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yan (北极星),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中央大街的来历
发信站: 紫 丁 香 (Mon Aug 24 14:25:01 1998), 转信

洋味十足──中央大街

              
                  哈尔滨最富有“洋味”的街道当属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不要
说外地人连连称奇,就是老哈尔滨的人,每每走到这条街上,也会为那些造型别致、风格
迥异的建筑而陶醉。那些没有去过莫斯科、巴黎、罗马、希腊的人,尽可以在这条街上领
略这些城市建筑的特色。 

                  说是“洋街”,当然要有一段“洋的历史”。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
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
道,尽是荒凉而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
央大街的雏形。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
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在狭窄的街道两旁是阴沟,铺上木板、铁板
,供人行走。在各十字路口,架着木桥。走在这大街上的是骡马驾驭的车子。晴天尘土飞扬
,雨天泥泞不堪,由于埠头区的建立,这里俄人铺子也多了起来,牌匾多用俄文,他们经
营杂货、修表等,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
,犹如外国城市一般。 

                 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国大街铺上了方
石,顿时显得华贵起来,当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店、舞厅不
计其数,其中道里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也是颇有名气的。在这条哈尔
滨最时髦的街上,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
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均有出售,不亚于
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革命家瞿秋白、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中国大街”都有精彩的描
写。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现在的中央大街,北起江
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马路宽11米,人行道各宽2至6米,仍保持
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街道两侧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近200家,形成了门类齐
全,服务较为完备的商业服务中心。特别是近年来,各商家纷纷重新装饰门面,贴金镶银
,张灯结彩,把中央大街打扮得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哈尔滨最著名的最富有特色的商业一
条街。 

--
※ 修改:.Baggio 于 Aug 24 14:50:30 修改本文.[FROM: fengyun.hit.edu.]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prof1.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