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Environment
标  题: 三峡反对派:“花瓶”波澜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12日21:21:56 星期三),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 讨论区 】
【 原文由 ZhongNanHai 所发表 】
  

  

-------------------------------------------------------------------------------


  

  

                         王维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诞生于1949年9月,如果从194 

6年的老政协算起,至今五十五年了。什么是政协在过去五十多年、特别是最近二 

十年中最值得书写的一页呢?我以为是政协在长江三峡工程决策过程中,来自共产 

党和来自民主党派的代表团结一致,对科学的追求和对民主的追求。原政协副主席 

周培源曾说过∶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实质上是要不要科学,要不要民主,要不要 

决策民主化的问题。 

  

一、四顾三峡 

  

  1982年邓小平表态:我赞成低坝方案(指正常蓄水位海拔150米方案) 

,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邓小平的表态为三峡工程上马开了绿灯。1984 

年国务院在没有工程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就原则批准了长江三峡工程。这种违反 

科学、不民主的决策,引起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反对。 

  

  1984年10月,政协经济组连续召开五次座谈会讨论三峡工程。 

  

  1985年4月,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在京召开,167位政协委员就对三 

峡工程问题单独或联合提出十七件提案,建议缓上三峡工程。 

  

  1985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组组长孙越崎(原国民政府资源委 

员会主席),已九十二岁高龄,组织并带领全国政协考察团,第一次考察长江三峡 

地区,沿途召开了四十多个座谈会,历时三十八天。在考察期间,三峡地区秭归县 

新滩镇发生巨型滑坡,新滩镇全镇被摧毁。滑坡体总量为3000万立方米,进入 

长江的土方约200万立方米,激起涌浪高54米,波及上下游江段约42公里。 

考察结束后,孙越崎等政协委员向中央上书题为“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的报告, 

列举了工程的投资、防洪、泥沙淤积、航运、发电、移民、安全等七大问题。 

  

  1985年全国政协大会的提案和第一次三峡考察团的结果是,迫使国务院和 

中共中央在1996年组织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尽管国务院当时已经原 

则批准这个工程,并成立了三峡工程领导小组,由李鹏出任组长,由于政协对三峡 

工程的态度,迫使中央决策层在三峡工程问题上不得不在形式上搞一个论证程序。 

  

  在1986年到1988年的三峡工程论证中,并没有放弃过去那套“决策在 

前,论证在后”、打击压制不同意见的作法。为此全国政协于1988年9月第二 

次组织三峡工程考察团,由政协副主席周培源任团长,参加考察的有在京政协委员 

共一百八十二人,规模很大。考察之后,周培源亲自上书中共中央,揭露三峡工程 

可行性论证中的不民主作法,陈述三峡工程的弊病,再次建议缓上三峡工程。 

  

  1989年春,来自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政协委员周培源、孙越崎、林华(共 

产党员,原国家计委副主任)、乔培新(共产党员,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王 

兴让(共产党员,原商业部副部长〕、彭德(共产党员,原交通部副部长〕、胥光 

义(共产党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侯学煜(民主党派,生态学 

家)、 角 侃(无党派人士,原水利部规划处处长)、罗西北(民主党派,水电专 

家)、陈明绍(民主党派,土木学家)等,在同一时期内接受记者采访,陈述反对 

三峡工程上马的理由。由于他们曾是共产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民主党派的专家,引 

起很大的反响。这些采访由光明日报记者戴晴编辑成书,公开发表。六四天安门事 

件后,戴晴被投入秦城监狱,该书被作为禁书,被采访的政协委员均受株连。 

  

  1991年10月,为配合三峡工程上马宣传,政协副主席王光英应邀带领政 

协视察团(共27人)第三次到三峡地区,之后向党中央建议,早作宣传,尽早决 

策,抓紧上马(三峡工程)。这次视察团对三峡工程的意见,与前两次截然相反。 

  

  1993年,乔培新、王兴让、彭德、胥光义、 角 侃 任 ,因对三峡工程 

的批判而失去政协委员的资格,而与他们年纪相仿经历相同的支持三峡工程的委员 

,却从政协委员摇身一变为人大委员。 

  

  1993年11月,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再次组成考 

察团,对三峡工程进行了考察。参加这次考察团的是民盟、民建、民革、九三学社 

和台盟的负责人,和二十二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尽管此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 

