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ngcx (灌水无罪),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臭氧层保护常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08日15:48:0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什么是臭氧层?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大气。这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约占99%以上。
此外,还有少量的氩、二氧化碳、水汽和臭氧(O3)等等。虽然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和臭
氧含量很少,但对整個地球气候的变化却影响很大。 

包围地球的大气,其特性会随高度不同而有许多变化,科学家便依照气温梯度,来划分大
气的垂直结构。最接近地表的是「对流层」,其次为「平流层」、「中气层」和「热气层
」。热气层是大气的最外圈,大气愈向外愈稀薄,並沒有一条明显的界限。由于大气是受
地球重力吸引而环绕在地球四周,因此离地表越近,空气密度越高,大约90%的空气都聚集
在离地表30公里的范围之内;到了离地100公里处,大气密度已不及海平面的百万分之一,
所以若与地球半径约6370公里相比,大气的确只有薄薄一层而已。 

平流层的位置大约在离地10-50公里处,但大气中的臭氧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离地面大约25-3
0公里的平流层中,称为「臭氧层」。名虽为层,但实际上臭氧分布各地並不均匀,而且大
气中臭氧的总含量非常少,尚不到1ppm。这极薄的一层臭氧,对于地球上的生命非常重要
,因为臭氧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将这些波长很短,而且有致命危险的辐射线,转換成
热能,只有极少量能到达地表。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增加患皮肤癌、白
内障的机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統疾病有关。此外,紫外线对于农作物,甚至海洋生态系
都会造成负面影响。然而這层重要的臭氧已经受到严重破坏,而且清形一年比一年恶化。 

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吸收大部分来自太阳有害的紫外线。臭氧层象是一层保护屏,完全挡住了致命的UV-
C射线。正如我们所知,臭氧层对所有生物是非常重要的。消耗臭氧层则让更多的紫外线到
达地球,而更多的紫外线意味着将造成更多的黑瘤和非黑瘤皮肤癌,更多的白内障疾病,
免疫系统能力的下降,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渔业产量的下降,对动
物产生副面影响,对塑料制品产生更多的破坏。 

科学家对破坏臭氧层的关注始于1970年。研究表明,CFCs在大气中分裂并释放出破坏臭氧
层的氯原子,哈龙物质释放出来的溴原子也对臭氧层造成同样的破坏。 

1976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理事会第一次讨论了臭氧层破坏问题。在UNEP和世界气象
组织(WMO)设立臭氧层协调委员会(CCOL),定期评估臭氧层破坏。1977年召开了臭氧层
专家会议。1981年开始就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国际协议进行政府间的内部讨论,并于198
5年3月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什么是ODS? 
许多科学研究证明,工业上大量生产和使用的全氯氟烃、全溴氟烃等物质,当它们被释放
并上升到平流层时,受到强烈的太阳紫外线UV-C的照射,分解出Cl.自由基和Br.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很快地与臭氧进行连锁反应,每一个Cl.自由基可以摧毁10万个臭氧分子。人们
把这些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物质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因其英文名称为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取其英文名称字头组成缩写,简称ODS。 

目前,认为ODS包括下列物质:CFCs、哈龙(Halon)、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溴甲烷等。 

什么是CFCs? 

工业上大量生产和使用的氯氟烃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根据氯氟烃的英文名称Chloro-fluo
ron-carbon,取其字头组成缩写CFC, 用CFC代码作为氯氟烃的统称。 

在CFC后标以化合物代码,可以代表不同的氯氟烃,如CFC-12代表二氯二氟甲烷,CFC-113
代表1,1,2-三氯-1,2,2-三氟乙烷等。 

氯氟烃的命名法是其后面以代码表示不同的化学物质(或组成)。编码原则是用三位数组
成代码,个位数表示分子中氟原子的个数、十位数表示分子中的氢原子的个数加1,百位数
表示分子中的碳原子的个位数减1。按此原则,三氯一氟甲烷(分子式为CCl3F)的代码百
位数为0、十位数为1、个位数为1,写为CFC -11;二氯二氟甲烷(分子式为)的代码百位
数为0、十位数为1、个位数为2,写为CFC-12。几种重要的CFC物质如下表: 

