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ded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woday (影子), 信区: Embedded_system
标  题: 软件产业不是传统产业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24日18:30:12 星期三), 站内信件


软件产业不是传统产业   
 软件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至今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人们对它的特殊性也是逐渐
认识的。首先,软件就是知识的结晶,对于软件产业,是否有自主技术,是否有知
识产权,这些问题比传统产业重要得多。其次,软件产品只有开发成本,没有生产
成本,即边际成本极低,类似于通信、电力等行业(当耗资巨大的通信网或电力网
建成后,增加一个用户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这是所谓“自然垄断性产业”的共
同特征。此外,软件有平台依赖性,在软件中操作系统有特殊地位,它是其他软件
运行的平台,一旦某个平台形成了垄断,用户就很难转移到别的平台上去,这更加
强了软件产业的垄断性。既然软件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发展软件产业也不能采用
发展传统产业的方式。      
主权大国必须有自主软件产业    
在现在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软件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
和综合国力,因此作为一个主权大国就必须建立基于自主技术的、完整的软件产业
体系,否则就不成其为主权大国。作为世界头号软件大国的美国,软件的本国提供
率达到97%,中国目前大概只有1/3左右。所以我们应当尽量提高自主软件的比率,
特别是在有关信息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应用方面。所谓自主软件是指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软件或开放源码的自由软件,而且为了保障信息安全和产业的自主性,从
最底层的操作系统到数据库等基础软件,到中间件,直到上层的应用软件以及硬软
件一体化的“嵌入式软件”,都应该有自主软件可供选择。当然,软件产业的平台
依赖性意味着,操作系统首先不能被别人所垄断,必须有自主的操作系统可供选择
。    目前我国的软件产业自主程度很低,尤其是在桌面计算机领域,操作系
统、办公套件等主要软件基本上被微软所垄断,中国的软件业在竞争中完全处于劣
势。为了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必须打破微软的垄断,形成能够和Windows竞争的
自主操作系统平台,这样才能限制微软的垄断利润,摆脱它的控制,使任何中国软
件公司和外国公司,无论是做那个平台上的软件和服务,都能参予公平竞争。  
  为了发展自主操作系统,近期在服务器和桌面领域,我们可以基于开放源码的
Linux,至于在嵌入式领域,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如凯思、桑夏、
科银京成等等公司的产品)可以选用。最近863计划支持的、科泰世纪公司的“和
欣”操作系统以其先进的架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假以时日,中国自主的操作系统
一定会发展起来,使中国软件产业可以构建在自主的、可信赖的平台上。如果想在
操作系统方面依赖“国际分工”,依赖与外国公司的合作而放弃发展自主操作系统
,就等于放弃软件产业的利润、自主权和信息安全。    
 为软件产业创造健康的竞争环境   
 发展我国自主软件产业是否排斥竞争呢?恰恰相反,这正是为了替中国软件产业
创造健康的竞争环境。客观上,目前在中国软件界主要有二个企业群体,一是跨国
公司,一是中国软件公司,在这两者之间也有一些合资、合作企业。现在国内软件
市场上起主导作用的是跨国公司,特别是在桌面计算机领域,微软处于事实上的垄
断地位,相比之下,我国软件企业还非常弱小。根据中关村管委会公布的数据,微
软中国2001年的销售额为15.5亿元(其中还不包括微软最大的收入,即与PC厂商签
订OEM合同的收入),大大超过了前10家中国软件公司的总和。显然,竞争优势不
在中国软件公司这一边。如果我们掉以轻心,隔一些时间,很可能跨国公司的比重
会愈来愈大,而中国软件公司的比重会愈来愈小。所以,提倡Windows平台还是提
倡自主操作系统平台,提倡发展Windows下游产业还是发展自主软件产业,决不是
一个简单的“技术方案”问题,也不是违背什么“市场竞争”,而恰恰是为了打破
垄断,创造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     
 中国可以不做操作系统吗?  
