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经济增长纵横谈(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15日13:05:0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文/贺力平 

  “经济增长”是一个大话题,七七四十九天恐怕也聊不完。作者不揣冒昧,把
下面几个相互可能有联系、也可能没有联系的议论撮合在一起,且当供匆匆而过的
经济增长行人可住步一瞥的五色橱窗。 

  这“五色”是: 

  1、对比英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 – 英国的经济增长以缓慢著称,但却成了世
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并一度是世界上最富国家之一,是否这意味着在各国经济增
长的竞赛中,乌龟胜于兔子? 

  2、30年代中国出现过一场高速经济增长 – 那场经济增长高速而短暂,也许
不必再去细究具体的历史原因,但回味一下高速增长在理论上可能具有的脆弱性大
概不算是“杞人忧天”吧? 

  3、从更长时间范围看中国的经济增长 – 在过去200年到300年左右的时间中
,中国经济增长经历过不止一个回合的“之”字型起伏跌宕,千年之交的中国经济
增长可能又一次站在一个关头上。 

  4、购买力平价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 从国际视角评价一国经济增长,现
在通常离不开购买力平价方法,但对这个方法的条件和特点应有所认知。 

  5、更加重视稳定经济增长的条件 – “经济增长”是好事,但好事并不必然
意味着越多越好。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最值得注意的事情。在一定
意义上,极而言之,如果经济增长不涉及稳定性问题,社会就没有必要让经济学者
存在。 
   
  一、对比英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 

  回顾历史,人们或许会发现,有关现代经济及其增长的思想比现代经济增长本
身出现得更早。早在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诞生前的一百年,英国学者就提出了从
家庭个人的收入和开支的角度来解析社会经济的方法。一位名叫格利高里·金(
Gregory King)的英国学者在1688年前后估算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各个行业和职业从
业人员的收入。虽然流传到现在的文献只是他的一些具体的统计数字和表格,但在
那些枯燥乏味的计算中却包含了一个巨大的思想进步。这就是,现代市场经济从根
本上说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的个人所推动和衍生的交换体系,芸芸众生为交换而生产
,从交换中得到自己所需的物品和服务,国民经济不过就是这样的交换活动永恒不
间歇的循环流。金在他的统计中,不仅计算了农业和工业的产值,而且计算了所有
服务业的产值。他计算的产值,所依据的既是国民经济的各个职业或行业(即我们
现在所说的“部门”)的收入,又是人们的家庭开支。“收入等于开支”、这个现
代国民经济核算中所坚持的恒等式原则在金那里萌发出来了。 

  差不多一个世纪后,另一位名叫阿瑟·扬(Arthur Young)的英国学者按照金
的思路又对英国经济进行了一次类似的核算估计。这些材料,现在看来是世界上最
早进行现代意义上国民收入核算工作的代表。表1列出了这两位经济学家前后的估
计(它们经过后来的经济学家的整理)。表1 工业革命前英国的国民收入核算 

        1688年前后                        1770年前后 

       国民收入(万英镑)   比重(%)    国民收入(万英镑)   比重(%)
全部               4800         100            13010             100 
农业               1930          40             5820              45 
制造、采矿、建筑    990          21             3030              24 
商业                560          12             1700              13 
各种行业和家庭服务  740          15             1490              11 
政府和防务          330           7              570               4 
房租                250           5              400               3 
人均国民收入(英镑)      8.3                            18.5   

  从这张表中可看到,当时的国民收入统计已经包含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全部主要
部门:农业、工业、商业、面向居民的服务业、住房业以及政府部门。按照这两位
经济统计者的看法,这些部门都创造价值,给社会带来财富。农业是当时英国最大
的生产部门,占了国民收入的近一半,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后半这一比重甚至还上
升了,这反映出英国经济那时以农业为主,工业革命还没有大规模开始。不过,英
国工业的比重那时也相当高了,占了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服务业中包
括家庭服务,反映出那时英国经济的一个特点,即大量家庭(包括一些收入并不算
高的家庭)雇佣家务活帮手。“政府”与“防务”分别列名,也反映那时英国财政
体制的一个特点:政府或皇室如进行对外战争,其经费必须通过特别渠道筹措并单
独开支。最后,我们看到,从1688年到1770年,英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近一个世纪
的时间内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考虑到当时英国的物价水平基本上是稳定的,没有
出现20世纪特有的持续通货膨胀,这个增长率接近于表示英国的人均实际收入的增
长趋势。 

