
完全是自然的恩惠,它使神免受苦难;而哲人的安全则是自己的恩惠,并且完全得
之于自己和自己的种种努力。

  但是,某些人对于立即产生影响的某些事物的感觉,有时是如此强烈,致使一
切自我控制都起不了作用。荣誉感无法控制那个在危险逼近时意志软弱到要昏过去
或陷入惊厥状态的人所产生的恐惧心理。这种神经质的软弱,是否像人们所认为的
那样,经过逐步的锻炼和合宜的训导会有所好转,或许是有疑问的。如下一点似乎
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胆怯软弱的人决不应该得到信任或重用。

第四章 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兼论一般准则的起源和效用

  为了损害我们对自己行为合宜性判断的正确性,并不总是需要那个真实而又公
正的旁观者远离我们的身边。当他在你身旁或眼前之时,我们自己的强烈和偏激的
自私激情,有时也足以使得自己内心的那个人提出远远不同于真实情况所能允许的
看法。

  我们在两种不同的场合考察自己的行为,并且尽力用公正的旁观者会用的眼光
来看待它:一是,我们打算行动的时候;二是,我们行动之后。在这两种场合,我
们的看法往往是很不公正的;而且,当我们的看法最应该公正的时候,它们往往最
不公正。

  当我们打算行动时,急切的激情往往不容许我们以某个公正的人的坦率去考虑
自己正在干的事情。在那个时候,使得我们激动不已的那种强烈的情绪,影响了自
己对事物的看法,甚至当我们尽力置身于他人的地位,并且尽力用他的眼光——它
使它们自然地呈现在他的面前——去看待吸引我们的对象时,我们自己的强烈激情
也不断地把我们唤回到自身的位置,在那里,一切事情都似乎被自爱之心夸大和曲
解了。对于那些对象在他人面前所呈现的样子,以及他对于那些事物所采取的看法
,我们只是(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在转瞬之间隐约地感到,它马上就会消失,
并且甚至在它们持续的时候,也全然不是真实的。甚至在那段时间内,我们也不能
够完全摆脱那种特殊处境在自己身上激起的炽热和激烈的感情,也不可能以那个公
正的法官毫无偏见的态度来考虑自己打算做什么。因此,正如马勒伯朗士神父所说
的那样,各种激情都证明自己是正当的,并且只要我们继续感觉到它们,对它们的
对象来说就似乎都是合理而又合宜的。

  的确,在行动结束和激起这种行动的激情平息之后,我们能够更为冷静地去体
会那个公正的旁观者所具有的情感。以前吸引我们的东西,现在正如对那个旁观者
无所谓那样几乎成了同我们无关的事物,并且现在我们能够以他的坦率和公正来考
察自己的行为。今天这个人的心情不再为昨天使他心烦意乱的那种激情所搅乱;并
且如同痛苦的突然发作完全停止时那样,当情绪的激发以同样的方式完全平息之时
,我们就会如同内心那个想象中的人一样来认识自己,并且根据自己的品质,用最
公正的旁观者所具有的那种严格的眼光,如同在前一种情况下看待自己的处境一样
,在另一种情况下看待自己的行为。但是,我们现在的判断同以前相比常常毫不重
要,除了徒然的懊丧和无用的忏悔之外,经常不会产生其它什么结果;未必能保证
我们将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即使在这种场合,上述判断也很少是十分公正
的。我们对自己品质的看法完全依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判断而定。想到自己的罪恶是
很不愉快的.因而我们常常故意不去正视可能导致令人不快的判断的那些情况。人
们认为,那个为自己人动手术而手不发抖的人是一个勇敢的外科医生;人们也常常
认为,那个毫不踌躇地揭开自我欺骗这层遮挡他观察自己行为中缺陷的神秘面纱的
人,同样是个勇敢的人。我们常常非常愚蠢和软弱地努力重新激起当初把我们引入
错误中去的那些不正当的激情;我们想方设法力图唤起过去的憎恶,并重新激起几
乎已经忘却的愤恨;我们甚至为了这种可怜的目的而全力以赴,并且仅仅因为我们
曾经施行不义,因为我们羞于和害怕看到自己曾是这样的人,而支持不公正的行为
,而不愿在一种很不愉快的局面下正视自己的行为。

  人类在行动之时和行动之后对自己行为合宜性的看法是多么片面;对他们来说
,要用任何一个公正的旁观者所会用的那种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又是多么困难。
但是,如果人们具有判断自己行为的某种特殊的能力,假定是道德感;如果他们赋
有区分激情和感情的美与丑的特殊的感受能力;由于他们自己的激情会更为直接地
暴露在这种能力所达到的视野之内,因而人们可以比判断别人的行为更为正确地判
断自己的行为,前者的情景只是隐约地显示出来。

  这种自我欺骗,这种人类的致命弱点,是人类生活一部分混乱的根源。如果我
们用他人看待自己的那种眼光来看待自己,或者用他们如果了解一切就会用的那种
眼光来看待自己,通常就不可避免地会作出某种改进。否则,我们忍受不了这种眼
光。

  然而,造物主并没有全然放任如此严重的这个弱点不管;她也没有完全听任我
们身受自爱的欺骗。我们对他人行为不断的观察会不知不觉地引导我们为自己订立
了关于什么事情适宜和应该做或什么事情不适宜或不应该做的某些一般准则。别人
的某些行为震动了我们的一切天然情感。我们听到周围每个人对那些行为表现出相
同的憎恶。这就进一步巩固、甚至激化了我们对那些行为的缺陷的天然感觉。我们
感到满意的是,当我们看到别人用合宜的眼光看待它们时,自己用相同的眼光看待
它们。我们决意不重犯相同的罪恶,也不因任何原因以这种方式使自己成为人们普
遍指责的对象。这样,我们就自然而然地为自己规定了一条一般的行为准则,即避
免所有这样的行为,因为它们往往会使自己变得可憎、可鄙或该受惩罚,即成为所
有那些我们最害怕和最讨厌的情感的对象。相反,其它一些行为引起我们的赞同,
并且,我们还听到周围每个人对它们给予同样的好评。每个人都急切地赞誉和报答
这些行为。它们激起所有那些我们生来最希望获得的情感:人类的热爱、感激和钦
佩。我们开始热望实践同样的行为;这样,我们就自然而然地为自己规定了另一条
法则,即以这种方式留心地寻求一切行动的机会。

