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angwanmin (yangfan),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2002年第六届地球奖获奖名单公示(zhuanfa)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Apr 9 22:25:49 2002) , 转信
2002年第六届地球奖获奖名单公示
发表者:颀 E-mail:lq1979@sina.com 所属学校:greensos
3月31日,“地球奖”评审委员会对全国31个省市申报的336份材料进行了认真的评
审,评出30名个人、
10名青少年集体为2002年第六届地球奖获得者人选。
现将评审结果在有关新闻媒体公示,公众如有异议,请于公示之日起7日内,将意见
电告地球奖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84634063、84654962
综合组
陶建华: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
长期从事于环境流体力学、海洋环境研究,特别对渤海和渤海湾的研究取得了一系
列重要成果。并推动多学科交叉,在天津大学形成了一个新的“环境科学和工程”群
体。多次在全国和天津市政协会上呼吁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用高新技术推动
天津市环保产业发展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哈希·扎西多杰:青海高原环长江源生态经济促进会会长
从一名青藏高原普通牧民的后代,逐步成长为一位具有深厚环境、生态保护意识的
环保卫士,并在当地建立起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自然和人为环境
造成的困难,多年来一直为保护青藏高原尤其是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奔走呼吁,并因地制
宜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实质意义的环境教育活动。在青藏高原,扎多的事迹具有很大的示
范作用。
王成湛: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朱家村党支部书记
治理海水入侵是保护大自然、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这位年近花甲
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率领全村1700多位村民,顶酷暑、斗严寒,奋战8年,投资1160多
万元建起了拦海大坝,为沿海地区治理海水入侵提供了一个土洋结合、改善生态环境的
成功先例,取得了令人注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徐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环境文学作家、国家环保总局特聘环境使者
从事环境文学创作13年,没有工资,没有补贴,在爱人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克服重
重困难,走遍中国东西南北,深入采访,调查研究,写出了多部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影响
力的环境文学作品,如《长江传》、《地球传》等。其中《伐木者,醒来》被认为是
“改变林业思路的作品”。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以笔为旗为地球母亲呐喊的环境文学作
家,他庄严地向读者袒露心迹:可以写作的余生全部托付给祖国的江河大地。
张先锋: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员
一位优秀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者,同时也是一位踏实的环境保护活动实践者,一位积
极的环境科学知识传播者。19年来,一直坚持在白鳍豚保护工作的第一线,在白鳍豚保
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一批有意义的成果,为建立两个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做出
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利用白鳍豚这个“旗舰动物”,开展了大量保护长江环境,保护
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教育与科学普及工作,并在国际和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洪及鄙:四川攀钢(集团)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攀钢重要的发展战略,坚持抓生产经营和环境保护并重,对
攀钢环保工作倾注极大热情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攀钢环保工作的开展,从1989年起连
续12年保持了“全国环境保护先进企业”荣誉称号。特别是国家实施保护长江上游生态
环境政策以来,他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推动攀钢投资8.7亿元实施十大环保项目,为保
护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还攀枝花一片碧水、一片蓝天,做出了积极贡献。
胡早:山西省环保局宣教处副处长
多年从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无论采写新闻报道,实施舆论监督,还是组织社会化
环保宣传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产生了广泛影响。1991~2001年,连续10年
被《中国环境报》社评为优秀记者。近一两年来,通过组织“电动自行车跨世纪千里
行”、“网络传情,减卡救树”、“亲近绿色,公众参与”等活动,创造性地把环保宣
传工作引深到日常生活,为促进环保宣传社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事迹多次受到有
关部门的表彰。
张统: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所环保中心主任研究员
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环保科技工作者,具有扎实的环保专业理论知识和刻苦钻研的
工作精神。1991年,作为清华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谢绝了待遇丰厚的公司的聘请,选择
了国防环保科研事业。入伍十几年来,他一心一意扑在科研设计工作的第一线,取得了
几十项科研成果,并在工程中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军事、经济和环境效益。他所取
得的成果对推动全军环保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琰珠: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环境委员会秘书处副处长
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忘我的爱岗敬业精神。对地方环境立
