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意大利伊利集团(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17日09:21:39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一、生逢乱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意大利进口商品结构由原来以民用为目的的对原材料及半成
品的进口,转变为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由此也给意大利制造业带来了一次变革,
在银行界的支持下,许多新兴工业应运而生,原有的工业部门也努力扩大经营范围
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战后,部队军人转业造成就业压力,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意大利里拉对美元的
比价失控(战争期间美元兑里拉的比价一直保持在1:6.33的水平,之后却猛跌至
1美元兑换18里拉),工业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以进口发展所需的原材料,短期内难
以恢复生产。 
    随之,意大利贴现银行也因资金过度集中在造船、棉花及战争工业而被困死,
继而于1921年底倒闭,给经济造成极大混乱。当时的法科塔政府被迫对其进行干预
。于是,在1922年,一个特殊的自治实体--补贴工业发展康采恩越来越频繁地出
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这个康采恩没有初创基金,没有法人代表,也不从属与任何政府机构,但早在
工业危机爆发前的1919-1921年就已担负起帮助正处于清算阶段的银行获得清算所
需资金的任务。只是限于当时法律的规定,它的审批权限不能超过10亿里拉。 
    在1922-1923年间,商业银行又遇到一次大的危机:罗马银行倒闭的同时,意
大利贴现银行也再次濒临绝境,政府只好二度干预。手段之一就是以法令的形式确
定提高自治部门的审批额度。 
    这样,银行就有了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运作之外的救助机构。这一机构于
1926年更名为政府清算委员会。在1922-1932年间,一直担任着救助清算银行的任
务。 
    其主要流程为:处于清算阶段的银行向自治部门(1926年后即向清算委员会)
开具本票,清算委员会凭此本票从意大利银行(即中央银行)获得所需资金。这期
间被救助的银行包括意大利贴现银行、罗马银行等大银行以及其他许多小型银行。
 
    据后来的估计,当时为挽救濒于崩溃的银行系统所造成的损失总计达50亿里拉
。 
    在意大利银行系统濒于崩溃的同时,受1929在美国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
响,意大利工业状况在1930-1932年间急剧恶化。工业形势异常严峻,那些依赖银
行生存的生产企业牢骚满腹,而得不到银行资助的企业更是叫苦连天。意大利工业
在大危机中无望地挣扎。 
    面对这种情况,意大利政府于1931年底决定由储蓄信贷银行出资5亿里拉成立
IMI--意大利投资银行。IMI有权向工业企业提供长期贷款(还款期最长为10年)
,并能发行由自身担保的股票,以期无需通过意大利银行而获得市场上的剩余资金
。 
    但这一试验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因为IMI根本无法解决众多的中小企业的
困难,大银行继续求助于中央银行。因此许多银行在其中有利益的大企业存活下来
,但银行在其中没有利益的中小企业的状况却极为悲惨。1932年银行及中小企业的
状况进一步恶化。 
    至此,政府方痛下决心寻求办法征集市场上的私人资本以缓解中央银行的压力
。 
     
    二、临危受命 
     
    为将工业企业从银行的控制下解救出来,同时也为了使银行摆脱工业坏帐的桎
梏,意大利政府于1933年1月23日和5月3日颁布了第5号皇家法令及第512号法令,
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政府机构IRI --意大利工业复兴署,以充当私人储蓄与资本市
场之间的桥梁。 
    IRI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改造银行信贷体系,理顺银行与工业部门、银行与政
府、普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并创造一个完全独立的正常的信贷
体系。事实上,创建IRI的法令中已明确了将创建的是两个实体--理财部和重建
部,每一个实体都拥有独立的预算。 
    ——理财部 
    创始基金是1亿里拉,由储蓄信贷银行以及国家保险和社会保障机构提供。
1933年秋IRI正式开始运作后,理财部即受理了1500多家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这
些中小企业共申请贷款27.45亿里拉,IRI实际提供贷款12.09亿里拉。获得贷款的
有公共工程、电力、电话、机械及钢铁制造等行业的企业。 
    在渡过危机最困难阶段后,IRI认为理财部的活动应告一段落。于是,根据
1936年3月12日颁布的皇家第376号法令的要求撤销了理财部,其职能移交给IMI。
IMI作为唯一贷款机构,可以向工业企业提供还款期长至20年的贷款。 
    ——重建部 
    从法律上讲,重建部是清算委员会的延续。它继承了清算委员会的所有财产、
债务以及政府提供的每年8500万里拉的补贴。补贴从1933-1934财政年度开始,连
续补贴20年。 
    政府通过1933年6月15日颁布的皇家第853号法令(后改为1934年2月5日出台的
第391号法令)及1938年5月19日颁布的(并于1939年1月5日改为第93号法令)法令
对IRI清算公司的条件作了明确规定。 
    重建部的任务是解决大银行的困难,禁止银行参与工业活动,理顺银行与清算
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IRI通过银行和清算委员会将这些企业归于自己名下,关闭那些严重资不抵债
的企业,从盘活工业资产入手,挽救那些财政状况尚可的企业。 
    通过市场化运作,不仅找到了大笔资金,也找到了成功经营工业企业的路子。
 
    鉴于当时总的经济形势虽已开始好转,但金融市场仍不景气,投资者对向工业
企业投资普遍信心不足。政府又于1933年10月颁布了具有革新意义的第1341号法令
。根据该法令,理财部有权发行以重建部所拥有的股票作担保的特殊担保凭证,并
对这种担保凭证进行特别管理,使拥有者能根据理财部董事会草拟的条件将担保凭
证转换为股票。 
    这种担保凭证被视为不动产,并可得到政府的批准。于1933年发行的IRI-
STET担保凭证以及1936年发行的IRI-MARE担保凭证在没有政府担保的情况下即已
得到公众的青睐,并很快被抢购一空。之后不久,IRI即承诺公众有权保留担保凭
证,也有权将其转换成股票。 
     
    三、反客为主 
     
    IRI成立之初是被当作一个临时机构设置的,设计寿命为4年。在最初的几年中
,它不仅成功地将3大银行从工业企业的纠缠中解救出来,还在推动1936年的银行
系统改革、限制商业银行投资行为并确保其信贷功能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 
    在积极出售其新购资产的同时,IRI还着手对所拥有的工业资产进行重组。如
在电话行业,于1933年成立了STET公司,以控制3个地区性电话公司;在1936年又
成立了FINMARE管理4个海运公司;更为重要的是同年IRI出台了在沿海建立综合性
钢厂的计划,以配合国家冶金工业发展的需要。为完成这一计划,于次年成立
FINSIDER公司,发展IRI的钢铁行业。 
    由于其令人满意的出色表现,1937年6月24日颁布的皇家第905号法令确立了
IRI永久性机构的地位,其角色也从理财、重建转为管理国有工业企业。该法令细
则于1937年12月31日得到当时内阁总理的认可。 
    自1937年永久性政府机构的地位确定后,IRI开始稳步发展。在半个多世纪世
界政治经济风云变换中,不断调整自身结构,逐步演变成组织结构严紧,涉及国家
交通、通讯、冶金、运输、信息等各个基础领域的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7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