  正是这样,形成了一般的道德准则。它们最终建立在我们在各个场合凭借是非
之心和对事物的优点和合宜性所具有的自然感觉而赞同什么或反对什么的经验之上
。我们最初赞同或责备某些特别的行为,并不是因为经过考察,它们似乎符合或不
符合某—一般准则。相反,一般行为准则是根据我们从经验中发现的某种行为或在
某种情况下作出的行为,是为人们所赞同还是反对而形成的。对这样一个人来说,
他初次见到因贪婪、妒忌或不正当的愤恨而在被害者还热爱和信任那个凶手的情况
下犯下的一桩残忍的谋杀罪,看到垂死的人最后的痛苦挣扎;听到他临终前抱怨较
多的是自己不忠实的朋友的背叛和忘恩负义,而不是他所犯下的暴行;这个人要理
解上述行为是如何可怕,完全不必仔细考虑:一个最神圣的行为法则是怎样阻止夺
走一个无辜者的生命,而这种行为明显地违背那一准则,因而是一种该受谴责的行
为。显然,他对这种罪行的憎恶会在瞬间产生,并且产生在他为自己订立任何这样
的一般准则之前。相反,他今后可能订立的一般准则,大抵是建立在他见到这种行
为和其它任何同类行为时,心中必然产生的憎恶之上。

  当我们在历史或传奇中读到有关高尚或卑劣行为的记述时,我们对前者所抱有
的钦佩之情和对后者所抱有的鄙夷之情,都不是来自对存在某些一般准则的考虑之
中,这种准则表明一切高尚行为都值得钦佩,一切卑劣行为都应该受到鄙视。相反
,那些一般准则全都是根据我们对各种不同的行为在自己身上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作
用所具有的经验而形成的。

  一个亲切的举动,一个可尊敬的行为,一个恐怖的行动,都是使旁观者自然而
然地引起对行为者的喜爱、尊敬或畏惧之情的行为。除了实际观察什么行为真正在
事实上激起那些情感之外,没有其它什么办法能够形成决定什么行为是、什么行为
不是那些情感对象的一般准则。

  确实,如果这些一般行为准则已经形成,如果它们为人们怀着一致的情感普遍
承认并且确立起来,我们就常常在争辩某些性质复杂而弄不清的行为该得到何种程
度的赞扬或责备时,如同求助于判断的标准一样求助于这些一般准则。在这些场合
,它们通常被引作决定人类行为中哪些是正义的、哪些是不义的基本根据;这个事
实似乎把一些非常著名的作家引入了歧途,他们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描绘自己的理论
体系,似乎认为人类对于正确和错误行为的最初判断,就像法院的某一法官的判决
一样,是通过首先考虑某一般准则,然后再考虑某一特定行为是否符合这一准则而
形成的。

  当那些一般行为准则在我们头脑里由于惯常的反省而被固定下来时,它们在纠
正自爱之心对于在我们特定的处境中什么行为是适宜和应该做的这一点所作的曲解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怒不可遏的人,如果听从那种激情的驱使,或许会把他的敌人
的死亡看作只不过是对他认为自己受到的冤枉的一个小小的补偿,而这种冤枉只是
一件微不足道的惹人生气的事情。但是,他对别人行为的观察使他认识到,这种残
忍的报复显得多么可怕。除非他所受的教育非常之少,在所有的场合他会把避免作
出这种残忍的报复确定为自己的一条不可违反的准则。这一准则对他保持着权威,
使他不会再犯这种强暴的罪行。然而,他的脾气可能非常暴烈,以致如果这是他第
一次思考这种行为,他无疑会把它断定为非常正确和恰当的,是每个公正的旁观者
都会赞成的行为。但是,过去的经历使他抱有的对这一准则的尊重,会阻止他那激
情的过分冲动,并且会帮助他纠正自爱之心本来会就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去做
所提示的过于偏激的看法。然而,即使他会听任自己的心情极度激动,以致违背这
一准则,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能全然抛弃自己对这一准则的习以为常的敬畏和尊
重。正是在采取行动的时刻,正是在激情达到最高点的一刹那,他犹豫不决和胆战
心惊地想到他打算去做的事,他暗中意识到自己将要破坏那些行为准绳,即在他冷
静的时候曾下决心永不违反的准绳,也是他从来没有见到过有人违反而不引起极大
不满的准绳,他在内心预感到,违反了它们很快就会使 自己成为上述不满情绪的
对象。在最终下定重大决心之前,他一直受迟疑不决这种极度痛苦的折磨;他一想
到自己要违反这一神圣的准则就惊恐不安,同时,他又受到违反它的强烈欲望的推
动和驱使。他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自己的决心;有时他决心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沉缅
于可能以可怕的羞惭和悔恨心理败坏他以后的生活的某种激情;当他这样下决心不
让自己经受某种相反的行为所具有的危险时,基于对他将享受到的那种安全和平静
的期望,他的内心感觉到一种瞬间的安宁。但是,很快又重新唤起的激情,更加猛
烈地驱使他去做片刻之前他还决心避而不做的事情。他被那些无休止的决心变换搞
得精疲力尽,头昏眼花,最后,出于某种绝望心理,迈出了最后的事关重大而又无
法挽回的一步;但是,他怀着这样一种恐怖和惊骇的心情,即某人逃离一个敌人而
身不由己地来到一个悬崖绝壁之上时所怀有的恐怖和惊骇的心情,他确信在那里会
遭到比追逐在身后的任何东西都更加肯定的毁灭。这就是他甚至在行动时也会具有
的情感;虽然他在那时肯定比以后较少感到自己的行为不合宜,但是,当他的激情
发泄出来和平息下去时,他开始用他人会用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并且
真正感受到懊丧和悔恨的刺痛在开始烦扰和折磨自己,这是他以前预见不到的。

