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ameran (竹晨),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到南北极旅游不再是梦想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3月11日18:35:5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到南北极旅游不再是梦想(图文)
    地球的南极、北极对人们来说是一片神秘、遥远的冰雪世界,它们严酷的奇寒和
亘古不化的冰雪,长期以来拒人类于千里之外。人类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创造了发达的文
明社会,但南、北极神秘的面纱,直到近一两个世纪才被揭开。“两极”的自然条件虽
然严酷,但却以其独特自然风光以及不同反响的刺激,吸引着一批批勇敢者到这里探险
、观光。
  南、北两极蔚为壮观的大冰山,虽然可怕,但充满了雄伟和力量;美丽的极光,虽
然只出现在漫漫长夜,但却能带我们进入童话世界。南极大陆上的成群企鹅、海豹,以
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海鸟,让人在冥然中,欣赏到生命的壮丽;白雪皑皑的无垠冰盖述说
着什么是苍凉。北冰洋上的大冰盖在海底洋流的推动下,被撕开,又合上,把大自然的
力量以神秘莫测的方式显示出来;孤独的北极熊凶残地追逐着哀鸣的海豹,人们看到了
强者和弱者的不同命运;更有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因纽特人神奇独特的生活方式,充满了
神秘……
  从探险时代到科学时代
  20世纪中叶,人类进军南、北两极完成了从探险时代到科学时代飞跃。此前,人们
进入南、北极主要依靠狗拉雪撬,而且对南北极的认识极其少,大多数人带着对新世界
的向往,冒死进入南北极,特别是在19世纪不少南北极的探险先驱们,更是将一腔热血
洒在皑皑白雪中。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南北极的认识的深入,南北极已不再是英
雄们发现新大陆的竞争场所,而是科学家们探索自然秘密的天堂。卫星、大型破冰船和
飞机在南北极考察的广泛应用,不仅使进入南北极的交通工具大大改善,也使人们可以
在南北极建立定居点,使人们长期生活在那里。
  目前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设立了永久性的科考站。其中美国建的站条件最好
,规模最大。美国科考站的杰作是其在南极点建立的科考站,整个站区完全是挖在冰盖
中的水晶宫。中国也在南极建立了两个科考站:中山站和长城站。1998年,笔者随中国
第十四次南极科考队来南极时曾在这两个科考站分别住了一个多月。站内生活工作条件
虽不能用舒适形容,也可以用较好来评价。
  在北极虽然只有十几个国家建站,但由于交通比南极便利,生活和工作条件比南极
要好,笔者在1995年曾随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考队到过加拿大在北纬83度的尤利卡观
测站,发现这里的生活条件可以和内地的一些宾馆媲美。
  科学进步使极地旅游成为可能
  到南北极最重要的是交通工具。随着航空和航海能力的提高,目前在南北极绝大多
数的科考站都能通航和通飞机,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往来。另外,卫星天气预报、卫星通
讯和卫星定位系统的广泛应用,也使人们战胜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安全
性也大大提高。这些都为更多的人到南北极去提供了安全、快捷的方式。
  90年代,沿南北极的一些国家就已经看好了南北极旅游这一独特的市场。在加拿大
,不少旅行公司开始从事北极探险和观光等旅游项目。在南极,南美的一些国家,如智
利、阿根廷,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每年都有一些豪华游轮带着数百游客在环南极的一
些区域游览、观光。
  目前我国的有关部门也在论证组团到南极旅游的可能性。当然到南北极旅游与在其
他地方旅游不仅是风光迥异,而且还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各国都格外小心。
  南北极的旅游是环保游
  人们常说,南北极是最后未被人类污染的净土。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较晚为人类
发现和认识,涉足南北极的人很少,因此人类对这两处净土的污染也最少。随着南北极
对人类生活影响认识的深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人们对南北极的保护也会越来越重
视。
  到南北极旅游观光,一方面是欣赏一种全新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也应该是一次环
保教育。
  由于南北极的物种平衡非常脆弱,人类一个小小的失误,后果就是灾难性的。在中
国长城站所在的南乔治王岛,90年代阿根廷一艘沉船,渗出的重油,直接导致了该岛企
鹅数量的减少。在南北极考察队员出门时都要带一个塑料袋将自己的垃圾和粪便带回基
地处理。因为即使是一种外来的细菌也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充分利用南北
极资源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怎样呵护它。人类应该让南北极永远保持造物主给其的原有
风貌,这样做实际上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7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