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lt (快乐每一天!!!),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长江水土流失亮“黄牌” 炎黄子孙开始拯救行动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29日14:47:4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2001年7月29日14:0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记者李斌)雄浑挺拔的中国西部,一条大江出雪山,越峡谷
,浩浩荡荡奔流到海,这就是流淌数百万年、孕育着无数华夏儿女的我国第一大河、世
界第三大河——长江。
  跨入新世纪,当中华民族踏上伟大复兴的征程时,这条6300多公里的母亲河究竟处
于怎样的境地?长江将面临怎样的前途和命运?长江能否支撑起全流域4亿多人口的生存
和发展?记者日前随“中华环保世纪行·保护长江生命河”采访团沿江而上采访,一探
究竟。
  黄牌警告:破坏容易恢复难
  长江北岸,大巴山下,青山绿水间一片绵延数十里的黄色荒山野岭格外醒目。这就
是被专家称为“南方水土流失之最”的湖北宜昌金竹至远安荷花的黄色走廊。
  记者日前驱车前往察看,只见绿色环绕之中,一道道黄色的山梁植被稀疏,裸露的
山头犹如癞子头一样绵延20多公里,甚至跨越县境。
  随行的宜昌市水利水电局尹远志高级工程师说,这片荒山野岭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50年前,这里也曾森林茂密,环境宜人。但在经历了战争、大炼钢铁以及文化大革命后
,一座座山丘被理了光头,成了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大自然的报复是无情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沟道,不仅造成当地河道、堰
塘、水库的淤积,也使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群众的生产、生
活带来诸多不便,形成了经济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的社会环境。
  为了拿下这块“硬骨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水土保持部门开始治理10万亩
荒山野岭。通过栽种油桐、刺槐等建立植物防护体系,采取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破坏容易恢复难。尽管下了不少功夫,治理仍然由于种种因素迄今收效甚微,恶劣
的生存环境使油桐的成活率大打折扣,大量水土通过一条名叫黄柏河的小支流进入长江
,直接威胁三峡库区安全。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这里特殊的地质条件。”尹远志说。记者在现场发
现,这里大都是页岩,地表是薄薄的风化碎屑层。专家介绍,这里土壤贫瘠,含水率低
,肥力极低,而由于表土流失殆尽,地表夏季最高温度可达77.8度,在缺土、少水、高
温、乏肥的恶劣条件下,即使是零星的灌草也逐步退化、死亡,加剧了水土流失。
  “山上的许多树都是我种的,可是好不容易长起来,却被人又砍掉了。”58岁的宜
昌县分乡镇联合2组村民易万贵痛心地说。原来,附近村庄仍有半数农户以薪柴为燃料,
刺槐等还没有完全长大,就被村民当柴烧掉。
  “这也是因为缺乏管护造成的。”宜昌县水土保持局副局长赵春华说,水土保持站
因经费短缺,已经从三个人缩编为一个人,村里的护林员也起不了大作用。
  “这十万亩荒山野岭,已经成为宜昌地区最大的水土流失源。”尹远志说,三峡水
库蓄水日期逼近之际,沉睡了数十年的这片荒山野岭发出了呼唤,呼唤人们进行治理,
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水土进入长江,进入三峡库区。
  水土流失:长江“当仁不让”位居各流域之首
  千古长江,源远流长。
  十万亩荒山野岭,仅仅是长江流域上中游水土流失现状的一个缩影。从武汉到宜昌
,从巫山到重庆,一路行来,长江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不是长,而是黄。不尽浊流滚滚
来,虽然泥沙量要远比黄河“逊色”得多,但是长江的黄色仍然是大自然给人类,给中
国人发出的一张黄牌警告。
  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利于植物生长和恢复——长江流域既有“先天丽质”的一面
,也有“弱不禁风”的一面——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土层浅薄,降雨量大
。一旦地表植被不复存在,就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将土层冲刷
殆尽,使土地资源遭到无法挽回的破坏。水土流失犹如一种慢性顽症,强烈侵蚀着万里
长江的肌体健康,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成为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
  温文尔雅的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史立人,几乎跑遍了长江中上
游的山山水水。这位“老长江”说,长江流域许多地方已经远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
山青水秀”,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近7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1.1%,水土流失
区土壤年侵蚀总量约22.4亿吨。无论就水土流失面积而言,还是土壤侵蚀总量而言,长
江流域均居我国各大流域之首。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之不存,人将焉附?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
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因此提出:“在我国众多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是头号环境问题
。”
  史立人则发出警告,“特别是土地浅薄、流失严重的山丘地区,若不及时治理,土
地将永远失去农业利用价值。”据科学家测算,自然状态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层需要1