第五章 论道德的一般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它们被公正地看作造物主的法则

  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被恰当地称作责任感。这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条
原则,并且是唯一的一条大部分人能用来指导他们行为的原则。许多人的行为是非
常得体的。他们在自己的整个一生中避免受到任何重大的责备,然而,他们也许从
未感受到别人对他们行为的合宜性所表示的赞赏之情。他们尊重自己认为已经确立
的一些行为准则,并仅据此行事。一个从另一个人那里受到了巨大恩惠的人,出于
他天生的冷漠性情,可能只抱有一丝感激之情。然而,如果他富有道德教养,他就
会常常注意到表明某人缺乏感激之情的行为显得多么可憎;而相反的行为又显得多
么可爱。因此,虽然他的心里并未洋溢着任何感激之情,他仍将努力像心里充满感
激那样去做,并将尽力对自己的恩人表示关注和大献殷勤,凡是有深切的感激之情
的人都会这么做。他将定期去拜访他的恩人;他在恩人面前将表现得十分恭敬;他
谈到恩人时,必用表达高度敬意的言辞,必提其所得到的种种恩惠,而且,他将小
心地抓住一切机会为过去所受的恩惠作出某种适当的报答。他做这一切时可能不带
任何虚伪和该受谴责的做作,不怀任何获得新的恩惠的自私意图,没有任何欺骗他
的恩人或公众的打算。他的行为动机可能只是一种对已经确立的责任准则所表示的
尊重,是一种在各方面都按感恩规则行事的认真和迫切的愿望。同样,一个妻子有
时对她的丈夫不怀有适合于他(她)俩之间现存关系的那种柔情。然而,如果她富
有道德教养,她将尽力像她具有这种感情那样,关怀体贴,殷勤照料,忠实可靠和
真诚相待,并且在夫妻感情所要求于她的种种关心的表现上无可指责。这样一个朋
友,这样一个妻子,无疑都不是最好的朋友或妻子。虽然他俩都可能带有认真和迫
切的愿望去履行自己的各种责任,但是他(她)们在许多方面达不到体贴入微的要
求,他(她)们将错过许多能显示其亲切关怀心情的机会;如果他(她)们具有同
自己的地位相符的感情,就决不会错过这些机会。不过,他(她)们虽然不是最好
的朋友或妻子,也许仍排得上第二。如果对于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在他(她)们身
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她)们在主要责任方面是谁也不会有所疏忽的。只
有那种属于最幸运的类型的人才能使他(她)们的感情和行为同他(她)们的地位
的最微小变化完全适应,才能在所有的场合做到应付裕如,恰如其分。构成人类大
多数的粗糙粘土是捏不成如此完美的类型的。然而,几乎任何人通过训练、教育和
示范,都会对一般准则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致能在几乎一切场合表现得比较得
体,并且在整个一生中避免受到任何重大的责备。

  没有对于一般准则的这种神圣的尊重,就没有其行为非常值得信赖的人。正是
这种尊重构成了有节操的正直的人和卑劣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前者在各种情况下
坚定果断地执行他所信奉的准则,并且在其一生中保持稳定的行为趋向。后者的行
为随同心情、意愿或兴趣偶尔占主导地位而变幻无常和捉摸不定。不仅如此,既然
每个人的心情容易发生这样的变化,那么,如果没有尊重一般准则这条原则,在头
脑冷静时对行为的合宜性极为敏感的人,也往往会在最不经意的场合作出不合理的
行为,而几乎不能把他那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归因于任何正经的动机。你的朋友在你
正好具有不愿接待他的心情时来拜访你。按照你当时的心情,你很可能把他的造访
看成是鲁莽的闯入;如果你屈从于那时产生的看法,那么,虽然你是想以礼待人,
但是你的举止却会显示出对他的冷淡和不尊重。只是由于尊重礼貌和好客的一般准
则,你才使你不至于这么粗鲁,因为这些准则不允许你这样做。你过去的经验使你
习以为常的对这些准则的尊重,使得你的举止能够在所有这样的场合做到大致相当
得体,并且不让所有的人都容易发生的那些心情变化在任何感觉得到的程度上影响
你的行为。但是,如果没有对这些一般准则的尊重,即使是像讲究礼貌这样一种容
易做到、而且人们几乎不会煞有介事地违反它的本分,也会经常受到妨害,然则公
正、诚实、贞节、忠诚等往往很难做到。人们或许会抱着很强烈的动机违反它们的
一些责任岂非更是如此?人类社会的存在端赖人们较好地遵守这些责任。如果人类
没有普遍地把尊重那些重要的行为准则铭记在心,人类社会就会崩溃。

  上述尊重还由于人们的如下看法——它起初是出于本性的一种模糊观念,其后
为推理和哲理所证实——而进一步加强,那就是:这些重要的道德准则是造物主的
指令和戒律,造物主最终会报偿那些顺从的人,而惩罚那些违反本分的人。

  我说,这种看法或理解最初似乎是受本性的影响。人的天性引导人们认为自己
的各种感情和激情产生于神秘的存在物——无论它们是什么,反正在任何国家都已
成为宗教信徒所敬畏的对象。人们没有其它什么东西,也想不出其它什么东西产生
了人的感情。人们想象出来而无法见到的那些不可知的神必然会被塑造成某种同他
们对其有所感受的神明有点相似的形象。在信奉异教的愚昧和无知的时期,看来人
们形成他们关于神明的想法极为粗糙,以致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人类所有的自然感情
都说成是神所具有的,连那些并不能给人类增光的感情,例如色欲、食欲、贪婪、
妒忌和报复等也包括在内。因此,人们必然会把最能为人类增光的那些感情和品质
说成是神所具有的,因为他们对神的卓越的本性还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而那些感情
和品质、即热爱美德和仁慈,憎恶罪恶和不义,似乎能把人类提高到类似神明的完
美境地。受到伤害的人祈求邱必特为他所受的冤屈作证,他深信这位神看到这种现
象时会产生一种义愤,这种义愤就是最平凡的人目睹不公正的行为发生时也会油然
而生。那个伤害别人的人感到自己成了人类憎恶和愤恨的适当对象;天然的恐惧感
使他把上述感情归于那些令人畏惧的神的旨意。他无法回避这些神,对它们的威力
无力抵抗。这些天然的希望、恐惧和猜疑,凭借人们的同情感而广为人知,通过教
育而得到确认;人们普遍地讲述和相信众神会报答善良和仁慈,惩罚不忠和不义。
因此,早在精于推论和哲理的时代到来之前,宗教,即使还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
就已对各种道德准则表示认可。宗教所引起的恐惧心理可以强迫人们按天然的责任
感行事。这对人类的幸福来说太重要了,因而人的天性没有将人类的幸福寄托于缓
慢而含糊的哲学研究。

