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ilencer (痕),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三峡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当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Nov  9 19:39:25 2002) , 转信



三峡水利枢纽作为 20 世纪我国最大的一项工程建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瞩目。随着经
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三峡的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今
天,三峡工程对环境、生态有什么样的影响?三峡工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是如何做的,
本文也许能回答您的疑问。

  长江,蜿蜒数千里,不仅给沿江两岸的城市和百姓带来了繁荣和富裕,同时还造就了
文明天下、雄壮奇美的三峡风光带。然而,千百年来,长江又是一条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
河流,给沿江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汉初至清末的 2100 多年中,共发生大小洪灾 2
10 多次,平均每 10 年一次。仅 1931 年的洪水,一次就淹死 14.5 万人,淹毁 180 万
间房屋。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严重倾斜的天平,不仅制约着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中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世纪之忧。

  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不仅具有防洪功能,还将避免下游分洪引起的环境恶化、灾
后疫情等。下游分洪能力的提高同时将有效地减少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积,减缓这些湖泊的
萎缩,延长洞庭湖的使用寿命;并能对湖区支流洪水进行补偿调节,减轻湖区洪水威胁。
由于三峡水库的调节作用,还有助于枯水期下游河道污水稀释,从而有利于改善水质,减
轻污染。同时,三峡工程利用长江丰富的水力资源获得巨大的清洁能源,与我国控制环境
污染的法规和加大生态系统保护投入的方针是一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兴建三峡工程对优化环境有着积极的意义,对长江沿岸社会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峡工程是在改变旧生态环境面貌的同时建立三峡库区新的生态系统。无论是作为新
生环境的组成部分,还是作为原环境影响的受体,国家对其影响关系都做了深入研究,给
予了密切关注。

  在长江三峡工程进行论证的漫长岁月里,环境评价始终牵动着广大生态学家和工程专
家的心。历史上曾提出了一批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报告和评价报告。

  20 世纪 50 年代专家们进行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和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的
报告编制,针对三峡工程对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回水影响、人类活动对经济影响、库
岸稳定、地震、泥沙、生物、水库淹没与移民、自然疫源性疾病及地方病等进行了一系列
研究探索。

  1983 年,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提出了《三峡建坝对环境影响的报告》,1985 年形
成《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

  1984 年国家科委将《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列为三峡工程前
期重大科研项目,有 700 多名科技人员参加课题研究。

  1985 年,为进一步论证三峡工程水位方案,成立了生态与环境论证专家组。1986 年
,由生态、环境、水利等方面 55 名专家组成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对已往成果
进行了审查和复核。1988 年,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对策的论证报告》
。1991 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生态与环境专题预审专家组提出了生态与环境专题的
预审意见,同年 7 月,审查委员会审定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论证报告。

  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的要
求,中国科学院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联合编写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
影响报告书》。

  一系列的研究论证报告,比较完整地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了论证
分析和系统回答。

  三峡工程是生态动态平衡中的一个良性的人为因素,它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的
全部生态问题,在发挥总体调节生态平衡作用的同时,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关于自然景观问题。长江三峡两岸高峰耸立,水库蓄水后,虽说水位见涨,但由于水
库为狭长河道形,递升水位与天然洪水抬高水位相对海拔变化并不大,水上景观秀色不减
,两岸奇峰雄风犹存,如“夔门”、“神女峰”都高及千米,水位抬高不过四五十米,人
们在视觉上难以感到有太大变化,所以届时再乘船往来三峡,仍是“神女应无恙”。

  关于文物古迹的保护。长江上中游历史悠久,库区已发现等级文物古迹 108 处,水库
建成后,受到影响的有 44 处,其中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的一处,省级三处,市县级十处
,其余皆为一般性文物古迹,库区规划中都作了搬迁保护的详细计划和具体措施,并且在
工程投资中列支了相当数量的经费。目前三峡坝区的所有文物,均已发掘完毕,库区古迹
的保护性拆迁将分阶段完成。

  关于水质保护措施。长江本身具有很强的自净作用,但是由于修建三峡水库后,水库
上游的水速将减缓,长江两岸污水排放的自净作用将会降低,从而导致水库水质富营养化
。对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逐步实现污染物由浓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工业污染由末端
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城市污染由点源治理转向集中控制。力求入库污水浓度达到国
家规定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国家环保总局为监测三峡生态系统的变化,曾于 1993 年建
立了从攀枝花到上海的长江暨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网,仅监测站就设立了 30 多个。