法、环境管理、环境政策法规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在福建省第一部综合性地方环保法
规《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起草及后来的修订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
时,积极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的联系,努力把环
保工作不断推向社会化,在开拓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华环保世纪行之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
献。
邓仪:贵州省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程师
一位普通的基层自然保护工作者,参与并分项负责完成“草海参与式保护与社区发
展国际合作项目”,其成果被中外自然保护和发展领域称为“草海模式”。草海项目走
出了一条自然保护和社区发展互利的道路,在解决这个世界性的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外得到高层次的认可。现正着力将“参与式保护”这
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的方式,推广到更多有草海类似问题的地方,且成绩突出。
新闻组
刘德天:辽宁省盘锦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从事环保宣传16年。不畏艰苦考察丹顶鹤、黑嘴鸥繁殖地,大量撰文介绍黑嘴鸥。
发起组建黑嘴鸥保护协会,为宣传、保护黑嘴鸥倾其全力。顶住压力,对破坏黑嘴鸥觅
食地和丹顶鹤繁殖地的事实予以披露,引起省市领导的关注,保住了2000亩黑嘴鸥觅食
地和3万亩丹顶鹤繁殖地免遭破坏。将警察盗猎一事在报上曝光,偷猎的警察受到查处,
保护区内非法狩猎之风从此被刹住。16年来共发表保护湿地、保护鸟类的文章300多篇、
照片120多张。大量、连续的宣传使公众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保护区内的黑嘴鸥1990年
发现时为1200只,到2001年,增加到3211只。
赵永新:人民日报教科文部记者
多年从事环境报道,发表各类环境新闻300余篇,并编发内参多篇,共计20多万字,
其中获各类环境新闻奖20多篇,仅获一等奖的作品就有9篇。多次深入内蒙古、宁夏、甘
肃等地采访,行程数万公里,写成《泽被当地惠及京津———河北省实施京津周围地区
绿化工程述评》,发表后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到黄河中上游地区调查小浪底污染事
故,行程数千公里,写出《紧急行动保护黄河》一文,刊登后社会反响强烈。讴歌在环
保事业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关注在环境保护中的困难群众。对于不宜公开报道的问
题,利用内参渠道向国家有关领导反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陈娉舒:中国青年报记者
为报道环境问题,不畏艰险,徒步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探访西藏,深入塔里木河腹
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发稿件不仅有对环保的关注,更有对深层问题的思考,因而
多次获奖。她采写的关于罗布泊和坎儿井的报道得到了清华大学专家学者的很高评价。
陈祖洪:中国环境报海南记者站站长
16年来,在做好正面宣传报道的同时,不畏艰险,深入采访,大胆披露了一批污染
环境、破坏资源的典型事件和不法分子,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
视,促使问题得到解决。连续6年参加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暨执法检查活动并采写了大量
有影响的报道,成为国内唯一一位连续6年荣获世纪行活动优秀记者称号的先进个人。创
办了《环境与资源》杂志;与省内外传媒合作出版海南环资专版专刊达30个;合作编写
了国内第一部《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与系统分析》等专著。
林英:光明日报社记者
从1985年开始,一直从事环境保护方面的采访报道,发表环保作品130万字,其中很
多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例如,《未来几年沙尘暴何以有增无减》一文,揭露了
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的破坏植被现象,国家领导人亲自批示给有关省部处理。《关于我国
水污染防治的思考》系列报道,被2002年全国硕士生考试政治试卷采用。《滇池,蓝藻
吞没了四十个亿》、《黄河还能给予我们多少》等文章,都为推动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做出了贡献。
新闻组
刘莹:科技日报记者
身患肾性高血压病,但她置生死于不顾,四次登上青藏高原,考察报道生态环境状
况。在乳腺癌待查诊断期间,仍坚持再次走上长江源头,被同伴们称为“不怕死的拼命
三郎。参与科技日报《绿色周刊》的创办和编辑采写工作,从1994年到现在,编辑发
表了近100万字的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文章,采写发表了20多万字的新闻稿,有多篇作品
被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用和被其他报刊及网站转载。创造性地把环境宣传
和科技宣传结合起来,重在从科技的角度报道环境,拓宽了环境报道的领域,强化了环
境宣传的效果。
孙丹平:北京青年报记者
长期关注环保事业,为环保报道走遍全国,采写了大量有分量的报道,在社会上产
生较大反响。《揭开神秘披肩之谜———截断猎杀走私藏羚羊的国际通道》等文被多家
报刊转载。身为女记者,两次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采访、拍摄了大量第一手素
材,并帮助追捕、押解盗猎犯,对可可西里的盗猎活动作了深入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
重视。平时注意环保行为并以此影响周围的同志。
谢勇:新疆电视台记者
近几年的电视作品大部分是以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为主要题材进行拍摄的,在
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为增强人们对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意
识作出了贡献。曾只身一人到新疆野马繁育中心和野马整整生活了一年,拍摄了第一部
系统反映野马历史和生存现状的纪录片,获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张继民:新华社国内部记者
曾作为负责环保方面报道的编辑室负责人,组织编发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报道,有
效地推进了环保工作的开展。不惧艰险,先后随科学探险队踏访了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