  然而,这些哲学研究一经开始,就证实了人们的天性所具有的那些最初的预感
。无论我们认为自己的是非之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是建立在某种有节制的理性之
上,还是建立在某种被称作道德观念的天性之上,抑或是建立在我们所具有某种天
然的性能之上,不容置疑的是,天赋我们这种是非之心是为了指导我们这一生的行
为。这种是非之心具有极为明显的权威的特性,这些特性表明它们在我们内心树立
起来是为了充当我们全部行为的最高仲裁者,以便监督我们的意识、感情和欲望,
并对它们该放纵或抑制到何种地步作出判断。我们的是非之心决不像一些人所声称
的那样,和我们天性中的其它一些官能和欲望处于同等地位,前者也不比后者更加
有权限制对方。没有其它官能或行为的本性能评判任何其它官能。爱并不评判恨,
恨也并不评判爱。尽管这两种感情相互对立,但把它们说成相互赞成或反对还是很
不妥当。但是,评判我们的其它一切天然本性并给予责难或称许,是我们此刻正在
考察的那些官能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可以把它们看作某种感官,其它那些本性是它
们评判的对象。每种感官都高于它所感受的对象。眼睛不要求色彩的美丽,耳朵不
要求声音的和谐,舌头也不要求味道的鲜美。这些感官是评判自己的感受对象的权
威。凡是可口的就是醇美的,悦目的就是华丽的,动听的就是和谐的。上述各种特
性的实质在于它能使感受它的感官感到愉快。同样,什么时候我们的耳朵应该感受
到动听的声音,什么时候我们的眼睛应该纵情观看,什么时候我们的味觉应该得到
满足;应该在什么时候在何种程度上放纵或限制我们的其他天然本性,这些都是由
我们的是非之心来决定的。凡是我们的是非之心所赞成的事是恰当的、正确的,并
且是应该做的;凡是与此相反的,就是错误的、不恰当的,并且是不该做的。是非
之心所赞成的感情是优雅的和合适的;与此相反的就是粗野的和不恰当的。正确、
错误、恰当、不恰当、优雅、粗野,这些词本身只表示使是非之心感到愉快或不愉
快的那些事物。

  既然上述是非之心显然是充当人类天性中起支配作用的本性的,所以,它们所
规定的准则就应该认为是神的指令和戒律,由神安置在我们内心的那些代理人颁布
。所有的一般规则通常都称为法则。例如,物体在运动时所遵守的一般规则就叫运
动法则。但是,我们的是非之心在赞成或谴责任何有待它们审察的感情或行为时所
遵循的那些一般准则,用下面的名称更为恰当。它们更类似那些叫做法律的东西—
—君主制订出来指导其臣民的行为的那些一般准则。它们同法律一样,是指导人们
自由行动的准则;毫无疑问,它们是由一个合法的上级制订的,并且还附有赏罚分
明的条款。神安置在我们内心的代理人必定用内心的羞愧和自责来折磨那些违背准
则的人;反之,总是用心安理得、满足和自我满意来报答那些遵守准则的人。

  还有许多其它的考虑可以起到证实上述看法的作用。当造物主创造人和所有其
他有理性的生物之时,其本意似乎是给他(她)们以幸福。除了幸福之外,似乎没
有其它什么目的值得我们必然认为无比贤明和非常仁慈的造物主抱有;造物主无限
完美这种想象使我们得出的上述看法,通过我们对造物主的行为的观察而得到进一
步的证实,在我们看来,造物主行事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幸福,防止不幸。但是,
在是非之心的驱使下行事时,我们必然会寻求促进人类幸福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同造物主合作,并且尽力促进其计划的实现。相反,
如果不是这样行事,我们就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对造物主为人类的幸福和完善而制订
的计划起阻碍作用,并且表明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与造物主为敌,如果可以这样说的
话。因此,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会信心十足地祈求造物主赐予特殊的恩惠和
报答,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担心受到造物主的报复和惩罚。

  此外,还有其它许多道理、其它许多天然的本性有助于证实和阐明同一有益的
训诲。如果我们考虑一下通常决定这个世界芸芸众生处境顺逆的那些一般准则,我
们就会发现:尽管世界万物看来杂乱无章,但是,即使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每一种
美德也必然会得到适当的报答,得到最能鼓励它、促进它的那种补偿;而且结果也
确实如此,只有各种异常情况同时发生才会使人们的期望落空。什么是鼓励勤劳、
节俭、谨慎的最恰当的报答呢?在每项事业中获得成功。这些美德是不是有可能在
整个一生中始终得不到报答呢?财富和人们的尊敬是对这些美德的恰如其份的补偿
,而这种补偿它们是不大可能得不到的。什么报答最能促使人们做到诚实、公正和
仁慈呢?我们周围那些人的信任、尊重和敬爱。许多人并不追求显赫地位,但是希
望受人敬爱。诚实和公正的人不会因得到财富而欣喜,他感到欣喜的是被人信赖和
信任,这是那些美德通常会得到的补偿。但是,由于某种异常的和不幸的事件,一
个好人可能被怀疑犯有某种他根本不可能犯的罪行。因此他在后半辈子很冤枉地遭
到人们的憎恶和反感。他可以说是因为这样一种意外事件而失去了一切,尽管他还
是个诚实和正直的人。同样,作为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尽管他谨小慎微,仍然可能
由于发生地震或洪水泛滥而死亡。然而,第一种意外事件同第二种相比,也许更为
罕见;而为人诚实、公正和仁慈是获得我们周围那些人的信任和敬爱——这是上述
美德首先想得到的东西——确实有效和万无一失的办法,这一点仍然是正确的。一
个人的某个行为很容易被人误解,但是,他的行为的总趋向不大可能被人误解。一
个清白的人可能被人认为干了坏事,然而这种情况是罕见的。相反,对他的清白的
举止所持有的固定看法常常会使我们在他真正犯罪之时为他开脱,尽管根据已知的
事实作出的他确已犯罪的推断非常有力。同样,一个无赖在他的品行不为人知的情
况下作出了某一无赖行为,也许可以免受责难,甚或得到他人的称许。但是,没有
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做坏事的人,能够不广为人知是个坏人,而且在他确实无罪的时
候能够不经常受人怀疑。就人们的感情和看法所能给予罪恶和美德的惩罚或报答而
言,在这里,根据事物的一般进程,两者所得到的待遇已超出了恰如其份和不偏不
倚的限度。

