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oolbeckham (如果我是杨过~铺着小坦子~最爱包包),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羊城散发和谐魅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Feb  2 09:59:33 2007), 转信

羊城散发和谐魅力
——广州以保护环境优化增长、探索特大城市科学发展之路纪实 
 
 
2007-02-02    ◆本报记者方芳  

  刚刚过去的2006年,广州刷新一项记录——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达到6068亿元。与此同时,2006年广州在连续几年新增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的情况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比2003年减少24%以上,工业粉尘和烟尘排放量下降67%,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减少42%;万元GDP能耗从2000年的0.9吨标准煤降至0.75吨标准煤,能耗指标在国内大城市中居于领先水平。 
  这一升一降的数据,是广州以又好又快发展打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悖论的明证。在全国各地污染物减排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广州“十一五”开局之年的表现难能可贵,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特大型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希望。广州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主要抓手,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轨道,顺利完成了经济结构转型,实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为“十一五”末将广州建成生态城市、实现环境保护工作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适度重化的大工业路子 
  作为发达地区的特大型城市,广州的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得有条不紊,举手投足、掉头转身之际尽显稳重从容。 
  在“九五”末“十五”初,关于广州产业结构调整“三个一”的说法非常盛行:一讲城市布局,就是淡出工业,发展第三产业;一讲工业结构调整,就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一提传统产业,就必须丢掉。广州的决策者非常冷静:工业是广州的优势不应放弃;传统产业是广州的宝贝而不是包袱;综合功能齐全的大城市,不可能高新技术产业占多数;工业不发展,市场和第三产业也发展不起来。 
  广州决定走适度重化的“大工业”的路子,一个个“历史包袱”重焕生机。以汽车工业为例,通过从广州标志到广州本田的成功重组,广州汽车产业的发展一日千里,短短几年间,三大日系厂商先后落户。2000年,广州汽车产值仅124亿元,2006年超过1000亿元,产量达55万辆,广州稳居国内第二大轿车生产基地之位。发展大工业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基础。重组后的广州本田,以建设“安全、环保、节能”的新型工厂为目标,在工厂建设、产品制造等各方面追求与环境和谐相处,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生产过程资源的再生利用都力图达到绿色环保工厂的标准。2006年建成的增城工厂不设对外排污口,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处理后,100%回收重新利用,实现了真正的“零排放”,这也是国内汽车企业中第一个实现污水零排放的工厂。 
  实践证明,广州的路子选对了,优化产业结构后,再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广州形成了效益好的新型大工业“主骨架”及高能低耗的产业布局,为广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广州大力推进老城区产业“退二进三”战略,已经将市区的147家老厂依法关闭、停产和搬迁改造,未来10年还要搬迁184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腾出了环境容量,还为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总部经济创造了条件。 
  创模推动环保融入宏观决策 
  广州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和中调”,按照优化、提高、完善的思路,统筹推进老城区的发展。不仅如此,广州还超前谋划城市的发展,在宏观层面突出把城市长远规划分解为城市用地、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综合交通三大规划,并按照先做好生态环境规划和路网规划,后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单项规划的总体思路,编制了《广州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等151个专项系列规划。国内权威专家认为,这是广州从更高、更深的层次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生态优先”和“两个适宜”(适宜创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规划,对全国尤其是特大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推广示范作用。 
  推进城市空间布局战略性调整中,需要搬出污染企业、搬进治污工程,怎么搬?能否搬得动?有关部门的领导笑指环保局长对记者说:“这你得问他,搬进搬出都听他的。” 
  广州市环保局长丁红都微笑着说:“本来我们搬不动,得感谢市委、市政府让环保部门加入了广州市建设用地审批领导小组和城市规划领导小组,这样一来真能搬动。” 
  在创模工作推动下,广州市还陆续实现了项目立项、用地审批、建设工程、总体验收等若干环节的环保前置管理,为有效防止污染提供了政策制度保证。环保局长碰到职责范围内难以协调解决的问题时,市长会亲自出面协调部署。在谈到市领导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时,广州市环保局长丁红都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细节:一次他在向市长张广宁汇报工作的过程中,市长幽默地问谁是广州市的“环保局长”?他说市长是第一“环保局长”,自己是“局长助理”。“一把手”亲自坐镇指挥,这也是创模机制行之有效的一个主要原因。 
  的确,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和市委、市政府赋予的职责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在创模攻坚的有力推动下,广州环境保护工作迅速回归到基本国策应有的地位,迅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好评。市委、市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目标,要求各级环保部门要当好全市环境综合决策的“参谋部”,当好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警察局”,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安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要让百姓得到实惠 
