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水资源需要一场革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1月22日10:40:0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2002年12月12日,联合国郑重宣布:2003年为“国际淡水年”。在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新
世纪,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将越来越严重,一场世界性的水资源革命势在必行,科学的水资
源理论、创新性的水资源开发技术、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水资源市场意识,将是这场
水资源革命的三大主要内容。这场水资源革命是无人能够抗衡的。 

    水资源理论创新是解决缺水问题的理论基础 

    现在世界性的缺水问题,主要是科学上的认识问题。辽宁省动态水资源研究课题组通
过研究认为,现在我们面临的缺水问题,是人类对水资源的科学规律缺乏认识造成的。 

    如我国缺水最严重的是华北地区,西北、东北次之。而华北缺水最严重的是海河、滦
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首先来看看这两个地区的水资源情况。海河、滦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
总量1781亿吨;而形成传统的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只有288亿吨,是降水总量的16.2%,蒸
发量高达84%。黄河流域多年平均的降水总量高达3691亿吨,而形成水资源的只有661亿吨
,是降水总量的17.9%,蒸发量高达82%。在这两个我国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地方,降水总
量是传统水资源数量的4―6倍。 

    这里面提出一个问题,降水是落在我们身上、落在我们脚下土地上的水资源,这样的
水如果我们不能直接开发,难道不是我们的科学技术太落后吗?如果我们有了把降水直接
开发出来的技术,我们就不存在缺水问题了。 

    控制蒸发是解决水资源不足最本质的方法 

    动态水资源研究发现,导致当今缺水的最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的大量蒸发。降水的蒸发
有一个规律:越是干旱的地区、越是干旱的年份,降水蒸发的比例就越大。黄河流域的降
水蒸发量是82%,海河、滦河流域的降水蒸发量接近84%。 

    蒸发浪费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的不科学开发形成也造成大量的无效蒸发,水库
蒸发和灌溉蒸发浪费的水资源就数量巨大。全国大中型水库的蓄水量如果按平均深5米、年
均蒸发量1500mm计算,年蒸发水资源的总量是538亿吨,接近2001年全国人民生活用水(60
0亿吨)的90%。前不久中国工程院提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指出:
中国目前的缺水总量是300―400亿吨,这远远低于全国水库因蒸发浪费的水量。  

    抽取地下水资源灌溉,是浪费水资源又一严重的形式。因为北方作物用水量最大的玉
米,全生育期平均蒸腾用水也只有228mm,假如自然降水起到一半作用,利用114mm;灌溉
起一半作用。那么北方灌溉用水平均在400―500mm之间,有效利用率只在23―28%之间。
用地下水灌溉的实际蒸发浪费量超过72%。 

    在动态水资源的研究过程中,主要科研人员设计了两种控制蒸发的技术:一种是直接
开发降水的“动态水资源采水技术”,可以把降水直接开发成水产品,不再蒸发流失;第
二种是“全生态农业免灌技术”,可使三北旱作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并通过
不同农业环境条件下的不同技术变化,实现三北旱农地区普遍实现农业免灌生产。 

    蒸发是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丢失的水资源,只要我们有先进的开发技术,能留住被蒸发
水资源1/10,我们就不存在缺水问题了。 

     水资源革命的方向 

    笔者作为动态水资源课题组的主要研究人员,认为动态水资源革命的主要方向如下:
首先是水资源理论研究的创新和水资源开发技术的创新,在开发技术方面,必须坚持推广
动态水资源采水技术、全生态农业免灌技术和其它有相同功能的创新技术;其次是水资源
采集的形式必须改变,改直接采集自然水资源的被动供水形式,为生产水产品然后主动供
水的形式,努力实现在自然界中避免水的无效流失、在用水方面避免水的无效浪费、在供
水时避免直接供应自然水资源的三个目标;三是用水意识必须转变,由使用自然水资源转
向使用水产品,并尽快形成由工业水产品、矿泉水、纯净水、生活用水、工厂和服务用水
组成的多元化水产品市场;四是由国家福利补贴型改为产业经营型的水产品生产、水产品
供应形式,把水产品的生产、供应变成像电力生产、供应一样的可赢利企业,完成由每年
消耗国家大量水利补贴资金、到自我经营并向国家上缴税金的转变。

--
             /   /    /     真怀念那无忧无虑的日子……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114.20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