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cy (俏皮小花仙),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儒教思想与生态环境保护(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0月15日20:47:5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儒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儒教伦理思想的
核心是“仁爱”。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
想。儒教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
基础,若随意破坏消费这些资源,会损害人类自身。孔子说:“仁者爱人”(《论
语·颜渊》)。他认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爱的关系。人对自然不能只讲索取和
征服,必须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朋友,像爱护朋友那样爱护自然。孔子说:“伐一
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后汉书·章帝纪》注引《礼记》)我们知
道孝是为人之本,这就意味着他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上升到人们道德要求的高
度。
  儒教的创立者孔子说过:“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孔
子家语·弟子行》)。显然,孔子把对待生物的态度提升到了道德的高度。儒教的
生态伦理思想突破了固有的家庭与社会伦理思想范畴,由家庭、社会进一步拓展到
生态自然,把对待生物的态度看作是道德问题,初步实现了由家庭伦理、社会伦理
向生态伦理的拓展。
  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不懈追求。近代以来的工业化
极力追求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的物质利益。但人的精神、伦理、道义
、美德等崇高的价值却被忽略或异化了。人与自然失去了亲密的交往,自然只被视
为人类的工具和手段。人与自然处于分离与对立的状态,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出
现了严重的分裂与失衡,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的精神危机,人只有与宇宙共生,
与宇宙共行,与生命沟通,才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生进化的崇高目标和理想境界。生态伦理思想表达了人类对价值,对精神归宿的
探求与追求。生态道德不仅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对话,更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对话,是
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有道德才能高尚、有修养才能文明,只有具
备高尚的道德才能自觉遵循保护环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履行对自然的道德责
任与义务,特别是在“人类利益是终极而唯一的价值”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人类在
发展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加重了人们对生态伦理道德意义的关注。
  儒教“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天人合一
”要求人们从超越天、地、人的立场,从大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
这一思路看,人与自然是统一和谐的关系,从最终意义讲,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
是保护人类自身。儒教生态思想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全社会的生态意
识、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未来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世纪之交,我们需要再次思考人类文明与自
然永恒的话题——和谐,从儒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悟出“生态和谐”的真谛,与全
人类一道,凭借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保护好我们所居往的这个星球,进而共
同努力,创造出一个绿色文明的二十一世纪。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47.140]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s6.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