代码 化学式 化学名称 
CFC-11 CCl3F 三氯一氟甲烷 
CFC-12 CCl2F2 二氯二氟甲烷 
CFC-13 CClF3 一氯三氟甲烷 
CFC-113 CCl2FCClF2 三氯三氟乙烷 
CFC-114 CClF2CClF2 二氯四氟乙烷 
CFC-115 CClF2CF3 一氯五氟乙烷 



以上物质由于与碳相连的氢原子完全被氯和氟取代,所以又叫全氯氟烃。 

CFCs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 

罪魁祸首CFCs 
早在公元1896年,科学家就已经发现,燃烧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升高地球表面的温度
;比较之下,人类对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的问題,就显得非常后知后觉,以至于今天南极
臭气洞一年比一年扩大,而且速度之快,几乎令科学家们们措手不及。 

人类直到1970年代初期,才开始警觉有许多人为因素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当时许多科学
家和环保人士担心,新兴的「超音速航空器」(supersonic trnsport, SST)在平流层飞行
时,所排出的氮氧化物(NOx)、硫化物和大量的水汽,对高层大气层会造成不利影响。1971
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析的物理化学家Harold Johnston提出警告:超音速航空器将严重破
坏臭氧层。 

但在1972年,美国航空太空总署(NASA)发表声明,坦承太空梭的「固体燃料火箭推进引擎
」(solid rocket booster, SR会将「氯」直接排入平流层而威及臭氧。过去科学家直认为
火山爆发是平流层中氯的唯一来源,而且由于喷发量小,所以被视为可以合理忽理忽略。N
ASA此举,使科学界从此将注意的焦点,从超音速航空器和NOx,转移到氯上。 

1972年7月,NASA正式公布太空梭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其中虽然提到太空梭会沿着轨道
排出大量的氯化氢(HC1)废气,但卻认为对环境影响不大。 

NASA随后又委托两位西根大学的教授,史托斯基(Richard S. Stolarski)和塞西隆(Ralph 
J.Cicerone),对这份报告续作检讨。他們两人在1973年春,向NASA提出結论完全不同于评
估书的报告:太空梭所排出的氯,将严重破坏平流层臭氧。 

但真正使臭氧问题「国际化」的关键,则应该算是两位加州大学U.C.Irvine的化学家─Mar
io J. Molina和F. Sherwood Rowland,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他们两人在文章中明白指出:
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氟氯碳化物」(CFCs),由于工业上应用范围广泛,所以在过去的50年
间,排放在大气中的量已经相当可观,而且它非常安定,生命期长达40~150年,因此会在
大气中不断累积,最后将上升至平流层,在这里因受紫外线照射而分解产生氯原子,活泼
的氯原子会与臭氧反应,使臭氧分解消失。他们强调,平流层所能接纳的氯相当有限,而
且即使大幅降低CFCs的使用量,大气也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時间才能減緩臭氧的分解。 

CFCs对臭氧的威胁,很快就引起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视。先是《纽约时报》,再是《时代》
杂志,都对CFCs破坏臭氧层的消息做大篇幅的报导。原本是工业宠儿的CFCs,现在已成为
罪恶昭彰的臭氧杀手。 

CFCs性质安定不易分解 
氟氯碳化物(CFCs),顾名思义,即是含有氟(F)、氯(Cl)、碳(C)的化合物。CFCs的应用范
围极为广泛,可作为汽车和冰箱等冷冻空调的冷媒、電子和光学元件的清洗溶剂、化粧品
等喷雾剂,以及PU、PS、PE的发泡剂等等。 

从1930年代合成初期开始,CFCs在全球各工业国家的使用量便不断增加,主要因为CFCs的
化学性质非常安定,不可燃且无毒性,故过去一直被认为安全又理想的化学物质,厂商大
量制造,使用者也任其扩散至大气中。 

工业界习惯上以CFC-xyz或CFC-xyz来表示不同化学级成的氟氯碳化物。其中x为碳原子数目
減1,y为氢原子数目加1,z表氟原子数目。例如目前工业上常用的CFC-11(CCl3F)、CFC-12
(CCl2F2),以及CFC-113(CCl2FCClF3)等。 

CFCs的性质非常安定,一旦被释入大气,除非行光分解反应,否则会不断累积在对流层中
。在CFCs未受管制之前,全世界每年都要排放大约100万吨以上的CFCs,而这些管制前就被
排放到大气中,总量约在2000万吨的CFCs,目前大部分仍留存在对流层中。 