 最近披露的、微软高价聘请麦肯锡写的《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中
国提出了许多“远景目标”、“发展阶段”和“举措”等等,但就是不要中国做操
作系统。按照报告的“发展战略”,在操作系统方面中国采用Windows就可以了,
做操作系统不是中国人的事,最多是做Windows中一个安全模块的“本地化”而已
。    《报告》的宗旨和微软CEO鲍尔默先生所提出的《技术生态系统》是一
致的。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微软在上游,掌握Windows等平台软件,中国软件
产业在下游,为Windows开发应用软件,或者为微软做“软件出口”,看起来是互
惠互利、各得其所。但情况真是这样的吗?统计表明,2001年全球PC软件前100家
公司的收入总和为318亿美元,其中微软占69%(218亿美元),其他99家加起来也
只有31%!这就是上游软件和下游软件的差别。何况,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利益问题
,软件依赖于平台,下游软件被上游软件所控制,今后中国软件产业将无法自主。
前几年网景公司浏览器失败的经验还表明,如果微软想打败任何一家做Windows应
用软件的公司只是举手之劳。例如今天,微软是买了汉王的手写汉字识别技术,但
如果有一天微软不想要汉王了,它在操作系统上捆绑了另一家的技术,那汉王的这
个技术就难以招架了。所以这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受微软控制的系统,和中国
所需的自主的软件产业没有丝毫共同之处。     
  Web服务和操作系统   
 《报告》提出,XML将是中国软件产业的机会,这是有道理的。人们普遍认为,
基于XML、WSDL、SOAP、UDDI等工业标准的Web服务将是今后软件的方向,中国软件
业应当重视,但这等于可以不管操作系统了。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性,当网景公司的
浏览器盛行时,有人认为,浏览器将掩盖操作系统并取代操作系统的地位,但后来
微软将浏览器集成到操作系统中,仍旧维护了操作系统的地位。今天,虽然Web服
务似乎也将掩盖操作系统并取代操作系统的地位,但我们可以发现,微软的Web服
务解决方案即.Net,仍在尽可能地强调Windows平台的作用,在桌面领域,微软完
全可能将.Net功能(.Net Framework)集成到操作系统中。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要
抓XML、Web服务了,就像《报告》所说的那样,可以不做自主操作系统了。   

 自主操作系统是发展自主CPU的前提   
 其实操作系统不光是软件的平台,它也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CPU的一个前提
。任何CPU都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Intel架构的CPU之所以能成为PC唯一的CPU也全
赖Windows的支持。没有操作系统的支持,一个CPU即使开发出来也没有任何用处。
由于Windows源码不开放,不能取得Windows的支持,现在我国一些发展自主CPU的
计划都只能依靠自主操作系统(包括Linux)。例如,自主知识产权的方舟CPU就是
采用了Linux操作系统,构成了网络计算机(NC),在国家计划发展部、科技部、
信息产业部、北京市等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目前在学校、银行等一些单位开
始进行推广。其他的自主CPU开发工作也都是依靠了各种自主操作系统的支持。 
      微软的免费午餐   
 美国一些大公司如摩托罗拉、IBM、Intel等等历来在中国有很大的投入。例如摩
托罗拉计划到2005年在中国总共投资100亿元,它投资的半导体厂、开发中心、研
究院等等是有目共睹的。相比之下,过去微软在中国很少投入,因此当微软突然宣
布在中国投资62亿元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虽然这62亿元还只是在纸面上,微软
已经在舆论上压倒了其他的大公司。    人们有点担心,这62亿元是否将包括
它赠给某个部门使用多少套Windows或者Office软件的这类方式呢?因为软件是边
际成本极低,如果微软可以用它自己的产品来“投资”,那么这样做既少化钱又能
占市场,可谓一举两得。这种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不久前,美国法院曾判决微软
拿出1亿美元来资助学校,以此作为撤销对微软的一百多项私人诉讼的条件。这本
来是为教育做好事,但当发现这些钱要用来购买微软的软件、有利于微软扩展教育
市场时,那些传统依靠教育市场的公司(Apple等)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富可敌国   
 微软今天的实力已是“富可敌国”,这不仅是因为它拥有巨额财富,还因为它作
为软件产业龙头所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今天微软可以通过市场,也可以通过政府
公关来扩展业务。最近,由于秘鲁议会正在进行立法推广开放源码软件,盖茨就与
秘鲁总统签署了一项协议,承诺给秘鲁投入它的资源、产品、服务和现金,帮助秘
鲁培训软件人才,帮助政府建网,而不期望秘鲁政府回报。这和此前它与墨西哥政
府签署的协议也很类似。在墨西哥早先所制订的“电子墨西哥”计划中(包括建设
基础设施,使1亿居民上网等等),准备采用开放源码软件,并得到了包括IBM、
HP、Sun等大公司的支持。为此,微软与墨西哥政府签署了一个协议,承诺为墨西
哥投入一亿美元帮助实现计划并为墨西哥培训数万软件人才。这二个协议在这二个
国家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担心,微软的介入将使此前他们为推广开放源码所
作的努力付诸东流。虽然初看起来,微软只是投入而不企求回报,但只要以此封堵
了开放源码软件、维护了Windows的垄断地位,那么今后的市场回报还用操心吗?