  关于物种保护措施。首先是陆生植物。根据库区和库周的陆生植物现状,对库区的陆
生植物的物种保护拟采取建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保护点和古代珍奇树种保护三种方法。
其次是水生生物。根据保护物种种族延续不因水库兴建而中断以及改善水生动物栖息地环
境要求,拟规划建立四个自然保护区、一个半自然保护区和三个人工繁殖放流站。使区、
站基本形成网络。通过为保护对象提供较好的自然生存环境,保证物种生息繁衍。同时还
将人工繁殖一定数量的苗种,向长江放流以达到复补种群数量的目的。

  与此同步,中国科学院在“九五”期间在三峡工程沿线建立了 4 个生态监测站,以核
查三峡工程建成前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1999 年 6 月 3 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长江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表明:“三峡坝区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净化、绿化、美化
水平进一步提高;库区自然生态总体维持原有状态,农业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长江干流水
质基本稳定,继续保持二类水质的良好状态。”

  对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的迁移安置,从 1999 年开始不再强调“就近后靠为主”,将移
迁方针改为“把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自找门路安置结
合起来。”这是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在三峡库区深入调研后采取的重大决策,其立足点
和着眼点是: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当先,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移民安置。

  三峡水库的淹没区涉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 22 个县(市)区,根据 1991 年的调查统
计,将全部或部分淹没 13 个小城市、114 个集镇,按规划最终需搬迁并安置移民达 113
 万人。1994 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前后,先坝区后库区的移民搬迁工作便陆续展开。根据
此前 8 年国家拨专款 1 亿多元在库区进行的移迁试点,在淹没线以上重建家园便成为移
民安置的基本定向,当时指导思想和主要做法就被称为“就近后靠为主”。

  但实践证明,移民就近后靠,尤其是农村中的移民就近后靠弊端很多,最明显的就是
破坏生态系统,因为开垦将会破坏植被、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大量水土流失。为此,兼任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的朱镕基总理曾专程到三峡库区考察。1999 年 5 月 20 
日,朱总理在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三峡库区山高坡陡,环境容量十
分有限,如果强求就近后靠安置,势必开垦陡坡,毁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破坏生
态环境,贻害无穷。朱总理指出,一定要坚持多种方式安置移民的方针,把本地安置与异
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自找门路安置结合起来。

  根据朱镕基总理的指示,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对移民规划作了必要
调整:湖北省的外迁移民由原规划的 1.2 万人调整为 2.5 万人,并全部在本省非库区安
置。重庆市的外迁移民由原规划的 7.1 万人调整为 10 万人,其中有 7 万人出市外迁安
置。

  三峡库区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并且维系着长江流域的可
持续发展。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正不遗余力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2001 年的 4 月下旬,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持的“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
态环境管理系统研究”在北京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

  长江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是此项专题研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案完成了长
江流域 353 个控制单元的输入响应计算,提出 2005 年 COD 总量控制目标为每年 465 万
吨,确定三峡库区、汉江流域和江苏省为主要污染控制重点,完成允许排污总量负荷包分
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系统管理系统的考核指标。

  专题研究报告认为,讲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是要加强上游的水土保持,建立良性
循环的生态系统,建立科学的以三峡工程为中心的长江中上游环境管理系统,还要解决好
三峡工程电价的问题,这是发挥三峡工程经济效益、实现流域滚动开发的基点。与此同时
,长江流域中上游必须实行严格的人口、经济政策。要认真对待 2030 年的人口高峰与粮
食瓶颈问题,防止连带产生的生态系统破坏,加快中下游区域的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
设。为此,提出了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系统,建立了流域人口、资源、环境
、灾害与发展决策系统,还建立了生态与安全度等 7 项社会、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还在进行战略仿真模拟的基础上,得出多项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结论。

  在国家部委与企业联手研究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的同时,湖北省与重庆市也
积极启动了以三峡坝区、库区生态平衡为对象的一批环境项目。例如 ---

  为配合 2003 年三峡大坝首次蓄水发电,湖北省将在三峡坝区投资数亿元兴建 39 个
生态系统建设项目,将重点解决三峡坝区和库区水土流失、崩山滑坡、水污染等环保问题
。为减少未来坝区泥沙的淤积量,关闭了 350 多家木材加工厂,大坝库首已实现封山育林
 16 万公顷,造林 15 万公顷。同时对原定搬迁的 1013 家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不再迁建
,实行就地关闭。在已实行搬迁的移民区兴建了数千座沼气池,已基本实现了生态无烟化
……随着这些项目的兴建完成,三峡坝区将基本形成绿色生态保护网。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61.158.61.2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