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经济增长纵横谈(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15日13:05:2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三、从更长时间范围看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度。虽然在漫长的中世纪中前辈中国人一
直以种植业为主,但他们依靠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度堪称为世界一流的农业和手工
业生产率。来自欧洲和阿拉伯的游客们曾对中国的财富和生产力称美不已。也许正
是因为中原和江南地区的富庶与发达名噪一时,周边的一些游牧民族不时觊觎华夏
腹地,甚至诉诸暴力,结果却是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富饶的土地和
繁荣的文明吸引了世界许多地方的人民前来中国,连远在地中海的犹太人也甘愿跋
山涉水来中国定居。
可以说,一直到200多年前工业革命在欧洲兴起以前,中国的富裕程度在世界
上是领先的。1776年,世界工业革命的思想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名著《国富论》中
多次提到中国的富裕,尽管那时他已经听说中国有许多劳工每日艰辛操劳其报酬仅
够糊口。1794年,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或许还有些依据,因为
当时机器和机器的创造物即使在英国也还未普及。但在随后的时间中,当外部世界
、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在加快进步时,中国故步自封,出现了落后和人口贫困化的趋
势。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在1858年写到,“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
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
自欺”。两年后,马克思在分析英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时问到:“为什么世界
上最先进的工厂制度生产出的产品,售价竟不能比最原始的织机上用手工织出的布
更低廉呢?” 姑且不去介意那时的中国人所使用的是否是“最原始的织机”,我
们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差距肯定已是如此的悬殊。到了1892年,恩格斯
更进一步认为“中国的生活水准即世界上最低的生活水准”。
由于信息隔阂等原因,我们自己对国际差距的认识似乎是不及时和不普及的。
鸦片战争后,曾在江浙一带出任官职的魏源受林则徐的委托,调查研究西方各国的
经济社会情况,写出了洋洋大观的《海国图志》。但是,他那时看到的似乎主要是
中国与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差距,所提出的政策主张也只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治
标之言。19世纪60年代以后,陆续有些政府官员和留学生被派往欧美,他们带回了
一些见闻,有关“西洋富而中国穷”的片言只语渐渐见诸于一些文章家的口谈笔录
中。也许除了东南沿海地带的居民通过海外亲属等渠道对外界形势略有所知外,大
多数生活在内地的中国人尚不可能了解外部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改革倾向的政治
家和知识分子虽然了解国外的情况,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越到后来越为中国的社会
安定问题所牵制和局限,因为中国经济与国外的差距在一天天地拉大,而由此形成
的对中国社会安定和民族统一的内外压力也在一天天地增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地提出了要赶超世界先进
工业国、实现现代化、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目标。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和
发展经济的热情极大地迸发出来。50年代的中国虽然未能与欧美和日本进行广泛的
经济贸易交流,但得到了当时苏联的大量技术援助,一大批大工厂建立起来。但是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中,中国又一次地走过了一些弯路。尽管大工业取得了较快的
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与周围的一些经济体相比较,建国时
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原与它们差不太多,但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差距已十分明
显。邓小平在1979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谈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时,特别提到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的国际比较。他设想,到2000年时,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换算为美
元可达到1000美元。两个月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
康”。1992年初春,邓小平在他著名的南巡讲话中特别指出,“现在,周边一些国
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
题了”。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了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下的
大规模现代经济增长。
在开放中建设经济、追求发展,这在中国近300年来的历史中是罕见的。不论
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不论是看物质基础还是人力资源,中国现在拥有为快速经济增
长所需要的一切良好条件。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共同努
力的目标。
四、购买力平价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比起煤产量、钢铁产量这些指标来,各国的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这类统计
指标在使用上有不可比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有关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
值的统计总是由各国国内货币价值来表示。如何能够使各国的收入或产值相互比较
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各国货币之间的市场比价来进行换算,即用常见的汇率折
算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同样的物品或服务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有着非常
不相同的价格水平,这使得同样多的货币单位在不同的国家可以购买到实际总量不
等的物品和服务。为了消除价格差异带来的这种影响,30年代的经济学家们发明了
叫做“购买力平价”的办法。“购买力平价”的含义是:事前确定好一组物品和服
务,例如若干单位的食品、衣物、住房、交通量和水电气的消费量等,在使用(比
如说)英镑的经济中计算出购买到它们所需的英镑数量,在使用(比如说)法郎的
经济中又计算出购买到它们的法郎数量,然后两者一相除,就得到英镑与法郎的“
购买力平价”汇率。这个汇率显然很可能不同于市场汇率。
30年代,从属于当时国际联盟之下的国际劳工局(现在的国际劳工组织的前身
