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de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inux (Linux技工), 信区: Embedded_system
标  题: SoC的技术支持及嵌入式系统设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7 22:13:23 2001) , 转信

SoC的技术支持及嵌入式系统设计 

作 者:北京大学 吉利久

摘 要: 与ASIC设计的其他技术一样,SoC的出现是以许多技术支撑为条件的。这些技术包
括深亚微米工艺技术、IP核的优化及重用技术、EDA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文中讨
论了SoC支撑技术和SoC阶段嵌入式系统设计的作用。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 高级语言 基本性能  编程特点 

引 言

  SoC(System on Chip)可以译为"系统集成芯片",意指它是一个产品,是一个有专用
目标的集成电路,其中包含完整系统并有嵌入软件的全部内容;SoC也可以译为"系统芯片
集成",意指它是一种技术,用以实现从确定系统功能开始,到软/硬件划分,并完成设计
的整个过程。

  作为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C)设计方法学中的新技术,SoC始于20世纪90年
代中期。1994年MOTORLA发布的Flex CoreTM系统(用来制作基于68000TM和Power PCTM的定
制微处理器)和1995年LSI Logic公司为SONY公司设计的SoC,可能是基于IP(Intellectu
al Property)核完成SoC设计的最早报导。由于SoC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设计积累,显著地
提高ASIC的设计能力,因此发展非常迅速。在2000年的CICC(Custom IC Conference)会
议上,MOTORLA SoC 设计技术研究部主任 Joe Pumo作了主题报告(key note),题目是"
SoC:The Convergence Point for Solution of the 21st century[1]。CICC是ASIC设计
领域最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它的主题报告一般代表着ASIC设计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
也说明SoC在ASIC学术界和工业界受到重视的程度。本文拟对SoC支撑技术及SoC阶段嵌入式
系统设计的作用作些讨论。

一、深亚微米工艺推动SoC的发展

  1.IC设计能力与工艺能力

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沿硅片横向和垂直硅片纵向加工精度的提
高,使得器件特征尺寸从亚微米的0.5μm、深亚微米(DSM)的0.35μm一直下降到0.13μ
m甚至甚深亚微米(VDSM)的0.1μm及以下,并可以形成各种结构; 二是匀场范围的扩大
,使得芯片面积由100 mm2增加到200 mm2甚至300 mm2及以上。每个管子在缩小,芯片面积
在扩大,两者的乘积使得 IC 集成度的CAGR(Commutation Average Growth Rate) 每年
达到58%,即1.583 = 4。这就是Moore定律指出的三年翻四番。可以说微电子的加工技术
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可以在硅片上制作出电子系统需要的所有部件,包括各种有源和无
源的元器件、互连线,甚至机械部件。 因此,已经具备了由电路集成 (IC) 向系统集成(
IS)发展的条件。根据工艺特点的不同,可以把以集成形式实现的电子系统分为三类:一
是有线系统,二是无线系统(RF),三是微机械系统(MEMS)。第一、二类都是以电学信号
为第一物理量作为系统的输入,只是信号馈入的方式不同;第三类则是以力学、光学、化
学等信号为第一物理量输入系统。MEMS接收各种不同属性信号的传感器(sensor)也将集成
在系统之中。在这三类系统中,第一类是系统集成的基础,第二、三类系统在完成信号转
换之后也将送入第一类系统处理。

  IC工艺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一些忧虑,这就是所谓的"极限"问题。担心Moore定律是否
有效,现行的硅基工艺还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10年。在这10年的IC发展中可以
得出这样的结论:21世纪,起码是21世纪前半,系统集成仍然是以硅基工艺实现。尽管微
电子学在化合物和其他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全世界数以万亿计的设备和
技术投入,已经使硅基工艺形成非常强大的产业能力。同时,长期的科研投入已使得人们
对硅及其衍生物各种属性的了解达到十分深刻、十分透彻的地步,成为自然界100多种元素
之最,这是非常宝贵的知识积累。产业的能力和知识的积累决定着硅基工艺起码将在30~5
0年内起骨干作用,还将继续发展。即使是Moore定律不再有效,硅工艺为IC设计提供的加
工能力也足够使用几十年。

