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资源不足 VS 体弱多病),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广东离香港有多远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Sep  4 19:55:40 2006), 转信

  □本刊记者 田 磊 

  实习记者 肖思思 发自广州

  香港的梦想是成为亚洲首要国际都会。把香港和广东连在一起考量,这片语言、文化
、生活习惯相通,真真正正共饮一河水、同享一片蓝天的土地,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新加坡
和中国台湾,逼近俄罗斯、巴西、韩国。更重要的是,这片土地上存在巨大的经济发展、
制度文明落差,互补性极强。现实的基础昭示着,香港的梦想不是空想。

  如今,粤港两地的发展各自精彩,但与想象中该有的辉煌相距甚远。广东在通过各种
手段逼迫香港那些重污染的企业搬迁。而香港,不停地埋怨广东人污染了香港的空气,最
宏大的梦想是希望律师能去广东打官司,希望广东的小企业能来香港上市,希望广东人都
来全世界最小的迪斯尼游玩。

  那些在广东开工厂的港商呢?他们正斤斤计较于某项优惠政策的细节,正忙着与各地
的镇长、县长、市长斗争或者妥协,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寻租,还是他们很多人的生活方
式。

  粤港联席会议已经开到了第九届,广东寄望在“十一五”的框架下畅谈未来,但曾荫
权到达广东后几乎只说了一句话:这次会议,我们只谈环保。

  粤港合作,在迈入第十年的门槛上,方向依然清晰,却无法疾步前行。

  可以公开的讨价还价

  8月2日,第九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在广州举行。对于这次会议,广东寄于厚望,希望
借双方最高行政长官聚首的机会,全面总结粤港合作,研究“十一五”时期粤港合作的重
点领域和主要措施。

  但是,香港人的态度却更为务实。曾荫权带领35名香港官员到达广州后即表态,这次
来广东参加粤港联席会议,香港与广东的合作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操作层面的合作,而
是更强调在食品安全、环保等问题的深层次合作。

  “特别是环保,我们希望能借这次机会,争取新的合作空间。因为,改善珠三角空气
、水等的质量,是包括香港在内的整个区域的所有人的共同愿望。”曾荫权到广州参会之
前,特意去东莞参观了沙角电厂群的脱硫工程。

  香港并不讳言只谈环保的意图。在粤港合作中,环保看起来是不多的可以公开讨价还
价的议题之一,虽然区域合作中“吵架”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据香港媒体报道,曾荫
权本人更是准备在明年竞选连任时以绿色作参选主题,因此,对于这次联席会议,他希望
能就环保问题向公众作出交代。作为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多次公开表示,香港的空气污
染约80%源自珠三角。

  但简单地把污染算到广东头上显然有失公允,广东人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是港商在粤
设厂,污染香港空气而已。

  在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关于环保的争吵不会出现在公众视野,现在不是两地互相推
诿环保责任的时候。但对于联席会议议题,粤港双方各说各话,各行各事的表现却比以前
明显得多。在前八次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中,类似的争吵根本不会出现,人们谈生意赚钱
都还来不及呢!

  可现在不一样了,香港摆脱了前几年经济低迷的窘境,人们开始叹息维多利亚港美丽
不再,广东则在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的位置上呆得有些麻木。对双方来说,环保都是一个政
治正确的议题,但号召力和具体成效究竟能有多大,值得考量。

  广东目前最大的苦恼在于产业升级的缓慢。因此,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措施还有另外一
层意义,逼走低技术的企业,为产业升级加把力。未来5年广东省政府计划提高环保标准
及提升最低工资,双管齐下迫使珠三角区内高排污、低增值的产业迁走,这其中一大部分
都是港资企业。

  香港贸易发展局的统计显示,珠三角有近10万港资企业,但当中不足2万家能成功转
型或投资在高科技产业,其余8万多家皆为广东的环保新规定及不断调整的最低工资措施
而头痛不已。不过,湖南、江西等省份近年却不断向港商招手。

  在治理污染的问题上,广东显然没有发展工业时得心应手。20多年前,当广东建好工
业园,打开大门时,香港人蜂拥而入,工厂迅速遍地开花。而今天,面对工业污染,香港
除了抱怨殃及自身之外,能提供的科技支持以及合作机会寥寥无几。

  相比于日本、欧盟的治污设备和科技水准,香港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么多
年来,许多港商只顾眼前利益,不放资源在科研和环保研究。时至今日,许多港商投资的
工厂还停留在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阶段,因此难免被淘汰。