经批准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提案,但是考察团还是对三峡工程仍然表示极大的疑 

惑,特别对工程投资、移民、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提出了许多问题,最后不得不由 

李鹏出面,接见代表团,作出一些口头保证。 

  

二、忠言逆耳 

  

  全国政协可谓人才济济,聚集着各行各业的专家,他们曾在三峡工程的争论中 

发表过许多精辟可贵的意见。从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来看,他们当年提出的问题,正 

在不断地被证实。 

  

   陆钦侃总工程师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后在国民政府资源?员工作,当 

时就曾陪同美国垦务局工程师萨凡奇考察三峡,1946年赴美国留学并参加三峡 

工程规划;解放以后,一直从事水利规划工作,任水利部规划处处长,并在五十年 

代三峡工程规划中,负责长江洪水流量计算。可以说,在中国没有一个人能比陆钦 

侃更了解长江洪水,更清楚三峡工程是否能防洪。陆钦侃总工程师认为,只要加高 

加固长江堤防和建设好分蓄洪区,不建三峡工程也能解决长江防洪问题。1999 

年长江中下的洪水水情与1998年相似,但是灾情远远小于1998年洪水,原 

因之一就是1998年洪水后,中央政府采取了“平垸行洪,退耕还湖”的措施, 

增加了长江堤防加高加固工程的投资。这个事实证明了 角 侃的观点是正确的。 

  

  

  

  罗西北教授,是著名的水电专家,曾负责设计黄河刘家峡水电站和龙羊峡水电 

站。按理说,一个水电专家对三峡工程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应该持积 

极支持的态度,但罗西北却认为建设三峡工程,把电送到千里之外的华东地区,并 

非合理的选择。所谓建设三峡工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根源在于传统的落后的经 

济观点,哪儿缺电往哪儿送,而不考虑其他效益,如要淹没土地、要移民、要破坏 

环境、要造成泥沙淤积、要妨害通航。 

  

  乔培新原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是共产党内管理投资的能手。三峡工程为了 

上马,故意压低工程造价至360亿元,未将利息计算在内。乔培新一针见血地指 

出,三峡工程投资将需要5千亿。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兴建三峡工程 

方案,总投资570亿(包括大坝发电设备、输电线路和移民投资三大项)。一年 

之后,三峡工程的总投资就上升到900多亿(只包括大坝发电设备和移民投资二 

大项),1995年上升到2500多亿。到1999年全国人大、政协召开大会 

时,传出三峡工程总投资达6000亿元的消息(包括大坝发电设备、输电线路和 

移民投资三大项,其中各省市“自愿捐献”给三峡移民工程的钱也计算在内),这 

和乔培新10年前的估算基本相符。 

  

   胥光义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曾领导研究?争中和敌方?击下 

的后勤供给,六十年代初也参与三峡大坝安全问题的讨论,对大坝军事安全特别关 

心。三峡工程论证的结论是在这样的假设下得到的:现代战争有预兆,三峡工程有 

足够的时间放水,减少水库里的蓄水。胥光义得知后便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六 

十年代研究的是突然袭击”,他的意思很明确:难道现代战争的形式按照三峡工程 

决策者的意志而发生改变了吗? 

  

  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物理学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为中国物理学界的“三 

钱”。在波斯湾战争的阴影中,钱伟长敏锐地看到三峡大坝在未来的战争中只会成 

为敌方进攻和要挟目标,三峡大坝的安危令人担忧。钱伟长未请示领导,自作主张 

,就将文章送报社发表,引起很大的反响。这是1989年6月之后到1998年 

夏天,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表的唯一直接反对三峡工程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后马上 

受到四面围攻。 

  

  彭德原为交通部副部长,最关心三峡工程对长江航运的影响,他还记得当年周 

恩来的指示:“如果因修大坝影响了长江航运,就要把坝炸掉”。三峡工程自19 

97年底截流以来,连续两年造成长江航运长时期中断,来往的乘客在三峡工程坝 

址处,需要换车换船,来往的货物,不得不利用机械翻坝,重新装卸。 

  

  茅于轼,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著名桥梁家茅以升的侄子,当时就提出用建 

设三峡工程的钱,在长江上游搞水土保持,种植树木,这比1998年朱容基提出 

的在长江上游停止砍伐自然林,种植树木要早十年。如果当时采纳了茅于轼的建议 

,如今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一定会改观许多,水土流失也不至于这么严重。著名经 

济学家千家驹也提出用造三峡大坝的钱来发展基础教育,育人是百年大计。 

  