)开始运用这个方法来比较各国的工资水平。碰巧,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那时准备
在欧洲开设工厂,希望了解各国的实际工资水平从而有助于公司确定适当的工资政
策。福特公司资助了国际劳工局的研究活动。当时这项研究仅只限于一些欧美国家
。但即使这样,该项国际比较研究计划也受到了一些政府的反对。例如,上台后的
墨索里尼发现意大利被排在了国际比较表中的一个靠后的位置,认为这是对该国的
一种“国际侮辱”。其他一些被排在较低位置上的欧洲国家也觉得难以接受这种国
际比较。研究计划最后被放弃了。直到70年代,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才重
新组织按“购买力平价”原则对各国收入进行比较研究工作。现在,联合国和世界
银行在每年的经济报告中都公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并据此
进行排位。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市场汇率和现价计算,199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6546人民币元或790美元,但按购买力平价则达到3220美元或13825人民币元(这里
隐含的人民币/美元汇率为4.29)。这表明,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的经济增长水
平比国内统计所显示的要高,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也要高。国际上许多关于中国经
济规模将在21世纪的某个时候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的计算都是依据这种购买力
平价方法。
同时,不可不提的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低
于按照国内统计进行的计算。按照购买力平价,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87年时为
1170国际美元,1998年时为3220国际美元,11年期间平均每年增长9.6%。扣除这期
间国际美元平均每年的通货膨胀率3%,上述增长率降低为6.6%。这显然低于按照国
内统计得出的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从1978到1999年,中国实际
GDP年均增长率为9.5%,减去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1.3%,可得出中国人均实际GDP平
均增长率为8.2%。
用美元来表述人均收入增长目标,当初的一个用意可能是避免国内通货膨胀可
能带来的干扰。但是,从上面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不管是用市场汇率还是购买
力平价方法来测算,中国在过去20余年间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相对于国内统计方法的
结果来说是较慢的。要全面解释这些统计方法及其结果之间的差别,需要进行很多
分析工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如果使用国际价格指标来表述人均收入增长目标
,这意味着多了一个参考系,进而意味着“增长任务”的完成受到更多的制约,对
“增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更加重视稳定经济增长的条件
毫无疑问,在世界各地,“经济增长”本身已经成了某种广受欢迎的“物品”
。而且,正因为如此,存在着巨大的诱惑去提出高增长目标,这至少在客观上有助
于鼓舞国民士气。
学者们赞成追求高速增长,但是,另一方面,许多学者也不会因为同意说“经
济增长是一件好事”,接下来就赞同说“经济增长速度越高越好”。
一个理由是,经济增长速度越高,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而且,一
旦在高速经济增长基础上发生一场衰退,其对产出或收入的负影响将可能大于前期
经济增长的成就。
让我们做一个类比的设想。第一年时,一国总产出或人均收入为100货币单位
,第二年,经济增长了10%,第三年,经济衰退了10%。问题:第三年末时该国总产
出或人均收入相对第二年和第一年有何变化?
粗略一看,答案似乎是第三年的衰退抵消了第二年的经济增长成果,等于说这
两年期间该国没有任何经济增长。但正确结论是,第三年的衰退不仅抵消了第二年
的经济增长,而且使总产出或人均收入倒退到不如第一年的起始水平。
简单的算术表明,按上述设想,第二年末时的产出或收入水平为110货币单位
(100*10%),第三年末时的产出或收入水平为99货币单位(110-(11=110*10%)
),显然,99小于100。反过来说,上述关系也可表述为:一年衰退10%,下一年即
使增长10%也达不到衰退前的产出或收入水平。
结论:只要存在衰退的可能性,经济增长进程就可能是“进两步,退一步”,
或者换句话说,“退一步”的价值损失含量可能相当于“进两步”的成果,或者更
准确地说,“退一步”所抵消的不止是“进一步”的成果。
前面说过英国历史上的经济增长率一直处于低水平,但却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
经济增长成就。看来,关键还是经济增长的持久性。
经济增长的持久性也就是稳定性,用现在更流行的话来说,即可持续性。
5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经济学者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取得了许
多重要成果。对这些成果,有一种误解,以为它们是关于如何提高一国经济增长率
的问题。实际上,许多成果是关于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在什么条件下会达到稳定增长
态势。获得诺贝尔经济学的美国学者罗伯特·索洛及其学术著作正是其中一位代表
。
一国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率,其实用不着多少来自经济学者的意见。实践者们知
道,要提高经济增长率,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增加储蓄和投资。对这个问题,经
济学者们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他们可以告诉实践者,仅仅依靠增加储蓄和投资的
办法来提高经济增长率是行不通的,储蓄和投资的增加本身也是有极限和副作用的
。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或可持续性问题,说到底,就是经济增长的行人们在实践中
所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或约束条件。如果不受约束条件的约束或制约因素的制约,
行人们可做任何事情,这个世界不会有什么经济增长的任务,不会出现工业革命和
工业化,也不会有现在的“新经济”,当然,也不会有经济学者存在之理由。正是
从经济学观点看问题,中国在新千年之初加入WTO是好事,但经济学上的好事绝不
是一件无条件的好事。中国加入WTO,获得了新增的经济增长动力,同时也会面临
新增的制约因素或约束条件,协调好国内既有的制约因素与新增的国际制约因素,
不让矛盾在两者的夹击中激化,这恐怕是促使中国经济增长避免再走一次“之”字
路线所需要的。(中经网)
--
我一直想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oooO Oooo.
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幸福和快乐的心. ( ) ( )
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 \ ( ) /
只要有过,那样的一日, \_) (_/
只要走过,那样的一次.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 修改:·rainy 於 05月15日13:05:28 修改本文·[FROM: sunny.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3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