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湿地产业:人与自然的新平衡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20日11:05:16 星期四), 站内信件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湿地是以水为基本要素的地方,控制着环境及相连的植物和动物,湿地表现为水体在
陆地表面和临近陆地表面、或那些被浅水水域覆盖的陆地。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湿地所产生的效益在所有自然生态中是最高的。据美国科学家研究,每公顷湿地生态
系统每年创造价值达4000美元至14000美元以上,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系统的2-7倍和45
-160倍。它被科学家称为“地球之肾”。湿地具有无法替代的多项功能和价值。首先,它
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全球超过40%的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生存
;湿地具有独特的水文功能,能提供水资源,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释放出来,防止暴
风雨和减缓洪水,缓解旱情,稳固海岸线以及控制土壤侵蚀,补给、排出地下水,净化水
中污染物;湿地孕育和传承人类文化,提供娱乐和教育场所;湿地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出产鱼虾、稻米、莲藕等湿地产品,支持水上运输。 

    我省浩浩荡荡的洞庭湖及长江周边湿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为世界最为重要的湿地所
在地。洞庭湖湿地由一系列水系相连的浅水湖泊、无数小型湖泊、大片淡水沼泽、湿草地
和河流水道组成。洞庭湖湖滨跨岳阳、益阳、常德三市的15个县、市,15个国营农场,是
我国七大湿地之一。洞庭湖内有水生植物160多种,鸟类258种,鱼类120多种,许多经济鱼
类产量很高,洞庭湖对于越冬鸟类和洄游鱼类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洞庭湖是长江水
位的调节器,承担着蓄洪、防洪、抗旱任务,保障长江中下游沿岸人民的生活安全;洞庭
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和淡水鱼基地。洞庭湖无论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还是
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个区域一直是人类开发的高强度地区,承受着农业开发、城市化冲击和大规
模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湿地保护与区域人类活动的矛盾非常突出。记者了解到
,洞庭湖历史上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1825年,湖面面积一度超过6200平方公里,随后
,由于泥沙淤积和垦殖,1949年减少到4350平方公里,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堵支并流、围
湖造田1709平方公里,使得湖面面积到1978年时只剩下2691平方公里。 

    围湖造田所形成的堤垸经济模式,使洞庭湖周边区域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粮仓,当时为
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由于人类大量围湖造田,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湖泊面积大大萎缩,造成蓄洪能力
锐减,而增加了洪旱灾的次数和损失。随着灾害次数和损失的增加,许多地区经济投入与
产出严重失衡。这时,人们才发现,原本属于洞庭湖的湿地资源,是洪水的“家园”,人
们违背了自然规律,将其与洞庭湖切断开发后,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让洪水“回家” 恢复湿地资源 

    连年的洪涝灾害,使各有关部门对湿地的重要功能有了新的认识。1998年,国务院出
台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等以恢复湿地为重点的方针,并颁布了《中国湿
地保护行动计划》,从1998年至今,我省洞庭湖的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作已进行了三期
,政府补助每户1.5万元,让这些饱受洪水之苦的人们搬到高处,使洞庭湖湿地资源得到
恢复。到目前为止,全省已退田还湖554平方公里,移民达30万人,缓解了洞庭湖面临的压
力。 

    我省由林业局牵头,组织专家首次对全省14个市州的重点湿地和普通湿地以及野生动
植物进行了调查,摸清了湖南湿地面积占全国的6.5%(中国湿地总面积为6594万平方公
里),对湿地的分布、特点、栖息动植物种地资源摸底调查,掌握了湿地的资源利用现状
、湿地所面临的干扰与威胁,为我省的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打
下了良好基础。我省还初步建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多次展开执法工作
,使鸟类资源和湿地资源逐年增加。 

    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立8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洞庭湖区天然水域已建立4处湿地自然
保护区,且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目平湖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些保护区为
湖南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省林业厅还自筹资金,与世界自然基金
会合作,建立了湖南森林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湖南目平湖自然保护区宣
教中心,全省有近10万人来参观,促使全社会形成了保护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良好风气。
我省也将湿地保护列入了生态建设议事日程,制定了《2001-2010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规划将重点集中在湿地恢复上,已制定150万亩退田还湖目标。据省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介
绍:我省计划在2010年,使洞庭湖面积达到4350平方公里,达到建国初期的水平,以洞庭
湖现有的8个核心湿地保护区为核心,将退田还湖的区域纳入湿地保护区规划中,其中,双
退垸以生态恢复、物种保护为重点,而单退垸则以社区共管和湿地可持续利用为重点,并
将湖区周边丘陵土坡纳入生态恢复工程。 