  虽然用这种冷静的哲学眼光来看,通常决定芸芸众生处境顺逆的一般准则似乎
完全适应世人所处的境地,但是,它们并不同我们的某些天然感情相一致。我们对
某些美德所天然持有的敬爱和赞美之情使我们希望把各种荣誉和酬答都归于它们,
甚至把我们自己也必然认为适合于回报其它一些品质的荣誉和酬报归于这些美德,
尽管它们往往不具备这些品质。相反,我们对某些罪恶的嫌恶使我们希望它们遭受
各种各样的耻辱和不幸,包括自然属于其它品质的耻辱和不幸。宽宏大量、慷慨和
正直受到我们如此深切的钦佩,以致我们希望看到它们还能获得财富,权力和各种
荣誉——这些荣誉本来是同上述美德并无密切联系的一些品质,如节俭、勤劳和勤
奋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欺诈、虚伪、残忍和狂暴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起的轻蔑和
憎恶使我们看到它们得到某些好处便会感到气愤,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由于
它们有时具备勤奋和勤劳的品质,这些好处它们是应该得到的。勤劳的坏蛋耕种土
地,懒惰的好人任其荒芜。谁该收获庄稼呢?谁该挨饿,谁该富足呢?事物的自然
进程有利于坏蛋,而人们的天然感情则偏向于具有美德的人。人们认为,前者因其
上述的好品质会带给他的好处而过分地得到了补偿,而后者则因其懈怠必然会带给
他的痛苦而受到了比应受的要严厉得多的惩罚。人类的法律——人类感情的产物—
—剥夺勤劳和谨慎的叛国分子的生命和财产,而以特殊的回报来酬答不注意节约、
疏忽大意但忠诚而热心公益事业的好公民。这样,人就在造物主的指引下,对物的
分配进行造物主本来自己会作出的某种程度的改正。造物主促使人们为达到这一目
的而遵循的各种准则与造物主自己所遵循的那些准则不同。大自然给予每一种美德
和罪恶的那种报答或惩罚,最能鼓励前者或约束后者。她单纯考虑这一点,而很少
注意到,在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激情中,那些优良品质和不良品德似乎还具有不同程
度的优缺点。相反,人只注意到这一点,因而力求使每种美德得到他心目中恰如其
分的敬爱和尊重,并使每种罪恶得到他心目中恰如其分的轻视和憎恶。造物主所遵
循的准则对她来说是合理的;人类所遵循的准则对人类来说也是合理的。但是,两
者都是为了促成同一个伟大的目标:人世间的安定,人性的完美和愉快。

  虽然人这样从事于改变在事态的自然发展所造成的物的分配情况,虽然人像诗
人所描述的神那样老是用特殊的手段来进行干预,以支持美德和反对罪恶,并且像
神那样力求挡掉射向好人头部的箭,而促使那把已经举起的利剑迅即向邪恶者砍去
,但是,他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决定两者的命运。人的微弱的努力
不能完全控制事物的自然进程,这一进程太快太猛,非人力所能阻止。虽然指引这
一进程的规则似乎是为了最明智和最高尚的目的而制订的,但是这些规则有时却会
产生使人的全部天然感情激动不已的后果。大集体压倒小集体;有远见并作好一切
必要准备的事业家胜过那些反对他们而既无远见又无准备的人;每一种目的只能以
造物主规定的那种方法来实现,这一切似乎不仅是一种必然和不可违反的规则,而
且是一种激励人们勤劳和专心致志的有用和合宜的规则。此外,由于这种规则,在
暴虐和诡计居然胜过真诚和正义时,什么样的义愤不会在每个旁观者的心中激起呢
?对无辜者所受的痛苦,人们会多么悲痛和同情,对压迫者所获得的成功又会产生
多么强烈的愤恨?我们对冤屈感到伤心和愤怒,但是,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完全无力
加以纠正。因此,当我们对在这个世界上能否找到一种能够阻止非正义的行为取得
成功的力量丧失信心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向上天呼吁并希望我们天性的伟大创造
者在来世亲自做他为指导我们的行为而制定的各种原则促使我们在今世努力做的事
。希望他亲自完成他教导我们着手执行的计划;并希望在来世,根据每个人在今世
的所作所为给予报答。这样,我们就会变得相信来世,这不仅是由于我们的弱点,
不仅是出于人类天性的希望和担心,而且也是出于人类天性中最高尚和最真诚的本
性,出于对美德的热爱,对罪恶和非正义的憎恶。

  “这与神的伟大相称吗?”能言善辩而富于哲理性的克莱蒙大主教以丰富的想
象力热情而夸大地说,尽管有时听起来似乎不够礼貌:“听任自己创造的世界普遍
处在混乱之中,这与神的伟大相称吗?听任邪恶的人几乎总是胜过正直的人;听任
无辜的君王被篡位者废黜;听任父亲为野心勃勃的逆子所杀害;听任丈夫因受凶悍
不贞的妻子的打击而死亡,这与神的伟大相称吗?难道处于显贵地位的神可以像观
看某种新奇的游戏那样袖手旁观那些令人伤感的事件而不担负任何责任吗?因为神
是伟大的,他就应当在这些事件面前表现出软弱、不公正或是残暴吗?因为人是渺
小的,就应当听任他们胡作非为而不予惩罚。或者为人正直而不给报偿吗?啊,上
帝!如果这就是你的性格,如果我们如此敬畏崇拜的上帝就是你,我就不再承认你
是我的父亲,是我的保护者,是我悲伤时的安慰者,是我软弱时的支持者,是我的
一片忠诚的报答者。那你就不过是一个懒惰而古怪的暴君,这个暴君为了自己狂妄
的虚荣心而牺牲人类的幸福,他把人类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只是为了把他们作为他
空闲时的消遣品或由他任意摆布的玩物。”

  判断行为功过的那些一般准则就这样逐渐被看成某个无所不能的神的规则,这
个神在观察我们的行为,并在来世报答遵守这些规则的人和惩罚违反它们的人。这
种考虑必然使上述规则具有新的神圣的意义。我们行为的最高准则应当是尊重造物
主的意志,对于这一点凡是相信神存在的人是决不会怀疑的。违抗神的意志这一想
法本身似乎就意味着大逆不道。一个人如果反对或无视具有无限智慧和无限权力的
神给他下的命令,那这人该是多么自负,多么荒唐!一个人如果不尊重造物主出于
无限仁慈给他规定的戒律,即使他没有因为违反这些戒律而受到惩罚,这个人又该
是多么不合人情,多么令人厌恶!一个人对自己行为是否得当的感觉在此也得到自
身利益这种强烈动机的充分支持。我们知道,虽然我们可以避免别人注意或者逃脱
世人的惩罚,但我们总是避不开造物主的眼睛,如果作出不正当行为就会受到他的
惩罚,这是能够限制最不受约束的激情的一种动因,至少对某些人是如此,他们由
于经常反省,对这个想法已经很熟悉了。