  在工艺能力提高的同时,IC的设计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过提高的速度低于工艺能力
。它的CAGR每年只有21%,每三年只翻1.8番(1.213=1.77)。图1画出了设计能力与工艺能
力的发展趋势。



  几十年IC的发展实际上并未发生如图1中两条直线表示的设计能力与工艺能力的剪刀差
,这是由于新的ICCAD工具不断出现,使得IC设计能力大约每十年出现一次阶跃式的提高,
有效地缩小了与工艺能力的差距。图1示意地画出了这几次阶跃: ① 表示20世纪70年代的
版图编辑系统,即第一代ICCAD,把IC中的重复结构建立版图库,利用系统的复制功能,提
高了版图设计效率;② 表示80年代出现的以门阵列、标准单元布局布线为主要内容的第二
代ICCAD系统,由于这套系统已经把IC的电学功能纳入设计之中,自此ICCAD系统更多地称
为EDA;③ 表示90年代出现的综合(synthesis)系统,把设计水平从原理图输入提高到行
为描述,这就是第三代EDA,进一步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IC设计能力的提高
,特别是已经形成的三次阶跃,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滞后于工艺水平的问题,但也基本上充
分利用了工艺技术所提供的集成能力。

  IC设计能力的三次阶跃都是以不同层次的建库为基础,而且建库单元的规模也越来越
大,从基本单元电路,到功能模块,甚至于子系统。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设计积累,
实现设计重用,提高设计的起点。

  在工艺技术进入DSM之后,设计能力滞后于工艺的状况再一次突出。这是因为DSM使得
半导体器件和电路互连线都出现了更为复杂的本征效应和寄生效应,是IC设计需要面对的
挑战。解决或者缓解这个问题更须进一步利用设计积累,提高设计起点,把已有优化的子
系统甚至系统级模块纳入到新的系统设计之中,实现系统芯片集成。这就是图1 中④表示的
第四次阶跃--SoC技术。已有的子系统级、系统级的优秀设计是实现SoC设计的基础,它们
都包含有大量的创造性劳动,已经具有IP的价值。

2.IC产业的分工

  IC技术的迅速发展得益于IC产业内部的细致分工,图2示意地画出分工过程,SoC技术
正是IC产业分工的体现。确切地说,60年代的IC产业应该是半导体产业,当时的厂家没有
分工,所掌握的技术十分全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Fairchild公司,不但生产晶体管、集成
电路,就连扩散炉都自己制作,如图2中的第一行所示。到了70年代开始分工,半导体工艺
设备和ICCAD设备成为独立产业,以其精湛的专业技术为IC厂家提供高质量的设备。此时I
C厂家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于产品的设计与工艺的研究。到了80年代,工艺设备生产能力已
经相当强大,而且费用也十分昂贵,IC厂家自己的设计已不足以供其饱和运行。因此开始
承接对外加工,继而由部分到全部对外加工,形成了Foundry加工和Fabless设计的分工。
IC产业的这一次分工,再加上ICCAD工具发展为EDA系统和大批没有半导体背景的系统设计
师提供了直接介入IC设计的条件。由于系统设计师来自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因此使得IC
的作用也渗透到各行各业,开拓了IC的应用领域,扩大了对IC的需求。80年代的这次分工
是IC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分工,极大地推动了IC产业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一般的Fabless都有自己的测试,这是因为测试与销售关系密切,同时也
是因为当时的产品功能还不甚复杂,所需测试设备还不算太贵,因此有自己建立测试条件
的可能性。随着集成规模的提高和产品功能的增加,完成测试所需的设备已经十分昂贵,
到了以秒计价的程度,而且测试能力也非常强大,一个Fabless公司已不能使其饱满运行。
因此到90年代,测试也成为独立产业分离出去。至此,只要有设计能力和市场支持,就能
把一个IC公司办得很好。

  IC产业最近的一次分工始于90年代末,目前仍在进行。这就是IC设计产业中的系统设
计和IP设计的分工,形成了以SoC技术为主的chipless设计方式。这次分工对IC产业的推动
将不亚于80年代Fabless与Foundry的分工。