  前特首董建华曾大力提倡香港进行高科技研究,可惜因人才和配套不足而不了了之。
今后除了金融业,科研能成为香港经济发展一条新的出路?这也关乎在粤港合作中,香港
能拿出什么价码。

  污染问题不但涉及香港和广东今后合作的模式,也影响在广东投资的香港商人,广东
若不合作,香港空气难望改善。曾荫权在参加联席会议时表示,香港将为推动广东的环保
提供“诱因”,以避免电厂在烟气脱硫过程中遭遇“不能克服的困难”。

  他所说的“诱因”不过是早已讨论多年的排污权交易计划,即由香港的电力公司向广
东的火电厂提供补贴,换取广东的火电厂加大控制污染的力度。

  此计划能否顺利实施,能否真像他所期待的那样2010年珠三角达到将污染排放减半的
目标,尚未可知。不过,这总比之前的状况好了很多。

  如果香港只是继续傲慢地抱怨广东人污染了香港的空气,如果广东仍旧只是埋头发展
工业,环保问题高调说,低调做,甚至一味埋怨港商才是污染之源,双方不能在科技、融
资上理顺机制,精诚合作,那曾荫权向他的选民所作出的高调表态只能食言,粤港两地想
共同拥有一片蓝天几乎是空想。

  合作不仅要

  熟悉潜规则

  由于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政策惠及内地各省,并非广
东一地,如果说,在吸引香港资源上,广东还有什么优势的话,那么,最大的优势就是,
广东已经到了可以壮大服务业的门槛,也具备了基础条件,从经济总量上讲,广东的工业
发展、财富积累、基础设施建设,消费人群需求积累等等要素,远远好于内地各省,也到
了需要高水平服务业的地步。

  香港精英提及香港时,特别喜欢与美洲的首要国际都会纽约、欧洲的首要国际都会伦
敦作比较,以此憧憬香港成为亚洲首要国际都会。而纵观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的服务
业,无不通过对城市周边、所在国乃至邻近国家提供服务,才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的。

  日本东京的服务业很发达,但它基本上不能跨越日本的界限。同样,文化上的相近让
很多公司选择了本地的服务企业,这就是文化语言因素的影响。这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了,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香港服务业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广东等内地区域。

  回过头来看广东,广东的成功原本就是先行者的成功,如今,在经济领域,广东作为
先行者的回报已近尾声,而对制度文明的学习和引进,则并未开始。服务业是从经济到政
治最自然的桥梁,也是粤港两地再次创造奇迹的希望所在。

  香港曾充当着内地发展市场经济的课堂,如今又可有选择地输出现有的法律建制精神
和管理经验,从而获得优越体制带来的高额回报。重启先行一步的发展战略,大胆推行制
度创新试验,广东必将享受到近水楼台,先走一步的成功乐趣。

  理论上的成功看起来比任何时候都唾手可得,但服务业的合作步伐却比任何时候都缓
慢。香港很多专业人士不屑或者不愿意付出努力,熟悉内地情况,了解内地文化,不肯下
功夫研究内地市场特点,以致时间和机会空耗。

  目前在内地做得比较好的服务业企业,都是最懂得大陆潜规则的企业,他们比那些躲
在维多利亚港畔哀叹内地生意不好做的香港同行多了些精明和手段。但是,这些潜规则是
否会侵蚀他们原本的透明、高效和公正?精通了这些手段的香港企业,还是不是香港的服
务业?

  人们寄望香港的服务业进入内地,除了能带来有形先进的技术,更能带来契约精神和
先进的企业理念等无形价值,后者对内地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恐怕更为根本。服务业的重建
几乎是一场制度的重建,由经济制度而入,最终直抵制度文明。粤港两地服务业的和谐程
度,也许能最终丈量出,广东离香港到底有多远?

  许多地区的开放史从来都是在被动过程中完成的,只有当它们的生存境况恶化到难以
维继时,才会产生向外来者学习的兴趣。如今,广东的发展风生水起,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制度文明的输入远未有迫切之感,试点的冲动都难觅踪影。

  20多年前的经济改革,是远在北京的政治家一手推动的,粤港合作在那场改革中扮演
了主角。如今,出于和谐发展的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在华北、东北。珠三角在遭
遇发展瓶颈之际,唯有两地政界自我审视,作出高瞻远瞩之姿态和谋划,大珠三角才有望
成为全球视野中的强盛之地。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