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经济学家介绍(5)——弗里德曼


——历史终于向他低头


最重要的是,我始终有自己的专业而不是仅仅批评政策。 我在学术界有牢固的地
位。我不怕失业,不怕受到迫害。 我的一些学生全力以赴去做政策评论,有些人
的日子还凑合,但有些,尤其是那些到了华盛顿住着不走的,则处境堪如。你得找
份安定的工作! 
-- 米尔顿·弗里德曼 


百炼成钢 


曾获诺贝尔奖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二战后至今世界上最 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然而世人真正意识到他对经济学的贡 献、承认他的历史地位,是最近10年到15年
的事。弗里德曼 现年85岁,依然健在,已从美国芝加哥大学退休。但弗里德曼仍
被经济学界尊为泰斗。 

弗里德曼从50年代开始鼓吹“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 干预市场。在当时一个
笃信政府几乎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的时代,他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宣扬自己
的独特经济见解 。由于坚信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他随时随地与人展开辩论,遭到
当时世人的嘲弄,受尽白眼。 

时代不同了,数十年后,历史终于向这位经济学伟人低头 ,承认他与凯恩斯齐名
,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弗里德曼几乎是个人赤手空拳地让这个世界
承认了“货币数 量化理论”,即通货膨胀起源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 品”
。一旦政府接受了这一理论,就可以通过放慢货币增长 率来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
。 

在美国国内,弗里德曼在50年代提出的低税、教育凭证和 负所得税等主张正被公
众广泛讨论,而在国外,他的政府不 应干预经济运行的理论已被发展中国家的政
府普遍接受。 

走过孤独 

也许是作为对伟人失敬后的补偿,也许是有勇气再次证明 自己这个民族敢于承认
和改正过错,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最近出版了《两个幸运儿》一书,这本自传
由弗里德曼本人 和与其相伴近60年的妻子露茜一起撰写。美国《商业周刊》 评价
说,此书是一部充满顽强不息精神的出色著述。弗里德 曼早期所受到的精神上的
冷遇非常人所能忍受。50年代中有 那么一段时间,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思想被人视
为荒诞不经, 像杜克大学这样的名校图书馆甚至连弗里德曼的著作都不摆放在书
架上。 

虽与凯恩斯齐名,但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理论却与凯恩斯的 背道而驰,这恐怕也是
弗里德曼当时倍受经济学界排挤的原 因之一,因为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凯恩斯的
主张政府干预经 济的理论正如日中天。而弗里德曼的理论却恰恰相反,他反 对政
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的干预常常加剧了经济波动。 

比较而言,凯恩斯推崇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嘲笑资本家的 投资行为,例如他把股
票市场比喻为“赌场”,而弗里德曼 却认为,个人所具备的无限创造力恰是社会
进步的源泉。 
  
一代宗师 

像多数二战后的经济学家一样,弗里德曼也将经济学等同 于物理学类的自然科学
--其基本理论可以通过事实加以证 实。他的大多学术著作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
了相反观点。 1957年,弗里德曼发表了《消费函数理论》,对凯恩斯经济 理论中
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进行驳斥。凯恩斯认为,随着社 会财富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人们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呈递减 趋势,与此同时储蓄则越来越多。这一理论的基
础是人们的 欲望已得到满足。 

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政府就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 抵消个人消费的减少,
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通过 分析历史消费模式,弗里德曼指出,这一理
论站不住脚,因 为人们的欲望实际上永无止境,原有的得到满足后,新的随 即产
生。 

更重要的是弗里德曼对美国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的解释。凯恩斯当时认
为,出现大萧条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 济的私有化性质,换言之,是资本主义经济
危机的必然产物 ,因此仅凭私有经济本身的力量,并不能走出景气循环的低 谷,
相反,还会越陷越深。凯恩斯由此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 理论。 

1963年,弗里德曼与施瓦茨两人合作发表《美国货币史》 ,对凯恩斯的这一观点
提出驳斥,认为造成美国本世纪30年 代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凯恩斯所提出的恰
恰相反,并非是 美国私有化经济所造成的,而是美国政府过于干预经济运行 规律
的过错。 

从1929年到1933年的4年多大萧条时期,约有1万家美国银 行破产倒闭,造成美国
国内货币供给量下降三分之一。弗里 德曼和施瓦茨注意到,美国国会于1913年就
成立了联邦储备 局,以此防止出现银行倒闭事件。两人在文中指出,如果美 联储
能在这次大萧条中发挥作用,那么大萧条原本是可以避 免的,最多也不过是一次
小规模的经济衰退。 

1968年,弗里德曼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菲尔普同 时提出“自然失业率”
理论。在此之前,凯恩斯理论一直认 为,轻度失业只会带来轻度通胀,在一个稳
定的经济运行过 程中,失业与通胀可以相互共存,例如,在有4%的失业率 的情
况下可以有4%的通胀率。这一理论实际上等于说,政 府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
的失业与通胀混合比例。 