20到400年,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每年要流失表土1厘米以上。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
,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地形破碎,土层变薄,地表物质石化、沙化,有
的地区因土层殆尽,基岩裸露,部分群众已失去生存之地。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以中上游为最。从金沙江下游到嘉陵江,从沱江到乌江以及三
峡库区,千百年来,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使上中游山丘地区的水土流失占到全流
域的2/3。
  “长江的泥沙主要来自上游,全流域每年有100万亩土地遭到破坏,仅贵州裸露岩地
每年就大约新增5000亩。”史立人说。
  自宜昌以上,进入举世闻名的三峡,也进入了山高坡陡的长江上游。滨江的良田无
法满足日益膨胀的人口,人们向大山要耕地,使坡耕地成为长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带
,进入长江的泥沙年均约5亿吨,其中1/3来自坡耕地。另外,荒山荒坡、疏幼林地和滑
坡、崩塌、泥石流等也带来了大量泥沙,开发建设项目则造成了人为的水土流失。
  今年是《水土保持法》实施十周年,法律规定,新开工建设项目必须实现“三同时
”。而记者在三峡库区发现,部分移民建镇并未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法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历史悠久的重庆市巫山县,属渝东门户,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作为三峡大坝建成即将淹没的20个区县之一,巫山新县城已初具规
模,却没有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7月17日,记者沿江而上进入重庆涪陵时发现一大奇观:乌江和长江在这里交汇,从
交汇处一直向东,长江竟然变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半,一半是黄水,一半是清水,绵
延长达数公里。铁的事实再次证实,长江不是正在变成一条黄河,而已经是一条“黄河
”。生态安全:积极构筑生态屏障
  水土流失与贫困相伴。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表明,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持
续发展总体能力排序中,长江上中游云、贵、川、青、甘、陕、鄂7省、自治区除湖北排
在第15位以外,其他6省全部排在倒数十名之列。
  作为专门性流域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认为,长江流域上中游一些山丘
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严重阻碍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
影响着中下游平原地区的长治久安。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副主任蔡建勤说:“1998年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给国民经
济和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
  上中游山丘地区的水土流失和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水灾害,已经成为长期困扰长江
流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心腹之患”。
  “心腹之患”并没有吓倒炎黄子孙,为了留住水土,人们积极行动起来。
  “前世作了恶,这世任山河,烤的是转转火,吃的是三大砣,点的是灯灯角,睡的
是包谷壳。”重庆开县关坪的山里人早年盛传的这句歌谣,如今已经成了历史。经过8年
的“长治”工程,重庆开县关坪人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核心,以植树造林为重点,以恢复
植被为前提,以坡改梯,退耕还林,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不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1平方公里,而且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元,涌现出不少种植大王、养殖大王。
  同样地处宜昌县,同样地处长江北岸,和十万亩荒山野岭的满目黄色形成鲜明对比
的是,距三峡大坝仅5公里的太平溪小流域经多年整治后显现出勃勃生机。从1981年起,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坡耕地大量改造,营造森林植被,种植经济林木,修沟筑池,
建坝拦沙,奔流近10公里直抵长江的太平溪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山川秀美
的景观初步显现。
  记者在现场看到,白云环绕着海拔1300多米的山岭,一片片茶园镶嵌在山坡上,茶
叶已成为当地特色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民收入也从1981年的人均61元上升到2538元。20
00年6月,太平溪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
  如今,在长江流域,类似太平溪的小流域一共达到2200多条,多年来得到治理的面
积已经达到7.2万平方公里,约等于一个渤海的面积。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从保护母亲河工程
到长防林建设,从“长治工程”到生态县建设,人们正行动起来,整治江河,重整国土

  “我们不希望再回到过去,希望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尽快拿下十万亩荒山野岭。”
湖北省宜昌县分乡镇联合2组几位村民的话,至今响在耳边。新华网2001年7月29日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1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9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