由于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多位北半球,因此北半球大气中CFCs的平均浓度较南半球为高。C
FCs逸出后会在大气中迅速扩散,但南北两半球的大气,要穿越赤道完全混合,需時约2年
。北半球大气中CFCs的平均年增率为4-5%,而南半球CFCs的平均浓度则较北半球约低8-10%
,故南半球的CFCs大约也刚好是以落后北半球2年的时间,而以相同的速率在增加中。 

积存在对流层的大量CFCs,会随着大气运动进入对流层。对流层的最上部是「对流层顶」(
Tropopause),对流层顶的高度各地並不相同,会因季节和纬度而異,以在赤道附近最高,
约达公里;在高纬而異,以在赤道附近最高,约达8公里;在高纬度的两极,则只有约8公
里,而且夏季比冬季略高。由于各地对流层高度不同,在纬度30度左右的副热带地区,会
产生不连续的现象,「对流层顶缺口」。在这个缺口处,上下层空气混合非常強烈,CFCs
等物质便因而趁隙进入平流层。 

平流层中的臭氧反应 
CFCs所以会对臭氧层造成如此严重的伤害,主要关鍵就在其所含的「氯」(Cl)。科学家估
计,由CFCs所释出的1个氯原子,只要数个月的時间,就能使大约10万个臭氧分子消失。 
在正常状況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分子,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高层大气中的氧分子(
O2)吸收紫外线,分解成活泼的氧原子(O): 
  O2+hv→O+O 
氧原子再与邻近的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 
  O+O2→O3 
臭氧也会因受強烈紫外线照射而分解,生成氧原子和氧分,或是与活泼的氧原子作用形成
氧分子: 
  O3+hv→O2+O 
  O3+O→O2+O2 
臭氧就在這些反应中不断生成与分解,维持着微妙但脆弱的平衡。 
  氯则会破坏这种平衡。CFCs在平流层受強烈紫外线照射而分解产生氯,氯会与臭氧反
应,生成氧化氯自由基(ClO): 
  Cl+O3→ClO+O2 
带有自由基的ClO非常活泼,若与同样活泼的氧原子反应,便生成氯和较安定的氧分子: 
  ClO+O→Cl+O2 
  而这个被释出的氯,又可以再与臭氧反应,因此氯一方面能够不断消耗臭氧,另一方
面卻又能在反应中再生。 
但过去有些研究认为CFCs对臭氧的破坏有限,那是因为氯和ClO也会和大气中的其他成分作
用,而生成不会破坏臭氧的化合物。其中氯会与甲烷(CH4)作用生成氢氯酸(HCl),ClO则会
与二氧化氮(NO2)作用,生成硝酸氯(ClONO2)。HCl和ClONO2被称为「氯貯存物质」(chlori
ne reservoirs),因为它们本身不会与臭氧反应,但在某些状況下却可以释出能破坏臭氧
的氯。 
既然氯会形成不破坏臭氧的「氯貯在物质」,为什么还会有臭氧洞?而且CFCs主要是由北
半球工业国家所排出,在北半球大气中的CFCs浓度也高于南半球,那么为什么至今最大的
臭氧洞是出現在南极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显然南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況,与臭氧洞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多边基金 

臭氧层破坏是当今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为解决此问题,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协
调下,于1985年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并于1987年,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
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称《议定书》)。中国政府1991年签署并批准了《议定
书》伦敦修正案,正式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目前,《议定书》缔约方已达到168个,
《议定书》已被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认为是际合作解决全球环境成功典范。 

多边基金是《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框架下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履约而设
立的新的、额外基金,由发达国家捐款。用于支付淘汰活动的增加费用。多边基金于1993
年正式开始运行,至1999年已向超过100个发展中国家发放了12亿美元的赠款,以支持发展
中国家转向彩对臭氧层无害的替代品/替代技术。多边基金1997-1999年的预算为5.4亿美元
。在1999年的第11次缔约方大会上,将讨论并决定2000-2002年三年的多边基金增资规模。
 

多边基金有四个国际执行机构,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联合国工业与发展组织(UNIDO)和世界银行。他们负责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发、准备、
申报和实施项目。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7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4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