     
 全面认识印度的“软件出口”  
 《报告》提出和微软合作发展“软件出口”,这迎合了近来中国软件界的潮流,
印度的“软件出口”似乎成了中国软件产业的主要目标。    在肯定印度软件
产业成绩的前提下,我们不能不看到这种“软件出口”的局限性。据统计,2001年
在全球软件产业总额中,印度只占1.6%,与第一位的美国(占42%)相差极大,也
远不及欧盟和日本。印度的“软件出口”,主要是为美国软件公司进行加工,而加
工者一般不拥有最终的软件产品和知识产权,因此这种“软件出口”主要地不是产
品和知识产权的出口而是软件劳务出口。由于软件没有生产环节,印度的软件工厂
做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而是为美国公司做软件开发中的部分工作,是
一种“软件代工业”。印度宣称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中有60%是印度制造的,
但同时有资料说,美国软件的本国提供率是97%,比较这两个数据表明,虽然美国
用的软件大量地利用了印度代工,但绝大多数软件产品和知识产权仍属于美国公司
。另外,印度软件代工业由于主要依赖美国,“9·11”事件以后,其外加工订单
锐减,有些合同的劳务费也从45美元/小时下降到8美元/小时,整个产业受到了
很大影响。如果拿韩国和印度相比,前者主要做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后者主要做软
件劳务出口,前者的人均产值达到了后者的7倍。    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
下,中国软体企业是应该发展外包加工的,但中国软件企业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国内
市场。现在的中国国内市场已经和国际市场接轨,比如微软的Windows、Office等
等软件,它们的中文版和英文版除了语种不同以外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说一个软件
在中国都竞争不过外国软件,它怎么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呢?同样,如果一个软件
(尤其是通用软件),在中国能够打败外国软件,那么它往往也能够出口到外国去
(通常改变语种只需做很少的工作),那种出口就不是软件劳务出口而是软件产品
和知识产权的出口。   
 “印度模式”还是“中国模式”  
  显然,印度的“软件出口”模式不能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模式。客观上,中国
与印度国情不同,我们即使想模仿印度模式也模仿不了。由于印度的母语是英语,
在语言方面有固有的优势,它已有软件工程管理的丰富经验,训练有素的软件队伍
,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客户信誉,中国要想在短期内,在软件代工方面赶
上印度是不现实的。2001年软件代工只占中国软件产业的6%,近几年内,它都不会
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主流。主观上,中国可以采取内需拉动、整机带动的方针,利
用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支撑自主软件产业的发展,形成中国软件产业自己的发展
模式。通过几年努力,中国完全可以在软件产业的整体上赶上印度,而不必局限于
在软件代工方面。中国在2000年信息产业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人民币,是印度的10
倍,这是印度所没有的条件。印度正是由于内需市场很小,不足以支持自己的软件
体系,不得不采取代工模式。   
 近年来Internet的发展,软件向Web服务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软件体系正在发生
重大变革;开放源码运动的兴起、Linux的迅速推广,又为打破Windows的垄断、发
展自主操作系统创造了条件,这些情况都有利于我国建立新的软件体系。再加上我
国的软件产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软件人才的数量和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海外归
国学者也纷纷回国创业,增强了软件科技力量。中国现在的软件产业环境已大大改
善,18号文件的出台,软件园、软件学院大批涌现,知识产权保护改善等等。所有