  2006年7月12日,沉默了30年的珠江重新沸腾,广州人的母亲河珠江再次伸出双臂,把数千畅泳的儿女拥入怀里。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的带领下,4600多市民一起横渡珠江,亲身体验到珠江整治的成果。 
  拥碧水,倚青山,望蓝天。这是几代珠江儿女的梦想,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愿景。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珠江流域两岸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急剧增长,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开始恶化。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珠江出现了大面积发黑发臭现象。广州市政府下决心要还珠江清流,圆市民梦想。 
  但广州处于珠江流域的下游河口区,水系复杂,治理难度大。广州创模结合的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努力为市民营造“适宜创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1998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开展了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工作,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近年来,广州市更是加大了“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的实施力度,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不断推进河涌治理工程,使河涌“水清、岸绿、堤固”,成为保护珠江的一道风景线。在广州人的努力下,近年来珠江水质确实变化很大,满足景观用水的要求,并终于在2006年的7月圆了市民重游珠江的梦想。 
  广州治理大气污染,同样令人瞩目。2006年广州累计形成了9.8万吨/年的脱硫能力,比2003年新增4.2倍,与“十一五”末广州二氧化硫控制目标相比,等于再造了一个工业发展的环境空间。广州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机动车污染控制的地方法规,并于2006年9月1日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个提前实施机动车国Ⅲ排放标准和车用燃油地方标准的城市;全市85%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使用LPG(液化石油气)清洁燃料,摩托车全部退出城市中心区;8500多家餐饮服务业户改烧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油烟污染投诉大幅下降;3000多个工地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从源头上控制工地的余泥撒漏和粉尘污染。 
  经过大力实施“蓝天工程”,2005年广州城市空气环境优良天数占总天数的91%,2006年上升到91.5%,与2003年相比上升了5.5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0.0%和22.7%。 
  在市民充分享受到创模带来的实惠时,创模内涵也深入人心。1998年创模以前,广州市民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仅为44%,2006年在省创模预验收和国家正式验收的民意调查中,市民对环境的满意率均超过95%,充分体现了创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2006年底,广州创模工作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考核验收,成为当前我国成功创模城市中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城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指出:广州创模成功,是广东省的一件大事,必将在国内外,特别是在港澳产生重大影响,广州的创模一定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经得起考验。 
  国家环保总局对广州市的评价是:广州市在创模中,积极采用高科技的污染治理技术、技术含量高,已有多项工作走到了全国前列,可为“十一五”创模城市做出表率。广州认真创模,并且确实卓有成效。广州污水处理厂均采用除磷除氮工艺,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居民集中区的污水处理厂,还实施加盖改造,解决臭气污染问题;对污泥的收集、运输、卸载、处理的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并尝试采用超声波技术,将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削减22%;采用国际先进工艺和设备进行垃圾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大部分控制指标均达到欧盟标准;引进国际一流的医疗废物处理系统。该系统对医疗废物处理彻底,几乎没有外排污染物,实现了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全面升级换代并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而今,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正在改变着广州的发展方式和广州人的生活。正如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所言:广州创模工作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是广州环境发展的里程碑,是广州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拐点。要以此为新的起跑线,从零开始,目标不移、决心不改、力度不减、工作不松,努力交出党和人民更加满意的答卷。 
  广州用了8年时间创模。政府各个部门、社会不同层面也在此过程中准确找到了自己在环保事业中的定位和目标,并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共同支撑起这份伟业。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认为,在广州,他看到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希望,他这样评价:“广州的今天,就是中国城市的明天。” 
 
 广告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22.32.24.21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