三、走向科学民主的学习过程 

  

  三峡工程的争论过程,既是许多政协委员争取科学民主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 

从“唯上是从”到走向民众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过程对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有深远 

的影响。 

  

  许多政协委员并不认为他们只是“花瓶”“摆设”,而把自己的职能,看作是 

监督政府,至少也要做到如古代皇帝的谋士,肝胆相见,要做到文直谏、武死战。 

  

  他们大多先采取上书中共中央、陈述意见的谨慎之举。孙越琦说∶“我本着长 

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并响应知情出力争取作共产党的 

诤友的号召,以九十五岁老人,一颗赤子之心,坦率直言。”孙越琦不顾九十二岁 

高龄率队考察三峡,却成了一些人热嘲冷讥热嘲的对象,称他为“垂涕之谏的政界 

老人”。 

  

  在三峡工程论证中,许多政协委员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但是他们的意见,中国 

的老百姓很少能听到。例如,周培源孙越琦等三番五次上书,要求缓建三峡工程, 

试图改变决策层的观点。周培源五十年代是三峡工程的最坚决的支持者,并亲自参 

与领导1958年至1960年期间的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孙越琦原为国民政府 

资源委员会主任,也曾负责过三峡工程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过国家财政委 

员会计划局的负责工作。八十年代后期,周培源、孙越琦却成了政协中三峡工程异 

议分子的领头人。 

  

  在多次上书而毫无结果的情况下,政协委员们纷纷写文章,希望把自己的观点 

,通过新闻媒介,告诉广大人民群众。孙越琦说:“提案交上去了,结果呢,没有 

下文,真是说了也白说。我很赞同公开报导三峡工程的论证情况,但是不赞成只报 

导主张早上三峡工程的一面之词。对不同意见应平等对待,要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不 

同意见。”1987年原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田方和研究员林发棠不顾劝阻, 

编著了《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一书,公开发表,里面收录了政协委员孙越崎、 

林华、王兴让、乔培新、千家驹、雷天觉、徐驰、陆钦侃、侯学煜、罗西北等人的 

文章,周培源为此书作序。这是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收集了众多专家意见公开出版 

的书籍,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三峡工程,了解反对派的理由,利用言论自由,争取 

决策民主。不久田方和林发棠再编著一书,名《再论三峡工程的宏观决策》。 

  

  但是一般政协委员的言论自由,也不比老百姓多。例如乔培新应人民日报约稿 

,将三峡工程的投资问题写成稿件,但是人民日报突然接到上头的通知,不予发表 

。乔培新说∶“我们国家的政治民主是有进步的。但围绕三峡工程的争论反映了一 

种偏向——不够民主。只允许表示赞同的意见,而给反对意见的申诉设置重重阻碍 

。决策在表面有民主程序,实则不是那么一回事。” 

  

   ÷角召┮菜担骸靶挛沤缍蕴致廴抗こ痰谋ǖ疾还R环矫嬖蕹缮下淼 消息 

见诸于各报刊,另一方面我们送报社的稿件都被退回不用。因此容易给人民群众造 

成错觉。1988年政协开会,我和五名委员联名拟了一个提案,说关于三峡工程 

上马的两种不同意见,应平等地见报。后来中宣部答复是不宜在报上公开辩论。我 

不明白,党的十三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中说,重大事情都要让人民群众知道,要增 

加透明度,象三峡工程这样动一牵万的大事,为什么不能公开讨论,让人民群众了 

解并参与判断呢?”林华说:“看来,科学和民主还有一个过程。要实现五四运动 

提出的科学民主的口号,真是难而又难。几千年的封建,影响太深。” 

  

  在民主国家中,议会中争论的问题,往往是新闻报导的热点。但在中国,政协 

的争论,新闻界常常不予报导。一般老百姓都以为政协是个养老的悠闲之处,其实 

政协委员在争取科学民主的进程中,要付出许多代价,承受许多压力。彭德在19 

85年政协大会上,受七十二名代表的委托,批判1984年国务院草率决策上马 

的严重后果,引起大会的一片喝采。又有谁知道,这位原交通部副部长是冒着被开 

除党籍的危险,到政协大会上讲这一番话的,而且七十二名代表都以党籍和委员资 

格为其担保。最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不得不在1986年下达文件,决定开展对 

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但是,新闻界对彭德大闹政协和其发言内容却只字不予报 

导。在三峡工程决策的大年记中,有1984年国务院批准三峡工程上马,紧接着 

就是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行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人们搞不清为什 

