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ichunlu (露露365),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北极3号”浮冰考察站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12月31日11:00:4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该站建于1954年4月9日,位于北纬86o,次年4月20日放弃,直线漂移距离820公里。建站
的冰块最初是由航空探测服务队探测到的,面积2.8×1.9公里,厚度3米。该队利用切柳斯
金角、泰米尔半岛和新地群岛的某些地点作为基地,并在基地和漂流站之间建了中间基地


  在“北极3号”漂流站上,居住和工作的帐篷、活动木板房及巨大的冰屋组成整齐的阵
列,建筑物之间有街道相连,加上无线电通讯塔、燃料库、粮库、汽车、拖拉机以及维修
车间等,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冰上科学村。在离站9公里的另一块浮冰上有一个
机场,常备的一架直升飞机是漂流站和陆上基地之间的交通工具。这架飞机是号称空中公
共汽车的“Mu-4”型直升飞机,其活动范围可达数百公里,水平飞行速度也相当大。这架
直升飞机是从莫斯科飞行了8000公里到达该站的。

  随着夏天的到来,浮冰上的积雪开始迅速融化,营地上的雪屋因而坍废。这时漂流站
上的工作人员就用舒适的活动木房作为活动场所。每一所这样的小木房重800公斤,能住4
个人。因为有可能突然发生冰破裂或者冰块拥塞的现象,所以小木房都盖在滑木上,可以
很容易地迁移到任何地方。帐篷里面摆着可以折叠的家具和硬铝床铺,而在小木房里则摆
着可以拉开来的双层吊铺。帐篷和小木房依靠液体瓦斯来取暖。考察队员也可以住在沙波
什尼科夫式的宽敞而温暖的帐篷里。设计师在选择帐篷的形式时,采用了住在半球形帐篷
中的北方民族――楚科奇人和爱斯基摩人的传统经验,所以这些帐篷能够经得住狂风的考
验,甚至在最猛烈的暴风雪中,也从未发生过把帐篷从冰上吹走的事件。

  帐篷里必须保持温热,以便让那些在冰上工作很长时间的工作人员取暖和烘干浸湿的
衣服。在北极地区工作的极地工作人员,与其说是受寒冷的折磨,倒不如说是受湿气的侵
扰,这种侵扰在夏季尤为厉害。因此,能够迅速烘干衣服,在北极工作人员的生活设备条
件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潮水涨落,或者由于气候及海流变化而使冰块顶、底面之间的温度悬殊时,会使
冰块内应力分布不均而产生冰裂缝。这类冰裂缝会按直线方向向前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同
样,由于大风及海流的驱动,可能使冰块相互拥挤。在这种情况下,冰块相互碰撞,相互
叠置,会形成杂乱的冰堆和高达数米的小冰丘。冰块拥挤现象往往是突然发生的,而且在
短短几分钟内,冰块的面貌就会完全改变,因此,浮冰站的考察人员非常注意研究冰动力
学,并随时观测冰块的应力状态,否则就会出现意外。

  在1954年春天一个晴朗无风的日子,该站停机坪冰面突然出现一条裂缝,而且开始慢
慢地扩大。后来,许多裂缝从四面八方穿过整个冰块,很快形成许多冰沟甚至宽阔的“河
流”,许多碎冰都随着流水漂走了。考察队员被迫收缩在一个不大的浮冰岛上,直到冰块
停止继续破裂,他们才很快选择了一块厚冰,用铁铲和十字镐铲平冰面,用雪橇和帆布把
碎冰块运走。最后,他们终于建成一个跑道仅300米长的小型飞机场,使飞机得以起飞离开


  “北极3号”站建在靠近极点地区,而且冰块漂流时又从罗蒙诺索夫海岭上漂过,这样
就能够比较详细地研究该海岭的性质以及海岭两边的海水水体的运动。该站科学家有效地
进行了系统的地球物理和物理海洋学观测,分析了各种深度的海水和一年四季中海水的化
学特征及海洋生物的特点,同时也完成了大量气象观测任务。


--
             /   /    /     真怀念那无忧无虑的日子……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72.44.8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