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青瓜),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春上莱茵——莱茵河治理漫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8月11日11:20:27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不知道什么缘故,我是这样悲哀;
一个古老的童话,我总是不能忘怀。
天色晚,空气清冷,莱茵河静静地流;落日的光辉照耀着山头。
那最美丽的少女,坐在上边神采焕发;金黄的首饰闪烁,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还唱着一首歌曲;这歌曲的声调,有迷人的魔力。
小船里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他不看水里的暗礁,却只是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吞没了船夫和小船;罗蕾莱用她的歌唱,造下了这场灾难。

 
  初次读到诗人海涅的名篇《罗蕾莱》(Lorelei)——传说中的美女罗蕾莱因
遭魔咒,被迫用其美丽容颜与动人歌声吸引莱茵河上往来船夫,导致许多船夫无法
集中注意力好好行船而船毁人亡。为摆脱魔咒,罗蕾莱最终从悬崖跳入莱茵河——
虽然不自觉的联想起长江三峡上的望夫石,但是前者让我感觉神秘诡谲而后者则缠
绵浪漫,唯两者难免算是有忧伤之共鸣而已。

  我不曾有机会去目睹罗蕾莱的风采,当然知道美女、魔咒的说法也不过仅仅是
令人惆怅的传说。然而打个或许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流淌了数千年的莱茵河到是自
本世纪 50 年代起就真的遭到了“魔咒”——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曾经使莱茵河一
时间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善良的罗蕾莱不愿延续魔鬼的诅咒
而跃入莱茵河,而后人却一度无知的续写着这恶毒的咒语。不过据说浪漫的人们为
罗蕾莱塑了一尊铜像,但并未放在那块高高的山岩之上,而是峭立在河心的礁石之
上,因此如今的水手不需再仰视才能得见美女之红颜;而莱茵河也在走过了半个世
纪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之后,如今又成为了“一条活生生的河,有自自然
然的水”。

  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南部,全长 1300 余公里,有近半流淌在德国,是德国境内
最长的河流。“莱茵(Rhein)”的名字,一说来源于约 2000 多年前的古克尔特
人的语言,是清澈明亮的意思;又有一说来源于拉丁文 Rhenus,意为罗马的河神
。莱茵河蜿蜒曲折的穿流在德国西部低低矮矮的山峦中,清澈河水的两岸点缀着翠
绿欲滴的葡萄园与掩映在河畔群山中的古堡,毫无“黄河之水天上来”又或者是“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那般名川之霸气,有的只是小家碧玉般的秀美,湖面宁静,潜
流暗涌。


波恩莱茵河畔(三思图片)  

  “莱茵河( der Rhein )”一词在德语中前所加的冠词是阳性(德语中所有
名词都有冠词属性,分为阳性 der,中性 das 与阴性 die),而同属名川之列的
多瑙河(die Donau)却被加以阴性冠词。如果知道德语中称呼祖国时加的不是“
母亲”(如英语中用 motherland)而是用的“父亲”(das Vaterland,Vater 为
父亲之意),很自然的就可以明白莱茵河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德国境内的莱茵
河流域面积达到德国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而且同时流经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
尔区,不仅要为近千万人提供饮用水,而且还担负着繁重的内河运输、发电、灌溉
等任务。

  二战结束后,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重建工作,蕴涵着德国煤矿资源 78% 的鲁
尔区成为德国重建的“动力工厂”。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
工业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再排进莱茵河。一时间,莱茵河承受了“生命中不能
承受之重”,不仅河水水质急剧恶化,而且周边生态也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莱茵河污染最严重的 20 世纪 70 年代,其河水闻上去是“一股苯酚的味道”,
有人戏说可以直接用河水来冲洗胶卷。有资料称,“1971 年时,德国美茵河汇入
莱茵河口至科隆这段约 200 公里的河段中,鱼类完全消失,局部地区水中溶解氧
几乎为零!”莱茵河失去了它原有的风采,被人冠之以诸如“欧洲下水道”、“欧
洲之厕所”等一堆恶名。