陵、北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及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远征南沙群岛等,大量的极地环境报道为媒体广泛采用。由于在极地的生死关头表
现突出,荣立二等功。参与、组织了科学论证会,并实地考察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为设
立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出贡献。已撰著和出版了《走进世界第一大峡
谷》等9部专著。
张子扬: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国际部主任高级编辑
自1994年起担任《人与自然》栏目和《动物世界》的策划监制,一直领导参与栏目
的选题、改版、审定工作近10年。这是中央电视台最早介绍自然、介绍环保的两个栏
目,收视率居高不下,多次获全国和CCTV优秀栏目、节目奖。出版的十几部文集中无不
体现着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为了唤起广大观众对环境保护和爱护动物的参与意识,策
划、主编了以观众征文形式为主的《我与动物世界》一书。
教育组
胡鸿兴: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在我国高校中率先开展了《保护生物学》、《可持续发展与现代生态学》等课程。
并创建了“武汉大学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积40年野外考察和专题研究之大成出版了
《湖北鸟兽多样性及保护研究》学术专著。公开出版《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
谱》,不仅填补了湖北省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空白,而且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生态环
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
汪一娥:湖北荆门沙市大赛巷小学生物教师
长期从事青少年环保教育工作。15年来,她从儿童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小
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了环保教育的系列活动,提出“意识教育”、“行为教育”等观
点。极大的调动了小学生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为培养青少年环保意识及普及环保科普知
识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玲:福建龙岩市新罗区直机关幼儿园园长
很早就开始在幼儿园从事环保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原则,
借鉴国外“互动式”环境教育理念,创造性的构建了“家园互动,双轨并行”幼儿园环
境教育模式,获全国评比一等奖,为幼儿园环境教育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姜冬梅:河南省郑州师范学校讲师
长年坚持在中等师范学校和小学开展环境教育。辅导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研究,多次
在全国获奖。认真研究环境教育的方法和理论,发表和出版50万字著作,有效地推动了
青少年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广泛地研究资料和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环境教育的
36法”,同时培训大量的小学和中师老师,讲授“环境教育知识和教法”。
朱坦: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作为该学院的主要领导始终把学科建设放在首位来抓,主持制定了该学院学科发展
规划。在城市生态学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以及环境规划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先
后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主编并出版了《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
为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开设“环境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
理”等课程。主编《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环境科学概论》等教材的编写。同时作
为全国人大代表,朱教授积极行使他的权利,为国家和天津市的环保政策、法规等的制
订提出了“增强公众参与环保的力度,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等多项建设性
建议。
井文涌: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多年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教育工作。与清华大学钱易院士等著名学者合作,在我国
首次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创意,起草了《“绿色大学”规划纲要》。提出了以
“绿色教育”为核心的包括“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的绿色大学内涵。作为“绿色
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将环境保护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从1998年开始讲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为本科生,研究生首次开设了《环境学导论》等必修
课与选修课。在环境教育、科研、管理等项工作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胡国儒:重庆三十二中中学教师
常年从事中学环保教育工作,1991年率先开设环保选修课并自编教材《环境教育选
修课读本》。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开展了50多次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环保活动。主动参
加国家教委“学校美育系统心理发展实验研究”。不断拓宽环境教育的思路,提高教学
质量。在搞好本校环境教育的同时带动周边学校环境教育不断发展。
梅廷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
十余年来,在学校里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知识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环境保护宣
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GLOBE活动,实施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学习与观察计划。带领学生