  正是这样,宗教加强了天生的责任感,因此,人们通常会非常相信似乎深受宗
教思想影响的那些人,诚实正直。人们认为,这些人的行为除了受到对别人行为同
样起调节作用的准则的约束外,另外还有一种约束。人们认为,不但重视名誉,也
重视行为的合宜性,不但重视他人的称许,也重视自己的称许,这样的动机对世俗
的人有影响,对信仰宗教的人同样有影响。但是信仰宗教的人还有一种约束,这就
是,他不干则已,一干起来就要像那位至尊的神在场那样审慎,这位至尊的神最终
会根据他的实际行动给予补偿。因此,人们对他那循规蹈矩和一丝不苟的行为颇为
信任。无论什么地方只要那儿宗教的固有原则未被某个卑鄙的宗教小集团闹宗派和
派性的狂热所破坏,无论什么地方只要那儿宗教所要求履行的首要责任是各种道德
责任,无论什么地方只要那儿没有人被告诫要把琐屑的宗教仪式看成是比正义和慈
善的行为更直接的责任,只要没有人真的相信通过献祭、宗教仪式和愚蠢的祈求就
可以在神的同意下从事欺诈、叛变和暴行,那么,世人在这方面的判断就毫无疑问
是正确的,并且完全有理由对笃信宗教的人的行为的正直给予加倍的信任。

第六章 在什么情况下,责任感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而且在什么情况下
,它应该同其它动机一起发生作用

  宗教赋予美德的实践如此强烈的动机,并且通过如此有力地抵制罪恶的诱惑来
保护我们,以致许多人误认为宗教原则是行为的唯一值得称赞的动机。他们说:我
们既不应该因感激而报答,也不应该因愤恨而惩罚;我们既不应该根据天然的感情
保护自己不能自助的孩子,也不应该由此赡养自己老弱多病的双亲。所有对特定事
物产生的感情都要从自己的心中驱除干净,某种伟大的感情应当取代其它一切感情
,那就是对造物主的爱,那就是使自己变成他所喜欢的人的愿望,那就是用造物主
的意志来指导自己全部行动的愿望。我们不应该因感激而感谢,我们不应该因仁爱
而宽厚,我们不应该因热爱祖国而热心公益,也不应该因对人类之爱而慷慨和正直
。在履行所有那些不同的责任时,我们的行动的唯一原则和动机,应当是造物主要
求我们去履行它们的责任感。现在,我不准备花时间专门考察这种观点;我只是要
指出,我们不要期待看到这种观点为任何宣称信奉下面这样一种宗教的人所接受,
在这种宗教中,第一条戒律是,要以自己的全部心意、全部灵魂和全部精力去敬爱
我们的造物主,第二条戒律是,像热爱自己一样去热爱自己的邻人;我们实际上是
为了自己的缘故而热爱自己,并不仅仅因为被要求才去这样做。责任感应当是我们
行动的唯一原则,这在基督教的戒律中是找不到的;但是,正像哲学甚至常识告诉
我们的那样,责任感应当是某种指导性的和决定性的原则。然而,可能会出现这样
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行动应该主要地或全然地产生于某种责任感,或出
自对一般准则的尊重;在什么情况下某些其它的情感或感情应该同时发生作用,并
产生主要的影响。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不能用任何一种非常准确的方式得到——将依两种不
同的情况而定:第一,根据促使我们全然不顾一般准则而行动的那种情感和感情是
天然令人喜欢的还是天然令人讨厌的而定;第二,根据一般准则本身是精确无误还
是含糊不清而定。

  1.首先,我要说,我们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应该来自天然令人喜欢或天然令
人讨厌的情感和感情,或者全部来自对一般准则的尊重,都将依这种情感和感情本
身而定。

  所有那些亲切的感情可能促使我们去做的优雅和令人钦佩的行为,应该来自对
一般行为准则的任何尊重,同样也应该来自激情本身。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做了好事
,如果后者只是出于冷淡的责任感而不带有感情地给予报答,前者就会认为自己没
有很好地得到报答。当一个丈夫认为非常顺从自己的妻子只是考虑到妻子的地位必
须维持的某种关系才使自己的举止活泼起来时,他是不会对她感到满意的。虽然一
个儿子竭尽孝道,然而,如果缺乏他应当充分感受到的那种充满感情的对双亲的敬
意,那么父母也会公正地抱怨他态度冷漠。同样,一个儿子也会对这样的父亲感到
十分不满,他虽然履行了父亲的全部责任,但是不具有可以期待从他身上得到的父
爱。对于所有这样的亲切的、具有社会性的感情,看到责任感是用来压抑它们而不
是增进它们,是用来阻止我们做得过分而不是促使我们做应该做的事情,更令人感
到愉快。看到一个父亲不得不抑制自己的父爱,看到一个朋友不得不约束出乎本性
的慷慨行为,看到一个受到某种恩惠的人不得不抑制自己的过分的感激心情,会给
我们带来愉快。

  对于那些邪恶和非社会性的激情,具有相反的准则。我们应当抱着出自内心的
感激和慷慨态度,不带任何勉强地给予报答,不必过分考虑报答是否适宜;但是,
我们总是应当勉强地施加惩罚,更多地是出于施加惩罚是合宜的感觉,而不是出于
任何强烈的报复意向。再也没有什么比那个人的行为更为得体,他对极为严重的伤
害的愤恨,似乎更多地来自它们应当愤恨并且是合宜的愤恨对象的感觉,而不是来
自他自己的那种极不愉快的激情;他像一个法官那样,仅仅考虑判断每种特定的冒
犯应当给予何种报复这种一般准则;他在贯彻这条准则时,其同情冒犯者将要受到
的痛苦的程度甚于自己所受的痛苦,他虽然愤怒但不忘怜悯,有意用最温和及最有
利的方式去解释这条准则,对冒犯者给予极其正直的人们能够一致通情达理地接受
的各种减缓。

  根据前面的评述,因为自私的激情在其它方面介于社会性的和非社会性的感情
之间,所以,它们在这一点上也是如此。在所有平常的、不重要的和普通的情况下
,以私人利益作为目标的追逐,应当来自对指导这种行为的一般准则的尊重,而不
是来自这些目标本身所引起的任何激情;但是,在更为重要和特殊的场合,如果目
标本身看来并没有以很值得重视的激情来激励我们,我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缺乏
感情和没有风度。为了赚到或节省一个先令的钱而焦虑不安或终日盘算,在他的一
切邻人看来,他就会堕落为一个极为庸俗的商人。他必须在自己的行动中表现出:
听任自己的经济状况一直如此窘迫,无意为钱财本身而锱铢必较。他的经济境况也
许使他必须极端节省,非常勤勉;但是,那种节省和勤勉的每个特定的努力必须出
自对极其严格地给他规定这种行为趋向的那条一般准则的尊重,而不是对个人的俭
约或收益的关心。现今,他的过度节俭不应当是由于他希望由此节省那三便士;他
在自己的店里照料,也不应当是出于他想由此得到那十便士的激情:前者和后者都
只应当出于对一般准则的尊重,这条一般准则极其严格地规定了他在自己生活道路
上对待一切人的行动方案。在这里构成了吝啬鬼和真正节省和勤勉的人的品质之间
的差别。前者为了少数的钱财本身而挂虑担忧;后者关心它们只是因为他给自己订
下了生活计划。