这些,都使我国具备了建立一个自主、完整的软件体系的条件。   
 企业无力反对Windows的垄断   
 许多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大可能去反对Windows的垄断。要知道微软的
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零售标价约为199美元,而年销售量一、二百万台的大PC公
司捆绑Windows XP的价格估计约为35美元,年销售量一、二十万台的小PC公司捆绑
Windows XP的价格估计约为60美元,所以一个PC公司通过捆绑Windows XP每台PC可
以从微软得到的折扣是140-165美元。在今天PC利润非常低的情况下,这已成为利
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当然,它们也要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例如必须放弃捆绑Linux
。虽然微软对于PC厂商的这类限制条件曾被美国司法部作为状告微软垄断的证据,
因而美国的PC厂商现在大概不致于再受到这类束缚,可是在中国,由于没有反垄断
法,因此中国的PC厂商仍可能受到这类束缚。又如1993年,中国四家最大的PC厂商
(联想、长城、浪潮、东海)联合向微软买10万份DOS操作系统的价格是10美元/每
份,约占当时PC价格的1%。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PC厂商向微软买10万份
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价格变成了60美元/每份,约占现在PC价格的10%!在这十年
里PC的硬件功能增强了近百倍,价格仍旧下降;而操作系统的功能不见得比硬件提
高得快,价格反而上涨了6倍。这些年来PC厂商愈来愈陷于为微软打工的境地,但
由于微软垄断了桌面操作系统,他们别无选择,更无力反对微软的垄断。所以在中
国,反对Windows垄断的责任应该落在中国政府的肩上,正象在美国,反对
Windows垄断的诉讼是由司法部发起的一样。   
 微软与美国政府  
 有人把与微软的关系当成是与美国的关系,这是没有道理的。要知道正是美国司
法部和18个州政府联合把微软告上法庭的,目前虽然法院已经作出判决、并对微软
实行了某些制裁,但有9个州政府直到现在还不肯罢休。作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
—欧盟,也遥相呼应,跟着状告微软,至今还没有对微软作出最后的裁决。相比起
来,中国对微软反而是太宽容了。    尽管微软对美国有很大的贡献,但毕竟
受到微软垄断损害的公司更多,因此在美国,反对微软垄断的人超过支持微软垄断
的人。如果中国也不让微软垄断,应该能得到除微软外的美国大多数公司和大多数
人的支持。  软件领域的“合纵”与“连横”  
 中国软件产业是需要国际合作的。据估计,目前我国软件产品的自给率只有1/3
左右,我们当然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必须采用许多外国软件产品和服务。当前,在
Web服务方面,几乎所有大公司都加入了Web服务互操作组织(WS-I),在共同制订
Web服务的工业标准。另一方面,在实现Web服务的重要技术方面,究竟是支持
Linux还是反对Linux,究竟是采用Java还是采用C#,大体上形成了彼此竞争的两大
流派,即以IBM、HP、Sun、Oracle等等大公司为一方,而微软及其合作伙伴为另一
方。当然,这些策略联盟都是基于企业自身的利益,它们会不断地变化,但这也告
诉我们,合作必须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合作应该选择适当的伙伴,何况在软件的
主要技术方面,现在都已有不止一种的选择。    这二方都有足够的实力为我
国的信息化提供各种解决方案,作为个别的企业、单位,只要能满足需求,性价比
合理,可以采用任何一方的解决方案。而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制订相应的政策,规范
市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当政府部门进行采购时,它是作为一个消
费者,这时它有权采购它认为合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从长远利益考虑,应优先采
购国产软件,在需要采购外国产品时,也应尽量不影响自主软件产业的发展,避免
过分依赖某家公司,避免形成或加强垄断。  
 开放源码没有可行的商业模式吗? 