  结合后来的学者对英国历史统计资料的整理,从表2中可以看到,从工业革命
前一百年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二百年,英国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有些微的提
高,例如,从1688-1770年的0.98%上升到1760-1870年的1.07%,两者相差不足0.1
个百分点(按1%年均增长率,需要70年时间收入水平才能翻一番,或者140年时间
才能翻两番)。而且,1870-1970年英国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的相对于前一百年
的上升,主要不归因于产出的加快增长,而是人口增长的减速。总之,如果说,“
工业革命的作用在于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率”,这个命题对英国历史来说显然是不
正确的。 

   表2 近300百年来英国的人均产出(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 

      实际GDP指数1913=100.0   人口(万人)  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长率(%)
 
1760      5.52                    1107        1688-1770      0.98 
1870     44.6                     3126        1760-1870      1.07 
1970    279.1                     5552        1870-1970      1.27   

  说明:“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长率”等于实际GDP年均增长率减去同期内人口年
均增长率;表2中1688-1770年数据得自表1。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在英国没有大幅度提高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但它很可能提供
了促使英国在后来很长时间中获得持久经济增长的经济条件和基础。经济增长的持
久性才是重要的,这是可得自英国经验的启示。 
   
  二、30年代中国出现过一场高速经济增长 

  中国的经济学家从30年代起,按照国际标准方法开始了中国的国民核算统计研
究。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成就首推巫宝三先生对中国的国民所得(即国民收入)
所做的研究。从30年代后半到40年代后半,巫宝三先生先后几次根据卷帙浩繁的、
分部门的数据资料对中国的国民所得进行了归纳、整理、推算、汇总和修订。从表
3中,可对巫宝三先生的成果略见一斑。 

  从这张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1933-36年间,中国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速
度接近8%,这是相当快的。如果在那几年中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不到2%,那么人均
收入增长率便高达6%。而且,这个增长,主要地体现在农业和制造业等重要部门上
。但是,1936年后中国遭受日本的大规模侵略,全面战争对中国国民经济带来了巨
大破坏。因此,到194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不仅没有增长,而且总量上还有减少。
从30年代到1946年,除了政府和金融业等少数几个部门有增长外,包括农业、制造
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在内的重要经济部门都萎缩了,采矿和建筑业甚至大大萎
缩了。总体上说,1936年很可能代表了中国经济增长在20世纪前半期所达到的最高
水平,而中国经济全面健康的增长则是在20世纪的后半期,尤其是在70年代末改革
开放以来。 

    表3 中国的国民所得:1933、1936和1946年(亿元,当时货币单位) 
            1933年     1936年                   1946年 
                                      按1933年价格     按1936年价格 
农业         125.93     166.41           114.82           127.02 
采矿业         2.38       2.94             0.9               .85 
制造业        18.89      24.75            12.02            16.79 
建筑业         2.21       1.96             0.21             0.19 
交通运输业     9.22      10.42             8.50             8.73 
商业          25.41      25.66            23.18            22.72 
银行保险业     2.00       2.94             7.59             8.83 
住宅服务业     9.34       9.34             8.42             8.42 
自由服务业     1.71       2.15             2.42             2.76 
家内服务业     1.41       1.41             1.41             1.41 
政府服务业     6.42      10.01            13.78            16.66 
总计         204.92     257.99           193.25           234.38   

  说明:原表中的一些术语已换为现在常用语(例如“营造业”改为“建筑业”)。
另外,我们可注意到,在1933-36年期间,中国物价水平基本上稳定,恶性通
货膨胀在1936年以后才在中国出现。巫先生在表中给出的1946年的统计数分别按
1933年和1936年的固定价格计算,从而排除了价格上涨的影响。另外,在汇率方面
,1935年11月的货币制度改革,规定了法币1元换英镑1先令2便士半,接着又在次
年6月规定了100元换30美元的比价。 

  本文作者在写下上述这段文字的前后,听见周围的一些学者说,30年代中国出
现过“沿海城市繁荣,内地农村凋零”的局面。作者也还听说过,30年代前后中国
学界曾有一场有关农村经济与土地关系的大争论。虽然受到手头资料的局限,这里
无法提供统计数据的佐证,但让我们相信“3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是不平衡的”这个
结论,出错的可能性是很低的。进一步说,“经济增长的短暂性”可由许多不同因
素造成,“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是其中之一。(中经网)


--
明明知道我们已经跋涉千里,           .oooO  Oooo.
  我仍觉得你我才初初相遇.           (   )  (   )
      胸怀中满溢着幸福,              \ (    ) / 
        只因你就在我眼前,             \_)  (_/
          对我微笑,一如当年.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6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