二、IP在SoC中的地位

  在IC设计中,IP成为独立技术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却非常迅速。ASIC领域许多文
集、报告中有关IP的内容剧增。CICC 1997年会议文集的"单元建库"分册已有IP的报导[2]
,1998年CICC的文集关于IP的报导就增加到3个分册[3],1999年美国ICE(IC Engineerin
g)编辑的"ASIC Status'99"讨论IP的篇幅占到了1/3。IP技术受到广泛重视的主要原因是
它为SoC的设计提供了有效途径,是SoC的技术支撑。

1.IP技术的进展

  实际上,IP的概念在IC设计中已经使用了将近20年,应该说标准单元库(standard c
ell lib)就是IP的一种形式[4]。工艺加工厂(Foundry)为扩大业务,便以精心设计并经
过工艺验证的标准单元吸引IC设计师成为它的客户,向他们免费提供数据资料;IC设计师
也乐于使用成熟、优化的单元完成设计,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减少设计风险。设计师
一旦以这些数据完成设计,自然也就要到这家Foundry去做工艺流片,这样,Foundry便达
到扩大营业的目的。使用者除与Foundry签定"标准单元数据不扩散协议"之外,无须另交单
元库的使用费,因此Foundry并没有直接收到IP的效益,只是通过扩大营业间接收到单元库
的IP效益。这就是IP的最初级形式。

  今天的IP已远不是这个水平,已经成为IC设计的一项独立技术,成为实现SoC设计的技
术支撑,成为ASIC设计方法学中的学科分支。

  从集成规模上说,现在的IP库已经包含有诸如8051和ARM7等微处理器、320C30等数字
信号处理器、MPEGII等数字信息压缩/解压器在内的IC模块,这些模块都曾是具有完整功能
IC产品,广泛用来与其他功能块一起在PCB上构成系统的主板。如今微电子技术已经具有实
现系统集成的功能,因此这些IC便以模块"核"(core)的形式嵌入ASIC和SoC之中。

  从设计来源上说,单纯靠Foundry设计IP模块已远不能满足系统设计师的要求。今天的
IP库需要广开设计源头,汇纳优秀模块。不论出自谁家,只要是优化的设计,与同类模块
相比达到芯片面积最小、运行速度最快、功率消耗最低、工艺容差最大,就有人肯于花钱
使用这个模块的"版权",便可以纳入IP库,成为IP的一员。

2.IP设计的层级

  由于今天IP模块的集成规模已经达到系统级的水平,按照ASIC设计方法学的要求已经
需要完成行为(behavior)、结构(structure)和物理(physical)三个设计域(design doma
in)的设计,因此,这些模块/子系统也就在三个层级上分别成为了软IP(soft IP)、固IP
(firm IP)和硬IP(hard IP)[5]。

  软IP是设计投入最少的层级,只完成RTL级的行为设计,以硬件描述语言描述文本的形
式提交使用。这个HDL描述一定经过仿真验证,使用者可以用它综合出正确的门级网表。软
IP一定是优化的行为域设计,与其他设计相比它所需的硬件开销最小。软IP的优点是有最
大的便携性,不受实现条件的限制,同时也给后续设计留有更大的创新空间,使用者根据
单元库的条件可以完成更具新意的结构设计。软IP最主要的缺点是对模块的预测性太低,
增加了设计的风险,使用者在后续的设计中仍有发生差错的可能。

  固IP比软IP有更大的设计深度,已完成了门级综合、时序仿真等设计阶段,以门级网
表的形式提交使用。只要用户单元库的时序参数与固IP相同,就具有正确完成物理设计的
可能性。硬IP是IP模块的最高层级,涉及广泛内容,将在下一节中重点讨论。

