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onjovi (nowhere man),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黄果树瀑布怎么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9月25日12:20:04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到贵州高原旅游,首先看黄果树大瀑布!
  几乎所有人都会这样兴奋地告诉你。的确,黄果树大瀑布是贵州省众多旅游资源中
的一面金牌,一块名震天下的金字招牌。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以“水”为魂的黄果树瀑布,每年的枯水期越来越长,展示天
下名瀑壮美景观的时日越来越短,以致有的专家断言:黄果树瀑布将会干涸。
  这并非危言耸听。
  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赫赫有名的贵州黄果树大瀑布,却让日均12000人以上远
道而来的游览者大为失望。常年被飞瀑急流冲刷得光秃秃的断崖上,展示着一幅游客形
容为“一股细流,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全然没有了旅游推介手册中“远隔五里,即
闻瀑声”的豪放,更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与壮美。
  黄果树大瀑布高74米,宽81米,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瀑布之一
。到黄果树瀑布的人,都会被它的气势震慑住。只是,如此壮丽的景观近年来出现的周
期越来越短了。
  据有关部门介绍,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黄果树瀑布上游的河水平均每秒流量
仅1立方米,而流量至少要达到每秒4立方米,水帘才能覆盖三分之一的瀑面,才能形成
最一般的景观。而在今年,则爆发了10多年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成为黄果树瀑布历
史上一个最为干涸和苦涩的5月,出现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枯水现象。
  黄果树风景区是贵州省的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区,整个景区以大瀑布为中心,方圆45
0平方公里,皆为构造奇特的喀斯特地貌。70年代以前的黄果树大瀑布,哪怕是在冬季枯
水期,水流量也相当可观;即使是在10年前,春夏之交的5月,白水如练,飞珠溅玉,不
大不小的水量不仅使大瀑布清丽而秀美,同时也是观瀑较为理想的季节。而现在,每年
的枯水期已长达半年,尽管在上游建了水库,夜蓄日放,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至出现今年“五一”期间的尴尬景象。
  1992年,在经过历时一年的“精心”准备后,黄果树瀑布第一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称号。该组织受理了申请,派了两名官员到黄果树瀑布考察。
一番认认真真的考察之后,联合国官员毫不客气地指出,景区植被覆盖率低、环境差、
人工痕迹和商业化气息过重,希望黄果树景区加快绿化和保护生态的步伐……联合国官
员走了,同期申请并接受考察的湖南张家界和四川九寨沟一次过关,“世界自然遗产”
的美冠使当地旅游经济大幅提升;惟独黄果树瀑布,却因植被少、环境差、建筑多而落
选。
  联合国官员的评价切中要害。显然,景区上游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喀斯特地表日愈
严重的石漠化,使得降雨量逐年减少,脆弱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成为黄果树瀑布水量
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而另一方面,管理体制上的长期不协调,也使得黄果树风景区
的建设和管理上的混乱日益突出。
  黄果树景区位于贵州省镇宁县和关岭县交界处。在现行规划的165平方公里景区范围
内,众多的喀斯特石林,大大小小的瀑布群,星罗棋布的溶洞,幽深的峡谷和深潭,多
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黄果树风景区成为我国内容最丰富、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很高
的喀斯特瀑布群游览区。
  但另一方面,由于景区内居住着3.5万布依族、苗族农民,过量的人口载荷和缺乏有
效的管理,使得垦荒量逐年增加。过度陡坡毁林开荒,使景区内外植被大面积减少,森
林覆盖率仅达到7.3%,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现象严重,环境质量差,大瀑布景区周围
和各景点呈现一片荒山秃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得每年的枯水期长达8个月之久
,令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大失所望。
  尽管从1992年落选“世界自然遗产”称号后,贵州省加大了景区的植树造林力度,
但植被覆盖率(连灌木丛在内)到今年也仅仅达到20.5%,远远达不到恢复景观和涵养
水土的功效。
  从1999年开始,在国家和贵州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黄果树景区实施了外围绿化工
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绿化造林和封山育林近3万亩,退耕还林1.5万亩。但是几项能
够从根本上改变黄果树瀑布命运的大型项目:“黄果树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工程”、“珠
江上游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石漠化治理”等项目,耗资至少在5亿元以上,虽早已
立项,却迄今没有资金实施。按照贵州省的计划,随着这些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预计
