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ngcx (灌水无罪),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第二章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08日15:38:57 星期二), 站内信件
近代工业革命使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又一次发生巨大变化。特别从20世纪中叶开始,科学
技术的飞跃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人类“征服”自然环境的足迹踏遍了全球,人
成为主宰全球生态系统的至关重要的一支力量。世界著名科学刊物“科学(Science)”19
97年发表了一篇“人类主宰地球生态系统”的文章,文章中列出的一组数据(见表2-1)
表明,人类活动正在改变全球的生态系统。确实,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历程中,环境问题
迅速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为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从简单问题(可分类、可定量、
易解决、低风险、近期可见性)发展到复杂问题(不可分类、不可量化、不易解决、高风
险、长期性),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森林
破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及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国际水域与海洋污染、有毒化学
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围绕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技术、贸易等方
面形成了复杂的对抗或合作关系,并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国际环境条约体系,正越来越大
地影响着全球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未来走向。
表2-1 人类主宰地球生态系统(%)
陆地地表转化 45
人为造成的二氧化碳含量 21
可开发淡水的使用量 52
人为的陆地固氮 56
引入植物物种(加拿大) 20
人类活动造成的鸟类灭绝 63
转引自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ment,GEF 1998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70年代,科学家把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全球
环境问题提了出来。80年代,随着对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关系认识的深化,随着几百年来
最热天气的出现,这一问题开始成为国际政治和外交议题。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上
,通过并开放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问题直接涉及经济发展方式及能源利
用的结构与数量,正在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一个重大国际问题。
一、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
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
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
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
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
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
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
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
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见表2-2)。
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见图2-1)。目
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表2-2 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
气体 大气中浓度 (ppm) 年增长 (%) 生存期
(年) 温室效应 (CO2=1) 现有贡献率 (%) 主要来源
CO2 355 0.4 50-200 1 55 煤、石油、天然气、森林砍伐
CFC 0.00085 2.2 50-102 3400-15000 24 发泡剂、气溶胶、制冷剂、清冼剂
甲烷 1.714 0.8 12-17 11 15 湿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
NOX 0.31 0.25 120 270 6 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
引自全球环境基金(GEF):Valu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1998
本世纪以来所进行的一些科学观测表明,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都在增加。1750年之
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维持在280ppm。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消耗的
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的不断增长和森林植被的大量破坏,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
室气体不断增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渐上升,每年大约上升1.8ppm(约0.4%),到目
前已上升到近360ppm。从测量结果来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部分约等于人为排放量的
一半。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的评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
已经上升了0.3℃到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到25厘米。许多学者的预测表明,到下
世纪中叶,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若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560pp
m,地球平均温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1996年发表了新的评估报告,
再次肯定了温室气体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依据各种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如果二氧
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增加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到4℃。
图2-1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和气温变化
二、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
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
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
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
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
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
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见图2-2)。迄今为止,发达国
家消 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
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
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
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
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
,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见表2-3)。
图2-2 1950-1995年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
表2-3 15个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
序号 国家 二氧化碳排放量
(百万吨) 人均排放量
(吨)
1 美国 4881 19.13
2 中国 2668 2.27
3 俄罗斯 2103 14.11
4 日本 1093 8.79
5 德国 878 10.96
6 印度 769 0.88
7 乌克兰 611 11.72
8 英国 566 9.78
9 加拿大 410 14.99
10 意大利 408 7.03
11 法国 362 6.34
12 波兰 342 8.21
13 墨西哥 333 3.77
14 哈萨克斯坦 298 17.48
15 南非 290 7.29
世界资源所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
、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
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
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从这些情景和趋势来看,在经济增长平缓,对化石燃料使用
没有采取强有力的限制措施的情况下,到2010年化石燃料仍将占世界商品能源的3/4左右,
其消费量可能超过目前水平的35%,同能源使用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增长30-40%。发
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相对较快,到2010年,可能要从90年代初的不
足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增加到近1/2,其中中国和印度要占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一半
左右。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和累积排放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到下一世纪中叶
,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
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出现不同的前景(见表2-4)
。
表2-4 世界能源理事会预计的能源消费和
二氧化碳排放情况(1990-2020) 高增长 (1990-2020) 修改的参考方案 (1990-
2020) 参考方案 (1990-2020) 强化生态保护 (1990-2020)
经济年增长(%) 经合组织国家/前苏联和中欧国家 2.4 2.4 2.4 2.4
发展中国家 5.6 4.6 4.6 4.6
世界能源需求的增加比例(%) 98 84 54 30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1990年的比(%) 93 73 42 5
世界资源所等:世界资源(World Resources)1996-97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
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
,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
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
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
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
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
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
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
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
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
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
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
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
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
,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
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
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
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
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
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
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
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
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
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
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不
同区域气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具体影响和危害,还无法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但从风险评价
角度而言,大多数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环境风险。
四、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危害,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
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6种受控温室气体,明确
了各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许发达国家之间采取联合履约的行动。
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尚不受限制。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
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
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
,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
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由此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
体的排放量。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
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
定。固碳技术的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为实用技术还是未知数,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
岸侵蚀的工程等。
从各国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来看,一是实行直接控制,包括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
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二是应用经济手段,包括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
(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履约),提供补助资金和开发援助;三是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
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等。
从今后可供选择的技术来看,主要有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面对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发达国家己把开发节能和新型能源技术列为能源战略的重点。到90年
代,美国能源部已把开发高效能源技术和减排温室气体列为中心任务,致力于开发各种先
进发电技术及其他面向21世纪的远景能源技术。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7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7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