对当地的环境状况进行调研,进行专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刘文化:西安市莲湖区少年宫教师
将环境理念引入艺术教育,创建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绿色课
堂。自费购买环境教学参考资料创建公益性“绿色书屋”。策划“西安环境教育绿色未
来”计划活动。提出每学期精心设计一堂“绿色课堂”示范课;每学期举办一次报告
会;每学期做一次专题报导等“六个一”的主张。不断开阔思路开展对外交流,借鉴先
进教学经验,努力探索少儿环境艺术教育新思路。
章韵瑛:环保志愿者
10多年来痴心从事环保公益事业,提出“环境爱育”,“环境美育”观点。从1998
年至今在四川师大、华西医大、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学校捐赠树林,倡导以绿色寄爱。10
多年来共捐赠8台钢琴给6个教育机构。创办“爱的乐园”,环保公园,绿色春节晚
会……近年来在多所学校义务演讲———《绿色呼唤》。
青少年类
沈阳二中环保研究会:
成立于1986年10月,现有会员150人,是辽宁省第一个中学生研究环保的课外活动
组织。
研究会定期出版会刊《绿色家园》,在校内开展了“环保卫士”、“绿色之星”、
环保知识竞赛、环保主题班会及演讲等活动,曾获得多项全国环保活动的奖励。同时,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向社区公众宣传环保知识。
厦门大学学生绿野协会:
前身是厦门大学学生环保协会,成立于1998年,于2000年9月脱离环保协会并更
名,现有成员150人。
该协会的宗旨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关注校
园环保,生活环保。
2000年4月成功推动厦门大学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活动;2001年“地球日”联合厦
门市的环保人士和媒体记者共同发起“鹭岛关爱日”活动,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最终解决
了厦门上李水库储备饮用水源的垃圾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红树林保护的宣传工
作;通过网络与各环保社团保持紧密的联系。
北京《小绿芽》环保小组:
由王君婧同学发起组织,成立于1998年,现有成员45人。其宗旨是:环境保护,从
我做起。
2001年“世界环境日”时用收集来的8万节废旧电池制作了一幅世界地图并展出,引
起广大市民和青少年的关注和支持,现场回收2吨多废旧电池。以此为基础连续开展了北
京百所院校联手回收废旧电池大型环保活动、“绿色环保”万人签名活动、给电池生产
厂家的《绿色环保倡议书》寄送活动。同时,环保小组还在校内开展了“节纸救树、绿
化校园”活动。
青岛市市南区“带队雁”少年环境保护中心:
成立于1996年6月,现有成员98人,来自30个学校。
该团队自成立之日起,成员每年都为全区小学生制订环保活动方案意见,并带头参
加了全区小学生的各项环保活动;团队成员在各自的所在学校带领或带动了一支环保活
动队伍;团队成员本人在环保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全国、省、市、区各级环保
活动奖励1000余项。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小组:
是上海高校中最早成立的绿色社团之一,成立于1987年10月,现有成员91人。
创造了“人大、政府和学校三结合”的环保模式。运用遥感技术对上海市的大气、
土地、水等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查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获多项科技成果奖;关于
漕河泾水质恶化及其治理方案得到上海市政府的肯定并予以采纳;1998年发起组织了上
海市大学生绿色营,1999年为上海市建立了第一个市域外的环境教育基地。
广西医科大学绿色沙龙环保协会:
广西首家民间学生环保社团,成立于1997年10月,现有成员122人,是一支由学医
学生为主体的环保队伍。
自1998年起,成功地举办了4次大型的暑期环保考察———广西大学生绿色营;
1999年引入趣味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融入趣味游戏中,并于2001年率先在小学成立
“红领巾绿色沙龙”;1999年开创“自然体验、野外生存”系列活动;先后扶助8所高
校、4所中专、1所小学成立环保社团。在校内积极开展回收废旧电池、弃用一次性木
筷、“减卡救树”等活动。
获2001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项目类提名奖。
重庆市渝北区仙桃完全小学校:
这是一所农村小学,现有学生265人。1998年起开始进行环境教育,其宗旨是:增强
环境意识,学习环境知识,培养环境道德,规范环境行为。
学校组织学生以走村串户、散发传单、宣传动员等形式帮助当地50余户农民推广使
用再生能源———沼气,并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不断探索具有农村特色的环境
教育新路,曾获2001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项目类提名奖。
四川省平武县木皮藏族乡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部:
这是一所山村小学,藏族学生占80%以上,有少先队员132人。
1995年大队部成立了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小组,着重保护当地的珍稀动物———大
熊猫、金丝猴等,1997年后发展为全体少先队员参加的常年活动。根据当地的环境在老
师的指导下开展实地考察,撰写调查报告,获各级奖励多项。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为当地的退耕还林、水土保持贡献了力量。该校的环保活动对周边学校产生了积极影
响,起到了示范作用。
安徽省青阳县庙前镇窑西生态小学:
1998年开始利用本村自然环境创办特色学校,注重向学生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探
求生态环境教育的模式。利用当地的茶园、杉园、果园、桑园、田园的部分面积作为学
生环境教育的实习基地,用实践启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率先在当地改水改厕,并通过宣传、发动,使当地50%以上农户实施了改水改厕,
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
内蒙古小骏马环境记者团:
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少儿环境记者团,成立于1998年4月,现有成员240余人,以蒙
古族少儿为主体。
记者团的成员以高度的环境责任感和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对呼和浩特市的大气污染、
阿拉善生态环境和黄河母亲河的保护都进行了报道,并在《中国环境报》等多家报刊上
发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获2000“福特汽车环保黄河奖”。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97.233.10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3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