么国务院已经作出决策,两年之后又要回过头搞可行性研究,否定自己在两年前的 

决策。这里就缺少了彭德大闹政协一幕,缺少众多政协委员对国务院草率决策的反 

对。彭德虽然没有被开除党籍,但是几年后被撤消了政协代表的资格。 

  

  1988年底1989年初,三峡工程论证进入结尾阶段,工程论证中压制不 

同意见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政协委员周培源、孙越崎、林华、王兴让、乔培新、彭 

德、侯学煜、陆钦侃等人分别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陈述反对三峡工程的意见。 

  

  如果说收集在田方和林发棠两书中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上来讨论三峡 

工程,如防洪效益、发电效益、对航运影响,移民问题,生态环境、工程的安全问 

题,那么1989年的收集在戴晴一书中的文章,则强调民主决策问题。孙越琦等 

人指出:三峡工程论证组织方式不当,不利于科学民主。由原水电部领导组成的三 

峡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十一人,全部为原水电部正副部长、正副总工程师和长办、三 

峡开发总公司的领导人,他们是一贯主战早上快上三峡工程的同志。在领导小组下 

属的十四个专家组,其中十个组的组长是水电系统各部门的负责人,其余四个组也 

是有水电系统的同志任副组长。进行具体工作的十四个工作组组长全系水电系统的 

同志。这种组织方式难免形成一言堂。会上虽然有不少不同意见,但总结时总以绝 

大多数同意,原则通过论证报告。而且历次论证会,都是一面倒的三峡工程一切都 

好,三峡工程不可替代的发言,稍有不同意见,很快就抓住一点进行反驳,民主空 

气是很不够的。王兴让认为:这么一件大事,论证了若干年,争论了若干年,已经 

不是一个工程技术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中国共产党能否充分考虑各种不同意见,进 

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工程能否上马的问题,而是决策要 

经过什么程序(是公开的、民主的还是封闭的、主观的)的问题。 

  

四、长江三峡反对派策略上的错误 

  

  全国政协中反对三峡工程的占多数,但是为了不触犯龙颜,委员们不是以反对 

派的面目出现,而是策略地以三峡工程缓建派的身分出现。周培源孙越崎多次上书 

中央,都是要求中央缓建三峡工程。他们认为,只要时间拖得越长,三峡工程上马 

的希望就越渺茫。 

  

  在全国政协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建设三峡工程的委员,是侯学煜教授。他认为, 

从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来看,三峡工程不是早上或晚上的问题,坝高多少的问 

题,而是根本要不要上的问题。 

  

  三峡工程的最大问题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几百万移民的安置问题;其次才 

是工程的技术问题和工程的经济问题,以及工程资金来源问题。缓上三峡工程的理 

由,只能是工程造价太高、资金筹集困难、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河流流域的开发次 

序问题等等,而对生态环境问题、移民问题,则不可能提出充分的论据。因为无论 

早建和缓建三峡大坝,工程将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移民社会问题,本质上不会有 

很大的区别。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是策略上的大错误。因为三峡工程的支持派,正是利用 

了缓建派的弱点,在投资问题上搞手脚,用移花接木的办法,提出早上要比晚上节 

省三分之一的投资,早上三峡工程的经济效益要远远超过晚上方案;同时支持派诡 

谲地提出,工程何时上马这个问题,决策时不作讨论,而由国务院视条件是否成熟 

、国力是否能够承担来决定,因此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三峡工 

程提案,既不是早上也不是晚上,而是个没有上马时间的决议。但就在批准的第二 

天,即4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长江三峡工程移民淹没区的范围,1992年11 

月15日施工队伍就进入了三峡大坝工地,尽管三峡工程正式开工的日期是199 

4年12月14日。以周培源孙越崎为首的三峡工程的缓建派,由于策略上的错误 

,失去反击的机会。 

  

五、不合作的态度 

  

  1989年天安门事件发生之后,接受记者采访并发表了不同意见的政协委员 

均受到牵连,从那时起,他们就失去了在公开场合评论三峡工程的权利。 

  