  清澈洁净的河水不再,嬉戏水面上的飞鸟不再,畅游水中的鱼儿不再,这一系
列人们自己造成的恶果直接让人类自身品尝到了恶果。为了重现莱茵河的生机,恢
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系统,莱茵河流经的部分国家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
、荷兰等于 1950 年 7 月 11 日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hine, http://www.
iksr.org),并很快由一个松散的国际论坛发展成为一个由莱茵河全流域9国及欧
盟代表共同参加的国际协调组织。

  ICPR 的成立,对莱茵河的治理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批具体直接的
国际公约得以陆续通过并付诸于实施。1963 年,在该委员会的框架下各国签订了
合作公约,制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的合作基础;1976 年,该委员会又先后通过了
防止化学物质污染莱茵河以及专门的防止氯化物污染莱茵河条约;1987 年,该委
员会通过了重在全面整治莱茵河的“莱茵河行动计划”;1995 年,关于莱茵河地
区的“防洪行动计划”也获得批准,一系列的措施从最初的治理清污到寻求莱茵河
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魔咒”逐渐开始失效。

 
  根据相关协议,该保护委员会专门下设了若干工作组,分别负责如对水质进行
监督评测、恢复重建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系统以及监控污染源头等工作。在多方共同
努力下,以前为了贪图一时之利而为航行、灌溉及防洪建造的各类不合理工程被拆
除,两岸因泥土流失严重而被迫修建的水泥护坡被重新以草木替代;部分曾被改弯
取直的人工河段也重新恢复了其自然河道。与此同时,全面控制工业、农业、交通
、城市生活等产生的污染物排入莱茵河,坚持对工业生产中危及水质的有害物质进
行处理,以及减少莱茵河淤泥污染等大量措施同时并举——莱茵河终于慢慢开始从
魔咒中苏醒过来。


荷兰、德国两国从莱茵河中捕捉到的大马哈鱼数量统计图(www.iksr.org)  

  在众多项目中,一项名为“大马哈鱼 2000”的计划被视为是整治莱茵河成果
的试金石。在 1987 年通过的“莱茵河 2000 年行动计划”中,一项具体指标是,
希望在 2000 年时能够达到大马哈鱼回到莱茵河,以此检验河流生态整体恢复的情
况。大马哈鱼是莱茵河的标志性鱼类,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时候,由于其
数量众多,大马哈鱼一直是莱茵河上的渔夫们每天“佐食面包的佳品”。1885 年
,那时仅德国与荷兰两国,每年在莱茵河中捕捉到的大马哈鱼就达到数十万条之多
。然而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开始,这一数字就逐渐趋近于零。伴随着治理工作
的全面进行,1994 年,相关部门在莱茵河里支流中发现了洄游而来的大马哈鱼产
下幼卵,1997 年在莱茵河上游的法国阿尔萨斯地区也证实了大马哈鱼的踪影。正
如该委员会所说,“尽管大马哈鱼的数量如今还不稳定,但毕竟它又重新回到了莱
茵河,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二战以前的统计表明,在莱茵河里昔日一共有 63 种鱼类,而 70 年代时,莱
茵河部分河段鱼类几乎绝迹;但 1995 年的统计数据为 45 种,而最新的调查表明
,莱茵河已经恢复到战前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正如科隆大学动物研究所的哈特姆特
·安德特教授所说,近年来莱茵河已经重新焕发了生机,“莱茵河已经不仅仅只是
作为垃圾处理场和航运的河道了,它又已经成为一条真正的河流了!”

科隆莱茵河畔(三思图片)  

  我没有见过昔日那被“诅咒”了的莱茵河,但自己亲眼在科不伦茨、波恩、科
隆以及杜塞尔多夫等地看见的莱茵河,却只感觉到恬然静美:无论是莱茵河畔许多
露天小酒吧那悠闲的人群,或是在河中或扬帆或划独木舟乃至骑摩托艇从事健身运
动的人们,还是在青山绿水间不时掠过河面的水鸟,一切都让我感到真正的自然之
趣。

  德国人自己曾经羞愧的说,“莱茵河是一条工业之河”,但现在严谨的德国科
学家则以他们质朴的方式给出了对莱茵河重新评价:“莱茵河河水如今好得令人惊
讶!” 

--
如果能在开满了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          .oooO  Oooo.
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                    (   )  (   )
那么,再长久的一生,                              \ (    ) / 
不也就只是,                                      \_)  (_/
回首时那短短的一瞬.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9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