  对有关私人利益的很特别和很重要的目标来说,情况完全不同。一个人不去为
了这些目标本身而相当认真地追求它们,就显得卑劣。一个君主不费心征服或保护
某一领地,我们会看不起他。一个没有官职的绅士,在他可以不用卑劣的或非正义
的手段去获得一份财产或者一个比较重要的官职时不尽力而为,我们几乎不会对他
表示尊重。一个议员对自己的竞选显得毫不热心,他的朋友就会认为他完全不值得
拥戴而抛弃他。甚至一个商人不力争获得人们认为非凡的一笔生意或者一些不寻常
的利润,也会被他的邻居们看成是一个胆怯的家伙。这种勇气和热忱就是有事业心
的人和无所作为的人之间的差别。私人利益的那些重大目标——它们的得或失会极
大地改变一个人的地位,成为恰当地被称作抱负的激情的目标;这种激情保持在谨
慎和正义的范围之内时,总是受到世人的钦佩,即使超越了这两种美德而且是不正
义的和过分的时候,有时也显得极其伟大,引起人们无限的想象。因此,人们普遍
钦佩英雄和征服者,甚至也钦佩政治家,他们的计划虽然毫无正义可言,但是非常
大胆和宏伟;例如黎塞留主教和雷斯主教的那些计划就是这样。贪婪和野心两种目
标的不同仅仅在于它们是否伟大。一个吝啬鬼对于半便士的追求同一个具有野心的
人征服一个王国的意图一样狂热。

  Ⅱ.其次,我要说,我们的行为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出自对一般准则的尊重,将
部分地依它们本身精确无误还是含糊不清而定。

  几乎所有有关美德的一般准则,决定谨慎、宽容、慷慨、感激和友谊的功能是
什么的一般准则,在许多方面都是含糊不清的,允许有很多例外,需要作出如此多
的修正,以致几乎不可能完全通过对它们的尊重来规定我们的行为。常见的以普遍
经验为基础的有关谨慎的一些谚语式的格言,或许是对行为所能提出的最好的一般
准则。但是,非常呆板和固执地信奉这些格言,显然是极其荒唐可笑的迂腐行为。
在我刚才提到的一切美德中间,感激或许是含义最精确、最少例外的一般准则。要
是力所能及,我们就应当对自己所得到的帮助作出相等的报答,如有可能,还应当
作出更大的报答,这似乎是一条非常清楚明了的准则,并且是一条几乎不会有任何
例外的准则。然而,根据最肤浅的考察,这条准则好像是极其含糊不清的,并且允
许有一万种例外。如果你的恩人在你生病时护理了你,你也就应当在他生病时护理
他吗?或者,你能够以某种不同的报答来偿还自己欠下的人情吗?如果你应当去护
理他,那么你应当护理他多长时间呢?和他护理你的时间与你护理他的时间相同,
或者更长些,那么应当长多少呢?如果你的朋友在你贫困时借钱给你,你也就应当
在他贫困时借钱给他吗?你应当借多少钱给他呢?你应当在什么时候借给他呢?现
在?明天?或者下个月?借多长时间呢?显然,不可能规定任何一条在一切情况下
都能对这些问题给予准确答案的一般准则。他和你的品质之间的差异,他和你的处
境之间的不同,都可能使你非常感激他而又正当地拒绝借给他半个便士;相反,也
可能使你愿意借钱给他,甚或借给他的钱十倍于他借给你的数目,而又正当地被指
责为极为邪恶的忘恩负义之徒,其所承担的义务连百分之一也未完成。然而,由于
有关感激的各种本分或许是所有那些要求我们实践的善良美德之中最神圣的,所以
,如我所述,决定它们的一般准则是最准确的。确定友谊、人道、殷勤、慷慨等所
要求作出的行为的那些一般准则,更不用说是很模糊和不明确的。

  但是,有一种美德,一般准则非常确切地规定它要求作出的每一种外在的行为
,这种美德就是正义。正义准则规定得极为精确,除了可以像准则本身那样准确地
确定,并且通常确实出自与它们相同的原则者外,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和修改。如果
我欠某人十镑钱,无论在约定归还之日还是在他需要这笔钱之时,正义都要求我如
数归还。我应当做什么,我应当做多少,我应当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做,所有确
定的行为的本质和细节,都已确切地规定和明确。虽然过于固执地信奉有关谨慎或
慷慨的普遍准则可能是笨拙的和呆板的,但是,忠实地遵循正义准则却没有什么迂
腐可言。相反,应当给予它们最神圣的尊重;并且,这种美德所要求作出的行为,
从来不像当实践它们的主要动机是对要求作出这种行为的那些一般准则的出于本心
的虔诚的尊重时一样十全十美。在实践其它一些美德时,指导我们行为的,与其说
是对某种精确格言或准则的尊重,不如说是某种有关合宜性的想法,是对某一特定
行为习惯的某种爱好;我们应当更多地考虑的是这一准则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基础,
而不是准则本身。但是,对正义来说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不折不扣并且坚定不移
地坚持一般正义准则本身的人,是最值得称赞和最可信赖的人。虽然正义准则所要
达到的目的是阻止我们伤害自己周围的人,但违反它们常常可能是一种罪行,尽管
我们可以假托某种理由声称这种违反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一个人常常在开始用这种
方式行骗,甚至在自己打算行骗时,就变成了一个坏蛋。一旦他想背离那些不可违
背的戒律要求他非常坚定和积极地坚持的东西,他就不再是可以信赖的人,没有人
可以说他不会滑向某种或深或浅的罪恶之渊。窃贼认为,如果他从富人那里偷窃他
猜想他们也许容易失去,以及他们也许不会知道失窃的东西,就并没有犯罪。奸夫
认为,如果他诱奸朋友的妻子而能瞒住其奸情,那个丈夫不会怀疑,而且并没有破
坏那个家庭的安宁,他就没有犯罪。一旦我们开始陷入这种精心设计的骗局,就没
有什么严重的罪行我们不可能犯下了。