  1993年,许多反对三峡工程的政协委员(主要是来自共产党的委员)在政 

协换届时,失去代表资格,只有来自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仍然保留了代表资格。 

  

  1985年到1989年期间,为三峡工程的民主决策而作出努力和贡献的政 

协委员们,无论是来自共产党的,还是来自民主党派的,都被一 使 销了。无论是 

在孙越崎的百年寿辰的贺词中,还是在周培源、孙越崎的盖棺定论的悼文中,都没 

有提到他们在三峡工程决策上的作用。就是在全国人民政协工作总结中,对政协委 

员参与三峡工程的工作,也只提到:不少委员提出,三峡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很大,应在开工前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而对移民问题、环 

境问题、工程安全问题、泥沙问题、防洪问题、航运问题、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 

则只字不提。 

  

  从1989年到1998年,这些政协委员对三峡工程一直沉默着。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洪水灾害,江泽民和中央   纯购底苤富硬咳衔?

1998年长江洪水灾害是天灾。对长江水情最为了解的 角 侃工程师再也按捺不 

住了,打破了十年的沉默,接受了南方周末报记者的采访,针锋相对地指出,19 

98年长江洪水灾害,是天灾,更是人祸。1998年长江洪水的来水量,并未超 

过1954年,从洪水流量来看,刚超过十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尚未达到二十年一 

遇。 

  

   陆钦侃还指出,即使三峡工程建成了,对1998年长江洪水也起不了大作用 

。 角 侃最了解三峡工程的设计,当三峡工程坝址?遇到五年一遇的洪水,入库洪 

水量为60000立方米/秒,经三峡大坝调节,出库的水量为56700立方米 

/秒;当遇到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入库洪水量为72300立方米/秒,经三峡大 

坝调节,出库的水量仍为56700立方米/秒。1998年8月17日,大坝下 

游的沙市水位达到海拔45.22米,创历史最高记录,而当时洪峰最大流量为 

53700立方米/秒,还小于三峡大坝的设计出库水流量,三峡如何能起作用? 

何谓人祸?以李鹏为总理的中央政府忽略对长江堤防的维修加固,是造成1998 

年长江洪水灾害的根本原因。 

  

六、民主监督 

  

  全国政协对国家决策提建议、作批评,是一种监督。但是这种监督权力并不是 

宪法和法律赋予政协和政协委员的,因此没有任何法律的约束力。 

  

  这种监督,是中国共产 成痛 的。1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 

,胡耀邦在政治报告中提到要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 

胆相照,荣辱与共”,这十六字方针,于1989年12月,被写进中共中央关于 

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的文件中。宋朝诗人陆游曾 

写过这样的诗句:“近闻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可见今日中国的制度, 

与陆游的时代相差不多,皇帝下诏让你说,你就可以说,否则,你就不能说。 

  

  政协委员对于这种没有法律保证的监督权力,当然是不满意的。1989年1 

月,全国政协通过了一个“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暂行规定” 

,自己赋于权利: 

  

  条例第六条规定:政治协商一般应在决策之前进行; 

  

  条例第十条规定:政协委员的民主权力应得到保护,在政协的各种会议上,各 

种意见都可以充分发表; 

  

  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及其它形式 

的协商会议,一般应作新闻报导。 

  

  从这些条例规定中可以看到,政协委员把在三峡工程争论中所学到和争取得到 

的东西,尝试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不是依赖皇帝下诏通言路;同时也要看到 

,政协委员给自己赋权这些作法还是相当幼稚的。 

  

  全国政协往往被一些人看做是“政治花瓶”。在三峡工程争论中,许多政协委 

员对科学民主的追求,其胆量和学识,令人敬佩。许多全国政协委员因为对三峡工 

程的批评而失去了委员的头衔,但是每年全国政协开会,对三峡工程的批评提案依 

然不断。 

  

  “六四”后反对派失去发言权的时候,政协委员谢冰心又领头站了出来,对三 

峡工程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进行批判。 

  

  三峡工程,用中国话来说是一项树碑立传的工程,用外国话来说是一项形象的 

工程,它的立项上马不是科学民主决策的结果。 

  

  三峡大坝,由几千万吨钢筋混凝土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构筑物,只是集权和暴 

力的象征。 

  

  虽然西来的川江水在这里会作一个短暂的逗留,但是科学民主,就如大江滔滔 

,岂是大坝能够挡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2.184]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67.223.22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3.885毫秒