用8至10年的时间,黄果树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5%。
  当然,这仅仅体现了规划设想美好的一面。如果从黄果树瀑布面临断流危机的角度
来看,不少专家则认为,仅仅在黄果树景区内的喀斯特地貌上封山育林,等待小树苗在
贫瘠的薄土上缓慢成长,根本解决不了大瀑布面临的断流危机,必须植上一定规模的大
树林才能起到涵养水分的作用,但是为此每亩造林费用将翻上几倍。另一方面,仅仅在
165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内植树造林也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专家们认为,黄果树
瀑布位于贵州西部珠江水系北盘江支流打邦河上游,而这一河流上游地区又是贵州省生
态破坏和石漠化现象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如果不能在黄果树瀑布的上游地区实施大范
围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也很难遏止黄果树瀑布水量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是,这一切
都需要大量资金,而窘迫的贵州省显然对此力不从心。
  同时,由于黄果树瀑布景区地处两县,管理体制长期难以健全。有利,两县便争抢
;出了问题,便相互推诿。一些农民在大瀑布顶上的岸边甚至修建了不少严重影响景观
的违章建筑也无人过问。混乱的管理,过量的建筑,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成为黄果树
瀑布难以问津“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的症结所在。
  贵州省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1999年开始,贵州省协
调有关部门,决心按市场规律理顺全省旅游体制,首当其冲的就是黄果树景区。省政府
首先从镇宁、关岭两县划出36个行政村,在此范围内成立了黄果树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管委会行使县级政府职能,使管理权限长期不明的体制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为了更好
地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市场规律相结合,贵州省政府还成立了权限很大的贵州黄果树旅
游股份公司,寄望该公司以黄果树瀑布为龙头,尽快成为上市公司,在全省旅游资源的
开发、经营、融资等方面写出新篇章。
  按照贵州省有关方面设想,在体制问题理顺之后,风景区的管理和规划工作步子就
可以大大加快,并为此制定了一揽子计划:投入大量资金,用5至10年时间为黄果树瀑布
全面“整容”。首先投资2.8亿元,修建一个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的黄果树城,建成后,
将中心区内的3000多户人家和位于瀑布旁的黄果树镇全部迁走,并将新建3座污水处理厂
和排污系统,从而大幅度降低中心景区内的人口量、建筑量、垦植量、排污量;其次,
在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大规模植树造林,使景区内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
;考虑到大瀑布水量的逐年减少,从上游引水调控瀑布水量的计划也提到议事日程上,
只是目前尚未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可以看出,上述几项“整容”措施都是围绕着联合国官员提出的评审意见进行。只
是,计划实施过于缓慢。重新设置的管理体制并没有设想中的那么行之有效,在运行中
出现大量问题,风景区管委会和黄果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不断为管理权限扯皮,仅仅为
景区门票收入归谁所得就长期争执不休。黄果树城的建设完工为期尚远;黄果树旅游股
份公司上市筹集更多建设资金的计划悄无声息。每年的造林绿化工程虽然照常进行,只
是进度缓慢。专家们指出,如果景区内密集的人口依然不能尽早外迁,植被破坏就难以
扼制;如果造林工程不能涵盖上游更广泛的地区,使之有完好的植被涵养水分,仅仅恢
复了局部的生态环境,也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果树瀑布逐年枯水的窘境。
  今年夏天,贵州省组织了一次“两江(长江、珠江)上游生态行”大型环保考察采
访活动。在黄果树景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坦然向记者介绍目前景区面临的困境:植被
破坏更为严重,人为商业因素也在加重,整个管理体制过于混乱,保护力度缺乏,如果
说当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黄果树的奇山秀水还给我们带来过信心,而今,面对景区
内一堵堵人工堆砌的人造景观,以及上游地区那座座荒山和成堆的垃圾,我们究竟还剩
多少底气和勇气来进行申报!这位负责人同时还指出,就是以上种种原因加之今年降雨
量减少及上游生态环境恶化,造成黄果树瀑布出现了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枯水现象。枯水
期逐年增加的黄果树瀑布,最终会不会断流?中国最享盛名的瀑布景观,靠什么去申报
“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看来问题多多,令人忧虑。(来源:《经济日报》2001-09-24
 张剑鸣)

--
He‘s a real nowhere man
sitting in his nowhere land
making all his nowhere plan for nobody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170.21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2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