 推广Linux的一个重大进展是在今年初,北京市政府采购通过招标选择了Linux平
台。对此,微软表示了强烈反对,宣称开放源码软件采用的GPL许可证会使它变成
一种“病毒性”软件,谁只要采用了开放源码软件,其他有关的所有软件也都会变
成开放源码软件,从而使公司丧失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商业利益。微软宣称,开放源
码没有可行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随着开放源码软件被工业界所接受,开
放源码软件的商业模式问题已经在实践中逐渐得到解决。首先,和开放源码有关的
软件并不一定都会变成开放源码,因为开放源码软件的许可证不仅有GPL,还有约
束较少的LGPL、BSD等;而且,即使采用了GPL许可证软件,只要某个软件和GPL许
可证软件是分离的,它仍可以是私有软件。现在,美国许多大公司都已将他们的产
品和服务转移到Linux平台上来,这些大公司并没有因此丧失它们的知识产权和商
业利益,事实证明,GPL许可证软件是可以和其他许可证软件、和私有软件共存的
。另外,即使是GPL许可证软件,公司也可以通过销售尤其是通过服务嬴利。奇怪
的是,当微软在推行.Net时,它宣传“软件就是服务”;而当微软在反对开放源码
时,它又宣传软件的服务无利可图了。有时微软也以自己的“分享源码”计划来对
抗开放源码,不过只要注意一下就可以发现,微软只对它指定的伙伴,分享它指定
的那部分源码;源码的知识产权属于微软,任何人没有修改、发布的权利,这与开
放源码当然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推广Linux的旗帜要更鲜明   
 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Linux的重视和推广程度,中国不如世界上某些国家(包
括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韩国、秘鲁等发展中国家),甚至也不如美国的
某些政府部门。一些国家之所以采纳Linux,除了经济方面和产业自主方面的考虑
以外,更重要的是关于安全性的考虑:一、保证国家安全。为此,软件的源代码必
须开放,以便国家和公众可以对它进行审查。二、保证信息能被自由访问。为此,
数据的编码必须使用标准的、开放的格式,从而能创建兼容的软件,保证自由的访
问。三、保证公共数据的持续性,为此,软件的使用和维护不能被某家公司所垄断
和控制。    总之,他们认为,私有软件在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情况下,不适于
在公共服务部门使用。同时,他们推广Linux还为了防止对单一系统的依赖,保证
在某个系统遭到黑客袭击而崩溃时,其他系统还可以照常运转。最近秘鲁正在通过
立法手段推广Linux,他们要求“在各级政府机构的所有系统和计算装备中只能使用
自由软件”,即“由国家控股的所有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自治区和企业应在归
属于它们的系统和计算装备中使用自由软件”。   
 上述这些国家推广 Linux的做法值得学习。近年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很多
推广Linux的工作,例如: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大力支持Linux的开发和推广,建立
了《共创软件联盟》;信息产业部在1999年7月主持召开了推广Linux的软件座谈会
;中科院支持创办了红旗Linux公司;北京市政府采购采纳了Linux平台……。但是
和某些国家相比,我们推广 Linux的旗帜还不够鲜明。特别是在当前微软通过62亿
元投资取得了强势的情况下,推广Linux必须加大力度。   
 桌面Linux平台究竟是否可用?   
