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西方经济学百年回首(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26日07:52:2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文/郑秉文 

  [导言]20世纪主流经济学的三次革命性理论突破为20世纪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从而形成了今天任何一个西方经济学院学生或经济学教授
既人人皆知又无法跨越的基本理论框架。 

  一、“张伯伦革命” 

    亚当·斯密以后的一两百多年里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垄断还
是个别现象。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经济学理论已无法对其进行解释,现
实世界中的普遍垄断现象开始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从19世纪初的西斯蒙第、穆勒
、麦克库洛赫,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马歇尔、古诺、埃奇沃思、西奇威克,尤
其是庇古和斯拉法,他们早已对垄断理论和市场的不完全性作了大量的研究。但问
题在于,他们始终沿袭着“斯密传统”,即将自由竞争作为普遍现象而把垄断作为
例外来构造他们的理论框架。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的张伯伦和英国剑桥的罗宾逊夫人分别
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才正式宣告“斯密传统”的彻底
结束。始于张、罗二人的“张伯伦革命”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们摈弃了长期以来以
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把“完全竞争”作为普遍的而把垄断看作个别例
外情况的传统假定,认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提出了一套在经济
学教科书中沿用至今的用以说明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的市场模式,并
在其成因比较、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方面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完成了微观经济的
革命,将市场结构分成了更加符合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实际情况的4种类型。“
张伯伦革命”的经济学意义就在于,20世纪中期宏观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得到长足的
发展,其天然逻辑的发展起点就是对垄断的分析,从这个起点出发,恰恰使得西方
经济学比较正确地描述和表达了百年经济历史的本质和现状。 

  二、“凯恩斯革命” 

    如果说1929~33年大危机是对当时微观经济学的反动的话,那么凯恩斯主义就
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而《货币通论》则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
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凯恩斯本人就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20世纪西
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从而在整个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成为一个永恒
的主角。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
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
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
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
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
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
之预期”。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
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
场之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之所以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
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
崭新一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
论对腐朽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给予解释和弥补。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得以向前大大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凯
恩斯革命是一场方法的革命。凯恩斯之后,无数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凯恩斯体系本
身存在的种种“空隙”和“硬伤”给予修正、弥补、完善,使之在碰撞中交融,在
裂变中整合。凯恩斯主义内部发生的冲突、裂变、整合是凯恩斯主义得以发展、充
实的重要前提和体现。例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爆发了持续几十年的“两个剑桥之争
”——这场影响很大的学术争论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对20世纪主流经济学的发展
与贡献是深远的。 

  三、“预期革命” 

    70年代发展起来以美国罗·卢卡斯、托·萨金特、罗·巴罗、尼·华莱士等学
者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因使用“理性预期”这一重要经济学概念并以此建
立起其理论体系而被普遍称之为“理性预期学派”。他们认为,虽然凯恩斯也曾反
复讲到预期,但他的预期只是适应性预期,具有随机性,没有理性的解释,即属“
后向预期”,这是因为凯恩斯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其假设前提是错误的:
第一,凯恩斯主义中的当事人不以追求最大化为目标;第二,同一经济人在不同函
数和方程中具有不同的行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的假定条件正好与上述两个假
定相反;第三,“理性预期”假定市场是连续出清的,即通过工资和价格的不断调
整,供给总是等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从这三个假定出发,卢卡斯的演绎逻辑是
,货币对产量等其他经济变量具有重要影响;货币供给的冲击导致货币存量的随机
变动,由此引起经济波动;由于货币供给的冲击引起经济波动是通过总需求曲线完
成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冲击将导致需求的冲击;这样,需求的干扰将导致经济波
动;既然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赖以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那么,“
政策无效性”可以被一般化,即“政府失灵论”。 

  “理性预期” 被称为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预期革命”,对20世纪经济学发
生了重大影响,“理性预期”作为一种宏观分析工具在西方经济学中已被广泛采用
,甚至被它的论敌使用,并且在股票、债券、外汇市场的运行分析中也得到了广泛
应用。虽然总体上讲“理性预期”已进入西方主流经济学工具箱之中,但也有许多
经济学家指出用任何“预期失误”或信息不完善性来解释经济周期都是缺乏说服力
的,认为“理性预期”有许多局限性和本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例如,80年代开始斯
蒂格利茨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合理预期提出了批判,对政府干预的思想重新
作了表述:市场出清还是非市场出清,政府失灵还是市场失灵,政策无效还是政策
有效,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分歧的
关键所在。 

  此外,“理性预期学派”作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政府失灵
论”的逻辑演绎结果与公共选择等学派一起共同向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严重挑战。
195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巴托教授首次创造并使用了“市场失灵”这一概念,并将
市场垄断视为“市场失灵”现象之一,“市场失灵”一词随即便风靡半个世纪;到
70年代“滞胀”时期,以布坎南为首的公共选择学派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政府失灵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里,人们可以发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概
念充斥于经济学文献,它们针锋相对,难分胜负,没有赢家,形成了独特的20世纪
末没有经济学“主流”的理论“真空”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在长长的一生里,                             .oooO  Oooo.
  为什么,                                   (   )  (   )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                      \ (    ) /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_)  (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