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ngcx (灌水无罪),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臭氧小辞典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7月08日15:51:4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臭氧小辞典 

一、什么是臭氧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体,表面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取之不尽的能量来源。我们都
知道,人类肉眼可以看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是可见光范围的太阳辐射,实际
上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还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
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破坏生物分子的蛋白质和基因物质,即我们所熟知的DNA,造成细
胞破坏和死亡。然而,自然的力量改变了这一过程,地球的大气层就像一个过滤器,一把
保护伞,将太阳辐射中的有害部分阻挡在大气层之外,使地球成为人类可爱的家园。而完
成这一工作的,就是今天已经妇孺皆知的“臭氧层”。 

  臭氧与我们熟知的氧气是“亲兄弟”,只是臭氧由三个氧原子构成,而氧气由两个氧
原子构成。由于臭氧和氧气之间的平衡,大气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臭氧层,这个臭氧
层的高度大约在距离地面表面15-25千米处。生成的臭氧对太阳的紫外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
用,有效地阻挡了对地表生物有伤害的紫外线。因此,实际上可以说,臭氧层形成之后,
才有了生命在地球上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 

二、南极臭氧空洞 

  臭氧层在大气中是极其脆弱的一层气体,如果在零度的温度下,沿着垂直的方向将大
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毫米左右。 

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最早发现了严重的臭氧层破坏。南极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区,终年被冰
雪覆盖,四周环绕着海洋。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都会发生急
剧的大规模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向上观测,
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上千千米,“臭氧洞
”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
续时间。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下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面积则
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从那以后,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有时甚至减少
到只剩30%,臭氧洞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994年10月观测到臭氧洞曾一度蔓延到了南美洲
最南端的上空。近年臭氧洞的深度和面积等仍在继续扩展,1995年观测到的臭氧洞的天数
是77天,到1996年几乎南极平流层的臭氧全部被破坏,臭氧洞发生天数增加到80天。1997
年至今,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臭氧洞发生的时间也在提前,1998年臭氧洞的持续时间超过1
00天,是南极臭氧洞发现以来的最长记录,而且臭氧洞的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可
以相当三个澳大利亚的面积。这一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正在恶化之中。 

三、臭氧层破坏现状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对生物有很强的杀伤力。幸运的是,距地球表面25-50公
里处有一臭氧层。臭氧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种微量气体,它是由三个氧原子(O3)结合在
一起的蓝色、有刺激性的气体。尽管臭氧层在地球表面并不太厚,若在气温 0℃ 时,将地
表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时,臭氧层的总厚度才不过3毫米左右,但它却
能吸收太阳辐射出的99%的紫外线。就像地球的一道天然保护屏障,使地球上的万物免遭紫
外线的伤害。因此,臭氧层也被誉为是地球的“保护伞”。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
天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 30%,有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上观测,高空的臭
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臭氧洞”由此而
得名。卫星观测表明,此洞覆盖面积有时比美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到1998年臭氧空洞面
积比1997年增大约 15%,几乎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大。前不久,日本环境厅发表的一项报
告称,1998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面积已达到历史最高记录,为2720万平方公里,比南极大
陆还大约1倍。 

  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近年来,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在被称
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
空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 2.7% 的速度减少。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除赤道外,1
978-1991年总臭氧每10年间就减少 1%-5%。 

  自30年代以来,氟氯碳被广泛用作冰箱、冷冻机、空调等设备的制冷剂,聚氨醋泡沫
和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中的发泡剂,气雾剂制品中的推进剂,电子线路板、精密金属零部
件等的清洗剂及烟丝的膨胀剂等。哈龙则主要用作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上述化学物质非常
稳定,排到大气中可存留数十年,甚至100年左右,因此最终会破坏臭氧层。 