弗里德曼却明确指出,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政府试图把失 业率压到“自然失业率
”之下,通胀就会上升得更高。这一 理论很快得到验证。在60年代和70年中,美
国政府因为要达 到全民就业的目标,结果使国内通胀率从1960年的1%上升 到
1979年的13%。 

老骥伏枥 

弗里德曼不仅是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也善于推销自己的 经济理论。1962年,他
出版了《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提 出了在当时被人认为是左道邪说的新经济理
论;1966年,他 与另外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同时被邀请为《商业周刊》经济专 栏撰
写文章,弗里德曼一直坚持为该周刊写作到1984年才歇 笔。 

1980年,他还主持过一套十集的公共电视教育片,片名就 是《自由选择》,内容
涉及的当然是经济问题。在主持这一 节目的同时,弗里德曼还与同是经济学家的
妻子合著一本经 济学专著。夫妻二人在发表自己的经济观点,抨击经济中的 不合
理现象时,还特别对福利政策和中央计划经济模式提出 尖锐批评。 

身为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还自觉不自觉地把经济与政治联 系了起来。他自己承认
:“我有温和的社会主义倾向。”但 出于科学态度,他不相信知识分子能够改变
现状。“只有危 机才能带来真正变革。”对时政的针砭也为他带来声誉。不 过他
真正在经济学界奠定自己的地位是在70年末,即美国经 济出现如他所预言的高通
胀之后。而90年代之后许多发展中 国家放弃中央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只不
过使他的理论更为深入人心,个人名声进一步上升而已。 

《两个幸运儿》按年代讲述了弗里德曼的故事。他出生在 一对贫穷的俄罗斯犹太
移民家庭,在美国的新泽西州长大。 全家人当时就居住在由母亲经营的一个服装
店楼上,父亲则 在纽约的曼哈顿打工。弗里德曼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父母常 为钱
吵架的情景。 

得益于美国社会的各种福利条件,弗里德曼的成长过程平 稳顺利。家庭所在地的
公共图书馆成为他如饥似渴追求知识 的宝库;一位高中时代的老师对他寄与予厚
望;他靠奖学金 上完大学,毕业时间恰巧在1932年,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中 最黑
暗的日子。 

弗里德曼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在芝加哥大学所受的研究生 教育。当时的芝加哥大
学里,有一批经济学家并不认同整个 经济学界的看法,认为大萧条的发生与不可
避免的资本主义 危机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这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形成 产生
了相当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里德曼在美国政府中任公务员,从事对税收政策和武器问题
的研究,这种经历对他的经济理论 形成也在很大的促进作用。弗里德曼为在美国
政府里的任职 感到自豪,但也亲眼目睹了官场的尔虞吾诈。 

希望政府不干预经济,是弗里德曼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在 。但是怀疑政府管理经
济的能力,并不是说他对政府充满仇 恨。政府在消除贫困,推行教育以及其它社
会生活方面所发 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倡导限制和监督政府权力与强调私营 企业
对经济的影响力也是应该的。 

有人称弗里德曼为“保守”,但弗里德曼却自认为是一个 自由主义者,甚至是一
个激进分子。由于十分热衷于倡导经 济自由主义,弗里德曼宁愿采取政治剧变的
方式来实现自己 的经济学主张。比较而言,一个真正的保守主义者只是不情 愿改
变社会现状,而对于弗里德曼,他的雄心却从未如此温 顺过。 



