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s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Economics
标  题: 经济学家介绍——刘国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28日13:35:56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1923年11月23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6年毕业于西南
联大经济系, 后任南开大学经济系助教。1948 年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任助理
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于1955年在苏联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学习, 1955
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秘书、平衡组副组
长、副所长、所长。1979年起任研究员, 1981—1982年兼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自
1982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兼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教
授, 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
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主要著作有: 《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1980)、《马
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1981)、《社会主义改革与经济调整》(1983)、《苏联东欧
八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1984)、《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主编, 1984)、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主编, 1987)等。

    刘国光从50—60年代起就开始注意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方面进行多因素
分析, 较早地把综合平衡同经济效益、经济体制联系起来予以定量分析, 并提出从宏
观经济和综合平衡角度对固定资产再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
潮中, 他大胆提出了计划和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可以结合运行的突破性思路。尔后, 
他先后主持完成了一系列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课题, 其中影响极大的有四大
“工程”。①在1982—1983年之际, 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特征, 这
些特征包括: 多层次经济成份的所有制结构; 国家、企业、个人多层次的经济决策结
构;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调节结构; 国家、集体、个人相互结合又相互促进的利
益结构; 适应于社会化大生产, 按内在联系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②
在1984年春夏之际, 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的总体设想。从所有制结
构、经济决策体系、经济手段的调节体系、经济利益体系、经济组织系统这五个方
面的内容, 确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为制定中国经济改革的总体规划
和具体实施步骤奠定了基本理论依据。③于1985年夏, 对深圳特区的发展战略进行
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明确提出了深圳特区只有建成外向型的经济, 才能完成它在中
国对外开放政策中应当肩负的特殊使命。他对深圳特区外向型目标的标志提出了数
量上的界定: 首先, 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 其次, 产品以外销为主; 最后, 进出口贸
易的外汇收支要有顺差。并提出深圳应是以先进工农业为主的、工贸并举、工贸技
结合、兼营金融、旅游、服务、房地产和农牧渔等业的综合性经济特区。④于1987
年底、1988年初, 率队为开发建设海南岛制定了《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设
计出一个显然不同于内地, 不同于沿海开放城市, 也不同于经济特区的“海南模
式”。这个模式与以往各种模式的不同点在于: 海南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实行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 不提以哪种所有制为主, 国营、合作、外
资、个体和私营经济平等竞争, 优胜劣汰。更加市场化和更加国际化将是“海南模式”
的鲜明特点。对海南政治框架的设计方向是“小政府、大社会”, 即扩大社会功能, 缩
小政府职能。并且提出了海南从建省伊始便完全采用新体制, 一次性整体转轨, 尽量
避免出现内地那种双重体制的胶着状态。目前, 在他的主持下, 又对今后三、五、八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为政府部门提供对策。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dip.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4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