四、臭氧洞是怎样形成的 

  臭氧洞一经发现,立即引起科学界及整个国际社会的震动。最初对南极臭氧洞的出现
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是底层含臭氧少的空气被风吹到平流层的天然结果;第二种
解释认为,南极臭氧洞是由宇宙射线在高空生成氮氧化物的自然过程;但是,美国的两位
科学家Monila和Rowland指出,正是人为的活动造成了今天的臭氧洞。元凶就是我们现在所
熟知的氟利昂和哈龙。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否定了前两种假说,而证实氟利昂和哈龙产生的氯和溴在平流层
通过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空洞的主要原因。那么氟利昂和哈龙是怎样进入平流层
,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呢?我们知道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氟利昂和哈龙的分子虽
然都比空气重,但它们在低层几乎不与任何分子发生反应,因此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
过程去除。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些物质于全球范围内在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
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平流层,风又将它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
内混合均匀。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氟利昂和哈龙发生分子解离,释放出原子
状态的高活性的氯和溴,生成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是以催化剂的
方式进行的。据估算,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哈龙释放的溴原子对
它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和溴原子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
时,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的简单加和。 

  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是包含大气化学、气象学的三维复杂过程,但根源是地球表面人
为活动产生的氟利昂和哈龙,氟利昂和哈龙在大气中的寿命很长,一旦进入大气就较难去
除,这意味着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会持续一个漫长的过程. 
五、什么在破坏臭氧层? 

  大气平流层中距地面 20-40 公里的范围内有一圈特殊的大气层,这一层大气中臭氧含
量特别高。大气平均臭氧含量大约是 0.3ppm,而这里的臭氧含量接近 10ppm,高空大气层
中 90% 的臭氧集中在这里,所以叫它臭氧层。 

  臭氧层在保护地球方面具有特别的功能:对于太阳光中与生物无害的可见光和 A 段紫
外线,将它们大部分吸收,小部分放行,让它们到达地面杀菌消毒,又不至于对人体健康
造成危害。所以说臭氧层是保护地球的无缝天衣。 

  空调、电冰箱用的制冷剂氯氟烃其商品名叫氟里昂。氯氟烃在低层大气中稳定,游荡 
10 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同温层,直至穿出臭氧层。穿出臭氧层后,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
氯氟烃迅速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极为活泼,专门拆散臭氧分子,使臭氧层逐渐变薄
,出现空洞。 

  人类已经把1500万吨以上的氯氟烃排放到大气中。进入大气中的氯氟烃,只有一部分
参与臭氧层破坏作用,大部分还在大气中游荡,因而,虽然现在很多地方已停止生产和使
用氯氟烃,臭氧层仍然会继续遭到破坏。何况,除了氯氟烃外,工业废气、汽车和飞机的
尾气、核爆炸产物、氨肥的分解物,其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几十种化
学物质,都是破坏臭氧层的因素。 

六、臭氧层保护 

  氟利昂是美国杜邦公司30年代开发的一个引为骄傲的产品被广泛用于制冷剂、溶剂。
塑料发泡剂、气溶胶喷雾剂及电子清洗剂等,哈龙在消防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科学
家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臭氧层严重损耗的时候,“补天”行动非常迅
速。实际上.现代社会很少有一个科学问题像“大气臭氧层”这样由激烈的反对、不理解
,迅速发展到全人类采取一致行动来加以保护。 

  1985年,也就是Monlina和Rowland提出氯原子臭氧层损耗机制后11年,同时也是南极
臭氧洞发现的当年由联合国环境署发起。通过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首次在全球建立
了共同控制臭氧层破坏的一系列原则方针。 

  1987年,大气臭氧层保护的重要历史性文件《蒙特利尔议定书》通过。在该议定书中
,规定了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种类和淘汰时间表,要求到2000年全球的氟利昂消减一半
,并制定了针对氟利昂类物质生产、消耗、进口及出口等的控制措施。 

  由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显示大气臭氧层损耗的状况更加严峻,1990年通过《蒙特利尔
议定书》伦敦修正案。1992年通过了哥本哈根修正案,其中受控物质的种类再次扩充,完
全淘汰的日程也一次次提前。 

  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类日益紧迫的步伐,而目也发现,即使如此努力地弥补我
们上空的“臭氧洞”,但由于臭氧层损耗物质从大气中除去十分困难,预计采用哥本哈根
修正案也要在2050年左右平流层氢原子浓度才能下降到临界水平以下。到那时,我们上空
的“臭氧洞”可望开始恢复。臭氧层保护是近代史上一个全球合作十分典型的范例。这种
合作机制将成为人类的财富,并为解决其它重大问题提供借鉴和经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9.17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1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