  正义准则可以比作语法规则;有关其它美德的准则可以比作批评家们衡量文学
作品是否达到杰出和优秀水平而订立的准则。前者是一丝不苟的,准确的,不可或
缺的。后者是不严格的、含糊的、不明确的,而且告诉我们的与其说是如何臻于完
美的确实无疑的指示,还不如说是有关我们应该指望臻于完美的一般设想。一个人
可以根据规则学会完全正确地合乎语法地写作;因而;或许,可以学会公正地行动
。虽然有些文学评判准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纠正和弄清楚我们对完美可能
抱有的一些模糊看法,但是,却没有哪种准则能确实无误地引导我们写出杰出或优
秀的文学作品。同样,虽然某些准则能使我们在某些方面纠正和弄清楚我们对美德
可能抱有的一些不完善的想法,但却没有哪种准则可以使我们确实学会在一切场合
谨慎、非常宽宏或十分仁慈地行动。

  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由于极为真诚和迫切地想以自己的行为获得人们的赞同
,我们反而可能误解恰当的行为准则,因而被应当用来指导我们的原则引入歧途。
在这种情况下,期待人们完全赞成我们的行为是徒劳无益的。他们不能理解影响我
们行为的那种荒谬的责任观念,也不会赞成随之而来的任何行为。然而,那个由于
存在不正确的责任感或所谓错误的道德心而受骗犯罪的人,其品质和行为仍有一些
可敬之处。无论他因此而怎样不幸地被引入歧途,由于他存在着高尚而富有人性的
东西,仍然是人们同情而不是憎恶或愤恨的对象。人们对人类天性中存在弱点深感
遗憾,这种弱点使我们如此不幸地受到欺骗,即使在我们非常真诚地为臻于完美而
努力,并且尽力按照能够合理地指导我们的最好的原则行动时,也是这样。错误的
宗教观念,几乎是以这种方式把我们的天然情感引入歧途的唯一原因;那种赋予责
任准则莫大权威的原则,只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歪曲我们对它们的想法。在其它一
切场合,常识足以指导我们即使不是最为合宜地行事,也离最为合宜地行事相距不
远。假如我们急切地希望做得好些,那么,我们的行为大体上总是值得称赞的。所
有的人都一致同意:服从造物主的意志是首要的责任法则。但是,就也许会加到我
们头上的特定的戒律而言,它们彼此就大不相同。因此,这时彼此之间应当最大限
度地克制和容忍;虽然维护社会的安定需要惩罚各种罪行,而不管它们由以产生的
动机是什么,但是,如果它们明显地来自有关宗教责任的错误观念,则一个善良的
人总是会比较勉强地加以惩罚。他决不会对他所判处的那些人感到他对其他罪犯感
到的那种愤慨,而且正是在他惩罚他们的罪行的时刻,他会对他们那效果不好的坚
定和献身精神感到惋惜,有时甚至感到钦佩。伏尔泰先生最好的一出悲剧《穆罕默
德》很好地表现了我们对产生于这种动机的罪行所应当持有的情感。在那一悲剧中
,一对青年男女具有极其纯洁和善良的性格,除了彼此过于相爱这种使我们更加喜
爱他们的弱点之外,没有其它任何弱点,他俩在某种最强烈的错误的宗教动机的唆
使下,犯下了可怕的凶杀罪,使一切人性原则受到冲击。一位年高德劭的老人,尽
管是他俩宗教上的死对头,但曾对他俩显示极为亲切的感情,他俩对他也曾怀有非
常恭敬和尊重的心情,这位老人实际上是他俩的父亲,虽然他俩不知道这一点,但
是,造物主显然要借助于他俩的手来把这位老人作为祭品,并且命令他俩去杀死这
位老人。在他俩准备实施这一罪行时,他们受到下述两种想法之间的斗争所引起的
极度痛苦的折磨?即:不可推卸;另一为对这位老人的体恤、感激和尊敬,以及对
他们将要杀死的这个人的仁慈和善行所产生的敬爱。这样的表演显示了任何戏剧中
所曾表现过的最吸引人的或许还是最有教益的一个场面。然而,责任感最终战胜了
人类天性中所有可亲的弱点。他俩实施了强加于他们的罪行;但是立即发现了自己
的错误,以及他们受到的欺骗,因而被恐怖、悔恨、愤怒等折磨得身心俱裂。当我
们确信正是宗教把一个人引入歧途,而不是以宗教为借口来掩盖某些最坏的人类激
情时,我们就应该像对不幸的赛伊德和帕尔米拉所怀有的情感那样,同情每一个这
样被宗教引入歧途的人。

  因为一个人也许会根据某种错误的责任感作出错误的行为,所以天性有时也会
占据优势,并且与之相反地引导他作出正确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那种
动机占据我们认为应该占据的优势,不会不感到高兴,虽然那个人自己很软弱因而
不那样想。然而,由于他的行为是出于软弱而不是原则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决不会
比较满意地加以赞赏。一个执拗的罗马天主教徒,在圣·巴多罗买大屠杀中,为怜
悯心所驱使,以致救出了一些不幸的新教徒——他曾经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去毁灭他
们——这似乎不值得获得我们会给予他的那种高度的赞扬,他只是带着完全的自我
赞同的心情作出上述宽大行为。我们也许会对他具有仁慈的性情表示高兴,但是,
我们仍然会带着某种遗憾的心情来看待他,这跟应当对完善的美德表示的钦佩是截
然不同的。就其它一切激情而言,情况不复如此。我们见到它们合宜地自我发挥作
用不会不感到高兴,甚至在某种错误的责任观念指导这个人约束它们的时候也是这
样。一个非常虔诚的贵格会教徒在被人打了一耳光时,不是泰然容忍,而是忘记了
他自己对我们救世主的格言所作的字义解释,以致给予那个侮辱了他的畜生适当的
惩戒,当然不会使我们感到不快。我们会对他的这种精神感到愉快和高兴,并且因
此更加喜欢他。但是,我们决不会用那样一种尊重和敬意来看待他,这种尊重和敬
意是应该给予在同样情况下根据什么是应该做的这种正义感采取合宜行动的人的。
凡是带有自我赞同情感的行为都不能严格地称作美德。

--
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               .oooO  Oooo.
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   )  (   )
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冷水味道,           \ (    ) /
静静中体味被爱的味道.                    \_)  (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22.4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