  长期以来,ASIC设计能力低于IC工艺能力的状况一直困扰着IC设计师和EDA设计师,因
此,不得不采用比最先进滞后两代的工艺制作ASIC。当DRAM已经使用0.18μm制作,CPU采
用0.25μm工艺的时候,而制作ASIC仍然采用0.35μm,甚至0.5μm的工艺。IP技术的形成
将对缩小设计与工艺能力的差距,直到扭转设计落后的局面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IP重用使双方受益:IP提供者可以获得直接效益;IP使用者,特别是硬件IP使用
者,不仅可以节省开发费用,因为自己研制所花的费用远多于使用IP的费用,而且更重要
的是减少了设计风险,缩短了设计周期,因此IP技术一经形成便迅速发展。据ICE的统计和
预计,1995年的ASIC设计中只有9%使用IP,到1997年已上升至20%,1999年达到47% ,预计
到2003年将有84% 的 ASIC 设计使用IP ,未使用IP的ASIC只有 16%。 

3.硬IP设计的重要性

  硬IP是IP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形式。一定意义上说IP技术是从硬IP开始的
,即把IC产品变成设计中可重复使用的IP模块。国际上对硬IP的开发和应用都非常重视,
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迅速,1998年比1997年增长80%,1999年比1998年增长50%。

  硬IP受到重视,首先,是因为它们可靠。这些IP模块的设计可以说是精雕细刻,设计
与工艺的结合也是久经考验,使用这些硬IP完成系统设计不必再为模块担心,可以把精力
全部用在模块的衔接上。其次,是硬模块使用方便,IP提供者把模块的芯片尺寸、端口位
置、逻辑功能、时序关系以及驱动能力、功率消耗等等数据全部提交,系统设计者只须在
芯片的适当位置留出IP模块的空间,把I/O端口衔接对准就算完成了对这个模块的处理,可
以非常方便地完成IP模块的嵌入。第三,是硬IP的设计有相当难度,特别是在DSM阶段,密
集的布局,窄长的互连,都引入十分严重的寄生效应;再加上高频率运转的要求,更增加
了设计难度,需要投入大量的物理设计。可以这样说,SoC中的DSM设计主要体现在硬IP之
中。所以,人们希望把这样的设计作为硬IP,省去重复开发的费用,况且重复开发还不一
定能达到如此优化的程度。这里强调硬IP决无轻视软IP、固IP之意。对提出优化算法设计
师的睿智,对做出创新结构设计师的才华应予十分重视,只有以这些算法和结构做基础,
才能做出高质量的硬IP。每个硬IP都包含有软IP、固IP的成果。硬IP向使用者提供包括物
理版图在内的全套设计的使用权,是可以落实在硅片上的IP,因此也称为"Silicon Intel
lectual Property(SIP)"。

4.IP的标准

  随着对SoC重要性认识的日益深入,国内IC界对IP的谈论也越来越多,有些对IP的理解
不够十分准确,比如把以前做过的IC设计都认为是IP。目前,尽管对IP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IP的实际内涵是有界定的。

  首先,它必须是为了易于重用而按嵌入式专门设计的。即使是已经被广泛使用的产品
,在决定作为IP之前,一般来说也须要再做设计,使其更易于在系统中嵌入。比较典型的
例子是嵌入式RAM[6],由于嵌入后已经不存在引线压点的限制,所以在分立电路中不得不
采取的措施,包括地址分时复用、数据串并转换以及行列等分译码等,在嵌入式RAM中都可
以去掉,不仅节省了芯片面积,而且大幅提高了运算速度。

  其次,是实现IP模块的优化设计。优化的目标通常为"四最",即芯片的面积最小、运
算速度最快、功率消耗最低、工艺容差最大。所谓工艺容差大是指所做的设计可以经受更
大的工艺波动,是提高加工成品率的重要保障。这样的优化目标是使用全自动化设计过程
难于达到的,可是对于IP又必须达到,因为它要重复使用千百次,甚至更多。IP的每一点
优化都将产生千百倍甚至更多的倍增效益。因此基于晶体管级的IP设计便成为完成IP设计
的重要,或许也是主要方法。