 
         经济学家介绍(2)——弗里德曼:一个90岁的反凯恩斯主义者


只是个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
  ——F·A·哈耶克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一片寒冷中迎来了90岁的生日。遍及世界范围的公司丑闻
正使越来越多的人思考:持续了20年的放任自由主义是否已经寿终正寝?就连一直
以“罗纳德·里根继任者”自居的美国总统布什也在7月24日对参众两院通过的公
司改革议案表示欢迎——这个议案将对布什企业界的亲密盟友进行更严格的规范。
而在10个月前接受德国《明镜》杂志访问时,弗里德曼对政治家们在“9·11”后
的行动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世界经济状况在2001年9月11日后彻底改变了”,这
位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父抱怨道,“凯恩斯主义又回来了。”他认为恐怖袭击除了
加剧经济衰退,更可能导致一个他已不遗余力地批判了50年的后果——政府对经济
行为的干涉。即使对于在“9·11”后脆弱不堪的航空业,弗里德曼都认定,它们
应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这将保证那些更有效率的公司的生存。
  “肯(加尔布雷斯的呢称)会比我更愉快,他是个社会主义者”,1994年接受
采访时,弗里德曼如此评价过去的50年。在历史学家眼中,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主
宰了20世纪——在政治上,是民主政治与集体主义较量,在经济上则表现为自由市
场与计划体制的争斗。而弗里德曼与哈耶克牢牢站在一起,在20世纪后半叶展开了
一场针对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的战争。他们两人深信,凯恩斯的干涉理论将最终造
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政府,并最终“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幸运地活到了1992年,目睹了柏林墙的倒塌与苏联的解体。但弗里德曼
却坦言,凯恩斯主义在大部分时刻更具影响力,因为它更容易被理解。“每当社会
出现问题时,人们总是本能地想到,是坏人在捣乱,而政府应该制止他们”,弗里
德曼这样解释对手的理论。而对于自己的信仰,他承认很难向公众解释清楚,为何
面临如此复杂的状况,社会机制仍能进行自我修复?最少的干涉可以带来最大的成
果?
  评论家乔治·威尔在纪念弗里德曼90岁生日的文章中称,弗里德曼在1962年出
版的《资本主义与自由》掀起了一场革命,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思“干涉思潮”
,并在80年代迎来了两位最著名的学生,罗纳德·里根与玛格丽塔·撒切尔——两
人在80年代的资本世界掀起了一股浩大的“放松管制”的运动。同时,弗里德曼还
缔造了芝加哥学派。自从1974年以来,至少有8位来自芝加哥大学和11位与该大学
经济系有联系的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更多的当时的年轻经济学者则成为弗里
德曼忠实的追随者。除了在学术界,他们还进入政府效力,还有来自拉丁美洲的精
英则回到了祖国,推动了拉美的经济自由化运动。
  总之,当轮到他获得诺贝尔奖的1976年,64岁的弗里德曼发现自己的名声已是
如此显赫,以至于“从如何治疗感冒到鉴定一封有约翰·肯尼迪签名的信件的时价
的所有问题上”,都有记者采访他。也就是说,由于对公共事物的广泛参与和可怕
的语言表达能力,弗里德曼成了20世纪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被作家丹尼尔
·耶金称作“在50年代末成了一场全面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每一个方面的运动的领
袖人物”的反传统年轻经济学家。他在70年代引发了另一股潮流的到来——这股潮
流从美国蔓延到几乎整个世界,他甚至向70年代末的中国领导人推荐了“自由市场
”。
  弗里德曼喜欢名声,却肯定不喜欢人们仅仅将其视作一名“伟大的公共知识分
子”。他说,评价经济学家的能力与贡献,不是发表了什么声明,而是他们的学术
上的工作。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他说:“我的经济学家同行对我未来五十年工作的
评价,会比七位瑞典人目前的看法,更让我感兴趣。”事实上,他在学术界赢得尊
敬比在公众中更为一致。媒体曾质疑他曾向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提供经济咨询,而
经济学的学生却无一不知道,这位弗里德曼在“消费分析、货币历史及理论、通涨
与失业”问题上留下丰厚的遗产。在论文被引用次数上,弗里德曼在20世纪的经济
学家中排名第一,以致他成了“货币主义”的代名词。年轻时接受正统的凯恩斯经
济学教育的劳伦斯·萨默斯在90年代回忆说:“在我年轻时他是魔鬼般的人物。只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开始勉强地对他产生尊敬。而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流逝,我
对他的尊敬越来越发自内心。”
  但弗里德曼从不同意别人将其当作“保守主义者”,而他的朋友哈耶克也不是
。他说他们都是19世纪自由主义精神的传人,坚信个人的自由高于一切。但是,大
多数自由派的确将他们看作冷石心肠之辈——目睹高失业、社会动荡,却不采取任
何干预措施,只等着体制进行自我修复。当然,我们需要提醒的是,弗里德曼所推
崇的“传统智慧”从未说“市场是完美的”,而是傲慢的专家的干预往往会导致更
糟的结果。
  7月31日将是弗里德曼90岁的生日。尽管在1998年年度的美国经济会议上,在
150名经济学家投票中,凯恩斯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弗里德
曼排名第二,但倘以“最伟大”评价,弗里德曼则成为第一。因为,他与哈耶克对
自由的坚持在90年代末被证明是正确的,而弗里德曼在学术上表现更优,哈耶克则
因为作品“过于通俗”,从未被严格地视作经济学家(这一点上,加尔布雷斯与他
很相似)。但从这一代伟大人物身上,我们最终印证了哈耶克著名的断言:只是个
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他们两人同是伟大的哲学
家与演说家,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人们看待事物的方法。
  经济学的风尚就像巴黎的时装一样,总是在复古与创新间摇摆,每隔若干年就
要迎接一次新潮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经济学家活得久与他的理论本身同样
重要,所以,在此刻,加里·贝克那句简单的祝福超过一切繁杂的阐述:生日快乐
,弗里德曼。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9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