    湿地保护也面临资金不足、多头管理、互相扯皮等许多困难。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
护处处长桂小杰介绍说:现在,湿地恢复与保护和退田还湖区域人们的生计问题成为最大
的矛盾。如何让失去了大部分土地的农民摆脱原来破坏湿地的堤垸经济模式,从洪水和湿
地中获得收益、生存发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记者从几个退田还湖的乡镇调查了解到:退田还湖的农民,搬离原来的水窝子后,政
府只是补贴了每户1.5万元的建房费,他们原来耕种的土地变成汪洋一片,人均只有不到
一分的土地,都面临生计难题。移民建镇的农民现在人均纯收入普遍较低,农民增收非常
难。农民想要错开洪水季节种植高科技含量的精品和新品种,或者养殖羊、牛、鱼等,又
缺乏养殖技术培训。同时,农民非常缺乏资金,经营困难,农牧产品价格低,销售渠道不
畅,信息闭塞,生活日趋困难。移民建镇的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一些学校、医院
建设有待加强。垃圾处理、废水处理跟不上,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张琛博士担心,农民找不到替代产业支撑,就会按照惯性继续堤垸
经济模式,又去抽干水,把湿地变成农田,又施化肥打农药,破坏湿地生态环境。我们应
该找到一种湿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达到平衡的模式,让湿地为人类造福。 

    靠水发财的湿地产业 

    湿地的灵魂是水,要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离不开水。湿地产业就是要从水上面做文
章,靠水发财,重新找回人与水的和谐。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负责人梁海棠这样解释
湿地产业。 

    199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和湖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到沅江
市的西畔山洲垸和汉寿县的青山垸、山洲垸几个退田还湖的地方考察后,决定协助政府退
田还湖、恢复湿地,协助政府和地方发展适宜洪水的替代生计,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农耕
模式,发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生产方式,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减少水和土地资源
的压力。 

    沅江市的西畔山洲垸退田还湖后,该垸伍家嘴村人平只有0.2亩低产田,西村则无一
分水田,习惯了种水稻的农民缺少别的技能,生活陷入困境。世界自然基金会将这里确定
为退田还湖替代生计示范点,基金会采用“参与式规划”方式,同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一起
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探讨生活出路问题,让农民自己设计未来生产方式
,基金会规划小组根据参与式调查结果归纳出几类项目,联合当地政府召开村民大会,由
农民自己选择发展项目,形成正式的规划。当时,人们大多选择养猪、养牛、养鱼,世界
自然基金会从2000年春天开始,对这三种项目,每户支持3000元至6000元不等,并对每个
项目户给予技术支持,支持了177户项目户,共投资54万元。二三年后这个项目使这些小村
庄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农民彻底告别了以前的堤垸经济模式。人们没有了失去土地带
来的巨大的恐慌和无助,而是积极的想办法利用水域养鸭、养鱼,赚的钱不断用来扩大再
生产,走上了稳定的致富之路。 

    记者在西畔山洲垸采访,看见原来1600亩良田现在已是一片泽泊,人们在水面放养了2
50多口网箱,鱼苗已经放进网箱,颇为壮观。记者在水边遇上了来看网箱的农民周庆和,
他高兴地说,2000年基金会给了他3000元启动资金,养了8头猪,赚了1000元后,又在基金
会的支持下投资养了4箱鱼,获纯利近2000元,今年扩大到17箱,只盼望有个好收成,同时
,家里还养了8头猪,种了一些果树、蔬菜,日子越过越红火。他感激地说,基金会给我提
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让我学会了算成本账,打听市场信息,跟着市场变,我的思路开阔
了,发展生产的想法多了,胆子大了,心里底气足了,知道怎样保护湿地资源发展经济。 

    到2002年年初,这177户项目户,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出栏生猪5000余头,鱼1万多尾
,鸡鸭1.5万多羽,牛羊200多头,已上市的产品收入50多万元,比项目前人均增收3700元
。同时,农民们已经积累了养殖和种植经验,在自己的摸索中已经懂得了一些市场的规律
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世界自然基金会现在撤出,农民也能够按自己的路子走下去,利
用湿地获得收益,农民已经具有了“造血”功能。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负责人梁海棠女士高兴地说,人们已经欣喜的发现洪水是可
以利用的,他们已经懂得生态恢复的河湖洲滩远比从前单纯围垦价值高得多,现在这里的
农民把鸟枪收了,种菜种粮,都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让这个湿地环境不再受污染。这里
的湿地很快得到恢复,水生植物增加了10多种,候鸟的种类增加了近10种,鸟类数量增加
了3倍以上,这是我们环保组织希望看到的结果。3月17日,梁海棠邀请了南京两位有机农
业专家,对西畔山洲垸整个流域进行有机农业的规划和论证。村民们听说专家来了,都走
很远来咨询、请教。专家介绍说,发展有机农业是我国农业应对加入WTO的好对策,有机农
产品可直接出口,卖个好价钱。农民们都兴奋地说,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遇,走在别人的
前面。 

    在汉寿县的青山垸、山洲垸,世界自然基金会投资100万元,引导农民搞网箱养鱼,依
托农户发展生态旅游,使那里的经济充满活力。 

    专家们向记者描绘湿地产业的美丽图景:依托水域和湿地,在堤垸和河湖洲滩上种植
莲藕、茭白等水生经济作物,洪水退的季节,利用草洲饲养畜禽、种植季节性蔬菜,洪水
来了,就搞水产养殖,还可以依托于农户发展旅游农业和湿地生态旅游,形成可观的洪水
经济和湿地产业群,水与人找到了新的平衡,创造了新的繁荣。(徐蓉 李明靖 严彬斌)

湖南日报   2003-03-20

--
        /        /      \ /     /   _/
      __|           ,   |/         /
    .~  `\   / \ ,  |   /
  .~      `\    `  /  _/   _/
.~          `\  ~~`__/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27.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