  第三,要符合IP标准。与其他IC产品一样,IP进入流通领域后,也需要有标准。于是
1996年以后,RAPID (Reusable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llectual-property Develop
ers)、VSIA(Virtual Socket Interface Alliance)等组织相继成立,协调并制订IP重用
所需的参数、文档、检验方式等形式化的标准,以及IP标准接口、片内总线等技术性的标
准。虽然这些工作已经开展几年,也制订了一些标准,但至今仍有大量问题要解决,例如
不同嵌入式处理器协议的统一、不同IP片内结构的统一等,都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可以想到,要完成一个易于嵌入的、实现优化的、符合标准的IP设计,需要更大的工
程投入,一般来说要比一次性应用的设计增加2~7倍。因此,有些IP的使用费要价很高也
是可以理解的。
三、嵌入式系统的设计

  嵌入式系统与SoC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按通常的理解,嵌入式系统更多地是指对单
片机系统所做的集成,是SoC的一个子集。SoC则是指更广泛的系统集成。

1.单片机的历史功绩

  单片机在推动IC应用,促进IC发展方面发挥过而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单片机以
微处理器为核心,在相应的应用环境下开发出软件写入码点,再配上周边的外围电路,就
构成了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单片机系统,上至精密仪器的自动控制,下至家电、玩具的多种
功能,都离不开单片机在其中发挥作用。

  单片机需要微处理器,促进了微处理器电路的生产,使之成为IC家族中所占份额最大
的一个成员;单片机需要写入码点,促进了EPROM、Flash等非挥发存储工艺的发展,简化
了编程过程。单片机在一个领域的应用,又启发了其他领域的应用,对微处理器的功能提
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推动了微处理器不断设计出新版本。单片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单片机
系统成了集成电路渗入各行各业的"先驱",同时也使得单片机成了IC需求的大户之一。所
以单片机对IC的发展特别是对微处理器电路的发展,功不可没。

  可以说基于单片机的嵌入式系统是SoC的最初形式。有些单片机系统,例如家电控制器
等,有着非常广大的市场。对于这种单片机实现系统集成,把所用的微处理器和外围电路
集成为一个芯片,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同时还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
这就构成了SoC的最初形式。不少Foundry为了扩大营业范围,建立了嵌入式微处理器的渠
道,为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加工提供了方便。当然,使用者要对Foundry多付一定的费用,
Foundry也要向微处理版权的拥有者付费。这就形成了IP有偿使用的模式。

  尽管今天,SoC设计的范围、IP的种类和水平以及EDA工具的能力都比单片机系统所需
的条件完备了许多,但是单片机系统的编程、开发过程和面向市场、对准应用的特点,都
对SoC的发展有重要启发。 

2.SoC阶段的嵌入式系统设计

  进入SoC阶段,嵌入式系统设计所面对的工艺条件、 IP水平、 EDA能力、 软硬件协同
设计-- H/S Codes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嵌入式系统设计师所能得到的条件也更加完备
,因此更可以施展其系统设计的才华。

(1)向chipless公司发展

  正如当年单片机系统以其面向应用为特点一样,嵌入式系统设计师面向市场的首要任
务没有改变。嵌入式系统设计师首先是该应用领域的系统设计师,全面了解应用的需求,
能提出带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同时应了解IP核的功能及行情,很快便能利用所需的IP核
再加上胶连逻辑(glue logic)完成系统。这就是chipless的运作模式。

  以SoC技术为主的chipless是指不再做具体模块芯片的设计。按这种模式运作的公司,
依据电子市场需求和IP供给能力,提出系统功能描述,然后完成各IP模块在芯片上的拼接
,再按Fabless模式完成SoC制作,便可把产品投入市场。显然,这种模式一定会受到系统
设计师的欢迎。他们可以如当年把IC芯片安装在PCB上一样在硅片上进行IP模块的布局,完
成SoC的设计。由于所提方案是有前瞻性的,所选IP是优化的,所用的设计工具是有效的,
再加上所用的加工是稳定的,所以这样的产品具有了能在市场上一炮打响的条件。即使考
虑到市场风险,成功率只有1/5,那个成功产品取得的占领市场的经济效益已足以使得公司
取得成功。