 虽然Linux在服务器领域已被广泛采用,它在桌面计算领域还不够成熟,而且其
重要原因正是由于缺乏应用的机会。近来桌面Linux有很大的改进,易用性和关键
应用方面(主要是Office和浏览器)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例如浏览器可以采
用Mozilla/Netscape、Opera、Konqueror等,Office可以采用永中公司用Java写的
、跨操作系统平台的Office,或Red Office/Star Office和WPS 的Linux版本,这
样,对于电子政务等应用基本上已接近可用。    据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的
测试,现在红旗、中软等公司的桌面Linux主要方面已接近于Win98的水平,不久后
可以达到Win98的水平。今天我国的总体发展水平当然还不及1998年的美国,因而
用相当于Win98水平的桌面Linux应该不会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不利影响。随着Linux
愈来愈被工业界所接纳,今后的操作系统领域将是多极的,不会只是Windows一家
的天下,Linux将和Windows一样成为工业界的标准之一,采用Linux不会影响中国
软件业和国际接轨。   
 回顾Windows的历史,它也是在应用过程中完善起来的,如果不让Linux有应用的
机会,它永远也不可能完善,而只要给它应用的机会,它一定会很快地赶上
Windows,就像象在服务器领域里已经做到的那样。何况微软这些年来为了
Windows桌面系统投入了上万人年、上百亿美元,而中国为了Linux桌面系统只投入
了微不足道的人力、物力而已。其中,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为改进Linux桌面系
统所开展的“扬帆工程”可能是最大的一项投入,但即使是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项
目,它的经费也很有限。   
 软件和足球 
 尽管有主场之利,但谁都不能否认韩国人在世界杯上创造了一个奇迹,而他们在
软件领域也创造了类似的奇迹。韩国可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没有被微软 Office
垄断办公软件的国家,他们用来抗衡微软 Office的是自己的“文杰Office”,这
被许多人认为还不如中国的同类产品,但他们硬是推广了这个软件,硬是使它成为
韩国办公软件的主流。看来,中国在推广桌面Linux和Office平台的时侯,在推广
其他自主软件的时侯,也需要向韩国人学习某些东西。    
  推广自主操作系统的主要障碍  
  目前在中国推广Linux的主要障碍是Windows的垄断。由于软件的“平台依赖性
”使操作系统的切换变得非常困难,即使在电子政务等领域,应用软件很有限,但
操作系统的切换仍需要极大的努力,而只有对于信息安全的严格要求才能促成软件
平台的转换。此外,微软在广告、宣传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加上现在的教育、培
训系统大多是围绕着微软的产品进行教学,人们习惯于使用微软的产品。    

  政府采购是扶持国产软件的主要途径  
  正是因为有这些障碍,推广Linux的主要途径只能是政府采购。当一个操作系
统已经形成垄断时,也只有采取特殊的途径才能打破垄断,美国政府状告微软利用
其桌面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损害竞争对手就是一例。而且看来连这个途径也不能达
到目的,所以美国的消费团体已要求美国政府以政府庞大的采购预算来解决软件市
场中的“安全与竞争”问题,而不要在法院庭上耗费时间。在美国除微软外还有许
多实力强大的跨国软件公司,他们尚且要这样做,那么在中国的软件公司实力很小
的情况下,当然更应该这样做.我国的“政府采购法”规定,除非在一些特殊情况
下应采用国产软件,这将是对中国软件产业的重要支持,然而要落实这种支持,还
需要有一些具体的规定。从信息安全、公众利益等方面考虑,可考虑对政府采购的
软件提出一些要求,例如:必须实行源代码备案和审查;必须公开文件格式和协议
;必须支持多个操作系统平台;……。    
 如何界定国产软件?   
 政府采购中还需要解决如何界定国产软件的问题。假设外国的一个软件,例如
Windows,由微软在中国的一个合资企业在中国登记了,它是否就能享受国产软件
的待遇呢?由于目前软件登记只要给些源码备案(不作审查)就可以了,所以上述
的假设也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为此对“国产软件”可以有一些相应的规定,例如
:该软件的版权唯一地属于在中国注册的公司;该软件唯一地在中国进行登记,该
软件如有专利,也必须唯一地在中国进行登记;该软件的主体在中国进行开发(可
以允许有部分外加工),或者该软件是开放源码软件由中国公司发行;……。总之
,国产软件如何界定?由谁界定?都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软件产业  
  几年来,我国软件产业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在国家计划发展部、科技部
、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乘18号文件的东风,沿
着内需拉动、整机带动的轨道,通过政府采购的扶持,较快地发展起来。正在这时
,微软的62亿元投资和麦肯锡的《报告》却为中国软件产业开辟了另一条道路,使
中国软件产业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究竟是在内需的拉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自主
的软件产业呢,还是在与微软的合作中,发展成为Windows的下游产业呢?何去何
从,人们正拭目以待。       
 附:倪光南简历   
  倪光南,汉族,1939 年生,浙江镇海人。1961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
大学)后到中科院计算所工作, 40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和产品开发,首
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曾任计算所公司和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主持开
发了联想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分别于1988 和1992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计算所公司即以联想汉字系统起家并于1989年改名为联想集团。近年来致力于
在中国推广Linux和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非Wintel结构的网络计算机。1994年被遴
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计算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85.239.3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5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