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化干涸为润泽 黑龙江省大力实施科技抗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Apr 15 16:34:58 2002) , 转信

  东北网哈尔滨4月15日电(张桂英)打井建坝、拦沟截水,当这些传统的工程性抗
旱措施———水源建设正在黑龙江省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面对今春极为罕见的旱情,以
科技支撑的种种非工程性抗旱技术与措施也纷纷走向前台,演绎化干涸为润泽的神奇。

    抗旱剂显身手 

  双城幸福乡久前村农民吴志福真切地记得:去年玉米播种后,一连72天没下雨,村里
许多人家的玉米只出了五成苗,甚至三成、二成;而他家的7亩玉米由于用了抗旱种衣剂,
出苗率达92%%以上,亩产600多公斤。 

  “我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大旱之年能有这样好的收成,这多亏了抗旱种衣剂!”面对
省农委领导和来自全省各地的近百位农委主任,农技推广站站长吴志福由衷地说。 

  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应用抗旱剂新技术推广会议上,双城、哈尔滨农民的“现身说法”
和东北农大专家的理论分析与大面积实验结果让新型抗旱剂再度成为焦点。推广会刚结束
,就有30多个县市积极报名订货。 

  据专家介绍,早在十几年前,黑龙江省就曾推广过“旱地龙”等抗旱剂,但始终未成
气候。如今抗旱剂能再度受宠,主要是因为它能有效弥补抗旱水源不足这一在全省日渐突
出的问题。 

    火箭上天雨落地 

  “轰!”“轰!”随着增雨炮弹、火箭窜上天空,雨滴越来越大,预报的小到中雨最
后竟变成了哗哗大雨!这不是电影中的镜头,而是4月5日发生在齐齐哈尔市郊的真实一幕
。 

  也许在许多城里人的心目中,人工增雨还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但在黑龙江省农村,如
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从中受益。 

  4月5日~8日全省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降水过程。借此良机,中西部重旱区及时出动1
00多门增雨高炮、火箭多次作业,共发射人工增雨弹7200发,火箭弹37枚,使降水量平均
增加30%~50%。 

  据介绍,近5年来,人工增雨在黑龙江省发展很快,从过去单纯的飞机增雨,到飞机
、高炮、火箭齐出动,地面与空中协同作业;作业次数也比五年前增加了两三倍,每年多
达1000多次。5年前,全省只有增雨高炮100多门,而现在多达580门。 

  省气象专家张广学说,云中的水资源非常丰富,自然降水仅占云中水资源总量的12%。
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开发云中水当作抗旱的一项重要措施。伴随近年来频发的严重干旱,
“开发空中水”的呼声在黑龙江省也越来越高,规模开发空中水已被省有关部门列入今年
的工作规划。 

    节水灌溉一顶十 

  当前人们一提起抗旱,就想到打井挖渠,忽略了同样有很好抗旱作用的旱作农业和科
技等非工程性抗旱措施的运用。这主要是观念问题。 

  省水利厅农水处郑志和举例说,同样浇一亩地,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需耗水80立
方米;如用节水灌溉,需水35立方米 40立方米;而用更先进的滴灌,只需用水5立方米!
但就是这样显著的差异,农民却不愿放弃传统习惯采纳。 

  省农委副主任钟雨亭认为,尽管目前比较常见的抗旱剂、节水灌溉及人工增雨等科技
抗旱手段都具有产投比大、工省效宏的优点,投入产出比高达1:30甚至1:50,但这些手
段需要准确掌握技术要领、正确使用才能显效。同时,这些措施都有其局限性,如抗旱剂
的使用需要土壤含一定的水分,对待干土,它也无能为力;人工增雨也同样,如果空中没
有所需云团,那火箭发射再高也无济于事。再者,不同抗旱剂也都有不同的显效期限,如
后期墒情接续不上,效果很难保证。这些,都需要农民掌握并准确运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