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nderer (海王星的小鱼★苦心学习中),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扔垃圾——小事情大问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24日22:17:30 星期一), 转信

扔垃圾——小事情大问题
2001-09-17 《法制日报》 王辉
    怎么扔垃圾? 
    说有不少人不会扔垃圾,不是夸大其辞。而正是这样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却使一
位从事科学研究的博士改行做起环境保护的教育工作。她就是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
心的李皓。 
    “讲环境保护,一个人最容易做的而且必须做的是,知道手里的垃圾该怎么扔。我
以前从事免疫生物学研究,是希望大家健康,希望提高大家的健康质量。留学回国后,
看不惯社会上很多人将垃圾随便丢。如果大家连手里的垃圾都不知道该怎么扔的话,大
众的健康根本就没有保障。因为现在的垃圾成份复杂,有些还是有毒有害的。我走出国
门,回来后就感受更切:这片土地就是自己的家,要是连扔垃圾这样的小事都不能做好
,怎么能管好自己的家啊!” 
    一谈起“垃圾”这个话题,李皓滔滔不绝。 
    “我刚到德国留学时,就把废电池扔在垃圾桶里,有人马上说这是有毒有害的,必
须放到回收的地方。我就再不这样扔了。回国后做环境教育工作,我也告诉别人这样的
环保知识。我非常希望让大家都知道,对待手里的垃圾不要那么随意,不仅仅是随地乱
丢、扔垃圾桶里就行了;更要做好分类回收。纸、塑料、玻璃等等都单独放,纸可以运
到造纸厂,塑料等也都有把它们处理利用的工厂,而有机物可以堆肥,这样,城市里就
不会再出现新的垃圾山。 
    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动员公民参与三个“R”行动,
即减少浪费(Reduce)、物尽其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垃圾分类在许多
国家特别是文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实施,回收已是妇孺皆知的常识。实际上这些对于
中国老百姓来说并不陌生,过去我们有这种传统。李皓说:“我们的差距在管理方面。
我在国外看到,在社区里,居民把废纸、饮料罐、有机废物等分开送到固定地点,然后
有人收集清理,并不一定要放很多桶,那样花费是很大的,效果也不见得好。物业管理
要与居民沟通,可以给每家每户写信,告诉他们,你是这个城市的居民,你就更要爱护
这里的环境;告诉大家,星期一把废纸送到哪里,星期二集中塑料……不一定多花好多
钱,但管理者要多花心思,在方便百姓的同时,也通畅了把废物送出去的渠道。可惜,
我们的物业管理在这方面还是薄弱的,没实施起来。” 
    城市垃圾中大约有80%的成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为了有利于回收,很多国家都制
定出相关的法律,例如:美国新泽西州80年代法律就做出规定,为了回收再制,该州的
社区都必须拒收三种垃圾:铝罐、宝特瓶和报纸。奥地利制订法规,要求到2000年废物
回收率达到80%;法国则要求回收75%的包装物……由此可知,怎么扔垃圾,不但需要
宣传与教育,同时还要有规则和制约。 
    “绿色生活”使垃圾减量 
    提倡“绿色生活”方式,这是涉及扔垃圾的另一个与每一个人相关的话题。 
    著名环保科普作家唐锡阳先生介绍他的家庭垃圾减量方法是:外出包中装一个折叠
式购物袋,省却购物时的外包装;不喝瓶装、罐装饮料,外出自己带杯子;买预处理蔬
菜,适量供应食物,以减少厨余;果皮、叶子等放在大花盆里作为花肥;购衣时认真考
虑用途,件数少,非至破损,继续穿用;信封循环使用,每天收到的就用不完;不备灰
碟,客人也不准吸烟;不用纸杯和免洗餐具;用不到的东西不带回家,有人需要的东西
尽量送出去,会使房间显得宽大舒适。他的家庭从这几方面着手,使垃圾量日益减少,
有时好几天没什么可丢弃。他认为,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实际都是保护环境的大事,如
果人人都有这种环境意识,人人都这样做,自然会影响到生产和市场风尚,自然会给我
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新的气象。 
    而要让公众接受这种意识,成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有关环保的宣传特别是教育现在
的普及程度都还不够。李皓谈到,这几年,环境教育逐渐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但成人
教育这一块却还是空白。她寄希望于社区,说我国21世纪教育大发展,建公民夜校搞社
区教育是非常需要的,而目前社会上缺少这样的教育阵地,所以更多的环境宣传教育还
是通过媒体,在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的李皓博士和她的同事,也是在从事这样的
工作。李皓介绍:“我们的‘中心’是国际环境影视集团(TVE)在中国的一个环境教育
资料分中心,而TVE是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于1984年在英国伦敦建立的非
盈利公益机构。目前,北京地球纵观教育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开放程度最
高的环境教育录相资料库,两三年来来访者达2000余人次;‘中心’现已有500余部来自
国际国内的电视片、录相带和光盘,内容包括环保科普知识、污染治理技术、国际环境
状况、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等,‘中心’向中小学校、大专院校、科研单
位、环保机构和民间环保组织、政府部门以及个人免费借出这些环保影视资料,旨在促
进环境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与绿色奥运紧密相联 
    这一次申奥,我们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宣传口号,把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奥运更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李皓说:“宣布申奥结果的日子,是我在泰国参加会议的最后一天。
那一段,在国外看到电视媒体上显示的,并不都是支持中国的舆论,让人感到中国这一
次能申办下来真是很难。那晚,参加会议的其他国家的同事们都出去玩了,就我和另一
个中国同事留在旅馆,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申奥结果的公布。当我看到中国申奥成功
,我也跟着激动,跟着流泪。第二天会一结束我就回国了。可是,回来后,感觉刺眼的
是,还是有人随手扔垃圾。治理环境难就难在大家都糟蹋它。”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
,环境治理是一大紧要事,一定要把垃圾分类、废物回收这项管理现代化搞起来。李皓
对此持乐观态度,指出这不像有人说的那样难以在短期内办到,要待很长的周期。她认
为:“一说几代人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下一代身上,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在我们这一代
人完成。”李说,从她这些年做环境教育工作接触到的情况看,民众的环境意识提高还
是很快的。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奥申委和市环保局已有了这方面的行动:建社区绿色环
保站,人们可将塑料、玻璃、金属、纸张等废弃物交到那里,换得布袋子、再生纸、圆
珠笔等环保产品。环保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把这些废物妥善回收,确保它能够再利用。这
是北京绿色奥运行动的一部分。它标志着从7月底开始,北京有40万市民在自己所居住的
社区中开始迎接奥运的“绿色行动”了,第一批参与“绿色行动”的社区有景山、东直
门、建国门、交道口、东华门、朝阳门等。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从这些小事做起,才真
正体现出人们在为“绿色奥运”实现踏踏实实地做事,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的空洞口号
。 

--
  滚滚红尘,我是从何而来?
     茫茫人海,我是为何而来?
        日复一日的等待,因为我知道,你依然存在。
           就在那人潮汹涌似海,我却被你勾魂的双眸深深牵拌。
              尽管容颜易改,灵魂却是相逢于古老的年代。
                 终于我明白,你就是我生死轮回追寻的永恒的爱。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2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