  IC设计公司的盈利主要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抢占市场阶段。产品领先,市场独
占,即在所谓的"leading edge"位置,可以取得相当高的新品差价收益。不过这个阶段一
般维持不长,产品所具有的前瞻性逐渐消退,竞争对手会以"me too"的方式挤占进来,因
此需要及时转入第二阶段,创造新的IP,优化系统设计,实现更大成品率和更低的单件成
本,以求得产品批量上市的收益。chipless 模式的IC公司在这两个阶段把握住市场和技术
,就能高出一筹,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至于chipless所用的IP,主要以最佳的性能/价格比为目标,只要是市场提供的、信誉
可靠的都可以使用。在相同条件下,尽量选用国内IP,以支持国内IC业的发展。

(2)熟悉IP市场

  正如当年单片机系统设计师十分熟悉芯片市场一样,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要对IP市场十
分熟悉。美国ICE主编的"ASIC Status99"中对IP有这样的描述:

  "Yesterday's chips are today's reusable IP blocks,and can be combined wit
h other functions,like Video,Audio,Analog,and I/O,to formulate what we no
w know as system on chip(SoC)"

  这个描述比较清楚地说明IP对于嵌入式设计师的重要性。

  熟悉IP市场首先要熟悉IP的功能、性能以及使用费用,这点与买芯片装系统差别不大
。其次,要了解它的工艺依托状况,这点是用分立组件搭系统不曾遇到的。SoC最终要去工
艺制作,而各家Foundry的工艺又不尽相同,DSM阶段各家工艺之间的差异会更突出一些。
因此在SoC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所选IP的工艺兼容性。

  IP进入市场运作,通常是以Foundry和EDA为载体。EDA系统装入的IP一般只提供功能描
述,为SoC设计仿真提供IP功能的黑盒。IP装入EDA系统既有利于EDA销售,又有利于IP的推
广,因此这种形式的IP资料通常是随EDA系统无偿提供的。与EDA不同,Foundry提供的是I
P实体,是可以付诸工艺流片的全套设计。在得到IP版权持有者的许可之后,Foundry便可
以有偿提供IP的"使用版"。所谓"使用版"是不可阅读的版本,不能通过它了解设计的细节
,但可以使用。使用者可以方便地把它嵌入到自己的设计之中。

  在市场运作中,IP的使用费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一次买断,按设计付费,按产品
提成等等。无论哪种方式,一般说,新版本的、功能强的IP要价都很高。因此,只有所设
计的嵌入式系统有足够大的市场,才可以从使用IP中取得效益。

  就目前情况看,利用国外IP完成的SoC设计已有不少,但尚无国产的IP问世,眼看着高
额利润流去。早些年,我们买进口芯片装系统,高额利润被芯片拿走。现在,我们自己做
SoC芯片,但要用国外IP,高额利润又被IP拿走。因此,与IC设计师合作开发出我们自己的
IP也是系统设计师的光荣使命。

结束语

  系统集成依靠的是非常广阔的广谱背景,一个人或几个人包打天下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如果说在IP模块设计中更多体现物理背景的话,包括电路的、器件的、工艺的,甚至分
子的、原子的,那么系统级设计将更多体现系统背景,包括功能的、行为的、算法的、架
构的、设置思路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系统集成的广谱背景衬映着一个七彩纷呈的绚丽世
界。

参考文献

1 SoC: The Convergence Point for Solutions of the 21st Century. Keynote of IEE
E CICC '2000

2 Core-Based Chip Design. session 6, IEEE CICC '97, p.87~111, 1997

3 System-on-a-Chip Integration. session 6; IP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session
 13; DSM Issues, Tools and Methodologies. session 27. IEEE CICC '98, 1998

4 Terry Coston W. Issues for Fabless Design Companies Moving Towards Deep Subm
icron System on a Chip Design. IEEE CICC '98, p.581, 1998

5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ssues. ICE, ASIC Status '99, p.8, 1999

6 Tadaaki Yamauchi, Mitsuya Kinoshita, Teruhiko Amano, Katsumi Dosaka, Kazutam
i Arimoto, Hideyuki Ozaki and Tsutomu Yoshihara. Design Methodology of Embedde
d DRAM with Virtual-Socket Architecture.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2001,36(1):46~54

7 Henrik O. Johansson. A Simple Precharged CMOS Phase Frequency Detector.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1998,33(2):295~299

8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ssues. ICE, ASIC Status '99, p.4~8, 1999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4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6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